「珍藏」徐悲鴻40幅精品全高清圖,帶講解!

2021-01-13 指點書畫

收集不易,且看且珍惜。

徐悲鴻(1895-1953年)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擅長人物、走獸、花鳥,主張現實主義,於傳統尤推崇任伯年,強調國畫改革融入西畫技法,作畫主張光線、造型,講求對象的解剖結構、骨骼的準確把握,並強調作品的思想內涵,對當時中國畫壇影響甚大,與張書旗、柳子谷三人被稱為畫壇的「金陵三傑」。所作國畫彩墨渾成,尤以奔馬享名於世。

被稱為中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奠基者,主張發展「傳統中國畫」的改良,立足中國現代寫實主義美術,提出了近代國畫之頹廢背景下的《中國畫改良論》。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按照徐悲鴻的願望,夫人廖靜文女士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全部捐獻給國家。

《虎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90.4cm,橫43.6cm。

【簡介】

自題:「七年冬將之法,叔平先生持漢魏精拓多種贈別,作此報之並為紀念。悲鴻。」鈐「悲鴻」朱文圓印。畫幅右下角鈐「妙機其微」白文方印。

七年即指民國七年(1918年),徐悲鴻時年23歲。

圖繪一花斑虎臥於石上,正扭頭轉身回眸遠眺,其警覺的目光既擴展了畫面的空間感,也顯現出百獸之王唯我獨尊的霸氣。

圖中的虎採用傳統中國畫的淡彩暈染,以細勁的筆致勾勒出虎之欲行又止的動態,又以或深或淺的赭石及藤黃交錯地渲染虎背的皮毛,表現出細密柔滑的質感。

在書法上,徐悲鴻頗受康有為的影響,工於漢魏法書名拓。1918年11月,徐悲鴻爭取到公費赴法留學的名額。赴法前,得到好友馬衡(字叔平)相贈的漢魏精拓,很是高興,於是精心地繪製了此圖作為答謝

《自畫像》1922年

【文物現狀】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簫聲》1926年, 油畫,尺寸80cm×39cm

【簡介】創作於1926年, 油畫,尺寸80cm×39cm,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一級品。畫中體現出徐悲鴻在早期就有意識地探索油畫的中國特色。其構圖、色彩、筆法乃至思想、情感和筆墨情趣上都具有濃鬱的東方繪畫精神,尤其是構圖極具想像力和大膽的革新精神,飽含東方藝術精神和智慧,對畫中人物進行了大膽的切割和截取,其重心嚴重地偏離畫面中心,既從視覺上又從心理上造成了一種極不平衡的強烈動勢和壓迫感,很好地服務於畫面整體思想和情感的主題要求。背景中的一株也被截取的樹木被巧妙地放置於畫面右上側,使畫面重新獲得了平衡,處在畫面中心的長簫極具動感,起到了對畫面人物和樹木構圖上的聯繫作用,是構圖上的點睛之筆。

《簫聲》是中國意境之美與西方油畫形式的一次成功和完美的結合,也是徐悲鴻對意境美的表達過程中在畫種和表達形式上的一次成功突破。

《田橫五百士》,長349釐米,寬197釐米,布面油畫

【賞析】此畫取材於《史記·田儋列傳》。相傳田橫是秦末齊國舊王族,繼田儋之後為齊王。劉邦消滅群雄後,田橫和他的五百壯士逃亡到一個海島上。劉邦聽說田橫深得人心,恐日後有患,所以派使者赦田橫的罪,召他回來。田橫為了保住島上眾人的性命,只帶了兩個人來見劉邦,但在離京三十裡的地方自刎身亡。島上的人聽說田橫死了,也都赴海自盡。原文這樣記載:「……乃復使使持節具告以詔商狀,曰:『田橫來,大者王,小者乃侯耳;不來,且舉兵加誅焉。』田橫乃與其客二人乘傳詣洛陽。未至三十裡,至屍鄉廄置,橫謝使者曰:『人臣見天子當洗沐。』止留,謂其客曰:『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遂自剄……五百人在海中,使使召之。至則聞田橫死,亦皆自殺,於是乃知田橫兄弟能得士也。」文末司馬遷感慨地寫道:「田橫之高節,賓客慕義而從橫死,豈非至賢。餘因而列焉。不無善畫者,莫能圖,何哉!」

徐悲鴻做此畫時,正值中國政局動蕩,日寇開始在我國橫行,徐悲鴻意在通過田橫故事,歌頌寧死不屈的精神。在構圖上,把穿緋紅衣袍的田橫置於右邊,作拱手訣別狀,他昂首挺胸,表情嚴肅,眼望蒼天,似乎對茫茫天地發出詰問。橫貫畫幅三分之二的人物組群,則以密集的陣形傳達出群眾的合力。人群右下角有一老嫗和少婦擁著幼小的女孩仰視田橫,眼神滿含哀婉悽涼,其雕塑般的體積,金字塔般的構架無疑使我們想起普桑、大衛的繪畫。普桑喜用的紅、黃、藍三原亦在徐的畫面中佔主導地位,突出了田橫與青年壯士之間的對答交流。背影襯以明朗素淨的天空,給人以澄澈肅穆的感覺。「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正是德國古典病態學家溫克爾曼所提倡的藝術格調。

欣賞徐悲鴻的畫時,會發覺畫中人物伸展的手臂、踮起的腳尖、前跨的腿、支立著的木棍、陰森鋒利的長劍構成了一種畫面節奏,寓動於靜,透出一種英雄主義氣概。在當時流行現代主義藝術之風的中國,徐悲鴻堅持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的現實主義立場,借歷史畫來表達他對社會正義的呼喚,這些猶如黑夜中的閃電劃亮天際,透出黎明的曙光。

整幅畫面呈現出了強烈的悲壯氣氛,撼人心魄。兩千年前司馬遷「莫能圖」的遺憾終於得以實現。

《九方皋》創作於1931年,寬351釐米,高139釐米,國畫

【簡介】

《九方皋》極其生動地塑造了一位樸實、智慧的勞動者——九方皋的形象。當時日軍侵華加劇,正是民族危亡之際,亟待用人之時,痛感中國許多人才被埋沒壓抑,他創作了巨幅國畫《九方皋》,把千裡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雖為樵夫,卻具遠見卓識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而大師希望國家重視和招納人才的迫切心情也通過畫卷展現在人們面前。

此畫取材於《列子》所載的九方皋相馬的故事,畫中人物和馬匹都採用的是飽滿宏大、莊嚴穩定的構圖,筆墨上也表現出了徐悲鴻高超的技巧,其中在九方皋身上的用筆特點突出,而在駿馬身上則用墨更為彰顯,一張一弛,極具特色,特別是在九方皋的眼睛以及駿馬的眼睛的表達上,更是傳神。

徐悲鴻筆下的馬都是不帶韁繩、追求自由的野馬、奔馬,而唯有這匹黑緞似的駿馬心甘情願被紅韁所制。對此,徐悲鴻解釋說:「馬也如人,願為知己者所用,不願為昏庸者所制。」

《晚秋棲霞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87.3cm,橫47.2cm

【簡介】

自題:「辛未晚秋遊棲霞歸寫此。悲鴻。」鈐「悲鴻之印」白文方印。

辛未年為1931年,徐悲鴻時年36歲。

本幅左上吳倩題:「千裡斷鴻供遠目,廿年芳草掛愁腸。閱悲鴻廿年前遺作,書石林詞志懷。甲午吳倩題。」甲午年為1954年,時值徐悲鴻逝世一周年。

徐悲鴻在山水畫創作上主張「外師造化」,到大自然中描繪實景,反對清初「四王」以來片面追求筆墨意趣的「樣式山水」。此圖是他遊南京棲霞山後所繪,立意新穎,取景獨特。全圖右半部繪嶙峋陡峭的山崖,左半部寫虯枝縱橫的蒼松秋樹。在惡劣的生存環境下,樹木以自己的枝繁葉茂彰顯著頑強的生命力,以自己的綠裝紅葉裝點著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鴻則以生動的筆墨創作了不朽的藝術篇章,為棲霞山的絢麗風景增輝生色。

《奚我後》是著名畫家徐悲鴻的經典油畫作品,尺寸為230×318cm

【簡介】

該畫構思於1931年,1933年完成。《奚我後》取材於《尚書·仲虺之誥》:「奚我後,後來其蘇。」描寫夏桀暴虐,在他的統治下,人民痛苦不堪,商湯帶兵去討伐暴君,老百姓殷切地期待他們來解救。大地乾裂了,瘦弱的耕牛啃著樹根,人們的眼睛裡燃燒著焦灼的期待。當時正是「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大片國土淪亡,國民黨政府一面屈膝投降帝國主義,一再加緊鎮壓人民群眾和民主運動,陷人民於水深火熱中。悲鴻借這個題材抒發了被壓迫人民的願望,並象徵在國民黨政府統治下,人民渴望得到解救的心

據說這幅畫曾和徐悲鴻的另一名作《田橫五百士》一起懸掛在南京中央大學禮堂,觀者無不心動。

《松柏雙鶴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82.7cm,橫47.6cm

【簡介】

自題:「壬申初冬悲鴻寫於新都。」鈐「東海王孫」白文長方印。

壬申年為1932年,徐悲鴻時年37歲。

圖繪兩株粗細不等、高矮不同的松柏一正一斜地位於畫幅的中心。柏枝上立一仙鶴,展翅欲飛,樹下一鶴止步不前,抬頭仰視。二鶴形成動靜對比、高低呼應,極富情趣。

徐悲鴻曾在一幅畫上自題:「樹木不難寫,但寫之不佳則類硬柴,故須具生意。其要點乃在枝幹精確之深淺,樹皮滋潤。枝幹四布,則必不致柴,雖落葉無礙也。」此圖較好地處理了樹幹與枝、葉間的關係,將蒼松古柏表現得生機盎然。圖中松柏的針葉先以花青染底色,然後以縱向墨點寫其大意。

《老殿古杉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86.4cm,橫76.4cm

【簡介】

自題:「西天目山老殿古杉參天,不下萬本。廿三年秋遊之歸憶寫所流連。悲鴻。」鈐「悲」白文印。

廿三年即指民國廿三年(1934年),徐悲鴻時年39歲。

1934年8月,徐悲鴻從義大利威尼斯、佛羅倫斯、羅馬以及前蘇聯莫斯科等地舉辦畫展後回國。9月,他不顧旅途的勞頓,率領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的學生孫多慈、楊建侯、文金揚、林家旗等人前往浙江天目山寫生。他一邊悉心指導學生,一邊積極地進行創作。本幅便是他繪製的一處老殿前的古杉寫生圖。

此圖構思富於機巧,運用對比和遮掩的手法來表現杉木的參天氣勢。圖中並未直接繪出古杉的全貌,而是在其前面繪一圈低矮的古殿圍牆,牆體的低矮襯託出古杉的高大。雖然牆體的遮擋隱去了古杉的根部,卻擴大了觀者想像的空間,巧妙地增強了古杉挺拔參天的氣勢。

《枇杷佳果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11cm,橫53.2cm

【簡介】

自題:「每因佳果識時節,當日深交懷李公。乙亥春日悲鴻。」鈐「東海王孫」白文長方印。

乙亥年為1935年,徐悲鴻時年40歲。

圖繪枇杷樹的一枝。在暖風的吹拂下枝葉交疊,金黃的枇杷似果香四溢,散發著收穫季節的成熟美。

作者以筆酣墨飽的大寫意法直接點染色、墨,不求物象的形似,只求筆墨在吸水性極強的生宣紙上乾濕、濃淡的變化。墨氣淋漓中顯現出果實、葉片飽含汁液的鮮靈與活脫。全圖顯現出徐悲鴻對中國文人寫意畫筆情墨趣的獨特領會。

圖上所鈐「東海王孫」印是徐悲鴻在中國畫上最喜鈐蓋的印章之一。徐悲鴻的老家江蘇宜興靠近東海。初唐大將徐懋功曾因赫赫戰功被封為東海郡公。徐悲鴻鈐此圖章既表示自己作為東海徐氏後裔的自豪,同時也為其畫作增添了傳奇的色彩和幾多古意。

《竹雞覓食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54cm,橫34.2cm

【簡介】

款題:「劍青先生惠教。悲鴻廿四年冬」下鈐「徐悲鴻」白文方印。

廿四年即指民國廿四年(1935年),徐悲鴻時年40歲。

本幅有商承祚於詩塘處所題:「雞有五德,慈其一焉。蕞爾三雛,遺愛大千。我佛雲是,菩提相是。大乘禪咄爾畫師,造化畢宣。癸未十二月商承祚題。」鈐「商」白文方印、「□齋」朱文方印。「癸未」即1943年,晚於徐悲鴻創作此圖8年。

此圖是一幅田園小品畫,雛雞在母雞的領引下正在覓食,樸素的母愛親情溢於筆端。徐悲鴻創作過多幅以雞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但是以母雞與雛雞為表現題材的畫作並不多見。

畫家用不同的筆法表現母雞與雛雞:母雞為線描法刻畫,粗細不等的墨線勾畫出羽毛的豐滿與蓬鬆;雛雞為墨暈法點染,溼潤的墨在宣紙上自然洇開,深淺不同的墨韻顯現出雛雞未成形的羽毛和稚拙的體態,展示出畫家嫻熟的中國畫功底。圖中以淡花青塗繪的若有若無的襯景,其朦朧的色調,增添了輕鬆的氛圍和浪漫的詩意。

《柳雀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31cm,橫38cm

【簡介】

自題:「藝圃賢兄哂存。悲鴻廿四年夏。」鈐「東海王孫」白文長方印。

廿四年即指民國廿四年(1935年),徐悲鴻時年40歲。

徐悲鴻作為平民出身的畫家,擁有樸素的人生觀、藝術觀,他不畫羽翼靚麗的飛禽或罕見的奇禽異鳥,卻喜畫麻雀,因為「麻雀最土氣,它一身赭褐色,沒有一點鮮豔的色彩,它連走路都沒有姿態,是個土包子」。在徐悲鴻眼中,麻雀因樸實而可愛。

圖繪吐露嫩芽的柳枝在春風中搖曳起舞,引得一群麻雀翩翩而來,它們或平飛,或側飛,或俯衝,形態各異,使畫面頗具觀賞性。人們仿佛聽到它們嘰嘰喳喳的歡快叫聲,在歌唱明媚的春光。

圖中的麻雀是以毛筆著色、墨直接在吸水性較強的生宣上點畫而成,顯示出作者高超的造型能力和控制筆墨的功底。雀身以赭石著淡墨三二筆繪出,趁溼以重墨畫出鳥羽上的硬翅及喙與雙爪等,畫家精練嫻熟的點染將麻雀的天真稚樸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孫多慈像》,油畫,近現代,徐悲鴻創作於1936年,132×107cm。

《月夜》,近現代,徐悲鴻繪,油畫,90×97cm,徐悲鴻創作於1937年。

《桐陰孤駿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29cm,橫39.8cm

【簡介】

自題:「槐準先生存念。悲鴻戊寅舊作。辛巳題。」鈐「悲」白文方印。

戊寅年為1938年,徐悲鴻時年43歲;辛巳年為1941年,徐悲鴻時年46歲。

圖中的桐樹以大寫意的潑墨、彩畫法表現。樹幹用筆粗獷豪放,筆觸之間自然留白,形成高光,增強了枝幹的立體效果。樹葉直接以飽含湖藍和水墨的大筆觸積染成形,既獨立又彼此聯結成片,與墨趣融為一體,顯現出水氣迷濛的效果,豐富了空間層次感。作者以簡練概括的線條準確地勾勒出一匹正在樹下食草的馬,形象矯健俊逸。馬體以赭色渲染,通過留白及色塊的深淺變化暈染出駿馬俯首時的肌肉組織,由此可看出作者落筆有形、筆到神隨的紮實的寫生功底。

《葵花雄雞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39.2cm,橫47.8cm

【簡介】

自題:「廿八年春暮悲鴻。」鈐「東海王孫」白文長方印。

廿八年即指民國廿八年(1939年),徐悲鴻時年44歲。

圖繪一隻舉足漫步的雄雞居於畫心中下部,其襯景是兩株高大健壯的向日葵。向日葵迎風映日,畫家先以中鋒淡墨勾勒葉片的外輪廓線,隨後又以不見筆痕的汁綠、淺赭、褐色、花青等色彩層層暈染,準確地展現出葉片的自然形貌,反映出徐悲鴻敏銳的觀察力和精於表現細節的繪畫本領。

在動物類題材中,徐悲鴻很喜歡畫各種體態的雄雞,它們或昂首挺立,氣宇不凡,或登高而立,司晨報曉,或如此圖所繪閒庭遣興。其中既有思想內涵深刻、寄寓著徐悲鴻不卑不亢之人品的畫作,又有呼喚民眾覺醒的抗爭之作。此幅注重的是審美意趣,側重于田園風情的抒懷。

《騁馬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89.2cm,橫81.8cm

【簡介】

自題:「廿八年四月悲鴻客星洲。」鈐「東海王孫」白文長方印。另有韓槐準題記一則,鈐朱文印三方:「槐準最珍」、「韓俊公十三世孫司愚趣齋中」、「痴瓷醉匋」。

廿八年即指民國廿八年(1939年),徐悲鴻時年44歲。

徐悲鴻在星洲(新加坡)期間,與當地文士韓槐準結下深厚的友誼,並為韓槐準創作了不少優秀的作品,本幅便是他贈予韓氏的作品之一。

圖繪一匹駿馬蹄踏秋草急馳飛奔的情景。徐悲鴻繪馬是在尊重中西方傳統繪畫技法的基礎上外師造化,注重寫生,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點:其所畫之馬頭部常留一道空白,或施一筆白粉,表現出馬頭部的高光,以增強立體感和馬首堅硬的質感。馬的頸部和腹部以軟毫筆著濃墨一筆勾畫,弧線粗重,富有彈性,表現出肌肉的力度。馬的鬃毛和尾部在運筆施墨上雜而不亂,其虛實相間的筆觸,濃淡、乾濕互襯的墨氣,表現出駿馬馳騁時鬃毛飛揚的飄逸灑脫。

《竹雞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68cm,橫34.6cm

【簡介】

自題:「槐準先生新居落成,悲鴻作此申賀。廿八年九月。」鈐「江南布衣」朱文方印。鬱達夫題詩堂:「朱冠白羽曳淄綸,五德彬彬備一身。雲外有聲天欲曉,蒼筤深處臥裴真。槐準先生深居郊外有裴真子風,悲鴻畫雞以申賀,屬達夫題之,時己卯秋也。」下鈐「塗中曳尾生」長方朱文印、「鬱達夫」白文方印。

廿八年即指民國廿八年(1939年),徐悲鴻時年44歲。

1937年盧溝橋「七七」事變後,徐悲鴻以國難為懷,到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等地開籌賑展覽會。他在新加坡期間與韓槐準先生相識並成為摯友。此圖是徐悲鴻祝賀韓槐準先生喬遷之喜所繪的小品畫,並囑寓居那裡的鬱達夫作題,顯示了他們之間深厚的友情。

圖繪一隻昂首挺胸的雄雞立於茂盛的竹林前,神情安然自得。雄雞以寥寥數筆勾就,形體結構準確,毛羽質感蓬鬆柔軟,筆墨寫實生動,顯現出作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較強的造型功力。

雞與吉祥的「吉」諧音,作者借繪雞祝願朋友吉祥如意。同時,雞又有「五德」之譽,人們依據雞的形貌與習性認為它:文,頭生華冠;武,足爪能搏;勇,敵在前敢鬥;仁,見食招呼同類;信,報曉不誤。作者借繪雞而讚譽其友兼備文、武、勇、仁、信五德之美。

《泰戈爾像》,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51cm,橫50cm

【簡介】

1939年12月至1940年11月,徐悲鴻應泰戈爾之邀,赴詩人創辦的印度國際大學舉辦畫展和講學,與詩人交往甚深,曾多次為泰戈爾畫像和畫馬贈泰戈爾。此畫是一幅成功的泰戈爾肖像畫。

畫中的白髮銀須老詩人坐在室外的一張藤椅上,兩眼凝神作沉思狀,一泰戈爾手扶本,一手握筆,似在準備隨時記下腦海裡尋覓到的詩句;詩人雖年邁並處於病中,但通過人物的形神刻畫仍使人感受到詩人深厚的文化修養和特有的氣質。

【簡介】紙本,設色,1.43×4.24米,此幅《愚公移山圖》極具現實意義。它作於1940年,正值中國人民抗日的危急時刻,畫家意在以形象生動的藝術語言表達抗日民眾的決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眾去爭取最後的勝利。抗戰中南京、武漢、廣州相繼淪陷,局勢緊張,物資匱乏,徐悲鴻奔走於香港、新加坡等地,舉辦畫展募集資金捐給祖國以賑濟災民。1939至1940年,應印度大詩人泰戈爾之邀,徐悲鴻赴印度舉辦畫展宣傳抗日,這期間他創作了不少油畫寫生,但最重要的成果卻是這幅《愚公移山圖》國畫。其故事取材於《列子湯問》中的一個神話傳說:愚公因太行、王屋兩山阻礙出入,想把山剷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說:"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結果終於感動上天,兩座山被天神搬走了。

1940年2月,甘地到尼克坦訪問泰戈爾。在焚香獻花、歌唱祈禱的歡迎儀式上,泰戈爾向甘地引見了徐悲鴻。徐悲鴻為甘地畫像時,他被這位不屈不撓為民族獨立奮鬥的印度靈魂人物深深感動,於是充滿激情地開始創作《愚公移山》草稿與人物寫生。

《秋桐貓蝶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92cm,橫42.5cm

【簡介】

自題:「守之夫人清賞。壬午之秋悲鴻。」鈐「悲鴻」朱文方印、「徐」朱文圓印。

壬午年為1942年,徐悲鴻時年47歲。

圖繪在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幹上,一隻黑白色貓正前踞後弓地伸出利爪,試圖捕捉翩然飛舞的蛺蝶,情景生動有趣,浪漫與寫實的色彩兼備。

中國人習慣稱八十歲為耄,九十歲為耋,因此,在中國畫的表現題材中,常借描繪貓與蝶取「耄耋」諧音,祝福長壽。

圖中貓的舉止並非常態。徐悲鴻憑藉其敏銳的觀察力、堅實的素描基礎和嫻熟的筆墨技法,準確地勾畫出貓在捕捉蛺蝶時專注的神態和一些細微的動作。譬如,貓以左前爪極力抓牢樹幹,生怕從高空墜落的動態;貓為了保持身體平衡在其右前爪全力向外伸抓時後身盡力收縮、蹲臥的姿態;甚至貓緊盯蛺蝶的眼神也被畫家以意到筆不到的手法生動地表現出來。

《雙鵲秋豔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92.1cm,橫34.3cm

【簡介】

自題:「卅一年秋悲鴻寫。」鈐「悲鴻」朱文方印。鑑藏印鈐「韓槐準所有」朱文橢圓印、「愚趣齋主」白文方印、「吳普航印」白文方印。

卅一年即指民國卅一年(1942年),徐悲鴻時年47歲。

圖中「S」形的粗大楓樹幹上落有兩隻喜鵲,一隻居上,一隻在下,似乎正竊竊私語,為蕭索的秋日平添了幾分溫情,也為大自然景觀增添了幾許浪漫的情調。圖中樹幹的用筆雄健有力,富於方折、頓挫、提按變化,表現出枝幹特有的質感。樹葉寫意生動,以淡墨中鋒勾勒輪廓,隨後填入橘紅、黃、綠、青等各色,豐富的色調點綴出清秋美豔的意境。

此圖畫在都勻皮紙上。這種皮紙產於貴州都勻,在當時是一種物美價廉的國畫用紙,其本身淡淡的黃色令畫面顯得古雅質樸,其粗糙的表面既吸水又不浸水,便於筆墨的表現。在物資匱乏的抗戰時期,徐悲鴻很喜歡用這種界於生熟之間的皮紙作畫。

《群奔》1942年 現藏徐悲鴻紀念館

《風竹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墨筆,縱130cm,橫31.3cm。

【簡介】

自題:「騰躍先生正。壬午冬日悲鴻。」鈐「悲鴻」朱文方印。

壬午年為1942年,徐悲鴻時年47歲。

圖繪三竿健壯的毛竹相鄰而生,直貫畫幅,具有頂天立地之氣勢。竹竿以排筆表現,每節直上直下刷就,形成寬扁的竹節。每段竹節間留有小隙,填以重墨線補白,以區分上下節,同時強調竹節的堅硬力度。竹葉或仰或俯,形態變化多端,它們橫向的走勢打破了竹竿縱向的布局結構,令畫面更加活潑生動。在竹葉的施墨上,通過深淺不同的墨色變化來表現葉之正背,以淡墨繪就的葉背面和以濃墨寫出的葉正面在清風吹拂下重疊交錯,相互映襯,豐富了視覺效果,擴展了畫面的空間層次。

徐悲鴻最愛畫的竹是其家鄉宜興丁蜀山的毛竹,這種竹形貌粗壯挺拔,屬於優質竹品。

《楓葉狸奴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29.7cm,橫42.8cm

【簡介】

自題:「子睿夫人清正。壬午十月悲鴻。」鈐「徐」朱文圓印。

壬午年為1942年,徐悲鴻時年47歲。

此圖為富有生活情趣的小品畫,繪一隻黑白色貓從楓樹幹上走下,驀然回首,發現了息憩的蛺蝶。

徐悲鴻憑藉捕捉動物瞬間行為的敏銳洞察力,成功地刻畫了貓在發現蛺蝶時凝神觀察的情態,展示出他深厚的西洋繪畫解剖學、透視學學養及中國畫寫生傳神的筆墨功力。

圖中配景的楓樹以淡墨繪就,粗大的樹幹配以零枝片葉,筆簡意賅地營造出一種寧靜清新的氛圍。黃色蛺蝶雖然小僅寸許,且偏居畫面右側,但其高明度的色調甚是醒目,與貓相映成趣。

《雙鵲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60.7cm,橫53cm

【簡介】

自題:「鏡涵先生六十壽。壬午春仲妙香國中寫。悲鴻」。鈐「東海王孫」白文方印。

壬午年為1942年,徐悲鴻時年47歲。

「妙香國」是雲南大理的古稱,旨在讚揚大理佛教盛行和家家鳥語花香的太平景象,因此,這裡又稱「佛國」。1942年,徐悲鴻曾來此舉辦個人書畫展,閒暇之餘遊覽了當地的神壇廟宇及絢麗的自然風光,曾寫下「乞食妙香國,銷魂清碧溪」之句。此圖是他在大理期間為「鏡涵先生六十壽」創作的吉祥畫。圖繪一雙喜鵲立於梅樹枝上快樂地唱歌。作者巧妙地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諧音法,以喜鵲的「喜」借指喜事的「喜」,梅花的「梅」諧音「眉」,取「喜祝眉壽」之意。

圖中喜鵲一隻正面,一隻側身,皆造型準確嚴謹,透視合理,顯示出作者深厚的素描功底。梅樹枝幹以淡彩染就,曲折的粗幹與婆娑的細枝各得其態,畫面充滿了曲線美。梅花以鮮豔的紅色戳點而成,雖不得形似,但其亮麗的色彩與輕盈的筆觸恰到好處地烘託出畫面喜慶的主題。

《騎虎財神像》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78.5cm,橫55cm

【簡介】

自題:「畫貓也是度平生,頗苦營營浪得金。請出趙兄無別意,虎(看)他騎虎好開心。癸未元日寫本,淑華仁嫂供養。悲鴻。」鈐「悲鴻」朱文方印、「徐」朱文圓印。

癸未年為1943年,徐悲鴻時年48歲。

題款中的「趙兄」是指民間傳說中能夠招財進寶的趙公元帥。此圖作為吉祥畫,具有臆想和誇張的成分。方臉大漢趙公身著盔甲,外罩藍袍,足蹬官靴,威風凜凜地騎在老虎背上。號稱「百獸之王」的老虎被馴服得猶如病貓,全無霸氣。

徐悲鴻在德國留學期間從學於油畫家康普,在去博物館臨摹倫勃朗等名家畫作的同時還常去動物園畫獅子、老虎、馬等各種動物,以提高自身的寫生能力。動物園內的猛獸被關在半圓形的圍欄裡,這使得徐悲鴻可以從多個側面、不同的視角近距離地觀察它們的皮毛、肌肉、形體以及各種運動姿態。

本幅之老虎為淡彩水墨小寫意畫法,其皮毛先以赭色暈染,趁水分未乾之際繪長短不一、錯落有致的紋理,墨線在溼潤的紙上洇散,其若虛又實的水墨效果自然地表現出虎毛細密的質感。

《落花人獨立》,近現代,徐悲鴻繪,張蒨英藏,紙本,設色,縱100cm,橫38cm

【簡介】

鈐印:悲

題識:卅二年歲盡,悲鴻再寫落花人獨立詞意於盤溪美術學院。

本幅寫於一九四三年底,上題「再寫」,而在「卅三年元日」,即寫成後極短時間內,又寫成另幅,若對照詩中意涵以及畫家當時仍糾纏於感情之事,再三圖之,似在畫中別有指涉。

2011年11月13日,中國嘉德秋拍夜場《大觀——中國書畫珍品之夜》在北京國際飯店開拍。徐悲鴻的《落花人獨立》從2200萬起拍,幾番叫價之後,終以3220萬的價格成交。

【簡介】

《會師東京》是一幅取諧音之意的充滿寓意的作品。此畫作於1943年,正是抗日戰爭最為緊張和複雜的一個階段。而此時的徐悲鴻敏銳地預見到,中國抗戰必將勝利!為振奮民族精神,他創作了這幅群獅圖。畫中怒吼的群獅代表了中國和反法西斯同盟,它們個個英姿勃發,雙目怒視前方。繃緊的肌肉、粗糙的鬃毛和身體厚重的質感,使畫面洋溢著逼人的剛勁雄健。用眾多的獅子會師於日本富士山山巔,預言了包括中國在內的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必將到來。這幅畫淋漓盡致地表達了畫家對勝利的渴望及期待戰爭早日結束的心情。

《會師東京》整個畫面為灰暗色調,突出戰雲密布、風起雲湧的氛圍,深沉晦澀的背景映襯著群獅的威猛,說明了正義的力量無法戰勝,而一輪即將從地平線上升起的紅日,更是預示了民族鬥爭勝利的曙光已經到來。畫作極富藝術想像力,也極具時事上的預見力。這正如徐悲鴻在題詞中所說的,「雖未免言之過早,且喜其終將實現也。」

《柳鵲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00cm,橫61.5cm

【簡介】

自題:「卅三年春悲鴻,力行中學華琚仁弟新居落成,寫此申賀。」下鈐「悲」朱文印。鑑藏印一方,模糊不辨。

卅三年即指民國卅三年(1944年),徐悲鴻時年49歲。

1944年,徐悲鴻因患高血壓與腎炎在重慶住醫院半年,醫囑不得動筆做畫。因此,這一年其創作數量銳減。本幅是他在年初應朋友之邀所繪,十分難得。圖繪在春風楊柳萬千條的新春時節,剛剛泛綠的柳樹枝頭,高低錯落地棲息著六隻喜鵲,其中兩隻緊緊相依,竊竊私語,引得其他鵲兒駐足觀望。

此圖構思巧妙,鵲兒或單或雙,圍成一個「C」形,彼此間的距離有疏有密,位置或高或低,令畫面富於節奏變化,不乏生動性。圖中滿繪隨風飄揚的柳枝,以中鋒運筆勾勒,線條粗細勻整,富有彈性,顯現出作者堅實的線描功底。千絲萬縷的柳枝,將分散的鵲兒聯結在一起,共同譜寫歡樂的春之曲,以祝華琚仁弟新居落成之禧。

《梧桐貓蝶圖》 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91.5cm,橫60.9cm

【簡介】

自題:「渝州六月,謝兄稚柳為我補栩栩之蝶,中國文藝社窗前景色。酷暑無聊寫此遣興。悲鴻。」畫幅右下角鈐「洗□清玩」朱文方印。

此圖是徐悲鴻與謝稚柳聯手創作的遣興之作。謝稚柳(1910-1997年),字壯暮,能書擅畫,並精於書畫理論和鑑定。抗日戰爭期間,謝稚柳流寓重慶,與徐悲鴻同為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和中國文藝社會員。中國文藝社建於抗戰時期重慶的觀音巖,主持人是華林先生。當時社內聚集了一批富有才華的進步畫家。1945年,謝稚柳經著名畫家張大千介紹與徐悲鴻相識。徐氏對謝稚柳的博學和才華頗為讚許。

圖繪炎炎夏日,梧桐葉寬大肥厚,交疊連蔭,一隻長毛貓透過葉片的縫隙發現正在休憩的彩蝶,頑皮的它躡手躡腳,急欲捉蝶。畫面情節生動,富有情趣。

圖中梧桐葉的刻畫很有特點,先以斷斷續續的墨線勾邊,再以飽含花青與黃、綠的混合色暈染葉面,並趁溼繪葉的莖脈。勾勒與渲染渾然一體,水與色、墨交融生輝,成功地表現出葉片輕盈潤澤的質感。

《落花人獨立》,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06cm,橫40cm

【簡介】

題識: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卅三年元日。悲鴻盤溪齋中。

鈐印:徐、悲鴻、一塵不染

畫中,一位清秀的古裝少婦,煢煢孑立,雙手輕搭腰前,一隻手中捏著的團扇,無力地垂下,表情傷感地望著遠方,溼漉漉的地面,飄落著幾朵粉紅的落花,背景用大筆淡淡地渲染而出,以著力鋪陳春天的迷離,畫面左側兩隻翩然飛舞的燕子,益發顯出少婦的傷春愁緒與畫家的情懷。徐悲鴻的畫作總給人強悍、雄健之感,但在這類題材中,畫家卻細心地經營每個細節,片片殘紅,飛燕居畫面左側位置,既不會破壞人物主體地位,也賦予畫面一種深遠感,再細到人物的耳環、頭飾、手中團扇的書畫、乃至腕上的翡翠手鐲……畫家感性溫情的一面,不意間在畫中流露出來。

【名稱】《落花人獨立》

【簡介】

題識: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詞意,卅三年大暑,悲鴻寫於涼風埡。

《落花人獨立》,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01cm,橫40cm。

【簡介】

題識: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詞意,卅三年大暑,悲鴻寫於涼風埡。

《雙馬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62cm,橫45.8cm

【簡介】

自題:「比德世兄天瓊女士嘉禮。卅四年春仲悲鴻寫賀。」鈐「東海王孫」白文長方印。

卅四年即指民國卅四年(1945年),徐悲鴻時年50歲。

本幅是徐悲鴻贈比德與天瓊的新婚賀禮,圖繪兩匹並駕齊驅的駿馬,在奔跑中相依相守的親密景象。

徐悲鴻晚年繪馬技法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圖中馬的輪廓以線塑形,線條勾勒得準確、細勁、灑脫,顯示出作者深厚的線描功力。馬體的各部位以濃淡墨暈染,在層層筆墨深淺變化中表現出其體積感、質感和明暗關係。

《鳴馬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02.5cm,橫35.7cm

【簡介】

自題:「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丙戌春悲鴻寫於磐溪中國美術學院。」鈐「徐」朱文圓印。

丙戌年為1946年,徐悲鴻時年51歲。

圖繪一匹鬃毛飛揚、目視遠方、長嘯於曠野中的駿馬。「哀鳴思戰鬥,迥立向蒼蒼」是唐代杜甫的詩句,也是徐悲鴻繪馬圖中最喜歡題寫的詩句,表現了一種在困難面前不甘於屈服的抗爭精神。

磐溪位於四川省嘉陵江北岸的山林間,因山腰的亂石叢中有一股清泉奔瀉而出匯成清澈的溪流而名磐溪。徐悲鴻從1943年開始利用此處的祠堂,著手籌辦研究性質的機構中國美術學院,先後聘請了張大千、吳作人、陳曉南、李瑞年、張安治、張英倩等為研究員。此圖是他即將離開此地前往北平(今北京)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前所畫。

徐悲鴻擅長畫馬,他曾在法國的巴黎賽馬場、德國的柏林動物園畫過數千張馬的速寫,對馬的肌肉、骨骼、神情動態以及生活習性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圖中扭背轉身的立馬以簡練粗獷的筆墨勾染,造型生動,透視準確,形神兼備,氣韻無窮。

《落花人獨立》,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00cm,橫40.5cm

【簡介】

題識:落花人獨立,微雨燕雙飛詞意。卅五年夏寫,未竟。己丑在北平足成之。悲鴻作第四幅。伯贊老兄賞之。

鈐印:悲、南格勞士、鴻爪

該畫人物呈四分之三正側面,居畫面正中,身長約為豎長幅的三分之二,背景極簡,為典型的徐氏仕女畫構圖。畫法以勾勒填色的工筆法為主,略兼寫意。人物形象協調、鬆弛、整體,但細節處很是不苟,諸如簪花與髮髻的關係、耳環與耳垂的關係、頸根部與衣領的關係、衣紋與身體結構的關係、裙帶的穿插關係等等,均極講究。骨肉勻停的執扇之手的刻畫最為傳神,輪廓線富於輕重、粗細、虛實的變化,染色似有若無,只在指根部略以淡墨染出體積,便將手腕之柔、手指之纖刻畫得極富觸感。該幅所用宣紙偏黃,被徐悲鴻用作底色,與西畫家用色紙畫素描以作統一畫面的灰色調類似,如此處理和利用材料,是徐氏西畫修養的一種自然反映。與在色紙上畫素描一樣,徐悲鴻主要用白粉提示體積和結構,除了服飾、背景的飛花大量使用白粉外,上下眼瞼、眉骨、顴骨、面頰、唇邊、鬢髮梢、頸部邊緣等說明結構轉折之處也都微妙地使用了白粉。背景染以草綠、藤黃,雖極簡淡,但坡石地面的結構質感、春樹的朦朧溼潤感卻清晰可辨;與背景相協調,上衣、耳墜也均為綠色調,只是較背景深、暗一些,也更顯沉穩、寧靜一些;此外,白裙的衣褶處也略間以黃綠色調——這些色彩統調的運用,顯然源自徐氏的西畫素養。如果說衣紋的用線以及線條的組織主要來自傳統樣式的話,髮髻的處理則完全不似任何傳統程式,主要依據了西畫的觀察和表現方法。這樣,看上去較似傳統程式的徐氏仕女畫,實際上暗含了很多西式寫實因素,是徐氏中國畫改良的典型樣式之一。

【說明】徐悲鴻以「落花人獨立」為題材的畫作,目前所知有四幅存世:一幅為朵雲軒舊藏,一幅送給他的學生張蒨英,另外兩幅很長一段時間畫家留在家中,可見這類題材,徐悲鴻並不用於一般賣畫或應酬,而是帶有創作、研究、比喻意味,只有最親近的人才能得到。送給張蒨英的一幅2011年秋拍自嘉德拍出,留在家中的兩幅,一幅為1944年作,1999年即經嘉德釋出;另一幅1949年徐悲鴻再度潤色加工後贈予好友翦伯贊,就是目前我們看到的這幅。此幅一直由翦氏後人珍藏。若按創作時間排序,朵雲軒藏本作於1942年,張蒨英藏本作於1943年,徐家藏本作於1944年,此幅翦伯贊藏本作於1946年(1949年又潤色加工),故畫家自題謂之「第四幅」。

《飛鷹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06.9cm,橫35.6cm

【簡介】

自題:「呼吸入長空,夭矯神龍舞。凌轢日月光,助長風雲怒。未應懷飢腸,威逼弱者懼。丙戌冬日悲鴻居北平。」鈐「悲鴻之畫」朱文方印。

丙戌年為1946年,徐悲鴻時年51歲。

此圖上半部僅繪一振翅而起的蒼鷹,怒目圓睜,警覺機敏,利爪粗長,如同刀刃,盡顯兇猛之態。全畫施墨酣暢淋漓,將墨之濃淡乾濕發揮到了極致。雄鷹伸展的羽翼先以淡墨溼筆暈染,隨之以濃墨繪凸起的羽翎,粗重的墨線增加了羽翼的厚度,表現出了鷹擊長空的激昂氣勢和強大的力量。

下半部右側自題三行,既是畫面的組成部分,彌補了上實下虛的不足,保持了整幅構圖的完整與穩定,也展示了作者晚年的書風:點畫相參的魏碑筆法及結字自然而又不失矩度的特點,同時還以五言詩的形式補充了畫意,點明了創作的主題。1946年6月,蔣介石不顧全國人民的反對悍然發動內戰。7月,國民黨特務在昆明先後暗殺了進步人士李公樸、聞一多,這令徐悲鴻義憤填膺。此圖表達了他希望全國人民奮起反蔣、平息內戰的心願。

《奔馬揚鬃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41.4cm,橫52.3cm

【簡介】

自題:「菊生世仁兄、女士嘉禮。卅七年八月悲鴻寫賀。」鈐「江南布衣」朱文方印、「秀才人情」白文方印。

卅七年即指民國卅七年(1948年),徐悲鴻時年53歲。

由題款而知,此圖是徐悲鴻先生贈菊生與某女士結婚的賀禮。由於他對女方不了解,未能題上女士的姓名。

圖繪一匹駿馬精神抖擻,在遼闊的天地間自由馳騁。徐悲鴻在動物畫題材中,尤以繪馬著稱於世。他所創作的數以千計的繪馬作品中,除1931年繪製的《九方皋》外,其餘畫的都是沒有任何束縛的馬:它們嘴上沒有籠頭,背上沒有鞍韉,身旁沒有牧人或騎手。它們野性未馴,毫無羈絆,誠為徐悲鴻心目中自由之神的象徵。

此幅是徐悲鴻的晚年之作,粗獷簡練的運筆既合西方繪畫中的解剖原理,又含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意神韻。酣暢淋漓的施墨將馬的骨骼、肌肉、皮毛刻畫得惟妙惟肖;灑脫奔放的造型,則充分表現出馬兒倜儻不羈的個性。

《駿馬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09.3cm,橫53cm

【簡介】

自題:「卅七年重陽悲鴻。」鈐「悲鴻之畫」朱文方印。右下角鈐「困而知之」朱文方印。

卅七年即指民國卅七年(1948年),徐悲鴻時年53歲。

圖繪曠野平坡處,一匹駿馬欲行又止,正回首張望。

徐悲鴻在20世紀20年代旅歐期間畫過數以千計體態灑脫的歐洲馬。20世紀30年代末,他前往印度國際大學講學時遊歷了青藏高原西部的克什米爾和喜馬拉雅山麓的大吉嶺,高原上高大慓悍的野馬深深地打動了他。從此,徐悲鴻筆下的馬不僅擁有優美的體態,還具有勇猛的活力和堅韌的耐力。它們的體形瘦長,不似中國古代名家曹霸、陳閎、韓幹、張萱及趙孟等人所繪的馬那般肥碩,但不乏雄健之態。它們的鼻孔張度很大,表明其具有很大的肺活量,善於長時間奔跑。它們的腿修長,蹄寬大,暗示其奔跑時的矯健與迅捷。

《東籬採菊圖》軸,近現代,徐悲鴻繪,紙本,設色,縱110cm,橫36.1cm

【簡介】

自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悲鴻。」鈐「東海王孫」白文長方印。右下角鈐「戊子」白文方印。

此圖系依據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歸去來兮辭》文意而創作的人物畫。圖中身著長袍的陶淵明手持黃菊正回首眺望遠處起伏的南山,幽靜的田園風景映襯出主人公辭官退隱的淡泊心境。

作者以飽含水分的墨筆直接渲染畫中的山巒,筆觸間留有空白,似白雲浮動,顯現出山體的空靈。溼潤的墨氣令朦朧的山巒平添了幾分煙雨迷茫的詩意。依照中國傳統繪畫,人物的身長比例通常約為6個頭長,而此畫中人物的造型比例受到西方繪畫的影響,身長為7個頭長,因此,圖中的陶淵明顯得高挑而文弱,更得晉人瘦骨清象、博衣廣袖的風姿。

相關焦點

  • 「珍藏版」16G101系列高清圖集講解,建築工程必備,限時免費領取
    【珍藏版】16G101系列高清圖集講解,建築工程必備,限時免費領取16G101系列圖集的製圖規則,既是設計者完成平法施工圖的依據,也是施工、監理人員準確理解和實施平法施工圖的依據。【珍藏版】16G101系列高清圖集講解,建築工程必備,限時免費領取5、有梁樓蓋平法施工圖製圖規則6、無梁樓蓋平法施工圖製圖規則
  • 徐悲鴻畫的一幅畫,被收藏家120元「撿漏」,轉手賣出1.71億元
    而說起徐悲鴻,人們首先想到的,應該是他的《奔馬圖》,他一生創作了數千件中國畫,出了擅長的馬,徐悲鴻還創作了大量能夠代表人民和時代精神的畫作,尤其是戰爭期間的畫作。而《巴人汲水圖》便是戰爭期間創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畫作之一。
  • 上官雲珠《烏鴉與麻雀》高清修復重映,經典老片「珍藏影展」煥發新生機!
    中國著名演員上官雲珠之子韋然,在看過高清修復版老電影《烏鴉與麻雀》後,發出由衷的感嘆。12月19日在上海舉辦的這場「上官雲珠百年誕辰紀念」放映活動,是「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中的一個重要活動。「珍藏:中國經典影片展映」是「2020重燃·藝術之光」優秀國產藝術影片放映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徐悲鴻擅長畫馬,但《八駿圖》他可沒畫過!
    來源︱喜馬拉雅APP徐驥聊藝術的精品課《徐驥:100幅名畫裡的中國美術史》編輯︱Naivasha提到徐悲鴻
  • HOT TOYS 全力策動「STAR WARS」及「 MARVEL」大型珍藏人偶展覽
    HOT TOYS 全力策動「STAR WARS」及「 MARVEL」大型珍藏人偶展覽 7月29至8月2日香港動漫電玩節 STAR WARS 及 MARVEL電影戲服 獨家首度展出 HOT TOYS首度製作《星球大戰》兩組大型載具連電影情景 浩瀚登場 MARVEL
  • 徐悲鴻有多豪氣?當年送給郭沫若一幅畫,如今賣了2.6億!
    徐悲鴻畫馬,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其畫的馬栩栩如生,一幅馬就可以拍賣上千萬,這讓很多人都羨慕不已。但是徐悲鴻也有一個癖好,自己畫的畫很少送人,如果要是能得到他的一幅畫,那真是價值千金了。然而,在當初那個年代,還真是有一位得到了徐悲鴻贈送的畫,如今價值千金!
  • 徐悲鴻駿馬圖畫冊
    其中,一者為林風眠,一者為徐悲鴻。林風眠於徐悲鴻二者雖然都是受「五四運動」思潮的影響但是其對於藝術的主張卻是各有傾向的。       徐悲鴻(1895-1953年),漢族,原名徐壽康,江蘇宜興市屺亭鎮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曾留學法國學西畫,歸國後長期從事美術教育,先後任教於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北平大學藝術學院和北平藝專。1949年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 「看圖寫話系列課程」「五步寫話法」講解(四):過橋
    這次的看圖寫話有三幅圖,我們可以按照圖片的順序依次看圖:第一幅圖:小白兔背著書包要過橋,剛好碰到猴媽媽帶著小猴子也要過橋。第二幅圖:小白兔讓猴媽媽和小猴子先過橋。第三幅圖:小白兔過橋去上學,小猴子跟小白兔揮手告別。
  • 春拍2019 | 香港邦瀚斯中國書畫海外私人珍藏,揭秘民國至二十世紀藝術外交
    匯集多個海外私人珍藏,二十世紀名家如齊白石、張大千、徐悲鴻、林風眠、吳冠中等皆有精品呈現。本期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出了此次海外私人珍藏的幾大熱點專場和本次拍賣的亮點。「劍閣珍藏二十世紀中國書畫」專場——十件珍品,獨愛悲鴻「劍閣主人」生於民國初年,少時遠走南洋,白手起家,經營有方而生意興隆,為人慷慨,樂善好施,為東南亞知名僑領。
  • 【精品推薦】徐悲鴻鍾馗捉鬼
    自鍾馗畫出現以來,鍾馗形象都是面貌醜陋、樣子古怪的,但是徐悲鴻先生筆下的鐘馗明顯以現實生活的人為原型,比例適度,神態飽滿,充滿了人情味。根據徐伯陽、金山合編的《徐悲鴻年譜》記載: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中央大學開始搬往重慶,11月中央大學美術系在重慶複課。1938年1月13日,徐悲鴻住進中大宿舍。
  • 全球首座「曉山青」主題精品酒店落戶復華「麗江國際度假世界」!
    近日,復華文旅戰略合作夥伴麗柏樂酒店管理集團正式宣布,旗下首家「曉山青」主題精品酒店正式落戶復華「麗江國際度假世界」南詔府。
  • 徐悲鴻作品【下】
    1942年1月,日軍侵略的戰火瀰漫整個馬來西亞,悲鴻大師不得不在倉促下乘最後一班輪船離開,途經緬甸入雲南,至昆明大觀樓,又見美鷲,讚嘆之餘,創作了《靈鷲》,這便是徐悲鴻紀念館珍藏的著名藏品。1939年10月,徐悲鴻在新加坡一個廣場上看到「中國救亡劇團」演出此劇,深受感動,用了約10天時間創作了這幅抗日題材畫作。
  • 賞畫 |齊白石《茅屋幽樹圖》(艾青舊藏)
    齊白石 茅屋幽樹圖 北京保利2011春拍 作品鑑賞此畫為艾青舊藏。據艾青家屬口述提供信息,此件作品曾出版於1955年《中國文藝》(外文版)外文出版社。整幅在構圖的不安定中蘊含著一種張力,頗有現代主義的構成意味。齊白石獨受徐悲鴻青睞,多半因為徐悲鴻西方教育的背景可以理解白石山水中的現代性,這種現代性接近西方現代藝術的理念和構圖樣式,但不是來源於西方現代藝術,而是來自於白石自己的創造。題識:丙寅春齊璜,借山吟館主者造法。
  • 鑑賞|朵雲軒120年藏品:徐悲鴻的仕女圖與來楚生雙鉤芝蘭
    本文敘述的是徐悲鴻《紈扇仕女圖》、來楚生《雙鉤芝蘭圖》和明代大家文徵明點《玉蘭小景軸》 。其中,徐悲鴻筆下的侍女別有一番深意在焉;而來楚生《雙鉤芝蘭圖》則極罕見,以線勾勒,施以重彩,給人渾厚兼帶瑰麗之感,風格頗有些任伯年雙鉤花卉的意味;文徵明的《玉蘭小景軸》則呈現了文門為「玉蘭」增色題識。
  • 蘇富比中國藝術品拍賣呈獻的徐悲鴻《八駿圖》來襲!精美絕倫!
    徐悲鴻《八駿圖》 本幅是悲鴻將兩個慣用成畫的構圖合組為一,從中探討兩者融合而成另一特別構圖,以及動靜並存的關係。作品:徐悲鴻1942年作《八駿圖》,鏡框,水墨紙本。尺寸:178×95cm=15.2平尺。附:該〈作品集〉相關照片3張。出版:貴州省博物館館藏精選 《徐悲鴻書畫作品集》,圖版18。
  • 齊白石書畫院-湯發周詳解徐悲鴻《貓戲圖》拍賣之路背後的秘密
    在近現代書畫作品專場上,名家作品悉數亮相,其中包括了傅抱石的《湘夫人圖》、徐悲鴻的《雙馬圖》以及《貓戲圖》等大師級作品。徐悲鴻作品《雙馬圖》整個拍賣會也是高潮迭起,傅抱石的《湘夫人圖》最終以1495萬成交,徐悲鴻的《雙馬圖》成交價也達到了586.5萬。接下來,徐悲鴻的另一幅大作《貓戲圖》也登臺競拍。
  • 徐悲鴻國畫作品欣賞
  • 裝飾畫入手全攻略|50幅國內外品味不凡的裝飾畫,快去解放你的白牆吧!
    20刀/幅的價格就能買到很多藝術家店主籤名的高清印畫作品,上面靠譜的店家很多,逛個一年半載沒問題,先挑幾種不同風格的讓大家簡單了解下。如果考慮到「體面」和「版權合法」的要求,這部分的介紹裡就特別標註下,前兩撥店家應該不存在版權問題,最後那撥請自行甄別,建議還是力所能及買正版,在 B 站免費看個電影也就算了,搞幅盜版藝術品堂而皇之掛客廳還是怪怪的…#友情科普「公共版權」一般情況下,藝術作品作者去世超過 100 年(各國規定不一),版權/專利就會進入公共領域(public domain),公眾有權自由使用
  • 【香港春拍】張大千《伊吾閭瑞雪圖》首度曝光
    及印度「大吉嶺」時期系列精繪作品最為矚目。另多幅傅抱石、林風眠、吳冠中、徐悲鴻精品,涵蓋畫家不同時期之創作面貌,與張善子訪巴黎期間寫贈友人之《合家全慶》,俱屬焦點所在。本季亦匯聚多項重要香港及海外收藏,包括「梅潔樓」、「天民樓」,以及源自東南亞之南北名家精品等,一堂薈萃,足堪珍賞。今天,領銜拍品首度向傳媒曝光—張大千寫贈張學良長女張閭英及女婿陶鵬飛伉儷之作《伊吾閭瑞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