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會死,我們自己也會死:維京文化對《權力的遊戲》的影響

2021-01-09 澎湃新聞
【編者按】

《冰與火之歌》中充滿了隱喻,很多情節設計受到了真實歷史的啟發,例如中世紀的都鐸王朝等。其中紅色婚禮取自蘇格蘭歷史上的真實事件;故事中喬佛裡·拜拉席恩被毒殺與歷史上的徵服者威廉孫子之死出奇地吻合;多斯拉克人的形象明顯取自歐洲人眼中的馬扎爾人、土耳其人或者蒙古人。英國作家埃德·韋斯特發掘了《冰與火之歌》背後的真實歷史,寫成《歐羅巴的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一書,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發部分內容,限于格式,注釋有所省略。

戰爭才是鐵民的正當職業,淹神造人,便是要他們奸淫擄掠,用鮮血、烈焰和歡歌開創新天新地,並用之鏤刻名姓。

              ——席恩·葛雷喬伊(譯者註:出自《冰與火之歌》第二卷《列王的紛爭》)

「他們從海上來。那些異教徒!他們燒殺搶掠,血濺祭壇。基督徒被踩在腳底踐踏,就像是街上的穢物。有些兄弟還被擄走了。」這是一位撒克遜編年史家的記錄,事情發生在792年,林迪斯法恩(Lindsifarne)的僧侶被大海對面過來的強盜襲擊了。

盎格魯-撒克遜(Anglo-Saxon)是日耳曼海文化圈的一部分。「日耳曼海」是他們對這片海域的稱呼(直到18世紀,這裡才被稱作「北海」),它把他們和「大海對面的撒克遜人」隔開了。羅馬人曾經來到日耳曼海的南部邊緣,但他們遇到了一場風暴。詩人阿爾比諾瓦努斯·佩多(Albinovanus Pedo)相信,這是上帝的指示,他在告訴他們,這就是世界的邊緣。12世紀阿拉伯地理學家伊德裡西(Al Idrisi)稱它為「永久黑暗之海」,大海們在這裡碰撞,像極了誕生出整個世界的那個深淵。

《權力的遊戲》劇照

在那之外的事物,撒克遜人知之甚少,只有旅行者講述的傳說在國王的宮廷中迴蕩:有的人沿著挪威的峽灣一路向北,來到北極圈,見識到了午夜高懸的太陽;有的旅行者向東到達了神秘的芬蘭人(Finn)和他們的薩滿所居住的土地,再往東則是永遠冰封的黑暗世界,叫做「大瑞典」(Great Sweden),也就是今天我們所稱的俄羅斯;從這裡往南去,就到了萬城之女皇(Queen of Cities)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這是一座金光燦爛的異域大都市,滿足你所有的想像。對於那些聽說過撒克遜部落的人來說,他們認為撒克遜人居住在世界的盡頭。從「太陽落下的西部海岸……我們知道,再往西不會有任何陸地了,只有水域」,一位敘利亞的穆斯林官員這樣寫道。他在公元724年接見了一些身著奇裝異服的盎格魯-撒克遜朝聖者。這些穿著頗具異域風情的基督徒沒有惡意,「他們只是想履行他們的宗教義務,」當地的官員這樣做了總結,隨即放他們通過。

上溯至公元6世紀,羅馬人約達尼斯(Jordanes)寫過一本書,書裡說德意志北邊有一個叫做「Scanza」的寒冷島嶼,環繞它的是「很多小島」,「當海面冰封時,狼群可以在海面行走。在這裡,冬天不僅對人們很殘酷,對待野獸也毫不留情。由於極端寒冷,那裡也沒有採蜜的蜂群。」他把這裡描述成「國家的搖籃」(womb of nations),而這裡確實孕育出不少飢餓的部落,他們甚至比南方的日耳曼人還要兇惡。兩個世紀後,他們已經餓得不行了。在絕望中,他們發展出了造船和航海技術,憑藉這些能力他們得以穿過苦寒的大洋一路向西,那裡有一個富庶的島嶼,等著他們去掠奪。當地人稱他們是「Denes」,也就是「異教徒」的意思。從19世紀開始,我們通過冰島薩迦(saga)得知他們是「掠奪者」,也就是維京人(Viking)。像鐵群島(Iron Islands)一樣,斯堪地那維亞缺乏自然資源,除了貧瘠的土壤和鹹澀的海水之外什麼都沒有。耕地的缺失造就了海盜文化的產生和發展,這種文化以劫掠為榮。就像巴隆·葛雷喬伊(Balon Greyjoy)說的:「我們是鐵種,不是臣民,不做奴隸,不是田野裡的耕牛、礦場裡的苦力。我們奪取所有應該屬於我們的東西。」

從9世紀開始,斯堪地那維亞軍閥的權力逐漸集中,形成了挪威、丹麥和瑞典三個王國。這些激烈的鬥爭讓失敗者沒有多少選擇,只能帶上他們的支持者和其他冒險者,乘船出海。在中世紀早期,有多達20萬人離開了這片寒冷的地區,他們劫掠、貿易,建立的殖民地從加拿大一直到君士坦丁堡。

在維斯特洛,鐵民崇拜他們自己的神——淹神(Drowned God)。與之類似地,維京人是歐洲最後接受基督教的民族。鐵群島的居民有自己的巖妻和鹽妾,維京人也有類似的第二個配偶,叫做「handfast」,地位比正妻要低,通常也不是斯堪地那維亞人。維京人還有一點跟鐵民很像,他們也搞奴隸貿易。都柏林就是維京人建起來用作奴隸貿易港的,許多不幸的人從大海對面被劫掠至此,被賣為奴。這其實是歐亞大陸互相影響的體現,維京人在9世紀60年代重新對歐洲基督世界產生威脅,跟前幾年發生在巴格達的非洲奴隸起義有很大的關係,此事導致阿拉伯統治者們轉用歐洲奴隸來替代。

鐵民有「細長、設計得很漂亮的戰艦,方便他們隨意沿海岸襲擊,」而維京人也有他們的長船。鐵民蔑視貿易和農業,他們的族語「強取勝於苦耕」(we do not sow)表明,劫掠是他們眼中唯一稱得上光榮的行為。他們對貿易充滿敵意,以至於巴隆大王扯住席恩的項鍊,朝他大吼「你脖子上戴的東西——用金子還是用鐵換來的?」在這方面,他們跟維京人不太一樣,後者樂於改行當農民或者商人,只要比劫掠能獲取更高的利潤,或者更加省事。後世的維京人傾向於定居下來,安安靜靜種田。只不過他們當中有一些,只要有利可圖,每年還是要花幾個月出去劫掠,比如奧克尼的斯韋恩·阿斯萊法爾森(Svein Asleifarson of Orkney),每年都要「春遊」和「秋遊」。

諾斯人(Norseman)首次出現在英格蘭是在787年,他們在威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Wessex)的波特蘭(Portland)附近的海邊殺了一個當地的城鎮長官。6年後,大災變降臨,「可怕的預兆出現在諾森布裡亞(Northumbria)上空,引起人們極大的恐慌」——是強烈的龍捲風和閃電的光亮,還有人看到噴火的龍在天上飛。那一年,丹麥人襲擊了諾森布裡亞林迪斯法恩的僧侶,聖艾丹(St Aiden)於635年建立起修道院後第一次下跪禱告就是在這一小片陸地上。在撒克遜人看來,這些恐怖的北方人是上帝派來懲罰他們的殺手,是來自冰冷北方、永冬之地的怒吼。

《權力的遊戲》劇照

斯德哥爾摩(Stockholm)附近的烏普薩拉(Uppsala)是「聯結古斯堪地那維亞文化的紐帶」,諾斯人最早就是在這裡的黑森林中崛起的。正是在這裡,在比爾卡(Birka)的山丘堡壘附近,居於此地的維京主神奧丁(Odin)將自己懸吊起來,以期獲得預言的能力。他在樹上吊了9天。往南邊是羅斯基勒,在哥本哈根(Copenhagen)往西一點點,古代先民就住在這裡的萊爾河(river Lejre)兩岸,這條河如今已經乾涸了。傳說中的希奧羅特(Heorot)甚至也可能在這裡,這是《貝奧武夫》中赫羅斯加王(King Hrothgar)的蜜酒廳。根據10世紀編年史家蒂特馬爾(Thietmar)的記錄,這裡的統治者通過獻祭禮來維持力量:每隔9年要將9隻公雞、9條狗、9匹馬和9個人處死。一位日耳曼僧侶在烏普薩拉見過類似的場景。

隨著盎格魯人逐漸基督化,他們的族人可以擔任戰士以外的職業,比如牧師或者僧侶;而他們在寒冷大海對面的表親仍然保持著一種武士文化,在這種文化裡,人的社會地位嚴重依賴於他的作戰能力。就像鐵民一樣,維京人也對男子氣概非常看重,所以一個沒有正常性器官的男人根本沒有做男人的資格。有一位葬在麥西亞王國(Mercia)雷普頓(Repton)的戰士,他被閹割了——一種常見的戰後暴行——不過有人在他的兩腿之間放了一根野豬獠牙,很可能這樣做就能保證他在來生擁有完整的性能力。

乘著長船,丹麥和挪威的維京人在開闊海面上是駕馭波濤駭浪的專家。經過很長時間的銷聲匿跡,他們在9世紀30年代重回英格蘭。

之後的865年,一支龐大的軍隊在英格蘭東部海岸登陸,率領他們的是神話般的人物「毛褲」朗納爾·洛德布羅克(Ragnar Lothrbrok「hairy trousers」)的三個兒子。朗納爾作為一個古代諾斯人,在21世紀反倒更有名了,這要歸功於電視劇《維京人》(

Vikings

)的熱播,他是這部劇的主角。朗納爾是否真實存在仍然有待商榷,不過發生在他身上的很多故事顯然是假的,除非他真的死了五次。

在《「毛褲」朗納爾薩迦》(

Saga of Ragnar Hairy-Breeches

)裡,一位名為託拉(Thora)的美麗公主從父親那裡得到一條蛇作為禮物,但很不幸的是它長大變成一條龍。它的胃口長很快,每天都要吃掉一頭牛,為了安撫它,人們被迫給它成堆的金子,龍就每天坐在金子上。這位父親宣布,誰能殺死這頭惡獸,誰就可以得到獎勵——娶託拉為妻。於是,丹麥國王的兒子朗納爾站了出來。他有一條特製的褲子,外表覆蓋著瀝青。當龍被刺死時,一大股毒血從它身體裡噴湧而出,濺得到處都是,而朗納爾的衣物保護了自己。龍經常在維京神話中出場,而且他們的戰船也被英格蘭人叫做「龍船」,部分是因為船的形狀,部分是因為他們經常在船身兩側畫上龍的圖案。

公元865年,朗納爾的兒子「無骨人」伊瓦爾(Ivar the Boneless)攻佔了諾森布裡亞的首都約福威克(Eoforwic),在這裡建立起一個持久的丹麥王國。城市的名稱被丹麥化,改稱約維克(Jorvik),後來演變成約克(York)。麥西亞王國和東盎格利亞王國(East Anglia)很快也被徵服了,後者的國王埃德蒙(Edmund)被亂箭射死。這種死法至少還比較人道,諾森布裡亞國王艾勒(Aelle)的肺被生生扯了出來,這種臭名昭著的處決形式叫做血鷹(Blood Eagle)。到了公元9世紀60年代晚期,僅剩一個盎格魯-撒克遜王國還沒被徵服。於是,在公元871年,維京人入侵威塞克斯王國(Wessex)。很快,它的未經世事的小國王就躲進了沼澤地,同行的只有一小隊追隨者,他們艱難地躲避著入侵者的追捕。國王的名字是阿爾弗雷德(Alfred),他是埃格伯特國王(King Egbert)的孫子,血脈承自徹迪克(Cerdic)。由於他是埃塞伍爾夫國王(King Ethelwulf)五個兒子中最小的一個,所以他一直在學習教會相關的知識,甚少學習怎麼打仗。在丹麥人持續多年的攻勢下,威塞克斯的形勢已經陷入絕望。公元878年1月6日,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最後一位英格蘭國王在敗給維京人後幾乎喪命。阿爾弗雷德率領他的部隊,或者說是民兵(fyrd),逃到了薩默塞特(Somerset)的阿瑟爾尼島(Isle of Athelney)。國王在這片沼澤地度過了人生最低潮,據說死神在這期間還拜訪過他。

《權力的遊戲》劇照

但是,靠著這樣一種幾乎不可能逆轉的運氣,年輕的國王卻接連打了幾場勝仗,其中第一次勝利是在公元878年5月的埃丁頓(Edington)。在我們的想像中,雙方士兵應當站成數排,交錯盾牌以保護自己,兩邊的軍隊都在前排士兵後面組成三角陣型。互相對罵過後,第二排和第三排士兵會向敵人投擲標槍。接著,盾牌的撞擊聲混雜著尖叫聲,人們不顧一切地用長矛刺向外敵。他們和敵人的距離非常接近,甚至可以嗅到對方的氣息。國王在正中央,即便他只是幾十個人的國王,他的每一個方向都有最親近的部下在守護——因為如果他倒下了,那麼他們就都完了。

但是,公元9世紀的戰爭和中世紀晚期的壯觀戰鬥場面不同,後者動輒有大量裝備精良的軍隊參戰,而9世紀的士兵們沒有盔甲,很多人連像樣的武器也沒有。他們拿起手邊種田用的家什——餐刀、木桿或者短棍——就來跟侵略者戰鬥了。跟諾斯人不同,阿爾弗雷德的民兵都不是士兵,而是農民,其中罕有人在異教徒大軍(Great Heathen Army)到來之前有過作戰經驗。他們戰鬥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自己的主君、自己的家人和自己的土地。

然而,文弱的阿爾弗雷德和他的農民子弟兵將丹麥人趕出了威塞克斯,最終跟維京國王古思倫(Guthrum)籤訂了停戰協議。按此協議,諾斯人仍然佔有英格蘭東部,他們承認阿爾弗雷德對威塞克斯和西麥西亞的統治。公元886年,阿爾弗雷德在重建的倫敦城加冕為王,被尊為所有未在丹麥人統治下的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國王。阿爾弗雷德逝世於公元899年,他的兒子愛德華(Edward)繼位,被奉為「fader」(父親)和全不列顛島的領主。愛德華的私生子阿瑟爾斯坦(Athelstan)在公元924年繼承了他的王位,他是愛德華和一個牧羊人的女兒私通的結果。阿瑟爾斯坦在布倫南布爾(Brunanburh)面對維京和凱爾特聯軍時取得一場了不起的大勝,藉此機會,他終於將英格蘭曾經的七大王國都統一了。

馬丁從中世紀歐洲借用的素材裡,有一項就是王室的養子制度。在他的世界裡,收養是治國理政的重要方面,而在現實世界裡,王公的兒子們經常被送出去,和他們父親的領主生活在一起。奈德·史塔克和勞勃·拜拉席恩便是以瓊恩·艾林的養子身份長大的,這是貴族收養關係網的一部分,有助於建立起對領主的忠誠並將世家大族綁定在一起。有時候,養子也是一種人質,就像席恩·葛雷喬伊。阿瑟爾坦雖然沒有子女,但他收養了大量王室子弟,他們來自遙遠的布列塔尼(Brittany)、斯堪地那維亞和愛爾蘭。不過,養子和人質的區別有時候很模糊,就像史塔克家族跟葛雷喬伊家族的關係一樣。收養制度的設立,是為了在家族之間建立政治紐帶,以便將來彼此合作。將孩子培養成強大的領主有時是從家族的利益考慮,不過對於那些有不安因素的封臣來說,這樣做可以起到教化開導的作用。

古代埃及,南方的努比亞酋長們會強行讓自己的兒子接受埃及老師的教育,這將促使他們了解埃及的習俗,形成埃及人的世界觀,還能確保他的家族能夠舉止得體。在古羅馬也有類似的情形,部落首領的兒子們通常會作為人質送到羅馬接受羅馬式教育。日耳曼領袖塞拉皮奧(Serapio)的名字來自於羅馬神話中的塞拉皮斯(Serapis),這是他父親做養子的時候學到的知識。

阿瑟爾斯坦統一了整個王國,但是盎格魯-撒克遜的國王們並不滿足於簡單的「英格蘭國王」稱號。就像維斯特洛的君主會被冠以「安達爾人、洛伊拿人和先民的國王、七國統治者和全境守護者」的頭銜,英格蘭的統治者們也對整個島嶼的所有民族宣稱領導權,不僅僅限於英格蘭境內。阿瑟爾斯坦的大侄子埃德雷德國王(King Eadred)擁有了「盎格魯-撒克遜人、諾森布裡亞人、異教徒和不列顛人的王國政府的統治者」(Reigning over the governments of the kingdoms of the Anglo-Saxons, Northumbrians, Pagans and British)的頭銜。他的繼承人「美男子」埃德威格(Eadwig the Fair)則是「上帝屬意的國王、盎格魯-撒克遜人和諾森布裡亞人的皇帝、異教徒的統治者、不列顛人的統帥」(King by the Will of God, Emperor of the Anglo-Saxons and Northumbrians, governor of the pagans, commander of the British),這意味著他是英格蘭人、維京人和威爾斯人的統治者。在這之後,標準頭銜變成了索然無味的「英格蘭人的國王」(King of the English),約翰王(King John,1199年—1216年在位)是第一個被冠以這個頭銜的英格蘭國王。

冰與火的國度

諾斯諸神都很殘忍,他們的主神奧丁是戰爭和詩歌之神,在維京人眼裡這兩碼事是緊密相關的,因為他們所有的詩歌都是戰爭題材。奧丁只有一隻眼,但他養著兩隻渡鴉,以智慧聞名,而他的戰鬥技巧和戰爭中的無情也被人所共知。其他主要神明還包括雷神託爾(Thor)、混亂之神洛基(Loki)、弗蕾雅(Freya)以及霍德爾(Hodor)。霍德爾是奧丁和弗裡嘉(Frigg)的盲眼兒子,被洛基欺騙,用一支箭殺死了自己的親生兄弟。成書於13世紀的語錄和冰島詩歌集

Havamal

記錄過很多假託奧丁之口的維京格言,稱作「最高之人(the High One)所言」。其中就有這麼一句:「牛會死,親人會死,我們自己也會死,但是自己贏來的好名聲永遠不會死。」或者,用瓦雷利亞人的話來說,「Valar morghulis」——凡人皆有一死。

在維京神話裡,世界開始於「金倫加鴻溝」(Ginnungagap),虛空的裂口。冰島詩人斯諾裡(Snorri)「告訴我們有兩個國度,分別屬於冰與火——尼福爾海姆(Nifleheimr)和穆斯貝爾(Muspell),」從這兩個國度流出來的12條河,有11條「流進虛空,在薄霧中混流、凝結。」世界結束於諸神的黃昏(Ragnarok),此時「萬物燒盡……諸神和人類做什麼都是徒勞。我們的命運,早就被決定了,無論我們做什麼都已經無關緊要。唯一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面對它。」對於諾斯人來說,他們的凜冬將至就是「芬布爾之冬」(Fumbulvetr),這是諸神的黃昏到來之前的三個寒冷的冬天,預示著世界的終結。如果你住在斯堪地那維亞,那麼你大概能明白那種程度的寒冷是什麼感覺的。

鐵民的信仰是從凱爾特人和諾斯人的民間傳說中借鑑來的。跟德魯伊(Druid)一樣,他們在水中給嬰兒施洗,保護他們不受妖邪和精靈的侵害。愛爾蘭史詩《奪牛記》(

The Tain

)中的艾利爾(Ailill)被德魯伊的溪流浸沒,威爾斯神話裡的英雄古裡(Gwri)也被水吞沒(這些故事遠在基督教到來之前就產生了)。凱爾特人甚至會把人淹死,藉以向他們的海神馬納南(Manannan)、摩根(Morgen)和迪倫(Dylan)獻祭,但是在那個年代沒人會讀會寫,所以這些都只是猜測。凱爾特人會向「大海、巖石和天空」起誓,而鐵民則向鹽、巖和鋼祈福。

淹神的廳堂裡,有美人魚侍奉英雄們用餐。與之類似的,在英靈殿(Valhalla)裡也有女性神靈在奧丁主持的筵席上侍奉英雄們享用蜜酒和麥酒。她們被稱為「戰死之人的選擇者」(Choosers of the Slain),又稱「女武神」(Valkyrie),正是她們把死後的英雄帶來這裡。奧丁住在英靈殿裡,這是「戰死之人的廳堂」,用戰士的盾牌做成屋頂,搭在長矛做成的椽子上。與他對應的是死亡女神赫爾(Hel),她統轄著另一個廳堂,那些不是戰死的人將被送到這裡——應該不是個很舒適的地方。

其他的神居住在阿斯加德(Asgard),這裡和人類世界米德加爾特(Midgard)通過比弗羅斯特(Bifrost)——彩虹橋——相連。在東邊是外域(Utgard),這裡是惡魔和巨魔(troll)的家鄉;北邊是約頓海姆(Jotunheimr),巨人的國度。但是,即便是在人類世界裡,人們也相信在大瑞典——如今的俄羅斯——到處都是巨人和「身軀龐大的野獸和龍」。住在這樣一片無盡的冰凍荒原上,人們黑暗的想像力也只能被古靈精怪(grumkins and snarks)所填充(譯者註:《冰與火之歌》中常見於維斯特洛民間故事的兩種神秘生物,絕大多數時候都並列出現,難以區分,故通常合稱「古靈精怪」。傳說中它們生活在長城以北,身材矮小)。

《歐羅巴的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背後的歷史》,[英]埃德·韋斯特 著,于洋 李芳芳 王欣宇 毛曉璐 譯,衣櫃字幕組 校審,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年6月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權力的遊戲》雪諾復活無疑,但這些人會死!
    《權力的遊戲》第五季最後一幕,雪諾死了。瘋老闆立刻發動了一場「拯救雪諾」的運動,跑去馬丁大爺的臉書留言,然後組織大家投票,當時有1000多個小夥伴來參與了,42%的小夥伴都不想讓雪諾死啊……原因很簡單,好心救仇人,森森滴傷了守夜人兄弟的心,然後,就被自己人幹掉了……不過他很幸運,大概是《權力的遊戲》裡唯一一個起死回生的角色。要知道,《權力的遊戲》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毫不留情的幹掉主角。頗有主角風範的艾德·史塔克(Eddard Stark)第一季就炮灰了!
  • 《權力的遊戲》的角色全都會死?
    《權力的遊戲》曝第六季角色海報 備受期待的HBO劇集《權力的遊戲》日前首次全球同步公開了第六季的最新主視覺圖與角色海報
  • 權力遊戲七大家族中誰才是維京人?
    說到《權力的遊戲》,這是一部史詩般奇幻神劇。服裝、道具、取景、特效、演員、劇情、人物脈絡、臺詞等無一不是製作精良,目前播放至第7季。維京人崇拜神,各類神出現的「北歐神話」裡有「諸神的黃昏」。諸神的黃昏這一天裡,整個世界要毀滅了,毀滅之前預兆是人類將面臨不曾遇過的嚴冬。是不是很像《權力的遊戲》中各種跡象顯示Winter is Coming凜冬將至!
  • 死了,都死了——《權力的遊戲》死亡全名單
    馬丁老爺爺告訴我們,觀看權力的遊戲首要規則:千萬不要喜歡上某個角色。因為他們隨時會死。《權力的遊戲》死亡全名單本文轉載自華盛頓郵報製作:Shelly Tan and Alberto Cuadra首先,送給大家一首歌:《權力的遊戲》之蠢蠢的死法(可以邊聽歌邊讀)
  • 凡人皆有一死||《權力的遊戲》觀感
    文/二分之一  排版/小螺號文章關鍵詞:自由、死亡、 據說《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年內都要開播了吧,可是對於小編這個新人,前段時間才剛剛看完了第四季(老鳥們口水勿噴哈)。看過不少的劇評,但也想從自己的觀點談談對劇情主題的一些拙見。
  • 大熱美劇《權力的遊戲》回歸 這一次又有誰會死?
    原標題:《權力的遊戲》回歸這一次又有誰會死?   珊莎和「小拇指」   讓無數粉絲翹首以盼的大熱美劇《權力的遊戲》第五季近日強勢回歸,不過卻遭遇前四集在網上提前洩露的尷尬事件。網友紛紛瘋狂下載,這次洩露事件對HBO NOW付費點播系統的影響不可謂不大。   對於此事,HBO當天便發表聲明,稱此次洩露是由合作方造成的,但並非黑客事件,HBO對此感到遺憾並正在徹查。作為備受關注的「盜版大戶」,《權力的遊戲》發生此事並不意外,在此之前,該片製片人便在採訪中表示,因為劇組龐大,工作人員又來自世界各地,文件往返頻繁,劇集很可能會遭遇提前洩露,沒想到還真的應驗了。
  •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夜王真的死了嗎?最後一集夜王會復活嗎?
    臨冬城一戰後,丹妮莉絲失去了自己軍隊的脊梁骨——多斯拉克人與無垢者,剩下的軍隊也已經疲於徵戰,四分五裂。而夜王死了之後,北境與丹妮莉絲聯合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北境和其封臣很可能會拒絕支持丹妮南下。現在丹妮唯一的優勢就是僅剩的龍,紙面上人員數量完全不如瑟曦。     一切都如同瑟曦所預料的那樣。
  • 《權力的遊戲》最終季第四集:夜王死了,掐死瑟曦的會是誰?
    然而瑟曦的回答是:「在權力的遊戲之中,你不當贏家,就只有死路一條,沒有中間地帶。」她真的沒逃亡,而是和金獅子一起弄死了勞勃,並將她十三歲的、不爭氣的兒子喬佛裡送上鐵王座。然後,將奈德以叛亂罪名投入大牢。此前,在造訪北境過程中,瑟曦和詹姆在牆洞裡歡好,被奈德的小兒子布蘭撞見。
  • 《權力的遊戲》凡人皆有一死,神劇終會完結
    七位神靈將我們創造,時刻聆聽我們禱告,閉上眼睛,再無困擾,諸神照看你,小小孩童。· 閉上眼睛,再無煩惱,諸神照看你,小小孩童。 2011年HBO出品的《權力的遊戲》第一季,開播!一代劇王就此誕生!開播八季,每季豆瓣評分,都保持在9分以上!
  • 權力的遊戲最後一季:人工智慧預測誰生誰死,死的真會有她和他?
    2016年,在權力的遊戲第六季播出之前,由慕尼黑技術大學的學生創建的人工智慧(AI)應用程式預測Jon Snow應該活著並且Tommen Baratheon會死。現在,隨著世界準備在周日的最後一個賽季的首映,一切又回到了原點。
  • 《權力的遊戲》小指頭之死:就算是毒蛇也會為情所困
    本來我也不喜歡他,也一早預料到他會死掉。但是當真的看到他毫無尊嚴的跪地求饒,恐懼又無助的被割喉時,還是心裡莫名一緊,為他覺得難過。身邊沒有親人,沒人幫襯,要生存,只能靠自己機靈,要讓人看得起,誰都指望不上,只能靠自己刷存在感。最關鍵的,是他還愛上了一個貴族小姐:貓姨。貓姨對他是友好的,但是估計連正眼也沒看過他。但他有什麼不好?對貓姨一往情深,人聰明,長的也英俊,最大的缺點,無非是他的身份,他不是貴族。
  • 親人會生不如死!
    據統計,在中國,每年有28.7萬人自殺死亡,至少200萬人自殺未遂。而一個人自殺,會對周圍至少6個人的精神和心理,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尤其是目睹自殺者過世的畫面,像割腕、上吊、墜樓、溺斃,會永生難忘,心理創傷極深。
  • 經過前六季的廝殺,《權力的遊戲》第七季誰會先死?
    具體表現為:我們的Ned老爹啊就這麼被砍頭了?勞勃國王被野豬捅死了?卓戈·卡奧就這麼被龍母弄死了?我生命的月亮啊……我們一起來回顧並欣賞下帥氣多金且同性戀的奧伯倫親王和暴虐國王喬弗裡之死。刺不刺激?意不意外?開不開心?仔細看就可以發現《權利的遊戲》講的就是幾大家族此消彼長。
  •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五集瑟曦怎麼死的 丹妮莉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五集瑟曦怎麼死的 丹妮莉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時間:2019-05-13 22:13   來源: 東方網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五集瑟曦怎麼死的 丹妮莉絲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東方網 《權力的遊戲》第八季第五集摧毀了紅堡,但鐵王座呢?
  • 《權力的遊戲》:雪諾為什麼必須死 沸騰
    文/ 西坡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這句詩現在最適合形容的不是魯迅,而是一個啥也不知道的歪果仁,他的名字就叫囧•啥也不知道。好了,認真點,他叫瓊恩•雪諾。《權力的遊戲》第五季最後一集,瓊恩•雪諾被捅了一刀又一刀,直到倒在血泊中。
  • 凡人皆有一死:《權力的遊戲》S8E3解析!
    獲得關於《權力的遊戲》第八季最全的解析,快來關注這個公眾號!本文已由律師代理保護,我會保留證據並起訴任何洗稿、抄襲的行為。本集重點:為什麼夜王不用龍火直接燒死布蘭?每個角色的死意味著什麼?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以及本期專題「艾莉亞:Not today」。
  • 最騷死法都在這了,這是編劇權力的遊戲
    千萬不要輕易喜歡上一個角色因為這個角色隨時可能會死這部劇就是史詩神劇《權力的遊戲》你不僅猜不到哪個角色會死而且連死法都是你想像不到的今天最終季首播,不知道又要死多少人在經歷新一波糟心的事實之前來先一起跟萬萬君看一看之前《權力的遊戲
  • 《權力的遊戲》中死法最詭異的君王,比勞勃還慘
    這一期我們主要還是來說說被那個黑影幹掉的人。」《權力的遊戲》第二季第五集原版是54分10秒,騰訊版是54分03秒,刪了7秒。不過我認真對比好幾次,確定這一集沒有刪減任何內容,也沒有特別刺激的鏡頭,被刪的那幾秒是片頭片尾關於HBO的logo而已。不過這集我們還是可以來討論一下藍禮的死。
  • 夢見親人生病快要死了好不好 夢見親人生病快要死了自己大哭是什麼...
    夢見親人生病快要死了好不好 夢見親人生病快要死了自己大哭是什麼意思夢見親人生病了是什麼意思夢見自己生病,負擔會減少。夢見自己生病,表示身體健康,生活如意。夢見自己成了病人,預示計劃被延遲,或你會得到別人的幫助。
  • 《權力的遊戲》:瑟曦最後的結局會是怎樣?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專注於不專業的電影解說小麥~瑟曦·蘭尼斯特作為美劇《權力的遊戲》當中讓人又恨又可憐的角色,也即將在第八季迎來屬於自己的結局,這個自私又極具手段的女人,關於她的結局又會是怎樣的呢?《權力的遊戲》劇照我們先來簡單回顧一下瑟曦一生的經歷,從君臨王后變成了太后,又從太后變成了女王,成為了目前維斯特洛大陸的三大勢力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