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侯珠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的文獻中,最著名的是李斯在他的《諫逐客令》中將其與和氏璧等多種當時最為珍貴的物產並列,稱作「隨和之寶」。在戰國諸文獻當中也有關於隨侯珠的故事,《莊子.讓玉》講了一段與隨侯珠有關的故事,幾乎都將隨侯珠與和氏璧並稱為「良寶」。直到東漢王充在他的《論衡.率性》中才專門提到了究竟何為隨侯珠,按照王雲的說法,隨侯珠是一種人工合成材料的話,它的珍貴則取決於它的工藝難度和裝飾效果,而最關鍵的可能是在當時的工藝秘密。
20世紀70年代末,湖北隨縣曾侯乙墓中大量戰國蜻蜓眼玻璃珠,分析的結果是,有舶來的鈉鈣系西方的玻璃珠,也有本土自己生產的鉛鋇系珠子。墓葬出土隨葬品1萬多件,有青銅禮器、樂器、車馬器、兵器、金器、玉器、木器、漆器、竹簡等,無不奢華珍稀。從文獻記載的曾侯及其國家地理位置來看,證實曾國即是隨國。曾國姬姓,是周王室在淮水上遊和漢水中遊地帶賜封的「漢陽諸姬」之一。其文化並不比中原腹地的姬姓大國落後,特別是玻璃和漆器工藝甚至領先中原。
公元前786年到前679年間,隨為楚國所滅,是否這也是戰國蜻蜓眼玻璃珠的製作工藝突然中斷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這種我們今天成為戰國蜻蜓眼的玻璃珠是否就是做說的「隨侯珠」,也都是基於文獻和實物的牽強比附。就像和氏璧一樣,隨侯珠是中國古代美術品的一個有趣的懸案。
資料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