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迎來第二十月晝 最新成果揭秘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
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7月15日5時48分和7月14日12時53分喚醒,開始第二十月晝工作。截至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度過559個地球日。嫦娥四號探測器於2019年1月3日著陸在月球背面的馮·卡門撞擊坑,近日,最新科學研究成果揭示了馮·卡門撞擊坑地下結構。研究人員通過分析嫦娥四號雷達數據,發現著陸區一帶多層地下結構,並結合仿真模型和相關地質分析,進一步證實了馮·卡門撞擊坑內部發生過多期巖漿填充事件。
航天科技集團研製的多種衛星為抗洪救災貢獻航天力量
近日,每天清晨和傍晚,高分三號衛星都會準時飛至我國上空,拍攝洪澇災害下的南方地區圖景。衛星拍攝3個小時後,我國應急管理相關部門即可獲取到當日對地觀測應急數據,結合歷史數據分析研判,協調統籌各地開展抗洪救災工作。執行此次應急保障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資源衛星應用中心,早在一個月前便接到了應急管理部的相關需求,開始對南方洪澇災害高風險區域進行持續對地觀測。截至7月13日,該中心共調用包括高分一號、高分三號、高分六號在內的5顆高分系列衛星,共計拍攝73次,共享有效數據248景。該中心遙感運行事業部用戶服務室主任陳衛榮介紹,自疫情發生以來,陸地觀測衛星持續發揮「天眼」優勢,不間斷提供應急保障服務。
援埃及二號衛星初步設計通過評審
6月22日至7月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首個由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援助的海外衛星項目 — —援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初步設計評審會(PDR)通過遠程視頻會議形式成功召開。評審期間,雙方就項目總體研製情況、各系統技術方案、研製進度等進行了詳細討論,航天科技集團五院共計向用戶提交36份技術文件,並全部通過評審。作為重要的履約節點,此次初步設計評審標誌著援埃及二號衛星項目全面進入研製生產階段,為後續研製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評央企經營業績考核A級
7月17日,國資委公布2019年度中央企業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結果,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再獲年度考核A級。這是自2004年國資委對中央企業負責人進行經營業績考核以來,航天科技集團連續16年榮獲年度考核A級及連續7年位列央企前十,也是保持所有年度A級優秀業績的8家中央企業之一。
航天科技集團召開2020年半年經濟工作推進會議
7月16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召開2020年半年經濟工作推進視頻會議,總結集團公司上半年經濟運行情況,全面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研判下半年經濟發展態勢,明確工作措施,奮力推進全年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努力為「十三五」圓滿收官交出合格答卷。
航天科技四院42所力源科技公司成功研發小井眼複合射孔產品
近日,航天科技集團四院42所力源科技公司成功研發小井眼複合射孔產品,解決了小孔徑豎井、側鑽井射孔開採難題,增產效果顯著。據悉,針對老井孔徑大大縮小的問題,如果單純用射孔槍,出液效果差,且會導致炸槍甚至井眼脹徑等問題產生。力源科技公司隨即開展了多個方案的設計與嘗試。優化過後的最終方案不僅能夠增加射孔彈導流能力、射孔的效果,而且還能提高小井眼出液量,實現降本增效。
飛鴻98無人運輸機系統合同交付批首飛成功
近日,飛鴻98無人運輸機系統合同交付批首飛取得圓滿成功。項目團隊在前期初樣研製階段成果的基礎上,完成了航電優化設計、控制系統集成等關鍵技術攻關,順利轉入正樣研製階段,結合合同交付完成了首架機試飛。
彩虹-5無人機執行密集飛行任務
近日,航天科技集團十一院彩虹-5無人機團隊趕赴外場開展項目履約,執行密集飛行任務。在此次任務中,彩虹-5無人機首次完成海洋應用型功能驗證飛行,驗證了全系統電磁兼容性、載荷功能和平臺性能,為後續應用演示驗證奠定了良好基礎。通過高效組織、密切合作,全體人員克服炎熱天氣影響,實施高強度、高密度作業,一周內便完成系統展開、載荷安裝調試和飛行試驗。
航天科技九院13所多套衛星便攜站助力森林火災救助
近日,航天科技集團九院13所順利完成了衛星便攜站及其終端設備的實地測試和產品交付。截至6月底,該所已累計交付各支隊40餘套產品,涵蓋了國內主要森林覆蓋區域,將極大推進以廣域覆蓋、隨遇接入為特徵的森林消防衛星通信網建設。據悉,衛星通信產品在森林火災現場救助和指揮調度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於車輛無法進入的地方,衛星便攜站及其終端設備可實現現場指揮、圖像遠程傳輸和工作調度功能,因其輕量化、小型化特性更是被委以重任。
中國多地布局衛星網際網路產業鏈 衛星網際網路站上新風口
近日,賽迪顧問物聯網產業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的《「新基建」之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產業發展研究白皮書》顯示,全球衛星產業規模正穩步增長。今年4月,衛星網際網路作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的代表之一,被納入新基建範疇,各地和相關企業紛紛加快布局。一時間,衛星網際網路站上新風口。業界認為,2020年是中國衛星網際網路發展元年,衛星產業鏈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成功發射其第一個前往火星的太空飛行器
隨著阿拉伯世界首次火星飛行任務的成功發射,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離成為一個星際國家又近了一步。在三菱火箭助推器的幫助下,"希望"號(即 "阿邁勒"號)探測器已從日本種子島起飛。對於阿聯而言,這次發射是歷史性的,甚至在倒計時上也有突破:距離發射還有10秒的時候,第一次用阿拉伯語進行了廣播。
SpaceX計劃於8月2日將NASA的太空人帶回地球
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汀(Jim Bridenstine)周五下午的聲明,美國宇航局(NASA)聯合執行的SpaceX-NASA歷史性任務將於2020年8月1日從地球軌道返回地球。太空艙濺落計劃在8月2日。
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再次延期到2021年10月發射
上周四,官員們宣布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James Webb Space Telescope)——宇航局的首要科學任務——計劃於2021年10月31日發射,而之前的目標日期是2021年3月,相當於延遲了7個月。
日本探測器「隼鳥2號」將於12月6日凌晨回歸地球
據中新網:日本共同社報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14日宣布,從小行星「龍宮」踏上返程的探測器「隼鳥2號」,將於12月6日凌晨回歸地球。裝有在小行星「龍宮」採集的巖石樣本的密封艙,將在比月球更靠近地球的位置釋放,投落至澳大利亞南部的沙漠。回收的密封艙將在數天內帶回日本。
美國發射4顆秘密間諜衛星進入軌道
美國東部時間7月15日上午9點46分,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一枚「彌諾陶洛斯」4號(Minotaur IV )火箭從維吉尼亞州的中大西洋地區太空港(火星)發射升空,為美國國家偵察辦公室(NRO)和太空部隊運載NRO -129任務進入軌道。NRO開發和操作國家的間諜衛星艦隊,其活動通常是機密的。因此,我們不知道NROL-129太空飛行器在那裡會做什麼,甚至不知道它們最終的軌道是什麼。
新研究顯示:月球年齡或比之前認為的「年輕」8500萬年
外媒稱,行星地球物理學家使用一種新的數值模型來推算月球形成的時間。他們認為,月球形成的時間實際上比我們之前認為的晚8500萬年,它是兩顆原行星發生極其劇烈且不大可能的碰撞而形成的。
地球磁場方向改變的速度是人們此前認為的10倍
地球動態磁場方向改變的速度可能遠遠快於科研人員此前的估計。這種磁性氣泡使大氣固定在適當的位置,保護我們免受有害的宇宙輻射和太陽風的影響。但是,這個磁場的磁極每百萬年中會發生幾次反轉,磁場的北極和南極交換位置。上一次出現這種情況是在大約78萬年前,人們此前估計這一過程需要數千年時間,以每年約1度的速度改變方向。但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指出,這一變化和其他有關磁場方向重大變化的發生速度可能比人們此前的估計快10倍,比最近觀察到的變化速度快將近100倍。
以色列——中東小國 資源匱乏
以色列是這個世界上自然資源最匱乏的國家之一。據世界銀行統計,以色列國土面積狹小,僅2.2萬平方公裡,且土地資源貧瘠,沙漠佔國土面積的60%以上,農業用地僅佔國土面積24.7%,人均耕地面積僅為0.04公頃,僅為全球平均水平的20%,降雨量稀少,人均可再生淡水資源91.3立方米,更是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是全球水資源最為匱乏的國家之一。
作為一個資源小國,以色列有如此傲人的航空實力與國防工業發展水平密切相關。據國際知名和平與安全問題研究機構——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數據統計2010-2015年,以色列的軍費支出呈穩步上升的趨勢;儘管2016年軍事支出有所下降,但2017年有所回升,軍事支出費用達155億元。
空間站概述
在載人飛船取得成功後,前蘇聯在20世紀70年代適時調整其載人活動重點,建造載人軌道站成為前蘇聯載人航天活動的目標。空間站是一種能在軌道上長期運行、具有一定科學技術試驗能力或生產能力的有人居住太空飛行器。空間站的發展歷程分為:試驗性空間站;簡易空間站;永久性載人空間站。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