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訂閱「傳媒1號」
作者 | 淺度
本文為學院專欄作者原創文章,轉載須經授權。
我始終覺得,綜藝是一塊特別有意思的切片:往淺層地說,它就是博君一笑,嘻嘻哈哈的一場鬧劇;往中層地說,它有它的專業屬性,於是有了可供專業人士討論的範式空間;往深層地說,它是此時此境之下,整個國泰民生最即時最真實的鏡像,是我天國偌大經濟體中嗷嗷待哺,茁壯成長的一支新生勢力。如果此言成理,那麼如此說來,或許當下作為國民綜藝的《跑男》就是這樣一塊切中了天國腹地淺、中、深三個部位的最完整的一塊切片標本。
而既然本文想跟各位看官討論如何漲姿勢地看《跑男》,那麼淺層的東西就不再贅述了,今天我們就從漲姿勢的中高層段位開始修煉。
視角1:本土化——從泡菜國到天國,《跑男》為什麼這樣跑?
本土化仍是業內人士最熱衷探討做希求精進的一個熱詞。而討論的最佳範本,自然是業已取得成功的案例。
韓版的《Running man》歷經五年,如今的節目模式傾向於「任務情境+遊戲」。以最新的四期節目來談,一期是搜集RM成員們往日的記憶,一期是李光洙對其他成員的報復,兩期是RM成員們邀請「百人名人團」對抗節目組召集的「百人英雄團」。主題都落在了「任務情境」,強調的都是對RM成員在任務情境中的真實紀錄,如邀請另外93名藝人來到遊戲場所的過程紀錄,李光洙與製作組一起設置報復迷宮的故事始末。這些「任務情境」,多基於成員們的真實生活或既往節目的話題衍生出來。
而過往的國版《跑男》仍主要是「劇情情境+遊戲」的模式,即,貫穿的線索主題是對跑男團成員在劇情任務中的搞笑扮演紀錄。一方面,由於劇情類綜藝在國內方興未已,觀眾對這樣一種新鮮的節目形態仍有貪婪而饑渴的歡喜;另一方面,這也是在團隊內部故事還沒有十足發酵起來較為謹慎的選擇,也是在時間成本極高的情況下較為節約的方式。什麼意思?韓版《Running man》有了五年的周播內容,常年的奔跑累計的梗足以支撐在劇情之外走入成員們的「真實」關係之中,比如,李光洙常年被大伙兒欺負,於是就為他設置了一期報復特輯。而當這種「特輯」的話題特別多的時候,這就變成了韓國《Running man》的常態了。當然,最根本的原因恐怕還是成本控制上的考量,在劇情情景下的搞笑扮演的耗時,自然遠比真實紀錄要短,但同時出來的效果又是可預計的有笑點,從性價比的角度上說,的確是聰明的買賣。
然而,在第三季的《跑男》中,我們似乎看到了《跑男》的某種轉變,「任務情境+遊戲」似乎再一點一點從邊緣向中心靠攏。在本季開播的3集跑男中,已有2集的最終大任務沒有落在撕名牌:第一集雖有「滿城盡待牡丹開」的劇情情境,但最終卻落到了與59名洛陽民眾集體挑戰跳繩世界紀錄的大任務上;第三集則已然直接剝離了劇情情境,最終的大任務落在了為2000名觀眾獻上一場小型演唱會,雖然這並非一個貫穿節目始末的線索。而按照這個趨勢看下去,似乎第三季的《跑男》有意在節目的情境設計上有所轉型,不再倚賴雖然能帶來極好效果,但始終處於內部封閉空間的撕名牌環節,而有意嘗試走出室內,能與觀眾、粉絲產生互動的大型任務上。我們姑且不論這種轉型成功與否,但我們未免要問,《跑男》此舉的背後圖什麼?
視角2:IP升級——《跑男》開始玩「社群經濟」了嗎?
業內人士現在基本形成了共識,那就是,綜藝就只相當於做社群的入口,它要在基於免費的前提醒下儘量給足觀眾超值的娛樂享受。因此,綜藝就像極了傳統廣告時代中傳播學理論的那個大漏鬥,用一季的時間做了三個月的大廣告,從全國百姓中篩選出一批精準到數目、背景的受眾,而下一步這批已然試用了三個月快樂的、上了賊船的觀眾們,就要像麥子一樣被付費品收割了。
我們在上文已然提到了《跑男》從內部封閉的「劇情情景」開始向外部開放的「任務情景」轉型,且這個轉型開始面向越來越廣的參與觀眾。我們可以想見,這檔目前在新浪微博上閱讀量達到232億,在視頻播放平臺上平均播放量高達1.84億的節目,簡直是中國最大規模的一個社群,而《跑男》的社群累計到了第三季,自然是全面收割的黃金時期。而《跑男》在本季開放式的轉變,似乎讓我聞到了一絲收割機開來的汽油味。
那讓我們來大膽地揣度,胡亂地編造一下,《跑男》會以怎樣的可能性,收割億萬級的社群呢?
首先,先說些傳統的。第一個自然還是最慣常用的大電影。只是我認為,難得有這麼黃金的一個IP,浙江衛視千萬不能賺短期的錢,否則簡直就是把目前與湖南衛視對壘的大好局勢又讓渡出來,但那時候,誰又能保障頂替上來的內容有《跑男》的勢頭呢?第二個則是手遊。據諮詢機構報告,目前手遊市場上有8%左右是綜藝相關的衍生遊戲。愛奇藝表示,對於他們而言,網劇只是推廣內容的社群入口,而真正收割變現的方式是遊戲。對於《跑男》來說,社群入口已然搭地蓬蓽生輝了,因此這一階段就該是在遊戲上下足功夫,並且要形成深度合作。譬如,在遊戲與節目內容、遊戲環節上產生聯動,順勢將節目中的熱度引導到遊戲中。
接著,我們談談一些過往《跑男》還沒有嘗試的。韓版《Running Man》辦起了《嘉年華之夜》演唱會,而我們不妨也能把最新一期《跑男》的2000人演唱會視作一場試水。當線上的人氣聚集起來,就是在線下展開收割的時候了:參加千人、萬人演唱會或許還不夠深層互動,或許什麼時候《跑男》就做起了「親情會員」「鐵桿會員」的會員準入拍賣,根據節目規模放入達到付費標準的會員與明星們一期親身體驗跑男錄製。當然,現在最熱最豪氣的絕對還是電商,既然湖南衛視可以憑藉快樂家族與天天兄弟為天貓做一場晚會式的電商派對,那麼浙江衛視為什麼不能憑藉跑男團做一場遊戲式的電商狂歡呢?只是,《跑男》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羽翼,無論做《演唱會》或者電商晚會,都不能往純粹地做,最要呈現與發揮的,仍是7個人默契的搞笑,這,才是《跑男》的核心魅力與核心看點。
我還構想了另一種制度創新的可能。人是盤活一地之靈氣最置頂的因素,因此,擁有著舉國注意力的跑男團自然就是那股源頭活水,他們衝刷之地必然會引來更多粉絲的後續體驗。因此,可供《跑男》IP衍生的方向之一是實景公園。當然,這絕不是說目前早已有之的這種合作形式,而是要與場地提供商達成更深層的合作關係。換言之,就是場地提供商提供絕對意想不到的遊戲,《跑男》團隊提供全國最熱的7個遊戲體驗明星-跑男團,這就有點淘寶網和淘寶店主的意思,一方提供平臺,一方提供貨品。而這或許也能解決國內綜藝一向被詬病抄襲國外節目的弊病:當遊戲的研發只依靠有限的幾個乃至幾十個編劇、研發人員,且面臨著時間限制的束縛與壓力,當然會出問題;但若把遊戲創新的潛力釋放到市場,讓利益共贏的動力催生「萬眾創新」,我絕對相信以中國的民間高手,絕對能發明一堆超過泡菜國的有趣遊戲。而這種制度創新,不但能解決了《跑男》的內容需求、節目品質,還能通過分成參與場地提供商(或許公園,或許商場...)的長期盈利,何樂而不為?
視角1:娛樂產業的規模經濟怎麼說?
分析中國經濟時,我們總會聽到中國經濟近30年的崛起,得益於我天朝是一勞動密集型國家,我們有成規模的勞動力。而成規模,就是產業經濟的基座:第一,勞動力成本低廉;第二,勞動力規模作業;第三,勞動力調集速度驚人。
同理,規模經濟的效力也同樣發生在娛樂產業上。然而,我天朝擁有非常強大的製造業的規模經濟,卻沒在娛樂產業上擁有同等段位的規模經濟。而我們可以看到,韓國、日本、往日的臺灣、香港,這幾個在娛樂產業上擁有一席之地的國家和地區,都擁有了一個同樣的屬性:高密集的娛樂產業規模。四個彈丸之地,卻在娛樂產業之上,擁有了比我幅員遼闊的中國內地更為有利的地理優勢,而我們分散在北京、上海、長沙、深圳、浙江、江蘇的娛樂資源,成了整個產業的掣肘。
以最新兩期韓版《Running Man》為例,7名RM成員要在6小時的時間內召集來另外93名名人組成「百人RM團」。這麼一個神奇而大膽的創意在娛樂密集型的韓國可以辦到,而在國內,即使在帝都也未必能辦成。頭一條通告費就是一個挑戰,其次就是團隊運轉的速率。
然而,對於綜藝來說,綜藝的規模經濟更重要的一條還不是通告費上的考量,而是綜藝感的差異。規模經濟意味著市場內有著更旺盛的市場需求,也有更殘酷的優勝略汰。在規模經濟的思考方式下,綜藝感不是天然的稟賦,而更像在生產線上工人的手法技藝。因此,韓星們就是在相對薄薪卻強競爭的環境下,被迫修煉出各自的一套綜藝之道、生存法則。且小而密集的圈子也意味著彼此之間合作碰撞的機會大幅提高,而熟絡、放鬆則是最出娛樂效果的保障。當然,這並非再說我天朝貴圈的圈子彼此不相熟,只是密集程度還沒達到規模經濟那個份兒上。
視角2:綜藝明星的身價會跳水嗎?
許多人抱怨,綜藝市場上藝人報價虛高。然而,我始終相信,市場的價格從沒有打亂,市場的價格就是市場需求忠貞的反應。
然而,市場也是有他日漸成熟的演化期的。目前國內的綜藝仍處於學步階段,而作為真人秀的主體,明星們便在經歷一場綜藝感的大測試。或許我們今天高價買了一個綜藝感不好的明星,或者明天低價買了個綜藝感極強的明星,這其實都是這一階段的普試。而過了這階段,在電影界的大咖,在電視圈裡的小主,想要再漫天要價,恐怕看著觀眾的金主也不會再買單了。綜藝首秀,只是一錘子的買賣。
而往後果真會如廣電總局所指引的,天國綜藝至此走向了素人綜藝的康莊大道嗎?非也。
這三年的綜藝浪潮已然衝刷出了一條全民影視產品的新的河床,就像上文所說,大牌明星只是暫時填補、但終究成為前浪的臨時一波。而往後娛樂產業的分工將受這股浪潮的影響而變得愈發明朗,藝能歸藝能,演技歸演技。我所想說的是,有很多就在藝能界裡生根發芽、水土相服的綜藝明星會在這個旺盛的需求下篩選出來,成長起來,自成影視圈裡的一個流派,就像《康熙來了》催生了一批談話類綜藝咖,就像韓國娛樂圈綜藝咖、電視咖、電影咖分外分明。而到了那時候,市場的理性也將恢復,畢竟,不再是以明星在原本行當裡的地位來要價,而是以專業分工裡的效果來合理分配。最終想說的不過是,明星的價格亂象,最終只是產業仍不發達、不成熟的表象而已。
而或許那時候,廣電總局也未必如現在一般如此反對明星化,畢竟,操心的廣電媽媽希望的經濟秩序又回來了。
秋季坎城電視節國內首度發布
行業動態 最新節目
盡在冬季電視論壇
您不容錯過的
節目創意「孵化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