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詩人的修行——小松原俊指彈吉他作品賞析

2021-02-20 風格時代吉他論壇

 

 

(編者按:這是一篇深度好文,真正的「聲情並茂」。體會指彈音樂的美好,戴上耳機,從這篇文章開始。)

 

音樂詩人的修行——小松原俊指彈吉他作品賞析

 

 

從第一次摸吉他,到現在已有10餘年了,對我來說,我更關注那種演奏時的情緒表現。在這方面,小松原俊以及他的偶像Ed Gerhard是相當棒的。「不靠炫技,只用最真誠的演奏打動人。」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這種一脈相承的觀念,這是符合我的胃口的,所以我也一直在生活中踐行著這種樸實真誠的價值觀。

 

我並非那種泛聽的音樂愛好者(有好的作品就聽,而且聽得很大量,每個大師的名曲都能知道一兩首),我比較喜歡聽小眾的,一般如果特別喜歡一個曲子,我就會反過來查這個演奏家,然後把他所有的作品聽個遍,然後再作評價。總的來說,小松原俊沒有刻意去憋作品,比較隨性,常用的調弦就那幾個,沒有作品就不發專輯,他的作品很少,但首首都很有味道。

 

大師很多,小松原俊不是彈得最好的,要說技術,還真是要看歐美系的Tommy Emmanuel,Peter Finger,Tuck Andress之流的這些演奏家(我同樣也很喜歡這些大師),但小松原俊隨著自身的修行,這些年演奏越來越成熟了,而且可能是文化原因吧,自己對東方的音樂還是更有感覺些。

 

而且,從小松原俊的一些live視頻與原來專輯裡面的演奏對比看來,他一直在完善自己,比如他《Naturally》專輯裡最初的《mother and father》,是感染不了我的,但十年後的《Treasure》專輯,他重新演繹了一次《mother and father》,真要把人聽哭了,非常深沉,這首曲子完全不是靠旋律打動人的。2011年上海演奏會上他演奏的《お釈迦様の花供御》也比最初《Crayons》專輯的演奏意境高了好幾個層次,我聽到即興那一段的感覺,竟是「不寒而慄」。《love song》同樣也是如此,情感提升頗大。所以說,小松原俊前期的一些演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夠成熟的。他的曲子,始終有一種克制,也就是東方文化的含蓄吧,無法像西方人那樣起來放肆,這也造成他的快曲子基本狂野不起來,算是遺憾,但也不能說是缺點,畢竟他性格就是這樣。

 

喜歡小松原俊,不只是因為他的音樂,更因為他的文學素養和生活態度,生活,也是一門「哲學」。

 

我對小松原俊的評價是:一個喜歡自然生活的愛旅遊的吃貨。今天吃了野味野雞,寫個曲子記錄一下;明天參觀了聖德太子的古蹟,有感歷史變遷,創作一首;對生活有所感悟,又寫一首;回憶過去的人和事,又是一首……這些是從他為每首曲子寫的介紹中了解到的,這些曲目介紹語言很有味道,寫得像散文,是那種日本特有的文學風味,讓我想到了黑澤明的自傳《蛤蟆的油》。想來,隨性而為也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就像日本俳句大師種田山頭火的「夕陽之光如此美麗,我正慎行,不虛度光陰」。

 

我也因為他的這些曲目介紹,開始了自己的文學之旅:這兩年在圖書館借過日本近代散文集,《萬葉集》那一類外國文學作品,借過鮑爾吉原野的詩歌集,也借過黃復彩寫的佛事雜記,還摘抄收集了很多俳句,最近也買了一些如餘秀華的一些詩詞選籍。

 

小松原俊是信佛的,好幾首曲子都是佛的主題。在《多羅葉》裡面,他提到古代抄寫經書是用鐵筆刻在多羅葉上的,當時還在想,這是真的嗎。後來在看央視的紀錄片《法顯西行》的時候,中集就有介紹到古代抄寫經書,真的就是用鐵筆在棕櫚樹葉刻劃的。可見他的歷史文化水平還不錯,在另外的一些曲目介紹中也體現出他的人文素養挺好,這與其他的吉他大師相比是比較另類的。

 

有一次在youtube上看到小松原俊在日本一個街頭商演《お釈迦様の花供御》,周圍很吵,還有些cosplay的,而且沒什麼觀眾駐足觀看(看來各國普通老百姓對這種純音樂接受能力都還是有限的),小松原俊依然自我陶醉地閉著眼微笑著演奏著,儘管周圍很嘈雜,但他仍然彈得很細膩,仿佛一點沒受到環境的影響,這種心態,確實很難得。

 

而與之相比,有次Tommy Emmanuel聽到第一排的觀眾擺龍門陣的聲音太大,直接邊彈邊叫他們「hey,shut up」。這樣看來,小松原俊還挺看得開的。

 

蝦米上的曲目收聽量排序很讓人不滿意,但原因可能是幾個專輯上架的時間不一樣造成的。《鯨》是他的名曲不錯,但這都能排第一我覺得那完全是沒仔細聽他其他作品。另外一說,網上有很多翻彈小松原曲子的視頻,但這麼多年,基本沒看到幾個把「神」抓住的,都沒彈像。

下面是一些曲目及其介紹(截取片段)賞析。

 

 

《MOTHER AND FATHER》

離開故鄉已有18年。雖然一年要回去好幾次,看到父母時會想到【變老了吶】。

近幾年這種想法特別強烈。我到底給了飽含愛情養育我的父母什麼…我給了這首曲子這種切不斷的思戀。

回家….

 

雖然不知道這段話從文學水平上評價是個什麼水平,但那種切不斷的感覺,真的是能從文字中感受到的,好像有著很多的話,但已經說不出來了的感覺,有點像小林一茶的那段俳句:

 

露水的世,

 

雖然是露水的世,

 

雖然是這樣。

 

(註:這個俳句很有感覺,有興趣可以去查查背景,就能理解作者那種連話都說不清楚的感覺了)這個曲子最好聽的部分其實是「低音」和「和聲」,有種「嗚嗚」的共振感覺(不代表哭的聲音),那種情感自去體會,加上彈奏力度隨情緒走向始終有強弱的變化,曲子被彈活了。

 

要說小松原最好聽的曲子,我覺得這是可以排第一的,儘管旋律並不是華麗的那種。

 

 

《流れ星を見た夜》

這是我至今都一直覺得很單薄的曲子,曲調簡單,彈奏不複雜,但卻始終打動著我。後來在NASA官網上下載了好幾個G的星雲照片,真有一種人類很渺小、地球很渺小的感覺。想像著漆黑的宇宙中,只有著有些許恆星光點,不免一陣陣寒意,但同時,想到仍存在於這世間,心中竟也泛起一絲溫柔。在一定程度上,這首曲子也是自己性格的一個寫照。

 

在一個訪談中,主持人問,編寫的時候是通過主題來意識樂曲,加強樂曲印象的感覺麼。小松原說:音樂不是思考出來的東西,要思考的也不是樂曲而是要作的作品的主題。作曲的時候,只要我想的印象和音符一直延續就好了,沒有啥「好曲子」「壞曲子」之分。

 

另外,小松原談到:「在做專輯之前就決定《love song》開頭曲,然後結尾前後呼應的感覺,帶上了《流れ星を見た夜》。特別是《流れ星を見た夜》就像母親的催眠曲一樣,希望能讓人聽完後睡著,這才是正宗的溫柔。」

有感於那句「能讓人聽完後睡著」,自己也寫了一首小詩:

 

繁星的炫彩

 

異常寧靜

 

單薄的流星

 

墜入夢中。

 

詩略顯矯情,將就看吧。另外,早在看到這個訪談的時候,這個曲子就已經常被我用來作睡前曲了,也算是歪打正著吧。

 

 

 

《桃源郷》

不是特別的場所,那是只有自己能找到的地方,桃源鄉,安穩祥和的世界。

 

要說從前我是怎樣的話,就是魯莽地做一些事!或者說是,我是拿自己的時間按自己的節奏做事的類型。

 

也常被周圍說是【懶散的過】什麼的【再稍微努力點】。

 

我總是在自己的腦海裡描繪自己的桃源鄉,自己一個人度過時間,這樣一來,有點嬌氣也說不定

大家請在腦海裡描繪桃源鄉,慢慢的彈奏。

 

我從很久以前(年輕的時候)就留在那個世界,現在也是如此……

 

以前給一個同學推薦這個曲子,對方反饋說仿佛看到了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熱鬧生活。

 

然而,我卻覺得曲子表現的是一個很孤獨很遙遠的地方,一點也不熱鬧。後來看了曲目解說,果然如此,而且,自己竟有一種在說自己的感覺:我不就是那個有點嬌氣、懶散得過、一直按照自己節奏做事的人嗎。

 

裡面很多話自己都深有感觸,是啊,自己也很久以前就留在那個世界,那個自己才能到達的世界,這麼多年一直不後悔的一件事,就是一直按照很早年時選好的人生路一直走著,一直向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靠近著,儘管在這過程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但這就是人生。

 

 

 

 

《不思議な丘の石》

不得不說,「愛旅遊」是小松原的一大愛好啊。

 

曲目介紹寫到:

 

「對日本古代歷史感興趣的我來說,第一次看到奈良縣明日香村的風景感覺實在是太美了,夕陽西下平緩的山丘上大得不可思議的石頭,給了我的內心無限的靈感源泉。」

 

曲子非常有畫面感,細細聽著,我仿佛看到了水墨山上的雲霧和濛濛細雨,想著想著,自己也寫了一首詩,對象是老校區湖邊一塊的石頭。

 

朦朧的煙雨

 

細細敲打湖邊的小丘

 

溼潤的青苔

 

已變了顏色

 

在自己寫的所有的小詩裡,這首是最讓自己滿意的,不那麼刻意,只是靜靜描述了一幅畫面。

  

 

 

《雲の湊》

近幾年,感覺好像從來沒有慢慢的望著天空遠眺。

 

雖然時常在旅途中,從新幹線的車窗遠眺,

 

是因為讓人想慢慢遠眺的美麗天空變少了麼….

 

小時候,有在山裡玩累了躺在草地上眺望時時慢悠悠變化的雲的記憶。

 

我曾給一個朋友說過,我的夢想是躺在草地上,看雲看一下午,對方嗤之以鼻地說:那很容易啊,隨時都可以。

 

然而,真正能心中毫無阻滯,毫無壓力,以一種最原始最純粹的平靜心情看雲,並且願意看一下午的,又有幾人能做到呢,尤其感覺在現在的社會中越發難了呢。

 

之前上班的時候,自己根據這個曲目解說寫過一首小詩:

 

好久沒有停下來看雲的形狀

 

當努力地眺望

 

已是暮的灰茫

 

千奇百怪的夢

 

都曾化作雲的模樣

 

是否還有人

 

願意一下午躺在草地上

 

讓雲在心間流淌

 

現在看來,這個詩寫得還是太刻意,太矯情了,很多事情,不是刻意追求能得到的,比如那顆平靜的心,越是去追求,反而越是不能得到。因為追求「自由」反而「不自由」,世間就是這樣矛盾著。

  

 

《やすらぎのせせらぎ》(平和的小溪)

聽著倒映鮮豔夕陽的溪流聲,讓身心休息。

 

自然的溪流聲真的能讓人心境平和呢。

 

忘卻充斥世間塵雜都市的壓力,讓人心境平和與自然體一樣。

 

大家的身邊能聽到溪流的聲音麼?

 

這首曲子在某種意義上和《雲の湊》是一個類型的主題,都是在反思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用百度翻譯把裡面的字拆開來翻譯,並用一組有點衝突的搭配,將其意譯為了「潺潺的寧靜」。也就是在後來,看到日本近代散文集中東山魁夷的《聽泉》,竟和這首曲子如此相稱。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遮蔽了它的聲音。當你夜半突然醒來,你會從心靈的深處,聽到悠然的鳴聲,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聽泉》片段

 

至於文章最後的那段「心靈的泉水教導我:只有捨棄自我,才能看見真實。」

現在越來越體會到,人行天地間,能對別人、對自己誠實是一件多麼珍貴的一件事,如今,自己正在這條道路上踽踽獨行。

  

 

 

《Dear》

去年,回到故鄉下關的時候,突然久違的感到一股懷念的感覺,於是試著造訪了自己出生的家。但是,那裡已經什麼都沒有,讓我感覺有點難過。

 

打聽了一下好像拆毀是半年前左右的事了...。然後又聽到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我以前上的小學好像廢校了。

 

這樣又一回憶,消形於世。

 

但是相反這些回憶,在我的心中變得更加深刻,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讓人懷念。

 

你們也有很多懷念的回憶吧。想著那些回憶彈吧。

 

時間是有張力的,奔三的我已經開始感受到時間的加速度了。去年國慶期間回到了那個近十年都沒有回過的家鄉小鎮,那個幼年生活過的地方。鎮上凋敝破敗的廢棄電影院,頗有《天堂電影院》的錯位感。那麼,這些年,有些什麼是已然「消形於世」了的呢,我已記不起。

 

 

 

《夕波》

簡直就是神曲,寫出這個旋律簡直是神來之筆,很有靈性。

 

其實自己曾一度認為旋律有些華麗了,不想把它放在前幾位,但每次聽到低音有強弱的情緒感,十分真誠,並不是在炫耀華麗的旋律。

 

這也是自己至今都十分推崇的曲子,從來不敢練,怕練差了,破壞了意境。

 

 

 

《Green Grass Wave》

風提出疑問,

森來回答

 

雨提出疑問,

川來回答

 

太陽提出疑問,

花草來回答

 

 

這個曲目解說,已經是一首小詩或俳句了吧。

 

順便說一句,這個曲子的前奏中輪指彈得相當出色,有一種膠水的粘滯感卻十分清晰。

直到有一次,冬天的風把滿地的黃葉吹得譁啦啦的,才突然覺得,《Green Grass Wave》的前奏不正應了此情此景嗎。

 

於是,每次有風吹樹葉譁啦啦的場景,我就會把這個曲子放一遍。

 

 

《花水木の小徑》

《花水木の小徑》的曲目介紹中,把人物對話寫了進去,有些俏皮,又給人一種輕鬆自然的感覺,我想,一般的曲目介紹是不會這樣寫的吧,真是個隨性的人。這種幽默感,還真有點《蛤蟆的油》裡面寫地震那一篇的感覺。小松原寫的曲目介紹如下:

 

一些閒話...當初作為這個曲名的候補,有一個散步道、遊步道等意義的【Promenade】。(因為花水木的小徑這種實在是地域性太強了等各種原因...)但是出現了一個男人一腳踢飛了【Promenade】說。他就是我的CD出版人天野滋。

 

小松原【那麼,Promenade作為曲目怎麼樣呢...】

 

天野   【誒!那不就成了商店街了麼!】

 

於是可喜可賀【花水木的小徑】榮登桂冠。外來語本來就是感覺與其本身印象完全不符的複雜東西吧。

 

 

《お釈迦様の花供御》

《お釈迦様の花供御》還是現場版的好,聽得人背脊骨發涼,尤其那段即興,是專輯裡沒有的。

 

曲目解說沒啥特別的文學欣賞點,說的就是回憶兒時吃過的美味炒米鍋巴,後來他說在NHK的紀錄片中有提到這個東西在江戶時代的下町的孩子們把這個叫做「釋迦的花供御」,我查了一下NHK的紀錄片,不知道是不是那個講亞洲人的飲食的系列,但我在稻穀那一集沒看到有提到「釋迦的花供御」,倒是說有些村子的過節會集體舂糯米,做成耙耙。

 

對這個曲目名字還是需要作一個解釋,名字太有佛性,釋迦「拈花」、迦葉尊者「一笑」的典故,每個人對這個笑的感悟不一樣。

 

我一直覺得那種笑並不是悟了什麼深刻的佛法,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美」和「善」,想像著拈花的那個場景,是我在場我也會微笑的。

 

很多美,其實就是生活中很普通的東西,用時下的話來說,那是一種「情懷」,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

 

所以我把曲名翻譯為「釋迦的恩賜」,可能會比較貼近這個曲目的主題:世間能有這麼好吃的美食是上天的恩賜。小松原吃貨本性又暴露了。

 

 

 

暫時就賞析這些,前面的是從文學+音樂的角度在看,順序不代表我對曲目喜歡度的排序,比如《花水木の小徑》是沒進我喜歡的top10的,但小松原的曲子都比較耐聽,都是很不錯的。如果硬要給一個名單,第一肯定是《motherand father》(treasure專輯),其他的就看自己喜歡咯。

 

 

 

 

—END—

 

 

更多文章:

 

琴友眾生相——你是哪一種?

量產琴與手工琴的區別是什麼?——風格問答 (一)

這才是最美的吉他——吉他設計漫談(上)

芝加哥不眠夜 1+2+3

相關焦點

  • 伍伍慧《Shipmates》指彈吉他演奏會-貴陽站
    三月,小松原俊《螢火之森》貴陽指彈吉他演奏會五月,朱家明的《鄉路
  • 臺灣指彈藝術家「吉他詩人」董運昌 - 月夜愁
    「董事」臺灣吉他詩人董運昌2015全國巡演策劃:
  • 4.1|白秋詩人踏春而來小松原俊西安演奏會
    去年,小松原先生就有攜《白秋》這張專輯來華演出,而一直關注指彈音樂的樂迷們應該也注意到,發行這張專輯距離上一張專輯已時隔了近14年。有些音樂可以拿去傳唱,有些音樂可以用來練功,有些音樂只能聆聽,還有些音樂它能夠越過聲音的介質,塑造你對生命理解,支撐起你踐行夢想感到迷茫時的脊梁。半生歸來,老之將至,朝花夕拾,也依舊懷抱盼望。這張專輯對於我們來說更像是聽吉他老爹給我們講故事,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 「專訪」指彈中國CEO李偉峰:玩指彈吉他有出路嗎?
    簡單聊了點指彈,我們再要細分一下指彈的技術,還可以再區分出兩大派別:一、美式指彈(代表人物:Chet Atkins 、Leo Kottke、Tommy Emmanuel、John Knowles、Richard Smith、Michael Fix等)二、日式指彈(代表人物:中川砂人,岡崎倫典,松井祐貴、小松原俊、押尾光太郎(美日混合)等)兩大派高手的技法在國內都有不少玩家跟隨學習
  • 日本指彈大師押尾桑:當初學吉他只為撩妹
    提及指彈吉他,不得不說日本指彈大師押尾光太郎,因其流傳甚廣,在國內又有押尾桑的別名。他的成就,不僅僅在於將上一輩藝術家的技巧融會貫通,更是將指彈吉他發揚光大。盧家宏曾在《指彈吉他完整教程》中評價:「押尾是指彈吉他有史以來,唯一全世界成功的塑造成為年輕偶像木吉他演奏家的藝人,這個首例也出現在指彈吉他尚未普及的亞洲。」作為亞洲指彈先驅,他影響了許多亞洲新一輩的指彈吉他手,日本的松井佑貴,韓國的鄭晟河、中國的陳亮...
  • 吉他詩人 董運昌 9/22 指彈沙龍 預約電話 400 800 3524
    一提起首席吉他手,往往頭一個想到的就是臺灣金曲獎得主董運昌,吉他演奏技巧十分純熟,用手指撥弦取代pick彈奏,使聲音表情更豐富,遊走於古典、民謠、搖滾和爵士之間,在跨足多種音樂語言裡,包含著多種元素的豐富層次。素有「吉他詩人」之稱的董運昌,用他詩意寬廣的音樂,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旅行。
  • 盧家宏老師指彈吉他作品:末世紀(視頻)
  • 07/30 國際指彈吉他音樂節丨一場大師級的指彈盛宴
    我們不但力邀當今最知名最具影響力的音樂家參與演出 , 更在各地發掘並邀請音樂性格突出並具備優良演奏實力的新生代音樂人共襄盛舉 , 為了提升指彈吉他的風潮與人氣 , 我們不分國籍與地域找尋最優異最具潛力的吉他手 , 並把我們最喜愛的音樂型態用最熱情的方式介紹給大家 , 這是我們一直堅持著努力著的 !
  • 傾聽暖冬盛宴,藍盾吉他冠名贊助董運昌指彈吉他演唱會
    吉他是人們非常喜愛的一件樂器,但是大多數吉他都是以伴奏的形式出現的。其實吉他也是擁有悠久歷史的樂器,現在新的音樂形式「指彈」演奏的出現賦予了這件樂器新的力量。不同於撥片伴奏的人們,指彈演奏家們用手指獨奏木吉他,並且每位指彈大師都擁有自己獨特的風格特點,他們大多是創作型演奏家,這種現象的出現仿佛回到了過去的古典年代。董運昌無疑是這批演奏家中比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 【音樂欣賞】押尾指彈曲賞析-ずっと
    >押尾指彈曲賞析-ずっと《ずっと》 ,中文可以解釋為「一直,永遠」,作品發表於押尾叔叔第一張正式專輯之前的獨立專輯《Love strings》裡,可以說是相當早期的創作了。但是從作品的完整度,音樂深度,音樂性等等,並不輸於巔峰時期《Dramatic》 《Be happy》 裡的代表作 風之詩 櫻花盛開 等等作品 。做個簡要的音樂鑑賞吧——1) 宏觀角度看,這首曲子調性是A-C-A,在A大調和C大調中來回往復的穿梭。
  • 【音樂鑑賞課——指彈吉他篇】
    小樂老師今天跟大家好好聊一聊『指彈吉他』這一演奏方式,希望大家能通過本期節目感受到指彈吉他的魅力所在,好了,廢話不多說,我們先來了解什麼是『指彈吉他』!      指彈是一種演奏方式,又稱作鋼弦木吉他演奏,英文為Fingerstyle guitar,是一種吉它加花的奏法,在音樂界非常新興的項目。指彈講究的是一把吉他彈出2把甚至3、4把吉他的效果、講究的是音樂性、技巧性。
  • 臺灣吉他詩人董運昌《歸鄉之路》全國巡演 青島站
    ,有吉他詩人之稱。曾於SONY 發行「聽見藍山的味道」、「城市冥想」、「那年我們彈吉他」等專輯;於風潮唱片發行「第三十三個街角轉彎」、「Happy Way」、「那不勒斯藍色夜」等專輯;於玩耳音樂發行「董運昌獨奏精選」、「吉他烏託邦」專輯、「在第三十三街角與你相遇」、「神奇烏克」、「指彈吉他經典」樂譜。
  • 指彈吉他,僅僅是為了模仿樂隊嗎?
    想當初筆者我經常沉醉於各種效果繽紛的打擊指彈吉他作品,能發出像樂隊這樣音效的指彈吉他作品一直是我的審美偏好。我的審美經驗不斷累積,雖然令我感動的作品仍然會有,但是我也聽到了很多令我無法深入感受、有點莫名其妙的指彈吉他作品,開始感覺有點審美疲勞。我聽到了很多質量一般的指彈吉他曲子。
  • 究竟什麼是「指彈吉他」
    「指彈吉他」在國外已經發展很久,古典吉他大師塞戈維亞對這類風格有過高度的評價。「指彈吉他」英文為Fingerstyle guitar,風格多極化發展,自由度很高,幾乎每個演奏者都有自己獨特的東西,不拘一格,包羅萬象,沒有特別固定的套路,旋律,伴奏,甚至打擊樂都可以用一把琴來演奏。
  • 輕鬆自在,6首動聽指彈吉他樂曲
    周四的晚上, 小編精選一些動聽的指彈吉他作品,一起在忙碌的夜晚裡享受吉他美妙的音樂吧。1.Rylynn這是一首悲傷音樂,不是因為音樂曲調上的悲傷,而是音樂背後的故事。她的去世讓Andy十分痛心,隨即創作了這首以小姑娘名字命名的吉他曲。大悲大喜的事情真的是文藝創作的極大催化劑,這首吉他作品堪稱過耳難忘。2.Wu Wei來自歐洲的指彈大師Pierre·Bensusan,人稱「三哥」,這首《Wu Wei》(無為)據說是他為中國道教而寫的。
  • 指彈藝術家Peppino、沈俊陽做客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大師講堂
    現場一角  11月27日中午,美籍義大利指彈藝術家Peppino D'Agostino、內地青年指彈吉他演奏家沈駿陽做客北京現代音樂研修學院大師講堂,聯袂為爵士樂學院的同學們呈現了一場精彩的指彈藝術盛宴。
  • 盧家宏指彈吉他演奏會--上海站
    無論你想從中得到什麼,當你能夠明白其中的真理,而不向其要美麗要感動要智慧要注目的時候,一個從容、真實的自己就會呈現在你面前。 生命是一條道路,走過它,是為了與某種你未知的高等力量獲得連接,最終收穫平衡、優雅、自如、無畏。
  • 20年吉他教學經驗老中醫,帶你改編指彈吉他譜,做好這幾步是關鍵
    我是六弦無限姚志華(就是在六弦中修行的那個人)。修行了20多年,做過吉他教程的編輯;通過中國音樂學院的專業吉他認證教師;在線下做了將近20年吉他教學工作。這麼多年走下來,總體來說就是一句話,越學越覺得應該學的東西太多;越了解音樂,越覺得有意思。所以我註定會在這六弦中修行一輩子了!如果您願意咱可以一塊修行到背後發光!
  • 吉他即興編配的秘密 | 指彈篇
    3、讓你更懂吉他和音樂你每天都面對吉他也聽音樂,但你真不一定很懂它,否則你很容易的就可以改編和分析,這方面需要你提高樂理水平了。5、扒帶和樂理的提高達到即興指彈的能力,對你的樂理水平和扒帶能力都是一種很大的提升,甚至扒一首指彈曲目相當於你扒5-10首彈唱曲,當然這需要你的學習和練習為了幫助大家更好的學習,這次我們採訪了廣東音樂協會指彈吉他考級編委,也是國內指彈演奏家,Weekend Chan,暢談他自己學指彈吉他時候的那些經歷Weekend
  • 吉他指彈: Beyond經典《灰色軌跡》指彈譜+演奏視頻!
    《灰色軌跡》是由中國香港搖滾樂隊Beyond的一首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