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這是一篇深度好文,真正的「聲情並茂」。體會指彈音樂的美好,戴上耳機,從這篇文章開始。)
音樂詩人的修行——小松原俊指彈吉他作品賞析
從第一次摸吉他,到現在已有10餘年了,對我來說,我更關注那種演奏時的情緒表現。在這方面,小松原俊以及他的偶像Ed Gerhard是相當棒的。「不靠炫技,只用最真誠的演奏打動人。」我從他們身上看到了這種一脈相承的觀念,這是符合我的胃口的,所以我也一直在生活中踐行著這種樸實真誠的價值觀。
我並非那種泛聽的音樂愛好者(有好的作品就聽,而且聽得很大量,每個大師的名曲都能知道一兩首),我比較喜歡聽小眾的,一般如果特別喜歡一個曲子,我就會反過來查這個演奏家,然後把他所有的作品聽個遍,然後再作評價。總的來說,小松原俊沒有刻意去憋作品,比較隨性,常用的調弦就那幾個,沒有作品就不發專輯,他的作品很少,但首首都很有味道。
大師很多,小松原俊不是彈得最好的,要說技術,還真是要看歐美系的Tommy Emmanuel,Peter Finger,Tuck Andress之流的這些演奏家(我同樣也很喜歡這些大師),但小松原俊隨著自身的修行,這些年演奏越來越成熟了,而且可能是文化原因吧,自己對東方的音樂還是更有感覺些。
而且,從小松原俊的一些live視頻與原來專輯裡面的演奏對比看來,他一直在完善自己,比如他《Naturally》專輯裡最初的《mother and father》,是感染不了我的,但十年後的《Treasure》專輯,他重新演繹了一次《mother and father》,真要把人聽哭了,非常深沉,這首曲子完全不是靠旋律打動人的。2011年上海演奏會上他演奏的《お釈迦様の花供御》也比最初《Crayons》專輯的演奏意境高了好幾個層次,我聽到即興那一段的感覺,竟是「不寒而慄」。《love song》同樣也是如此,情感提升頗大。所以說,小松原俊前期的一些演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夠成熟的。他的曲子,始終有一種克制,也就是東方文化的含蓄吧,無法像西方人那樣起來放肆,這也造成他的快曲子基本狂野不起來,算是遺憾,但也不能說是缺點,畢竟他性格就是這樣。
喜歡小松原俊,不只是因為他的音樂,更因為他的文學素養和生活態度,生活,也是一門「哲學」。
我對小松原俊的評價是:一個喜歡自然生活的愛旅遊的吃貨。今天吃了野味野雞,寫個曲子記錄一下;明天參觀了聖德太子的古蹟,有感歷史變遷,創作一首;對生活有所感悟,又寫一首;回憶過去的人和事,又是一首……這些是從他為每首曲子寫的介紹中了解到的,這些曲目介紹語言很有味道,寫得像散文,是那種日本特有的文學風味,讓我想到了黑澤明的自傳《蛤蟆的油》。想來,隨性而為也是一種對生命的熱愛和珍惜,就像日本俳句大師種田山頭火的「夕陽之光如此美麗,我正慎行,不虛度光陰」。
我也因為他的這些曲目介紹,開始了自己的文學之旅:這兩年在圖書館借過日本近代散文集,《萬葉集》那一類外國文學作品,借過鮑爾吉原野的詩歌集,也借過黃復彩寫的佛事雜記,還摘抄收集了很多俳句,最近也買了一些如餘秀華的一些詩詞選籍。
小松原俊是信佛的,好幾首曲子都是佛的主題。在《多羅葉》裡面,他提到古代抄寫經書是用鐵筆刻在多羅葉上的,當時還在想,這是真的嗎。後來在看央視的紀錄片《法顯西行》的時候,中集就有介紹到古代抄寫經書,真的就是用鐵筆在棕櫚樹葉刻劃的。可見他的歷史文化水平還不錯,在另外的一些曲目介紹中也體現出他的人文素養挺好,這與其他的吉他大師相比是比較另類的。
有一次在youtube上看到小松原俊在日本一個街頭商演《お釈迦様の花供御》,周圍很吵,還有些cosplay的,而且沒什麼觀眾駐足觀看(看來各國普通老百姓對這種純音樂接受能力都還是有限的),小松原俊依然自我陶醉地閉著眼微笑著演奏著,儘管周圍很嘈雜,但他仍然彈得很細膩,仿佛一點沒受到環境的影響,這種心態,確實很難得。
而與之相比,有次Tommy Emmanuel聽到第一排的觀眾擺龍門陣的聲音太大,直接邊彈邊叫他們「hey,shut up」。這樣看來,小松原俊還挺看得開的。
蝦米上的曲目收聽量排序很讓人不滿意,但原因可能是幾個專輯上架的時間不一樣造成的。《鯨》是他的名曲不錯,但這都能排第一我覺得那完全是沒仔細聽他其他作品。另外一說,網上有很多翻彈小松原曲子的視頻,但這麼多年,基本沒看到幾個把「神」抓住的,都沒彈像。
下面是一些曲目及其介紹(截取片段)賞析。
《MOTHER AND FATHER》
離開故鄉已有18年。雖然一年要回去好幾次,看到父母時會想到【變老了吶】。
近幾年這種想法特別強烈。我到底給了飽含愛情養育我的父母什麼…我給了這首曲子這種切不斷的思戀。
回家….
雖然不知道這段話從文學水平上評價是個什麼水平,但那種切不斷的感覺,真的是能從文字中感受到的,好像有著很多的話,但已經說不出來了的感覺,有點像小林一茶的那段俳句:
露水的世,
雖然是露水的世,
雖然是這樣。
(註:這個俳句很有感覺,有興趣可以去查查背景,就能理解作者那種連話都說不清楚的感覺了)這個曲子最好聽的部分其實是「低音」和「和聲」,有種「嗚嗚」的共振感覺(不代表哭的聲音),那種情感自去體會,加上彈奏力度隨情緒走向始終有強弱的變化,曲子被彈活了。
要說小松原最好聽的曲子,我覺得這是可以排第一的,儘管旋律並不是華麗的那種。
《流れ星を見た夜》
這是我至今都一直覺得很單薄的曲子,曲調簡單,彈奏不複雜,但卻始終打動著我。後來在NASA官網上下載了好幾個G的星雲照片,真有一種人類很渺小、地球很渺小的感覺。想像著漆黑的宇宙中,只有著有些許恆星光點,不免一陣陣寒意,但同時,想到仍存在於這世間,心中竟也泛起一絲溫柔。在一定程度上,這首曲子也是自己性格的一個寫照。
在一個訪談中,主持人問,編寫的時候是通過主題來意識樂曲,加強樂曲印象的感覺麼。小松原說:音樂不是思考出來的東西,要思考的也不是樂曲而是要作的作品的主題。作曲的時候,只要我想的印象和音符一直延續就好了,沒有啥「好曲子」「壞曲子」之分。
另外,小松原談到:「在做專輯之前就決定《love song》開頭曲,然後結尾前後呼應的感覺,帶上了《流れ星を見た夜》。特別是《流れ星を見た夜》就像母親的催眠曲一樣,希望能讓人聽完後睡著,這才是正宗的溫柔。」
有感於那句「能讓人聽完後睡著」,自己也寫了一首小詩:
繁星的炫彩
異常寧靜
單薄的流星
墜入夢中。
詩略顯矯情,將就看吧。另外,早在看到這個訪談的時候,這個曲子就已經常被我用來作睡前曲了,也算是歪打正著吧。
《桃源郷》
不是特別的場所,那是只有自己能找到的地方,桃源鄉,安穩祥和的世界。
要說從前我是怎樣的話,就是魯莽地做一些事!或者說是,我是拿自己的時間按自己的節奏做事的類型。
也常被周圍說是【懶散的過】什麼的【再稍微努力點】。
我總是在自己的腦海裡描繪自己的桃源鄉,自己一個人度過時間,這樣一來,有點嬌氣也說不定
大家請在腦海裡描繪桃源鄉,慢慢的彈奏。
我從很久以前(年輕的時候)就留在那個世界,現在也是如此……
以前給一個同學推薦這個曲子,對方反饋說仿佛看到了陶淵明《桃花源記》裡的熱鬧生活。
然而,我卻覺得曲子表現的是一個很孤獨很遙遠的地方,一點也不熱鬧。後來看了曲目解說,果然如此,而且,自己竟有一種在說自己的感覺:我不就是那個有點嬌氣、懶散得過、一直按照自己節奏做事的人嗎。
裡面很多話自己都深有感觸,是啊,自己也很久以前就留在那個世界,那個自己才能到達的世界,這麼多年一直不後悔的一件事,就是一直按照很早年時選好的人生路一直走著,一直向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靠近著,儘管在這過程中有很多的不如意,但這就是人生。
《不思議な丘の石》
不得不說,「愛旅遊」是小松原的一大愛好啊。
曲目介紹寫到:
「對日本古代歷史感興趣的我來說,第一次看到奈良縣明日香村的風景感覺實在是太美了,夕陽西下平緩的山丘上大得不可思議的石頭,給了我的內心無限的靈感源泉。」
曲子非常有畫面感,細細聽著,我仿佛看到了水墨山上的雲霧和濛濛細雨,想著想著,自己也寫了一首詩,對象是老校區湖邊一塊的石頭。
朦朧的煙雨
細細敲打湖邊的小丘
溼潤的青苔
已變了顏色
在自己寫的所有的小詩裡,這首是最讓自己滿意的,不那麼刻意,只是靜靜描述了一幅畫面。
《雲の湊》
近幾年,感覺好像從來沒有慢慢的望著天空遠眺。
雖然時常在旅途中,從新幹線的車窗遠眺,
是因為讓人想慢慢遠眺的美麗天空變少了麼….
小時候,有在山裡玩累了躺在草地上眺望時時慢悠悠變化的雲的記憶。
我曾給一個朋友說過,我的夢想是躺在草地上,看雲看一下午,對方嗤之以鼻地說:那很容易啊,隨時都可以。
然而,真正能心中毫無阻滯,毫無壓力,以一種最原始最純粹的平靜心情看雲,並且願意看一下午的,又有幾人能做到呢,尤其感覺在現在的社會中越發難了呢。
之前上班的時候,自己根據這個曲目解說寫過一首小詩:
好久沒有停下來看雲的形狀
當努力地眺望
已是暮的灰茫
千奇百怪的夢
都曾化作雲的模樣
是否還有人
願意一下午躺在草地上
讓雲在心間流淌
現在看來,這個詩寫得還是太刻意,太矯情了,很多事情,不是刻意追求能得到的,比如那顆平靜的心,越是去追求,反而越是不能得到。因為追求「自由」反而「不自由」,世間就是這樣矛盾著。
《やすらぎのせせらぎ》(平和的小溪)
聽著倒映鮮豔夕陽的溪流聲,讓身心休息。
自然的溪流聲真的能讓人心境平和呢。
忘卻充斥世間塵雜都市的壓力,讓人心境平和與自然體一樣。
大家的身邊能聽到溪流的聲音麼?
這首曲子在某種意義上和《雲の湊》是一個類型的主題,都是在反思自己的內心世界。我用百度翻譯把裡面的字拆開來翻譯,並用一組有點衝突的搭配,將其意譯為了「潺潺的寧靜」。也就是在後來,看到日本近代散文集中東山魁夷的《聽泉》,竟和這首曲子如此相稱。
「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煩亂生活,遮蔽了它的聲音。當你夜半突然醒來,你會從心靈的深處,聽到悠然的鳴聲,那正是潺潺的泉水啊!」——《聽泉》片段
至於文章最後的那段「心靈的泉水教導我:只有捨棄自我,才能看見真實。」
現在越來越體會到,人行天地間,能對別人、對自己誠實是一件多麼珍貴的一件事,如今,自己正在這條道路上踽踽獨行。
《Dear》
去年,回到故鄉下關的時候,突然久違的感到一股懷念的感覺,於是試著造訪了自己出生的家。但是,那裡已經什麼都沒有,讓我感覺有點難過。
打聽了一下好像拆毀是半年前左右的事了...。然後又聽到了一個令人難過的消息。我以前上的小學好像廢校了。
這樣又一回憶,消形於世。
但是相反這些回憶,在我的心中變得更加深刻,感覺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讓人懷念。
你們也有很多懷念的回憶吧。想著那些回憶彈吧。
時間是有張力的,奔三的我已經開始感受到時間的加速度了。去年國慶期間回到了那個近十年都沒有回過的家鄉小鎮,那個幼年生活過的地方。鎮上凋敝破敗的廢棄電影院,頗有《天堂電影院》的錯位感。那麼,這些年,有些什麼是已然「消形於世」了的呢,我已記不起。
《夕波》
簡直就是神曲,寫出這個旋律簡直是神來之筆,很有靈性。
其實自己曾一度認為旋律有些華麗了,不想把它放在前幾位,但每次聽到低音有強弱的情緒感,十分真誠,並不是在炫耀華麗的旋律。
這也是自己至今都十分推崇的曲子,從來不敢練,怕練差了,破壞了意境。
《Green Grass Wave》
風提出疑問,
森來回答
雨提出疑問,
川來回答
太陽提出疑問,
花草來回答
這個曲目解說,已經是一首小詩或俳句了吧。
順便說一句,這個曲子的前奏中輪指彈得相當出色,有一種膠水的粘滯感卻十分清晰。
直到有一次,冬天的風把滿地的黃葉吹得譁啦啦的,才突然覺得,《Green Grass Wave》的前奏不正應了此情此景嗎。
於是,每次有風吹樹葉譁啦啦的場景,我就會把這個曲子放一遍。
《花水木の小徑》
《花水木の小徑》的曲目介紹中,把人物對話寫了進去,有些俏皮,又給人一種輕鬆自然的感覺,我想,一般的曲目介紹是不會這樣寫的吧,真是個隨性的人。這種幽默感,還真有點《蛤蟆的油》裡面寫地震那一篇的感覺。小松原寫的曲目介紹如下:
一些閒話...當初作為這個曲名的候補,有一個散步道、遊步道等意義的【Promenade】。(因為花水木的小徑這種實在是地域性太強了等各種原因...)但是出現了一個男人一腳踢飛了【Promenade】說。他就是我的CD出版人天野滋。
小松原【那麼,Promenade作為曲目怎麼樣呢...】
天野 【誒!那不就成了商店街了麼!】
於是可喜可賀【花水木的小徑】榮登桂冠。外來語本來就是感覺與其本身印象完全不符的複雜東西吧。
《お釈迦様の花供御》
《お釈迦様の花供御》還是現場版的好,聽得人背脊骨發涼,尤其那段即興,是專輯裡沒有的。
曲目解說沒啥特別的文學欣賞點,說的就是回憶兒時吃過的美味炒米鍋巴,後來他說在NHK的紀錄片中有提到這個東西在江戶時代的下町的孩子們把這個叫做「釋迦的花供御」,我查了一下NHK的紀錄片,不知道是不是那個講亞洲人的飲食的系列,但我在稻穀那一集沒看到有提到「釋迦的花供御」,倒是說有些村子的過節會集體舂糯米,做成耙耙。
對這個曲目名字還是需要作一個解釋,名字太有佛性,釋迦「拈花」、迦葉尊者「一笑」的典故,每個人對這個笑的感悟不一樣。
我一直覺得那種笑並不是悟了什麼深刻的佛法,而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美」和「善」,想像著拈花的那個場景,是我在場我也會微笑的。
很多美,其實就是生活中很普通的東西,用時下的話來說,那是一種「情懷」,不是裝出來的,而是從心底流淌出來的。
所以我把曲名翻譯為「釋迦的恩賜」,可能會比較貼近這個曲目的主題:世間能有這麼好吃的美食是上天的恩賜。小松原吃貨本性又暴露了。
暫時就賞析這些,前面的是從文學+音樂的角度在看,順序不代表我對曲目喜歡度的排序,比如《花水木の小徑》是沒進我喜歡的top10的,但小松原的曲子都比較耐聽,都是很不錯的。如果硬要給一個名單,第一肯定是《motherand father》(treasure專輯),其他的就看自己喜歡咯。
—END—
更多文章:
琴友眾生相——你是哪一種?
量產琴與手工琴的區別是什麼?——風格問答 (一)
這才是最美的吉他——吉他設計漫談(上)
芝加哥不眠夜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