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展雄評《蘇格蘭》︱英國如何把蘇格蘭從仇敵調教成好基友

2021-02-13 上海書評

阿瑟·赫爾曼:《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

文︱柳展雄


先來看一份名單:工程師瓦特、哲學家大衛·休謨、社會學家亞當·弗格森、小說巨匠沃爾特·司各特、探險家大衛·利文斯通,這些出類拔萃之輩通常被當成英國人,但他們的真正籍貫是蘇格蘭。


千百年來,這個小國安安靜靜地呆在歐洲北境偏僻角落,默默無聞,十八世紀中葉後,好像是為了做出彌補,蘇格蘭突然爆發出強悍的創造力,從半部落社會直接跨入發達資本主義階段。


一個窮國或地區短期實現物質豐裕,在歷史上的案例雖然較少,但絕不算稀罕,斯託雷平時期的沙俄、佛朗哥時期的西班牙、1980年代的亞洲四小龍都是樣板。蘇格蘭的超凡之處在於,經濟增長的同時發展藝術、科技,亞當·斯密創造了現代經濟學,詹姆斯·赫頓開闢了現代地質學,愛丁堡建立了當時最先進的醫學院。除了繪畫、音樂少數領域外,蘇格蘭人均有建樹,堪稱文理通才,在兩百年裡完成了宗教改革、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工業革命、海外擴張所有成就。


《蘇格蘭:現代世界文明的起點》,書如其名,阿瑟·赫爾曼以百分百的熱忱,如數家珍地介紹蘇格蘭的各項成就。據說有些獨裁者反過來讀奧威爾的《1984》,當作帝王術操作教程,同理,一個具有政治敏感的學者,應當從這本讚頌蘇格蘭的溢美之書裡,看出背後英格蘭的苦心經營。

兩國結盟之前,兵戈不休,邊境烽火連天。做個蹩腳的比附,英蘇合併的難度相當於,明王朝成功招撫草原民族,獎掖工商,把塞北的生活消費提高到江南的水準;北狄服膺王化,文教大興,甚至能入朝為相。


值得明辨的是,歐洲式統一和東方式統一形似神不似,《聯合條約》意味著,英國人可以幹預蘇格蘭的內政,同樣蘇格蘭人也能干預英格蘭的內政,如果他們具備這個能力的話。


合併之後的蘇格蘭保留自己的教會、自治市、司法系統,所交稅額僅為英格蘭的三十五分之一。按照「無代表不納稅」的原則,國會議席的比例應為一比三十五,實際上每十個議員就有一個蘇格蘭人,倫敦自認為作出極大的妥協退讓,是結盟中吃虧的一方。


須知盎格魯-撒克遜人是最懶散的統治者,他儘可能實行間接管理,把權責下放給各法團,十七世紀的北美殖民地屬於民營,大兵變之前的南亞由東印度公司控制。而中央集權的法國、西班牙,不把官員派到每個縣,就無法貫徹國王的意志。但是跟明清官僚體制相比,法國、西班牙算得上寬鬆了。


倫敦政府沒有向蘇格蘭派駐總督,稅吏、海關多招用本地人,只接管軍機外交大權。中世紀以來,蘇格蘭奉行遠交近攻的戰略,甘心充當法國掣肘英國的幫手。光榮革命後,詹姆斯二世流亡歐陸,無時無刻不在籌劃反攻倒算。若不是防止前朝復闢,白廳完全不想兼併這塊窮地方。


斯圖亞特王朝君臨英格蘭只有一百年(期間還被推翻一次),而在蘇格蘭,他們從十四世紀就是主人了。英倫三島裡,沒有哪個保皇黨比高地酋長更加忠心了。


法國啟蒙運動有「高貴的野蠻人」的玫瑰色想像,蘇格蘭啟蒙運動則不然,不是因為休謨比盧梭更明智,而是低地蘇格蘭(Scottish Lowlands)人住在野蠻人邊上。他們的高地鄰居就是活生生的存在,骯髒邋遢苦兮兮,一點都不高貴。


幾道崇山峻岭把蘇格蘭劈成兩半,北部的高地土壤貧瘠,社會停留在氏族階段(蓋爾語的氏族「clann」,是3K黨Ku Klux Klan的結尾詞,美國南方有相當多的白人祖上源於蘇格蘭)。最雄壯、最勇武的酋長,可能住著破爛的茅屋,跟狗、羊混居。典型的高地建築物裝飾簡陋,遠望就像一個土包墳堆。


普通人平時以大麥餬口,只有節日才吃得上魚肉,從羅馬時代的凱爾特人開始,這個民族經常飢一頓飽一頓。麵包只在春季供應,為了補充蛋白質,到了秋冬牧民給牛放血,再把血液、血塊混合燕麥煎炸。蘇格蘭有道菜餚「haggis」,把山羊的心肝肺跟麥粉混炒,類似於中國北方的羊雜。


即便如此貧困,男子仍然遊手好閒,婦女耕地牧羊,丈夫躺家裡睡覺的現象很普遍。遊牧者寧可盜走鄰人的家畜,也不從事生產,偷盜比勞動光榮。掠奪、報復、謀殺每天都在發生,佃戶冒犯了頭領的權威,全家燒光,牲口不留。克蘭拉納德郡有個女人偷走了族長的錢袋,她被抓起來,頭髮綁在海岸巖石的海草,漲潮之後海水活活淹死了這個可憐人。

《勇敢的心》


這就是好萊塢電影《勇敢的心》所讚美的社會,阿瑟·赫爾曼開篇就描繪了舊制度下的蘇格蘭如何黑暗落後,封建領主欺男霸女,民間私鬥不斷,跟文明開化後的新邦形成鮮明反差。字裡行間,作者流露出鮮明的輝格史學傾向,這個學派把社會發展看作一條不斷前進的直線,文明高歌猛進,驅逐了野蠻蒙昧。毫不意外,輝格史學的代表人託馬斯·麥考萊是一個蘇格蘭人。


進步主義者刻意忽視了另一面,那個浪漫派的、田園詩般的蘇格蘭。吟遊詩人高歌威廉·華萊士的英雄事跡,哭訴斷頭女王瑪麗(瑪麗·斯圖亞特,性情直率活潑,宮鬥中敗給他的表妹伊莉莎白一世,慘遭死刑)的悲慘命運,風笛聲在山谷間迴蕩。在《第十一章 沃爾特·司各特與高地復興》,阿瑟·赫爾曼不得不承認,部落制呈現出脈脈溫情的一面。當地民風就像當地特產威士忌那樣淳厚濃烈,族長會不惜一切維持威權顏面,但很少斤斤計較金錢得失。服役於第八十二高地團的大衛·斯圖亞特自豪地說,他的父親從不因為佃戶租金交晚而生氣。
部落民尊敬他的領主,領主尊敬他的國王,國王尊敬他的上帝,各階級井然有序。1745年詹姆斯二世的孫子查理·愛德華潛伏回國,十多個氏族不顧安危,根據大義名分,參加這項註定失敗的事業。


在軍事史中,小僭位者(the Young Pretender)查理叛亂可以一筆帶過,在政治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章節。英國紳士作出嚴懲的時候絕不手軟,高地人無論參沒參加叛亂,是不是「詹姆斯二世黨人」(支持詹姆斯二世及其子孫的王位繼承權,認為德國來的漢諾瓦王室非法),一律不許穿蘇格蘭裙子、攜帶武器,收留查理王子的每個家庭都予以重罰。整套處置措施中,租佃制改革最不顯眼,卻最有成效。資本主義引入進來,正如馬克思的敘述,「它使人和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除了冷酷無情的『現金交易』,就再也沒有任何別的聯繫了,它把宗教的虔誠、騎士熱忱、小市民傷感這些情感的神聖發作,淹沒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冰水之中」。


蘇格蘭傳統上資產階級微弱,長期由土地貴族執政,英格蘭則不然,中世紀就存在發達的布爾喬亞團體,倫敦很早就取得了城市自治權。蘇格蘭首府繁榮程度不及一個英吉利內陸小鎮,1695年蘇格蘭銀行組建,其本金僅僅為英格蘭銀行的六分之一。


低地工商業主跟高地酋長的關係,如同中國王朝邊疆的熟番與生番,半開化的人最畏懼原始蠻族,對英蘇聯合最熱心的當屬愛丁堡、格拉斯哥商賈。他們寧可讓祖國失去獨立主權,也要爭取大不列顛市場的入場券。十七世紀蘇格蘭的斯圖亞特王室(伊莉莎白一世終生未婚,沒留下子嗣,由侄子詹姆斯六世繼位,在英格蘭是詹姆斯一世)入主倫敦,政治意義僅表示兩國共尊一君,內政事務互不統屬。西敏寺議會一度通過《排外法案》,規定住在英國的蘇格蘭人法律地位等同外國人,他們購買的英國地產不能由子嗣繼承。

詹姆斯六世


作為原料產地,蘇格蘭沒有豐富的礦產資源,作為商品傾銷市場,居民消費力不夠,英國工廠主根本無利可圖。相反的是,蘇格蘭商人急需世界第一的皇家海軍的護翼,格拉斯哥具有地理上的先天優勢,船隊從這裡出發比倫敦快三個星期,抵達大洋彼岸的北美。1707年《聯合條約》拆除了關稅壁壘和貿易壟斷,蘇格蘭外貿商在自由競爭環境下,進入大英帝國的海外市場,竟然排擠掉他們的英國同行。


維吉尼亞的菸草大宗商品運輸到母國加工廠,銷往歐洲各地,格拉斯哥有六家銀行為菸草業抵押貸款,公司董事極盡發揮才智壓縮成本,募集資金。亞當·斯密的經濟學知識,便是從格拉斯哥大企業觀摩得來。


佛羅倫斯的梅第奇家族締造了文藝復興,格拉斯哥菸草商締造了蘇格蘭啟蒙運動。他們接受了良好的大學教育,慷慨地資助教育藝術,在市中心的唐庭(Tontine)咖啡館邀請託馬斯·李德等學者聚會演講。


亞當·斯密的恩師、人文主義者弗朗西斯·哈欽森,推選友人為格拉斯哥大學教授,菸草商喬治·柏格爾不顧宗教保守派的反對,投下關鍵一票,幫他取得神學教授的席位。


歐洲先有文藝復興,後有宗教改革,而在蘇格蘭,這個時間表調換了順序。十六世紀日內瓦的新教福音衝破瑞士高山,飄過大西洋來到歐洲最北端。接受加爾文教義的蘇格蘭人興辦學校,該教派最重視書面經文,務必使七歲童子都能看懂。提高識字率本意是令信徒熟讀《聖經》,沒想到認得字的人去看異端邪說了,文化、哲學、藝術類書籍大批出版發行。


1802年《愛丁堡評論》復刊後,迅速風靡上流社會,有文學野心的青年作家,必須經過此雜誌的月旦評。拜倫的詩作被批評後,生氣得喝悶酒,還尋死覓活地要找編輯決鬥。歐洲學界重鎮論排名,倫敦、巴黎之後就是愛丁堡,北方的耶路撒冷陰差陽錯地變為北方的雅典。


文化、經濟的雙重自由化,培植了蘇格蘭第一批中產階級與輝格黨人,他們思想開明,說著一口流利的英語,對外自稱「北不列顛人」。小僭位者查理叛亂中,愛丁堡市民顯示出對漢諾瓦王室的忠誠,自發組織民兵抗敵。輝格黨商人自掏腰包,收買了中立的高地部落,分化叛亂陣營。

愛丁堡


1745年的蘇格蘭內戰,體現了武裝商團對氏族部落的勝利,現代文明對舊制度的勝利。資本主義的邏輯從低地工商業,向高地農牧業滲透,族長原本是臣民的法官、祭司、軍事領袖,現在只是老闆,兩者僅剩下單純的僱傭關係。


被剝去司法權和軍權的氏族首領,開始學著用商業頭腦考慮事情,政治上的損失從經濟上尋找彌補。十八世紀中葉,畜牧業轉向大規模飼養,低效率、散戶放養的佃客遭到無情驅逐。阿森特教區有四十八個村莊被改造,「釘子戶」的房子一把火燒掉。


羊吃人運動從英格蘭姍姍來遲,抵達至北國,蘇格蘭人驚恐地稱之為「高地清洗」。薩瑟蘭女伯爵,蘇格蘭最有權勢的貴族之一,驅走了至少六千個領民。斯凱島一個地方原本居住一百個家庭,高地清洗後只剩下一個。


這場變革展現了白廳恩威並用,手段之老道。一味地大棒抽打,只會滋生氏族頭領的憎恨與反抗,英國人還給了蘿蔔,蘿蔔裡還抹了慢性自殺的毒藥。租佃制緩解了領主的生計難題,內亂失敗後的高地大族將近破產,格倫格裡家族負擔八萬英鎊的債務,而從佃戶那裡只收到六千英鎊的租金,資本主義帶來新生的機會,也令他們自廢武功。部落的忠誠、義務紐帶被切斷,剽悍善戰的族長退化為精打細算過日子的富農。司各特寫了一輩子騎士羅曼司,最終痛心地發現,淳樸鄉民算起帳來,比任何一個英國佬都表現得更像個資本家。


高地清洗的性質類似於斯託雷平的廢除村社,但避免了類似改制的遺病——失業者找不到工作,在社會閒散流浪。蘇格蘭的無地貧民從日不落帝國的其他地方獲得補償,在十九世紀的頭三年裡,超過一萬人去了加拿大,獨立戰爭之前,有二十五萬人去了北美殖民地。勇猛的高地部落來得正是時候,蘇格蘭移民拿著前膛槍,騎馬馳騁,進攻印第安人,英格蘭移民跟在後面,耕地種莊稼。


有意思的是,北美反抗宗主國的起義中,交戰雙方部隊裡都有大量蘇格蘭人。詹姆斯叛亂後,政府取締了一切蘇格蘭風格的物件,只在軍隊予以特殊保留。高地部落族人參軍後,想方設法弄到一套闊劍、軟帽、風笛和格子呢短裙。蘇格蘭貴族為了博取倫敦的信任,積極動員子弟入伍,戈登女公爵招募的時候,給每個新兵一個金畿尼和一個吻。


蘇格蘭士兵以頑強堅韌聞名,威靈頓公爵徵伐印度時,第七十四高地團陣亡率達到驚人的百分之九十二。決定美國獨立的約克鎮之戰中,第七十六高地團戰鬥到最後一刻,而俘虜他們的敵軍正是美籍蘇格蘭移民後代。


十九世紀蘇格蘭人已經獨當一面,肩負重任。平定1857年印度大兵變的科林·坎貝爾將軍、加拿大聯邦之父約翰·麥克唐納、澳大利亞最重要的總督拉克蘭·麥考利都來自於這個民族,還有個殖民者跟中國人打過交道,他便是反擊太平天國的洋槍隊長戈登。


蘇格蘭人曾經是歷代英王的心頭之患,互相纏鬥數個世紀,到了維多利亞黃金時代,卻成為不列顛霸權的開路先鋒,鞍前馬後效力,可見英格蘭老牌帝國主義者化敵為友,羈縻異族的高超手腕。

·END·

本文首發於《澎湃新聞·上海書評》,歡迎點擊下載「澎湃新聞」app訂閱。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訪問《上海書評》主頁(shrb.thepaper.cn)。

相關焦點

  • 不得不試的蘇格蘭好酒 蘇格蘭高地威士忌
    不得不試的蘇格蘭好酒 蘇格蘭高地威士忌時間:2020-08-19 14:00   來源:搜狐   責任編輯: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不得不試的蘇格蘭好酒蘇格蘭高地威士忌 蘇格蘭威士忌是烈酒之王,也是全世界男人追捧的美酒。其中高地威士忌因其廣袤無垠的產區,與蘇格蘭其他產區的口味大相逕庭。
  • 英國是如何吞併蘇格蘭的?
    實際上,蘇格蘭和英格蘭是兩個民族,晚至清朝康熙年間才合二為一,組成聯合王國。《勇敢的心》裡穿長裙光腚的蘇格蘭大叔放出成噸的嘲諷攻擊歷史上,兩國可謂是相愛相殺,剪不斷理還亂,可謂精彩紛呈。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奮起反擊,燃起了蘇格蘭反對英格蘭統治的熊熊火焰。華萊士死後,蘇格蘭貴族羅伯特·布魯斯率領蘇格蘭人繼續反抗,最終在1314年的班諾克本戰役中決定性擊敗英格蘭軍隊,迫使英格蘭承認蘇格蘭的獨立。
  • 蘇格蘭威士忌來自何處?
    所以蘇格蘭威士忌來自蘇格蘭。但是在蘇格蘭的哪裡呢?先讓我們從問題最簡單的部分開始吧! 蘇格蘭威士忌的產區 在威士忌大使課程中,提及到有五個地區生產蘇格蘭威士忌。
  • 蘇格蘭公投的背後 蘇格蘭與英格蘭的恩怨情仇
    「蘇格蘭是否就要獨立」成了近日國際新聞中炙手可熱的話題。按照英國首相2012年10月15日籤訂的蘇格蘭獨立協議,蘇格蘭於2014年9月18日舉行了獨立公投,蘇格蘭人民以全民自決的方式決定蘇格蘭的未來,下午一時四十五分,蘇格蘭公投結果出爐,挺獨方失敗。
  • 十大威士忌品牌,喝懂蘇格蘭五大產區|陳釀|葡萄酒|艾雷島|蘇格蘭...
    ·布魯姆曾經寫道:「蘇格蘭威士忌把自己土地上的芬芳完完全全地呈現了出來。」盛開的金雀花,爆裂的豆莢,午後烈日下沙灘上的海藻以及各種野漿果的酸甜氣息,揮之不去的漫山遍野的石楠花,沼澤裡的桃金孃,剛剛收割好的青草味,還有那無可匹敵的泥煤味——仿佛來到了煙燻房和沙灘的篝火旁,隱約還有蠔殼和海水的味道撲鼻而來。蘇格蘭威士忌的秘密隱藏在山間、草原上和島嶼中,在哪兒釀就有哪兒的味道。
  • 鏡頭下的蘇格蘭
    我們特意整理了一些「行走」在鏡頭裡的蘇格蘭,獻給喜歡電影和蘇格蘭的你。喜劇電影《荒島酒池》根據蘇格蘭作家康普頓·麥肯齊的小說改編,講述了蘇格蘭島民們從擱淺的船上搶威士忌的故事。Whisky again!
  • 英倫行之三--------蘇格蘭
    電影中的蘇格蘭。對蘇格蘭的第一印象來自於電影《勇敢的心》。這部電影取材於13世紀發生的一次真實的蘇格蘭起義,主角是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他至今依然是蘇格蘭民族精神的象徵。,笛聲悽美憂傷,彷佛看見倔強的蘇格蘭士兵從高地出徵,去反抗英格蘭的入侵。
  • 每日一犬——蘇格蘭梗
    肌肉發達緊湊,四肢有力,尾巴上翹。全身長滿粗硬濃密的絲般長毛,腹部的毛髮甚至拖到地上。毛色的顏色主要有黑色、淺黃褐色、麥色和紅褐色等。對於早期飼養者John Naylor和該品系的傳播者來說,人們對這種忠實的小型犬的巨大喜愛,在今天代表著一種永久性紀念。
  • 卡梅倫挽留蘇格蘭
    卡梅倫稱將兌現向蘇格蘭下放更多權力承諾卡梅倫稱將兌現向蘇格蘭下放更多權力承諾---資料圖:9月15日,在全球關注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僅有三天之際,英國首相卡梅倫親自來到蘇格蘭東北部城市阿伯丁,向蘇格蘭民眾作...
  • 「悲情」的薊花,如何成為了蘇格蘭的國花?
    在蘇格蘭,我們會經常看到這種紫色的花,長相併不討巧,葉緣和苞片上都有刺,就連花骨朵也長的像小刺蝟,花瓣像要隨時發射的箭
  • 蘇格蘭推進氫火車項目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據世界天然氣網站12月31日消息 蘇格蘭正在進行一項將退役的電動火車轉換為氫動力的項目。    該項目由蘇格蘭企業公司牽頭,與蘇格蘭交通局和聖安德魯斯大學Hydrogen Accelerator合作。
  • 蘇格蘭若獨立,世界會怎樣?
    Colin Flemin:在某些方面,無論結果如何,公投已經獲得了成功。蘇格蘭的政治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政治討論也變得更加普遍。預計將有超過80%的選民參與公投,人們的參政熱情被點燃(自從二戰結束後,民眾政治參與度一直持續下降)。
  • 勇敢的心—蘇格蘭
    蘇格蘭也是,一直到今天蘇格蘭都要求脫離英國,獨立自主。其實當時這兩個國家都不能叫佔領,只能叫合併。大家知道在歐洲這些國家皇室血緣其實都很近,可以說就是一大家子,當時維多利亞女王就被稱為歐洲老祖母。後代子孫全部都是各個國家的國王,王后。當時英格蘭國王駕崩了,沒人繼位。家族內部開會,血緣關係最近的就是蘇格蘭國王詹姆士六世。於是就把他拉了過來讓他來做英格蘭國王,反正都是自家人,肥水不流外人田。
  • 戰爭、合併、獨立:《BBC蘇格蘭史》道盡蘇格蘭與英格蘭恩怨情仇
    2014年蘇格蘭獨立公投,更是將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這片土地上。那麼,你對蘇格蘭知道多少呢?想不想更深入地了解這個國家從古至今的演變?紀錄片《BBC蘇格蘭史》利用最新的考古發現和歷史研究成果,從不同的方面將蘇格蘭的歷史呈現在讀者面前。
  • 蘇格蘭不只有打滷面,還有蘇格蘭折耳貓
    1951年一家牧場有隻貓產下一窩小貓,裡面有一隻塌耳貓,因為原產地靠近蘇格蘭泊安格斯,從此便稱「蘇格蘭折耳貓」。在早期培養這些貓是採用與其他非純種短毛貓雜交方式,後來才引用英國短毛貓來幫助培育蘇格蘭折耳貓。
  • 蘇格蘭首席大臣:「脫歐」後應有第二次蘇格蘭「脫英」公投
    綜合BBC、《泰晤士報》等英媒報導,蘇格蘭首席大臣斯特金11月27日表示,應該在下一屆蘇格蘭議會任期的「較早階段」舉行第二次獨立公投。她表示,雖然現在的重點是指引蘇格拉渡過新冠疫情,但她堅持認為,英國政府目前對蘇格蘭二次公投的反對不可持續下去。
  • 【公投】分手失敗,政府該如何安撫蘇格蘭」受傷的心
    在此前的多次民調之中,反對蘇格蘭獨立的人群比例都佔優。田德文指出,此次英國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準予蘇格蘭地區進行獨立公投,其實本就是想在民意佔優的情況下,給蘇格蘭不斷提高自治程度的趨勢做一個「了斷」,終止國家不斷走向鬆散的勢頭。  然而,英國政府沒有料到的是,在同意公投之後,支持蘇格蘭獨立的比例不斷上升。
  • 【公投】分手失敗,政府該如何安撫蘇格蘭」受傷的心「
    在此前的多次民調之中,反對蘇格蘭獨立的人群比例都佔優。田德文指出,此次英國保守黨和自民黨聯合政府準予蘇格蘭地區進行獨立公投,其實本就是想在民意佔優的情況下,給蘇格蘭不斷提高自治程度的趨勢做一個「了斷」,終止國家不斷走向鬆散的勢頭。  然而,英國政府沒有料到的是,在同意公投之後,支持蘇格蘭獨立的比例不斷上升。
  • 蘇格蘭的瑪蒂爾達
    蘇格蘭的瑪蒂爾達是蘇格蘭的公主,後來通過與亨利一世結婚成為英格蘭女王。她是一位受人歡迎的女王,主持著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虔誠的朝廷,她甚至有時代替丈夫充當攝政王。馬蒂爾達是蘇格蘭國王馬爾科姆三世和他的第二任妻子,英國公主瑪格麗特後來被封為蘇格蘭聖瑪格麗特的大女兒。
  • 蘇格蘭:不是中國需要英國,不要犧牲蘇格蘭的利益,換美國道德
    蘇格蘭媒體:英國的行為不明智英國近期站隊美國而公開對抗中國的行動,看來是十分痛快,實際上卻是「親者恨,仇者快」,以至於讓蘇格蘭地區的媒體先短暫的放下呼籲獨立的口號,轉而痛斥英國政府的行為。這位「親者」對於英國近期的行為是這樣表示的,蘇格蘭地區報紙《蘇格蘭人》的專欄作者發表文章稱英國政府正在犧牲蘇格蘭地區的利益來換美國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