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有言:「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後世因此用「鬼斧神工」之詞,極言那些能工巧匠的手藝十分精湛,仿佛其手中的建築與雕塑太過精細巧妙,而並非人為。
時至今日,現代社會的職業遠超三百六十行,同樣也有人潛心磨鍊技藝,逐漸成為一個行業的翹楚標杆,從而贏得世人尊敬。而在我國的航空發動機製造領域,中航工業工人洪家光就是這樣的一個傳奇人物,他拒絕外企90萬的月薪,只想留在中國為國爭光。
2002年,眼見正要過春節,中航工業航空發動機公司突然接到一項十萬火急的任務:某型號的戰機發動機葉片的修正工具——金剛石滾輪,急需修磨。該滾輪是加工發動機葉片不可或缺的工具,這直接關乎發動機葉片最終品質,也是戰機安全上天而執行任務的核心。
金剛石滾輪本身的精度必須小於0.003毫米,換言之,這個誤差僅有頭髮絲直徑的1/20。如果不能達到這個精度,那麼打磨加工出的發動機葉片必然也不合格。但不巧的是,此時唯一能擔此大任的師傅卻正在養病,再加上時間緊迫,所以眾人一時心急如焚。就在廠內一籌莫展之際,突然有一個年輕小夥鑽出人群:「交給我!」
眾人本是意外誰如此不諳世事,竟敢口出狂言,但看清此人的樣貌之後,大家卻都放下心了。全公司這麼多人,現在估計也就只有他才能完成這項任務。就像《論語》所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年輕工人直奔醫院,他一整天都在請教老師傅關於金剛石滾輪修磨的經驗,直到護士反覆催促他離開,他才滿懷信心地回到工具機邊開工。然而事與願違,第一次的滾輪檢測報告並不合格,若換成普通人肯定就放棄了,畢竟這項任務十分艱巨,全球也只二十餘人能勝任。
面對領導的寬慰,年輕工人心有不甘,只是篤定道:「請再給一點時間。」而在接下來的修理工作中,他夜以繼日,竟每天都要在工具機前至少站滿14個小時。到最終工期之時,眾人都在等待金剛石滾輪的檢驗結果,他卻沒有在意。
檢驗結果不出他所料,也如全廠所希望的一樣——達標。此時躺在醫院的老師傅聽聞該消息,自是欣喜若狂,大叫道「好他個洪家光!」此後,洪家光又在老師傅的基礎上再下苦功,將金剛石滾輪修磨技術的加工精度竟又提高五倍,也正是因此,他在中國航空發動機金剛石滾輪修磨技術打出赫赫威名,成為全國少有的尖端人才。
洪家光生於1979年,自幼其父就因病喪失勞動力,而全家的生活重擔,就此也全壓在母親一人的肩膀之上。從小就飽受的疾苦的洪家光,很少感受到童年的歡樂時光。與那時多數普通人一樣,洪家光讀完初中之後便投身技校,如此不但能儘快完成學業,也能早日找到工作而減輕母親的負擔。
黎明技術學校距離洪家光的住址很遠,大約要坐半天的火車,而每次回家,他卻不像其他同學那般無事可做。他總是趁著閒暇時間抓緊學習專業知識,在三年技校生活中,他就這樣在嘈雜的火車裡竟自學了4門專業課程,由此他不禁笑稱這趟火車正是他的「移動圖書館」。
付出總有回報。洪家光當時才19歲,就以專業成績第一名考入中航工業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但進入車間之後,他才發現想像中那些精緻巧妙的飛機發動機並沒有出現,而陪伴著他的只有一個個需要反覆操作上千萬次的零件。
好在勤奮好學的洪家光並沒有氣餒,他慢慢總結出個人的學習經驗——"看、問、練、悟"。由此他的專業技術水平突飛猛進,而在努力的同時,他很快注意到全國勞模孟憲新的「高速切削內螺紋技術」。於是洪家光一有機會便為孟師傅工"打雜",在觀摩操作之際,他還積極與孟師傅交流。最終精誠所動,孟師傅便將自身所有技術全教給洪家光。
而就在才加入工作兩年裡,洪家光就寫下10多萬字的學習筆記,其中不乏改善提高工具機性能的想法,以及加工技術的新思路。經過十餘年的潛心研究,僅29歲的洪家光就已成為高級技師。
於此,他並沒有停下對極致生活的追求與嚮往,便逐漸盯上航空發動機的核心技術之一的葉片打磨。當時中國並不具有生產金剛石滾輪的工業能力,但葉片打磨卻必須依賴金剛石滾輪進行加工,所以洪家光也只能使用進口金剛石滾輪。
不過隨著中國航空工業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新型戰鬥機的廣泛開發與應用,進口金剛石滾輪日益不能滿足生產需求。但就在此時,外國不斷加緊對中國航空事業的封鎖——減少金剛石滾輪的進口。
然後洪家光為打破外國企業的技術壟斷,他積極組織起"航空發動機葉片磨削用滾輪精密製造技術"研究團隊,立志要造出居於中國自己的金剛石滾輪。歷經五年時光,洪家光逐漸步入中年,他與團隊最終不負眾望地研發出一套金剛石滾輪製造工藝,也最終讓中國航空發動機葉片逐漸走向獨立自主的道路。
當然,卓越的科研成績也讓倍受矚目,外國某公司就曾許下90萬的月薪聘請他,但洪家光卻拒絕了。我國正在飛速發展,若想不被外國在高新技術之上「卡脖子」,需要的就不是一個洪家光,而是千千萬萬個有擔當、有技術、有魄力的「洪家光」。
參考資料:
《論語》
《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