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名家吊嗓與開聲的程序方法

2021-03-05 早安京劇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長按二維碼,即可購買

    京劇練習唱腔傳統意義上的吊嗓子,不是和琴師對唱腔,合新腔,創新腔。而是以演員為主的長期或者相對穩定的京劇訓練唱腔的程序,並且是適合演員自己嗓音特點的、適合自身流派相對固定的京劇幾段唱段。改善鞏固已有聲音位置與感覺,完善改進嗓音不足與氣息,增加提高韻味音律與合轍。一是經常吊自己拿手好戲好段子 ,二是吊自己感覺不滿足、需要經常練習的段子。下面,不妨學習借鑑前輩京劇藝術名家是怎樣吊嗓子的:

       餘叔巖吊嗓:先吊老生的西皮原板、快三眼等等;然後改二黃吊花臉的;第三段吊青衣的小嗓汾河灣:『兒的父去投軍無音訊』;剛唱完小嗓,再改花臉,唱段西皮,最後是吊老生的。他先唱老生,是因為剛起來不久,氣還沒勻,用頭一段練氣口;吊完之後歇一會兒,吊花臉的二黃,這是為了使嗓音寬厚,唱時「打遠」,防止嗓子吊得挺高挺細;吊完再休息休息,然後改小嗓。《汾河灣》這段「一七」音多,經常練習,對老生腦後音、拔高、嘎調等有益處。

  張君秋吊嗓:張君秋吊嗓子是持之以恆的。每次吊嗓,必吊《祭塔》的全部[反二黃]唱腔、《賀後罵殿》的[快三眼]、《探母回令》的對口[快板]以及《三堂會審》的[流水],而且不止唱一遍,要反覆唱幾遍。這樣吊嗓,相當於唱三齣戲。

  張先生吊的這幾齣戲,不只是量大,等於唱了三齣戲。《祭塔》的 [反二黃],音域大,大約有13度的幅度。按照何先生所說,張先生每次吊嗓必吊《祭塔》,如果從1936年初登舞臺算起,直到1966年"文革"被迫脫離舞臺,共有30年時間,一年365天,姑且減去10年,就算20年,一天吊一次,這齣《祭塔》,張先生已經唱到了7300次了。這就無怪乎為什麼張先生的《祭塔》成了他的代表作,  也無怪乎他後來創了如《西廂記》的 [反西皮散板][二六],《詩文會》的[四平調][南梆子]等那樣音域寬的唱腔,而張先生唱起來卻遊刃有餘了!

  張先生吊《罵殿》,因為《罵殿》的 [快三眼] "有賀後在金殿一聲高罵"的唱段,唱的是"發花"轍,開口音。一般旦角習慣唱閉口音,張先生不然,他開口音、閉口音都唱得好, 吊《探母》的[快板]、《三堂會審》的[流水],是解決青衣快板吐字咬字問題。

       楊寶森吊嗓:楊先生每次演出前都堅持吊嗓子,而且每次都要吊上十幾段唱腔。每次吊嗓都是把《馬鞍山》裡的【二黃原板】(即:「老眼昏花路難行,…」)作為第一段。而最後總要以《烏盆記》裡「好一個趙大哥真慷慨」作為結束。因為「老眼昏花」一段裡的唱詞轍口全,通過這段唱,可以了解到當時自己嗓音的情況,然後選中其中的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多吊上兒段。而「好一個趙大哥真慷慨」一段是「懷來」轍,最後吊這段就可以檢驗當天吊嗓的效果,在演出前對自己的嗓音狀況做到心中有數。通過吊嗓,楊寶森先生對待藝術嚴肅認真的精神,對我們也是不無啟發的。

  京劇吊嗓子,是前輩藝術家留給我們學習京劇聲音訓練、京劇唱腔的好方法好程序。堅持吊嗓練聲,才能唱出京劇韻味與京劇唱腔的精氣神來。

相關焦點

  • 學京劇怎能不會弔嗓子?最全面最詳盡的吊嗓方法都在這裡!
    京劇唱腔經過前輩藝術家辛勤勞動與努力,才有現在呈現出來的海納百川、多姿多彩、個性鮮明、異彩紛呈局面。其實每個喜歡京劇唱腔的朋友,應該根據自己嗓音條件、發聲部位和研習愛好,都可以在其中找準自己的位置,多聽多學多唱,,逐步唱出韻味、唱出感覺、唱出情緒、唱出享受來。這其中,堅持長期吊嗓與聲音訓練起到基礎性作用。京劇劇吊嗓是一種傳統戲曲練聲方法。
  • 京劇吊嗓子
    學院派的練聲法往往是依賴鋼琴,選用某一練習,在鋼琴上半音上行、下行練唱,這種方法是西方傳入的。   京劇吊嗓,原來指的是演唱者與琴師一對一唱腔、聲音練習方法。過去戲班名角都有私房胡琴棒角並配合演員進行聲音訓練。指有京胡琴師參加操琴伴奏,演唱者進行京劇聲音練習、唱腔練習等京劇傳統練習嗓音的方法。
  • 學京劇怎能不會弔嗓子?
    指有京胡琴師參加操琴伴奏,演唱者進行京劇聲音練習、唱腔練習等京劇傳統練習嗓音的方法。與現在京劇小樂隊坐唱合腔、演出前的坐唱合樂、新戲的坐唱排練有所區別。有人說過:京劇名家的好聲音好嗓子都是吊出來的、磨出來的,不無道理。  良好的京劇呼吸發聲開聲喊嗓吊嗓習慣,不僅僅是保持呼吸通暢、嗓音明亮、音色圓潤、遊刃有餘。還可以避免聲帶小節、中老年婦女聲音變化期。延長演唱者聲音的壽命。
  • 京劇大師是怎樣吊嗓子的
    而是以演員為主的長期或者相對穩定的京劇訓練唱腔的程序,並且是適合演員自己嗓音特點的、適合自身流派相對固定的京劇幾段唱段。改善鞏固已有聲音位置與感覺,完善改進嗓音不足與氣息,增加提高韻味音律與合轍。一是經常吊自己拿手好戲好段子 ,二是吊自己感覺不滿足、需要經常練習的段子。下面,不妨學習借鑑前輩京劇藝術名家是怎樣吊嗓子的:
  • 【京劇開講】嗓音訓練基本方法(京劇開聲呼吸訓練)
    訓練吸氣肌肉群的方法1、憋氣的方法 做法是先吸一大口氣,吸足氣後,把氣憋住,不要呼出,憋氣的時間越長越好。慢慢地可以鍛鍊出長時間憋氣的能力,也就是胸廓固定的能力。這就是「頭聲區的發聲方法」。檢驗這個方法是否運用正確,只要在說時摸一摸後腦部和頭頂部有無振動感覺就可知道。這裡我選擇了一個母音u, 作為大家發聲共鳴的第一個練習。U(烏) 音能有效的放下喉頭,給聲音上下通暢奠定了基礎, 再就是u 母音比較圓, 易集中, 是別的母音不可替代的。所以我們把它稱為模範音, 其他母音要儘量在u 母音的感覺上發出, 那麼您的聲音就會統一而又圓潤。
  • 侯喜瑞:餘叔巖吊嗓子的方法
    餘叔巖吊嗓子,朱家夔操琴文/侯喜瑞餘叔巖先生是繼承譚派藝術,將其向前發展了一步的優秀演員
  • 【京劇名家】王安祈:綻放臺灣京劇之美
    本期《海峽藝術名家》對話臺灣劇作家王安祈王安祈,臺灣國光劇團藝術總監,兩岸知名戲劇學教授,臺灣「新京劇」的代表人物,劇本曾獲臺灣金鼎獎、文藝獎、魁星獎多種重大獎項,由她新編的京劇【03】【京劇課堂】基本功和表演式:戲曲諺訣【04】【京劇課堂】京劇常用之尖音字。【05】【京劇課堂】怎樣喊嗓練聲。【06】【京劇課堂】怎樣學習京劇的「做」功 :手的功法練習。【07】【京劇課堂】京劇的板式(39種板式)。【08】【京劇課堂】寫給不會運用腹式呼吸的朋友看的。
  • 吊嗓子是怎麼吊的?有什麼技巧和方法?
    第二階段:氣、聲、字的練習 戲曲演員尤其京劇演員包括戲曲愛好者在喊嗓練聲上容易犯急於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來,急著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亂喊,這往往是事與願違的。我們在研究喊嗓練聲時,有意地先練氣息不急於發聲,是利於發聲練習,要大家明確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
  • 餘音繞梁——《耿其昌京劇唱腔精選》讀後
    當然,以這個成語做題目,還不僅僅由於我們的京劇名家,是一位餘派老生的緣故。耿其昌的音像作品,已經出了很多種,然而,它們仍然不能替代這冊《耿其昌京劇唱腔精選》的意義。因為它幾乎就是一位京劇名家六十載從藝生涯的縮寫。  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每一段唱腔之後,都有耿其昌所寫的《一席話》。
  • 京劇唱腔的基本知識
    (1)真嗓亦名大嗓、本嗓。京劇演員發音方法之一。演唱時,氣從丹田而出,通過喉腔共鳴,直接發出聲來,稱為真嗓。用真嗓發出的聲音稱真聲。如丹田氣經過喉腔時,演員將喉腔縮小,使之發出比真嗓較高的音調,則稱為假嗓。真嗓與假嗓在行腔時銜接自然,不露痕跡,就能使音域寬廣,高低音運轉自如。京劇的生行(老生、武生、紅生)、淨行、醜行、老旦等行當,在演唱時均用真嗓。
  • 唱不好是你方法不對!五階段科學講解:教你唱戲前如何輕鬆開聲?
    戲曲演員尤其京劇演員包括戲曲愛好者在喊嗓練聲上容易犯急於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來,急著喊高音,猛喊甚至瞎喊亂喊,這往往是事與願違的。我們在研究喊嗓練聲時,有意地先練氣息不急於發聲,是利於發聲練習,要大家明確一個循序漸進的規律和持之以恆的毅力。在這第三階段,我們建議還是不急於爬音階喊高音,而從氣、聲、字結合練起。
  • 京劇名家--侯丹梅
    本場為戲曲名家演唱會,邀請活躍於舞臺上的戲曲名家演繹各流派的經典佳作。包括 陳少雲、 孟廣祿、 遲小秋、 張克、 李宏圖、侯丹梅、 王佩瑜、 王玉蘭、 張豔玲、 李靜、 姜亦珊、 劉建傑、 張悅、 朱福、 侯少奎、 趙志剛、 曾昭娟、 王冠麗、 汪荃珍、 楊仲義、 齊愛雲、 王英會等。
  • 播音主持開聲訓練方法 女生播音腔臺詞
    播音主持開聲訓練方法 女生播音腔臺詞播音主持開聲訓練方法氣、聲、字的練習,一些播音愛好者在喊嗓練聲上容易犯急於求成的毛病,恨不能很快地就能喊出又高又亮的嗓音來
  • 【京劇風採】——《粉墨人生》
    臺灣陸委會前主委張京育表示,京劇是中國特有的文化,讓中國人體認到忠孝節義。中國海外交流協會這次以京劇為主題的「名家講壇」開到臺北,給兩岸文化界人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流平臺,希望由此能讓兩岸民眾在心靈上有更多共同寄託。王瑤曾以一年時間走入各京劇院、戲曲院校,拍攝數以千計的圖片,當日展出的京劇系列便是從中精選而來。
  • 臺灣京劇名家李寶春
    圖為京劇名家李寶春(左二)、知名主持人于美人(右二)與參演京劇演員在記者會上合影。  臺北新劇團團長、京劇名家李寶春8日在此間表示,劇團上月在大陸巡迴演出反響熱烈,得到同行和觀眾肯定,年輕演員因此深受鼓舞。 新華社記者林善傳 攝
  • 季硯農《(京劇)小生韻白管見》【內附珍貴錄音】
    1953年季硯農拜京劇名家尚小雲先生為師1953年,季爺爺拜「四大名旦」之一尚小雲先生為師,正式下海唱戲。1962年季硯農拜京劇名家姜妙香先生為師季爺爺直到退休一直定居天津,他不僅演技精絕,且對京劇音韻造詣頗深。在京劇音韻方面進行了較為廣泛的研究,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 宋保羅:「吊嗓子」三要點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點擊連結(《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簡介),關注《早安京劇》其他公眾號
  • 楊一輝:漫談京劇與歌曲的區別
    而歌曲的旋律的設計卻無所謂框框,比京劇「自由」得多,因而「空間」也大得多。二、字韻不同。京劇語言的特定性、專用性很強,它是多種方言的提煉、融合。京劇字韻的特定性、專用性也和越劇必須用浙江紹興方言、滬劇必須用上海方言、京韻大鼓必須用北京方言、豫劇必須用河南方言一樣,不能隨便置換。否則就會失去京劇原有的特色和韻味。
  • 京劇的產生,原來是安徽、湖北、陝西等地方戲「北漂」的結晶
    眾所周知,京劇又稱京戲,是我國的國粹,被視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象徵符號。我國地方戲曲種類眾多,而京劇獨樹一幟。很多人就顧名思義,認為京劇原產於北京,是因為首都的影響力而成為「國劇」。流行於湖北的漢劇,幾位名家在乾隆、道光年間進京,分別搭入徽班演出。這也使得漢劇的特色融入徽班。徽班在與陝西的秦腔、湖北的漢戲合流之後,同時吸納了湖北的西皮調、安徽的二簧調特色。
  • 名家講壇丨著名京劇葉派小生傳人李宏圖漫談京劇藝術
    說起中國國粹,無疑會想到京劇,京劇作為中國戲劇三鼎甲「首榜」,一直受到國內外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