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曾有一件轟動全國的連環案,一位在60年代末期頻頻作案的犯人,常常給媒體寄送挑釁為主的信件。信中包含了四道密碼,該犯人已知的罪行就有四起,共五人,以年輕情侶為作案目標。
電影《十二宮》以這個案件為原型,講述了一場跨越22年的懸案,此案不光牽動的是兇手和受害者,還有和此案發生關聯的記者,警察。他們的人生都因為這起遲遲無法偵破的案件改變。
羅伯特是一家大型媒體的插畫師,他以給專欄畫插畫為生,拿這家報社已經9個月了,他依然是單位裡的小透明。和他行成鮮明對比的是風生水起的專欄記者保羅。
連續的情侶襲擊案打破了生活的平靜,而且該犯人還寄信給各大媒體,讓他們發布出去,如果密碼不能破譯,他就會繼續作案。
幾家大型報社和警方商討後,決定把密碼發送出去,兩個老師破獲了密碼,除了一些案發現場的稱述,警方無法從密碼中獲得更多信息。
警方和記者都被這個喜歡挑釁的十惡不赦之人吊足了胃口,他們恨得牙痒痒想弄清真相,抓獲兇手。而兇手也因為有了知名度,開始變本加厲,打電話給知名人士,讓他和自己在電視直播節目現場進行對峙。
整個城市人心惶惶,警察更是面對著絡繹不絕地證人,疲於奔命,束手無策。而負責跟蹤報導的保羅也因為不和警方共享信息,而被厭惡。另一方面,保羅也收到了嫌疑犯的威脅信。
保羅一邊執迷於案件,一邊惶惶終日,不敢回家,睡在汽車裡,隨身帶著武器。而被這個案件吸引的羅伯特,警探戴維,都不自覺地卷進這起案子裡,越陷越深。
警方通過一個線人提供的信息,終於找到了一個和案件有關的嫌疑人,他滔滔不絕地陳述和案件相關的信息,而鞋子尺碼,手套尺寸都和案發現場的十分吻合。正當大家都以為大獲全勝的時候,指紋和字跡對比卻完全不吻合。
警方多日爭取的搜查在直接證據面前功虧一簣,戴維快崩潰了,恨不得直接把這個叫李的傲慢男人直接帶回警局。他十二年的刑偵經驗告訴他,這個李嫌疑最大,有充分的作案動機。可是沒有證據,一切都是白費力氣。
瀕臨崩潰的不止他,還有報社的記者保羅,保羅曾是一個健談開朗的記者,無論在警局還是單位都很吃的開。因為嫌疑犯的威脅以及這個案件的重重謎團,讓保羅完全變了一個人。
他瘋狂搜集跟案件相關的信息,又因為始終無法得到確切的信息,而煩躁不安,開始日夜酗酒。他一直報導的關於十二宮案件的專欄也要開始撤掉,因為這個案件已經過去了好幾年了,讀者已經對這個案件失去了興趣,連和這個案件相關的電影都成功上映,兇手還沒有抓到。
保羅在案件多年未告破後,成了這一群和案件相關的人中第一個投降的。他和報社搞僵了關係 ,憤然辭職,去了一家更小的報社,沒了有價值的新聞素材,他日益墮落,甚至只能靠吸氧勉強度日。
一直崇拜保羅的羅伯特,眼看著自己最佩服的人也被兇手搞垮,他開始繼續著保羅的探索。他不相信在他眼裡那麼強的人都可以被打敗,如果保羅被打敗了。那麼他也要像兇手證明,他不是總能僥倖的。
搭檔調職後的警探戴維也漸漸放棄了這個案子,都搜集了和案子有關的所有信息,他走訪了和案件相關的所有人,可他依舊一無所獲,當時的警局各自為政,因為兇手涉及的案件跨越好幾個城市,案件信息不能共同,各地警局為了拿到第一手信息相互制衡,再加上直接的證據缺失,技術落後,鑑定主要抉擇人員一意孤行,不懂變通。最好的時機過去,這個懸案如石沉大海,再也沒有一點聲音。
在案發當時就沉迷於調查此案的羅伯特重新開始調查後,各地的案件信息終於串聯了起來,兇手指向了多年那個一開始被懷疑的人。而羅伯特也因為在電視節目裡公布調查相關,而被兇手盯上長期給他打騷擾電話。
在案件的最後,羅伯特創作的以十二宮為原型的小說暢銷不已 ,兇手在審判之前就心臟病發而死,第一個調查顯得記者保羅肺氣腫逝世。所謂時間是打敗一切的利器,這句話放在《十二宮》裡尤其貼切。
韓國影史前十的懸案電影《殺人回憶》也講述了一個轟動全韓國的懸案,電影最後定格在警探那憤怒卻又絕望的眼神裡,不是每一件事都有答案,不是每一個案子都能偵破。在時代面前,人有時候渺小的如一片灰塵。
在《十二宮》裡,明明有那麼多時刻,離案件已經非常近。第二起案件的受害者和兇手認識,第四起案件,曾有警察和兇手擦肩而過,因為當時警訊的誤報而沒有去詢問。警探鎖定了兇手,卻因為指紋和筆跡的不吻合,而使其逃之夭夭。
這些不期而遇的巧合,讓這件懸案撲朔迷離的同時也增添了幾分悲憫。地獄空蕩蕩,惡魔在人間。那些守護正義的人,並不一定能如願。懸案就如同深淵,凝視著那些被牽扯進去的人,無論是現實中的懸案還是電影裡的,他們都折磨著有良知的人。
而被時代所宥所造成的力所不怠,讓那些漫漫長夜充滿了更深遠的意味:我們不止是要拷問那些犯人,我們更要反思的是什麼讓那些犯人存在?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有一個答案,但每一件事情都必然會終結。
轉發,點讚,關注是我更新下去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