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24
《原鑽》和《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兩部電影都使用了數字方法對膠片效果進行調色。覆蓋《原鑽》的藍色色調非常明顯,甚至畫面的暗部還有藍點和顆粒。膠片的黑色自帶藍色調,這種風格又進一步被膠片攝影和調色放大。可以說,這是一種極端「膠片感」的風格,讓人想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小成本電影。但作為2019年的電影,《原鑽》的這種選擇耐人尋味。
在膠片時代,調色相當於調光,通過改變賽璐珞的印光過程做鏡頭的顏色匹配,形成某種風格。到了數字時代後,調色就更加靈活,調色師能把電影顏色推到新高度,創造了顏色的新可能。
現在,多數用膠片拍攝的電影都是用數字方法進行調色的。第一眼看《原鑽》時,很可能誤以為它是用16mm膠片拍攝的,因為鏡頭中充斥著很明顯的顆粒感。但其實這部影片主要用35mm拍攝,故意讓素材欠曝,在衝洗的時候再使其變亮。
這樣就形成了高對比度的飽和效果,增加顆粒感,讓電影很有膠片的感覺。
而且電影中的黑色也沾染了藍色,甚至還帶著藍色噪點。這種效果的形成有處理方法的原因,也有創意的成分。如果讓膠片欠曝,再用數字方法處理顏色,這種現象發生的概率會高一些,不過它也正符合整個電影的藍色調風格。總之《原鑽》的風格帶著非常顯眼的膠片感,甚至會刺激觀眾的感官。
可能由於膠片攝影機的重量和預算,電影不完全是用35mm膠片拍的。它的一部分用數字拍攝,這對鏡頭匹配是一種挑戰,需要使用模板來模仿電影風格。這樣模仿膠片的數字處理過程被「插入」色彩處理過程中,但它本身不包含貫穿整部電影的「藍調黑」。所以這種黑色可能是故意加上的。這種冷調藍是數字時代的產物 ,不過也有膠捲和打光的原因。雖然這個風格是根據膠捲的物理屬性設計的,不過它更像一種「膠片美學」,超越了80年代的膠片電影,用數字手段達成了35mm膠捲本身不能達成的效果。
而《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不同。它用的35mm膠片是乾淨閃亮、完美無暇的。除了致敬它70年代的原版三部曲,這部電影基本不會突出膠片感,而是強調電影豐富的顏色和細膩的效果,它追求的是70年代原版電影的未來感。
這部電影呈現的是飽和的顏色、光鮮的膚色,給人一種完美無瑕、質感(預算)很高的印象。不過電影中的黑色也帶著一點藍色,更傾向於當代的藍-橘或藍-紅的雙色組合,緊跟數字色彩趨勢。
在影片的高潮部分,畫面中有混沌的綠-灰-藍,加上暖膚色和亮眼的光劍,整體色彩非常有現代感,而它的背景是鬱鬱蔥蔥、飽和度很高的叛軍基地。這樣的效果要求對某個顏色單獨處理,還需要用調色曲線,是數位技術誕生之前做不到的。
這些數字時代的風格產物一直在不斷進化,與此同時膠片拍攝也在緩慢復甦。由於膠片拍攝的佔比少,「膠片感」的電影也少,所以它愈發成為一種美學。
當然,《小婦人》以及《好萊塢往事》追求的是儘量達到經典標準的極致,在調色中強調顆粒和高飽和度顏色。這種「復古感」是非常直接的,看起來是用過去的風格講過去的事,但它的電影美學又非常不真實,是現代色彩處理的產物。它不像《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裡》裡用的綠-灰風格,只是簡單地給未來故事線加上藍色調,給過去故事線加上黃色調,這個把戲在彩色電影誕生時就存在了。
現在,膠片正在復興,它依然被看作是新世界的大門。在當代電影節上,實驗電影展現出非常純粹的一面,雖然電影人一直在試水,但被商業電影影響的氛圍是擺在他們面前的大山,不過探索的機會一直有。
您可能還對以下內容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