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的朋友圈裡,一定圍觀過某某同學的百日閱讀、21天練琴、我運動我快樂等「打卡」小視頻。尤其是每天晚上八九點鐘,更是各類打卡信息集中刷屏的階段。經常會有人笑稱:雖然不認識某家的小孩,但是也見證了孩子們學習、成長的全過程。 從什麼時候開始,朋友圈成為大家完成作業的「陣地」?無論是學校還是課外機構的老師們,為何都熱衷這種朋友圈「打卡」的方式?22日,記者分別採訪了家長和學校老師,有關發圈「打卡」的交作業模式,他們最有發言權。
家長:
點讚的多 「拍磚」的少
每天都要忙著各種打卡的家長們,對於發圈打卡記錄孩子學習瞬間這項作業,也是各有看法。有人覺得這就是對課輔機構的「軟廣告」,也有人覺得對孩子的習慣養成有幫助。
劉女士,孩子7歲
觀點:除了鼓勵,好像也沒什麼幫助
劉女士的女兒最近正在參加課外英語班「21天英語書法小達人」活動,截止到22日晚上,她已經連續發了14天的信息。 記者在劉女士的朋友圈看到,每一條信息都寫著:「某某英語『21天英語書法小達人』之淇淇小朋友書法作品第多少天,每天為我點讚21個,我會更有動力。」的內容,每一條朋友圈下面,也都有不少朋友為其點讚。
「這是我第一次給孩子報名發朋友圈打卡的活動,因為課外班裡的小朋友都參加了,我女兒每天也問我有多少人給她點讚,對孩子來說也是鼓勵吧。」 參加活動的14天裡,淇淇一天不落地完成著這項作業。不過,劉女士有些無奈的是,雖然孩子每天都堅持臨摹字帖,但是問及孩子臨摹的內容和對話是什麼意思時,孩子表示並不知道。「現在大家都誇我女兒寫的好,其實我們也是臨摹的,但是圖片上也看不出來。感覺像是給機構做了廣告。」劉女士說,現在只希望臨摹字帖會對孩子的英語書寫有幫助。
崔女士,孩子11歲
觀點:頻繁發圈就是「軟廣告」
崔女士認為,讓家長們在朋友圈裡曬學生們學習瞬間倒是無可厚非,但是參與這樣的「發圈」活動,往往要加上學校名稱或課外機構名稱,「這不就是給他們做免費廣告嗎?」崔女士認為,現在大家看朋友圈的時間非常多,頻繁地在朋友圈內發同樣的內容,就是一種「軟廣告」。 不過,也有家長告訴記者,正因為發的人多,即便大家發送這樣的消息,大家基本也是略過。「有需求才會關注一下,都習慣了。我的微信裡學生家長比較多,每天晚上都是集中刷屏時間。」馮女士說,每次看到這樣的信息都是手指一刷就過去了,也不會細看。
睿睿媽,孩子10歲
觀點:21天確實養成好習慣
睿睿媽告訴記者,孩子的學校也要求發讀書打卡、運動打卡的小視頻,但是沒有要求集贊。「我們家長覺得還好,剛開始有些不適應,但是現在大家私下聊天說,確實有之前不愛讀書、不愛運動的孩子,因為老師布置的這項作業而養成了讀書、運動的習慣。」睿睿媽說,不過好習慣的養成,不僅是孩子的堅持,更需要家長的堅持。
悠悠媽,孩子7歲
觀點:親子時間增多了
「都說現在親子陪伴時間少,自從學校開始要求閱讀打卡後,我每天都陪著孩子讀書。」悠悠媽說,孩子已經上二年級了,堅持閱讀打卡1年多時間,效果還是很不錯。「孩子剛開始看書沒有定力,一點兒也坐不住。現在好多了,每次他想動來動去,我就會說錄視頻呢,他都會比較乖的看完書,現在也就養成了習慣。」 悠悠媽坦言,其實過程還是挺難堅持的。「有時候是孩子不想堅持,有時候是我懶得發。但是為了完成任務,所以也就堅持下來了。」悠悠媽告訴記者,孩子想偷懶時,自己會鼓勵他說:你看這麼多人都給你點讚加油呢,於是孩子也就有了動力。
王先生,孩子12歲
觀點:打卡是各取所需的活動
王先生是一位12歲的學生家長,同時也是一家課輔機構的負責人。對於發圈打卡,王先生說,其實這是各取所需的活動。「我認為這個活動對於家長來說沒有意義,不管發不發朋友圈,家長要是能堅持,孩子也就堅持了;但是對於孩子來說,他願意看到有人點讚,希望得到鼓勵和認可。」
張女士,孩子11歲
觀點:單獨建群也不錯
每個人的微信上都有很多朋友、同事、親人、客戶等不同社交關係的人,因此經常在朋友圈裡刷屏孩子的信息,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妥。張女士告訴記者,自己朋友家孩子所在學校處理的就比較好。「老師單獨建了一個活動群,每天傳讀書、運動的視頻,這樣既不打擾朋友圈裡的其他人,又能完成作業。」張女士說,這樣自己不會在朋友圈頻繁刷屏了,而且起到了督促的作用。
馮先生,孩子9歲
觀點:活動結束後很難堅持
馮先生告訴記者,之前曾經參加過百日閱讀活動,但是閱讀活動結束後就沒有下文了。「我之前也聽說過21天習慣養成這一觀點,這可能是有科學根據,但也不是絕對的。有的孩子養成了習慣,有的孩子還是一樣。」 馮先生說,自己的兒子喜歡運動,老師要求每天跳小繩,不用打卡自己也會主動完成。「但是他不愛看書,百日閱讀活動結束後他還是不會自己主動看書,只是當完成了作業。」
老師:
有利於培養綜合能力
位於臨河街的某小學王老師告訴記者,自己也給學生布置過發圈打卡的作業。「孩子年齡還小,布置書面作業的話效果不一定好,所以我想到讓大家脫離書本來完成作業。但是脫離了書本又該怎麼考核呢?」王老師說,讓家長們發朋友圈就是一個比較好的渠道。 「孩子們完成作業後,家長把作業發到朋友圈,我也能檢查大家完成的效果。」王老師表示,雖說家長發朋友圈是一項作業,但是我沒有要求大家一定點讚。「這只是老師和家長之間布置作業、完成作業的一個過程,所以不需要更多的關注,如果點讚能給學生們帶來鼓勵也是好事兒。」一般來說,發圈打卡的作業都是閱讀、運動、寫字、讀古詩一類的,這對擴大孩子們閱讀量、培養大家綜合能力很有幫助。
校長:
旨在培養學生好習慣
採訪中,東盛小學副校長王雪霏和記者分享了這樣一種說法:大腦構築一條新的神經通道需要21天時間。「人的行為暗示,經21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習慣,而90天以上的重複會形成穩定的習慣。」王雪霏說,因此很多學校採用在朋友圈「打卡籤到」的辦法,是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們在成長過程中養成好習慣。 王雪霏認為,這只是參與者以此鼓勵自己堅持的形式,或者有利於發起者的評價、考核。但如果僅僅是一個形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如果能夠堅持並有效完成,發到朋友圈獲得認同也未嘗不可。
專家:
要多渠道助孩子成長
那麼,除了發圈打卡這種模式外,還有什麼辦法能夠幫助孩子們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呢?資深教育專家陳老師表示,對於家長來說,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除了這種每天固定時段做固定的事兒外,還可以幫助孩子營造一個有利於注意力集中的學習環境。 「比如孩子的學習用品要簡單,學習的房間要收拾得乾淨利落,玩具、零食等要收好,避免孩子被與學習無關的用品吸引。」除此之外,大家還要注意培養孩子們的專注力。「低年級正是學習習慣養成的關鍵期,因此大家要注意讓孩子養成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業的習慣。如果孩子能夠完成得比較好,家長要給予一定的鼓勵。」陳老師說,家長要把握好循序漸進的節奏,一味要求太多,也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檢查作業時,首先要鼓勵孩子自己檢查,讓孩子自己發現錯誤,然後一起分析為什麼會出錯。「家長不要過多指責孩子,要允許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犯錯。」陳老師建議,當分析完一個錯題時,家長可以再找一些相似的題型讓孩子加以鍛鍊,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來源:長春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