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一絲一縷恆念物力維艱——題記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人民世代相傳的寶貴精神財富,歷來被當做修身之要、持家之寶、治國之道。諸葛亮倡導「靜以修身,儉以養德」為修之要;陸遊把「天下之事,常成於勤儉而敗於奢靡」為持家之寶;毛澤東以「方行節儉,勤儉建國」為治國之道。中華民族正是不斷弘揚這種美德,才有今天的繁榮昌盛。
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古往今來,敬天惜糧,勤儉節約就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論我們國家發展到什麼水平,不論人民生活改善到什麼地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的思想永遠不能丟。
在今天豐衣足食的時代,許多人忘了優良傳統美德。例如:節慶時節,聚會增多,請人吃飯一定要多點菜,不然覺得丟面子。往往造成請客的點得不少,赴宴的吃得不多,一桌宴席有一半會被浪費。年輕人舊的衣服不穿,總愛買新的衣服,互相攀比,追求穿名牌。過分的打扮、追求時髦,是多麼的浪費啊!再是,公共洗手間的水龍頭滴滴答答的躺著水,來來往往的人有時視若無睹。還有,出門不隨手關燈關電源,涼爽的天氣,電扇還轉著,天大亮了,教室的燈有時還開著……
讓勤儉節約成為一種生活習慣,避免生活中許多資源浪費的行為,其實只是一種舉手之勞,生活告訴我們:節約不是為了省錢,是一種至高無上的智慧。中國是擁有5000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傳統美德源遠流長。中華民族歷來倡導勤儉節約,孔夫子把「勤儉」和「溫良恭讓」一同列入基本的道德準則;周恩來和老一輩革命家們勤儉節約的故事眾所周知,成為美談,影響至今。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一生孝順父母,節儉正直,「以儉素為美」,他的生活十分儉樸,做事刻苦勤奮,更把儉樸作為教子成才的主要內容。司馬光節儉為樂的品德一直被後世傳頌。
勤儉節約的美德如甘霖,能讓貧窮的土地開出富裕之花;勤儉節約的美德似雨露,能讓富有的土地結下智慧。古語云:「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以儉為榮,以奢為恥,這樣的美德,最受人敬重,值得後人繼承發揚。臨豐憶儉,當富思貧。同志們、朋友們,讓我們行動起來吧!小到一個人、一個家庭,大到一個國家、整個人類。創建節約型社會,從珍惜糧食開始,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光碟行動從你我做起。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勤儉節約,我們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