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北京飛到珠海,本來準備路上和到達之後寫文章推送的。但是卡住了。
所以發一篇我的舊文吧。
(圖片為Beats耳機廣告)
你一定見過Beats耳機。
你或許曾是HTC或現在是蘋果的擁躉。
你或許在電視、雜誌上見到各路明星戴著一款,從科比、詹姆斯到內馬爾,從賈斯丁比伯、Lady Gaga 到陳奕迅,從鹿晗、張藝興到陳冠希。
甚至,你或許從某個地鐵站口、公交站旁或是天橋頂上見到它的山寨貨——俗稱「10元麵條耳機」。
它最典型的特徵是左右耳機上個有一個醒目的「b」字母。
然而就是這樣感覺「高大上」的東西,卻成為有些懂耳機或略懂耳機朋友口中的「垃圾」,他們根據耳機的特徵調侃的稱它為「逼側」或是「2b」耳機。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很複雜的,其中有一個基礎條件是這個圈子的主流意見是Beats耳機的音質不能和同價位的耳機相提並論,有一個很形象的說法是「兩千元的耳機,幾百元的音質」。
當然Beats官方是不會同意自己音質差這一點的,他們認為自己是放棄了高保真的音質取向,調教出擅長凸顯HipHop力量感和氛圍感的耳機。
對於「擅長凸顯HipHop力量感和氛圍感」這一點,主流意見還是同意的,但是他們並不會用這麼美化的詞藻的,並為這個特點總結了四個字「動次打次」。
這篇文章並不是分析Beats的音質是好是壞,而是在它的音質在兩方達成共識的基礎上,去探討為什麼Beats是這樣的。
Beats的創始人有兩個,一個是Jimmy Iovine,一個是Dr.Dre。前者是美國金牌音樂製作人,後者更是美國HipHop旗幟性的人物。如果你不熟悉Dr.Dre的話,他的徒弟Eminem(埃米納姆)你應該聽說過。(或者你聽過Eminem前幾年爆紅的歌——Love the Way You Lie)
創始人這樣的素質讓我給文章起了這樣一個題目,在我看有關Beats內容的時候,諷刺挖苦Beats用戶的內容佔了很大一部分,並且深受讀者的喜歡。但是在其創始人音樂素養毋庸置疑的情況下,我很少看到有去思考Beats為什麼做成這個樣子的內容,即便是有,也並不被人關注。
在Beats這個牌子被創造前,北美流行音樂消費的主要群體是青少年,而北美的青少年又比較偏愛HipHop,他們把音樂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大量的戶外時間都與音樂為伴。
於是Beats by Dr.Dre誕生了,它包裝精美,給人一種高檔的感覺;外形時尚活潑,方便青少年張揚個性,調音風格傾向「動次打次」,「擅長凸顯HipHop力量感和氛圍感」。
更高明的是,Jimmy Iovine和Dr.Dre還用自己的感召力以及廣大的明星資源不遺餘力的宣傳,進行各種偶像的轟炸。
所以我更傾向於他們太懂音樂了,他們知道當時北美的青少年聽的更是一種寂寞、一種認同感、一種自我的態度和一種與眾不同的風格。於是有了這樣的Beats。
我在最後結尾處花了很久,我希望倡導大家不要站在某個自己認為的制高點去嘲笑另一群人或是歸隊到人數多的一方來嘲笑另一群人。
但是最後都走向一條線,那就是大家肯定都知道這些,可是有些時候我們還是會沒有意識到這一點這麼做,有些時候意識到這一點了仍然要這麼做,就連想倡導的我也是。
因為在這個時代的風氣是通過秀優越來讓自己更愉快的活下去,為了達到此目的,常常需要踩著別人的肩膀。
只借著這個主題,這種事情不應該發生在喜歡音樂的人身上。
因為我們常說「音樂是無國界的」。
所以喜歡音樂的人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理解」。
願望我們彼此更好,並且都能成為喜歡音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