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媽媽勝過好老師》是教育專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記,被評為「近年來難得一見的優秀的家庭教育原作品」,據說還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傳開來。
寫本書意在溝通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因有感於家庭教育的被忽視和不得法,而取名為「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這是一本有思想、有智慧的家教讀本,今日讀到「自己不帶孩子就是瀆職」這一節時,深感扎心。
在這一小節裡,作者用自己堅持帶孩子的經歷和其他父母「生而不養」的案例,揭露當今社會不容忽視的現象:我們為了個人事業而忽略家庭事業,因為工作忙碌就把孩子丟給家裡的老人或保姆照看。我們可以為孩子付出生命,卻不肯為孩子付出時間和心思。孩子的教育出了問題,我們才後悔當初沒有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中國有6800萬留守兒童,這些孩子從小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愛,長期寄養在老人身邊。很難想像這些孩子長大之後步入社會,會用什麼樣的心態面對這個光怪陸離的世界和他們的下一代。
與孩子聚少離多的無奈
又到了要回xx市上班的時候,送孩子上幼兒園前,我跟孩子說:「媽媽一會要回xx市上班,過幾天就回來,你可以乖乖聽奶奶的話嗎?」孩子很肯定地回答:「好的,沒問題,你要乖乖去上班!」到了下午,老媽發來視頻通話,孩子哭得撕心裂肺,重複著「媽媽回來,馬上回來」的哭喊,怎麼安慰都勸不好。最後還是用電視播放動畫片才轉移了他的注意力。
因為工作的關係,在孩子斷奶後,我和孩子就開始分居兩地,平時由父母幫忙照看孩子,我和老公只有休息才能回去帶孩子。
我們的工作和自己帶孩子會有多少衝突呢?一來,老公是做建築設計的,經常加班不由人。我是做教育培訓的,別人休息我上班。也就是說,我們的作息和孩子的作息很難同步。自己帶孩子首先在時間上就協調不過來。二來,我們雙方的父母在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城市,有屬於他們的房子和圈子,要他們搬到另一個地方,幫我們搭把手吧,對他們來說也不公平。於是,想在每天上班時讓父母幫忙看顧,下班就能自己帶孩子的想法,也沒能實現。
令我擔憂是,當我的孩子一天天長大,開始學會模仿,也開始不受控制,父母經常向我抱怨孩子沒法教的時候,我只能在視頻的一頭默默接受,心疼自責卻無能為力。
在讀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這本書之後,更對比出我們在陪伴和教育孩子方面的種種缺失和不足,尤其是不能自己帶孩子這塊,直戳痛處。不過在作者的教誨和啟發中,我也找到了一些可以改進的方向。
辦法總比困難多
把養育孩子的責任推出去,這種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損害不會立即呈現,但孩子不會白白做出犧牲和讓步,任何不良的成長過程都會在他的生命中留下痕跡,成為日後影響他生命質量的一個病灶,同時也給整個家庭帶來好多麻煩。
父母本該用心養育自己的孩子,「工作忙」等任何原因都不應該成為我們怠慢孩子的理由。如果我們能對孩子成長的每一天,每一種境遇的重要性有所覺悟,又帶孩子又工作的能力和辦法自然就有了。
換工作有時候我在想,如果一份工作忙到不能兼顧家庭,是不是可以考慮換工作?雖說各行各業都有各自的辛苦,但找一份離家近,方便接送孩子的工作,是不是真的那麼難?
也許只需要改變一下我們以事業為重的觀念,轉而選擇以照顧孩子為重。那麼我們在擇業的時候就會更傾向,也更容易找到適合兼顧家庭的崗位。
提高陪伴質量如果因為工作忙,不能有充足的時間陪伴孩子,那就需要儘可能在有限的相處時間裡,提高陪伴的質量。
我們可以在節假日帶孩子出門遊玩,可以利用周末帶孩子參加有組織有意義的社會活動,哪怕是在睡前花十分鐘和孩子一起閱讀。
儘量減少孩子失落感如果不得不長時間離開孩子,一定要提前讓孩子與爺爺奶奶或可信賴的看顧人培養感情基礎,不要讓孩子有被「遺棄」的感覺,避免孩子缺乏安全感。
在離開孩子期間,但凡有空,即便抽空,也要多跟孩子電話或視頻溝通,讓孩子感覺到我們的牽掛和關心,減少孩子的失落感。
告誡自己
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龍應臺《目送》
我的姨丈就時常感慨,在兒子小的時候沒有多些時間陪伴,等到有時間教育他的時候,已經隔了幾層「厚障壁」,管不住了。好在小夥子一直走在正途上,只是比較隨性。但童年那些沒有相處夠的親子時光著實補不回來了。
我有同學為了孩子自己創辦教育培訓機構,邊經營事業邊陪伴孩子,一舉兩得;也有二胎的同學,辭掉了公司的高薪工作,發揮所長做起了自媒體運營,事業和家庭都遊刃有餘;還有朋友正在自己研發課程體系,為企業員工提供高性價比的培訓服務,上班時間自己說了算……她們都是在做母親後,重新對自己的人生做了規劃。都說「為母則剛」,我很佩服她們的勇氣。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獨有的世界,他的成長,取決於父母為其營造的環境。儘量把孩子留在自己身邊吧,儘量用心和他們在一起吧。千萬別讓他們成了有父母的「孤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