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位堅韌的少數民族女子
從外鄉嫁到上海30多年
面對病魔纏身的婆婆
她不離不棄的悉心照料
有過辛酸、有過淚水,但她無怨無悔
她就是上海奉賢的好媳婦
馬利軍
隨著馬利軍獲得2015年度奉賢區感動奉賢人物稱號,這位堅韌的外來媳婦「30年不離不棄照顧多病纏身的家人、風燭殘年的婆婆,用孝、賢、韌撐起了一片天」的故事被廣為流傳
1981年,奉賢區青村鎮姚家村村民馬翠娥為兒子李國軍娶了媳婦——廣西壯族姑娘馬利軍
馬翠娥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個身材嬌小的新娘,用她瘦小的肩頭,撐起了風雨飄搖的家
馬利軍的新家很貧困。這個家裡,公公早年去世了;大伯是殘疾人,沒有勞動能力,單身未成家;她的丈夫李國軍曾經坐過牢,又沒有什麼一技之長,很難找到工作
作為新媳婦的她,毅然決然地接過婆婆的擔子,照顧起這個家。她鼓勵丈夫外出找工作,家裡田頭的活,她一把抓,還把大伯的健康掛在心上,求醫問藥,四處奔波
2004年,婆婆馬翠娥再嫁,然而不幸的是,兩年後其再嫁的丈夫過世了。夫家子女不願承擔贍養義務,馬翠娥被掃地出門。馬利軍說,婆婆是我的親婆婆,我來養。她親自去接回了婆婆
2014年5月,婆婆馬翠娥突發腦溢血住院治療,馬利軍又守在病床前照料婆婆。日日夜夜得撐著
婆婆出院後敬老院不肯接收,自己家裡房子碰到拆遷,因有行將就木的老人,鄉鄰忌諱著,不願意借房子給他們家住,為了妥善安置婆婆,她自己省吃儉用,借錢把老人送去了福利院
2015年,馬利軍的婆婆因病情嚴重而與世長辭。馬利軍一人將婆婆的後事安頓好,送好婆婆最後一程
回憶這些年最痛苦時刻,馬利軍講述了那個15天徘徊生死線的故事。
2011年春,由於家中常年有臥床的病人,導致年幼的孫子遭細菌感染,發燒不止,幾乎同一時間,婆婆和丈夫舊病復發,雙雙住進了醫院。
在婆婆住進醫院的當日,馬利軍幾乎一天一夜沒吃東西,也沒合眼,最終暈倒在了樓梯間,被路過的醫護人員攙扶回去。可遭遇病痛的婆婆卻一刻也離不開這個兒媳婦。一聽說馬利軍走開了,婆婆便拔掉針管不願配合治療。
於是,在奉賢區中心醫院的住院部出現了這樣的一幕——一大早,馬利軍跑到內科住院部的血液科給老公餵飯;緊接著,再趕到外科大樓幫婆婆擦洗身子;完事後,又火急火燎地去兒科住院部看望孫子……
為支付婆婆、丈夫和小孫子的治療費用,馬利軍只能狠心讓兒子在鞋廠加班加點地幹活兒。那15天裡,為了能拿到每日40元的辛苦錢,兒子未曾休息過一天
30多年來,嫁到上海來的馬利軍幾乎沒有回老家探過親
隨著年事已高,儘快幫她圓一圓「回家夢」一直掛在姚家村村委會主任季玉英的心上
一次偶然的機會,在南橋做生意的賈春雷從朋友口中聽說了馬利軍的感人事跡,他非常感動,與妻子商量後,一致決定幫助馬利軍圓夢
賈春雷說:「買幾張飛機票,盡綿薄之力,卻可以讓馬利軍一家團圓,非常有意義。」
當飛機緩緩在廣西落地之時,迎接她的,不只是父母和兄弟姐妹,還有家鄉的父老鄉親
鄉親們說:「馬利軍的事跡不僅感動了奉賢人民,事跡還傳到家鄉,也感動了家鄉的人民。得知『奉賢姑娘』回來了,我們都要來迎接。」
如今,在政府的幫助下,馬利軍和家人住上了新建的房子,還享受到了鎮保待遇,給晚年生活添上了一份基本保障
雖然她自己時常還要與病痛鬥爭,更有體弱的丈夫需要照料,但馬利軍坦然地向記者表示:「我相信,好人一定有好報。我會繼續把孝賢的精神傳下去。」
希望馬利軍的精神可以感染更多的人
讓這個冬天因為愛而更加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