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包大戰」的青年亞文化解析

2021-02-10 質化研究


詼諧、幽默的表情包何以作為一種武器,並升級為一場「表情包大戰」。表情包作為一種網絡傳播符號與青年亞文化有何關係?如果您也有和小編一樣的疑問,不妨一起走進今天的研究,探尋「大戰」的緣由。

作者:張寧

原文標題:消解作為抵抗:「表情包大戰」的青年亞文化解析

來源: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年第9期)

本研究基於新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的分析視角,通過在線田野和文本分析的方法考察「表情包大戰」的網絡傳播特點和動態演化過程,分析梳理表情包圖像符號的類別構成及其意義流變。研究發現表情包作為一種傳播符號在帝吧出徵的過程中發生了原主題消解的作用,而作為一種網絡青年亞文化的集群傳播行為,其「抵抗」色彩已被淡化,「消解」成為「抵抗」的現有形態。

表情包是一種網絡表達符號,多為靜態圖片或者GIF動態圖片,既有表情、動作,也可含有文字,意義,簡潔直接,表達詼諧有趣,更兼一目了然、互動快捷的特點,僅僅一圖就有豐富的社會文化蘊意,已經成為當今網絡各類社交平臺最常見的溝通符號。發生於2016年1月Facebook(以下簡稱FB)平臺上的「表情包大戰」則是一個海內外媒體和網絡社交平臺的網絡集群事件,其影響之廣泛、參與者之多、規模之大為近年網絡事件之罕見。這同時也是一個通過非主流符號和另類傳播方式來傳遞政治主張的網絡傳播行為,極具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獨特風格。

 

「表情包大戰」作為一種網絡青年亞文化現象


2016年1月初發生了臺灣藝人周子瑜的「國旗事件」,事後藝人經紀公司發布了一段周子瑜的道歉視頻,引發了臺灣網友的不滿。大陸藝人林更新轉發視頻並評論,其FB主頁馬上慘遭臺灣網友大規模批評和謾罵,為保護自己偶像和對抗臺獨分子,大陸眾多網友紛紛帶著特殊武器「表情包」遠徵FB,與臺灣網友在FB平臺上展開了轟轟烈烈的「鬥圖」大戰。之後百度第一大吧「李毅吧」在微博和QQ群組織大規模遠徵,將網絡聲討蔓延到蘋果日報、三立新聞和蔡英文的FB主頁之下。整個過程雖有愛國主義和兩岸政治的色彩,卻使用各種詼諧、幽默、嘲諷的「表情包」進行符號傳遞和辯論互動,青年網民把政治意願和政治表達藉由網絡亞文化形式進行了一次別致的傳播創新,既是一種愛國主義青年網絡集群行為,也可以看成是一個網絡亞文化狂歡事件。事件的參與者多為「90」「00」後,其行動目標是在網際網路社交平臺上發起一次「抗爭」事件來表達愛國主義和「打擊臺獨」的政治意向。但是這次「抗爭」卻不使用文字,僅以調侃、戲謔的圖像符號「表情包」作為政治爭論武器,引發眾多青年網友加入,使得整個「大戰」充滿娛樂色彩與遊戲本性。該事件由最初的政治主張傳播行動,變為一場網絡青年亞文化社群的狂歡派對,並席捲兩岸三地乃至海外華人社區,因其傳播平臺是FB和Instagram,因此也得到很多國際網友和外媒的關注。

 

「打擊臺獨,維護統一」原本是這次網絡亞文化集群行動的最初訴求和主要導向,但是在兩岸網友的表情包你來我往的交互轟炸之下,卻顯出明顯的抵抗意義弱化、政治意義消解和政治娛樂化的演變軌跡。最後,網絡平臺上「政治對抗」主題被友好、融洽的兩岸文化交流和互動氣氛所代替。例如,網友們相互調侃「簡體字與繁體字」哪個更好,在三立新聞主頁下大刷大陸風光和美食照,在香港藝人何韻詩主頁打起「麻將」和「鬥地主」,在蔡英文FB主頁下粘貼「八榮八恥」和「國歌」。啼笑皆非之中,嚴肅的政治主張宣示最終變成了圖像娛樂和文化交流。這種現象反映了新媒體平臺上青年亞文化對政治主流文化的一種另類傳播和政治符號的再生產過程,通過這種生產和傳播,原本嚴肅的政治主題在網絡亞文化的氛圍中被消融到娛樂至死的氛圍中。

 

本研究基於新媒體與青年亞文化的分析視角,通過在線田野的方法觀察「表情包大戰」的網絡傳播特點和動態演化過程,研究者參與到事件發起者建立的QQ群和微信群中觀察其組織管理過程,對部分參與者進行了半結構式訪談;同時通過圖像、文本分析來分析梳理表情包圖像符號的類別構成及其意義流變,試圖回答這樣幾個問題:「表情包大戰」作為一種以宣導政治主張為目的的網絡青年亞文化行動,其傳播過程有何特點?網絡青年亞文化集群的傳播行為在當下有哪些新的轉向?我們如何解讀這種亞文化特徵?

 

以「抵抗」和「消解」為特徵的網絡青年亞文化


有關青年亞文化的特點,迪克·赫伯迪格用「抵抗、風格、收編」三個關鍵詞闡釋了青年亞文化的精神內涵,指出青年亞文化在導向、內容特徵和出路三方面的特徵1,是相關研究的經典論斷。瑪格麗特·米德則指出青年亞文化在導向上「對原有意識形態的消解貫穿於其成長的全部過程」,而「消解」體現於「精英與草根的對峙與交流,主流與非主流的衝突與融合,邊緣與另類的張揚與生長,印刷文化與視覺文化的牴觸與妥協」四個方面2。馬中紅認為現代網絡時代的青年亞文化已經脫去了「正面衝突」和「公然抵抗」的色彩,變得更加「自我宣洩」和「自我滿足」了3。

 

從社會結構的角度來看,亞文化是處於弱勢地位群體對強勢主流的意識形態作出的反應,並隨之形成的認識體系和表達方式。青年亞文化行為則可以看成是某些青年群體面對社會問題和矛盾採取的應激方案,「抵抗」則是其基本特徵。近來的研究發現網絡青年亞文化對主導文化已經是「消解式對抗」甚至可以是「補充」的方式出現的4。例如有時它會代表弱勢群體的利益,有時又不抗拒主導文化和商業利益的「協商」而呈現出妥協的姿態,這種「曖昧而複雜的結構性特徵」,帶來的是網絡青年亞文化行為過程的「拼貼」(Bricolage)和「同構」(Homology)兩種方式5。前者是指克拉克所謂的「把物體重新進行排序和語境重組來傳達新的意義」(如舊詞新意和轉類詞)6;後者則是「某種結構、形象的複製與翻版」(如符號詞和派生詞),是「在群體價值和社會風格之間存在著象徵性的相符一致」7。肖偉勝等指出網絡媒介的特徵給青年亞文化帶來的改變體現在青年亞文化「不再堅持抵抗任何單一的政治體系、主流階級和成年文化」。甚至「弱化了抵抗的特質」,但是同時,「身體、性別、種族、民族、時尚、圖像」等卻作為符號進入當代中國青年的亞文化意義場域8。

 

由此可見,網際網路技術的普及給當代青年亞文化帶來了精神內涵上的轉變,從古典的「抵抗」到當下的「消解」,從社會空間的「風格」到網絡空間的「拼貼」與「同構」,令網絡青年亞文化有了更加豐富的延展性,例如「同構」的形式已經演化到了當下的網絡表情包。但是同時,針對網絡青年亞文化的研究大多只關注到它對主流文化的「抵抗」或者「消解式對抗」形態,對亞文化符號的傳播過程和具體作用的現實形態還是缺乏細緻的觀察和分析,很多研究尚停留在觀察和理論預判的層面,實證研究比較缺乏。

 

本研究以2016年1月FB平臺上的表情包大戰為研究對象,通過田野觀察、文本分析9和深度訪談10對該事件從引爆、高潮、平息的過程進行梳理分析,探究表情包作為一種網絡傳播符號的結構特點以及「表情包大戰」作為一個網絡青年亞文化行動是如何體現「抵抗」或「消解」作用的。

 

「消解式抵抗」:表情包大戰的傳播意義流變


1月20日凌晨2點,「帝吧」12中負責管理的@趙日天233號發布了一條「今晚7點出徵FB和對岸臺獨同志進行友好交談」的微博,一時間轉發過百萬,被刷上熱門話題榜。隨後更多關於「遠徵FB」的帖子從其微博發出,「帝吧FB出徵總群」的QQ群裡聚集了大批網友。此次出徵可謂有組織、有紀律,分工明確。出徵隊伍被分為兩個總群及一個前線部隊,每個總群下又設有6路縱隊,近千人的群迅速分化為分工明確的六類小組,最終的QQ群有三十多個,僅管理人員就達到了90多人。

 

(一)表情包作為一種「武器」


在正式出徵前,組織者對使用「表情包」類型做了說明,還統一了頭像,制定了出徵鐵律。比如:「使用文明用語,杜絕謾罵和人身攻擊」、「不發侮辱性圖片、領導人圖片、黃圖」、「只反臺獨不反臺灣人民」等。同時,他們還將反臺獨聲明以英、日、韓、德、法等多國語言翻譯出來,以減少外國友人對此事件的誤解,並期望獲得更多外國網友的反饋。

 

為維護自己明星和「臺獨」進行論戰,單兵作戰的網友開始集結,兩岸網友的爭議焦點很快從「保護林更新」,轉到了「簡體字與繁體字」之爭、「臺灣的歷史以及國際地位」和「茶葉蛋」這些話題上。這一事件也開始在各大平臺蔓延開來,成為熱門話題,越來越多的大陸網民前赴後繼湧向FB平臺「作戰」或圍觀。而表情包成為大陸網友反擊的主要而獨特的武器,在這次事件中產生了極大的傳播力和戰鬥力。臺灣網友也通過「鬥圖」來反擊,臺灣政治人士或在臉書貼圖來回應遠徵軍,或表示歡迎帝吧網友「光臨臺灣」。

 

20日晚,三大平臺留言量比以往一年的留言量還要多,每條留言下的評論最多能迅速刷到上萬條,部分主頁不得已關閉了評論。三天之後@趙日天233號在微博和FB上建立「兩岸青年交流促進會」主頁,並成立一個民間愛國青年組織。至此,一場青年人轟轟烈烈的網絡愛國行動似乎畫上了句號。

 

(二)表情包的「拼貼」與「同構」


這次事件中的表情包圖像基本可以歸納成三個形式,即純圖像(援引網絡上流行的一些無文字純表情)、純文字(單純的文字信息和圖片格式化後的文字)以及圖文結合形式(網絡圖像配上一句簡單流行語PS拼接而成)。其中圖文結合類的表情包是本次大戰使用最多的武器,深得參加者的喜愛,這種表情包比起純文字來說更有衝擊力、感染力;比起純圖像來說,圖文合一又更具針對性,也更能直白表達圖像生產者的意圖和情緒,尤其是對兩岸的政治話題可以一語概括,觀點一針見血、主張開門見山。表情包中的「表情」更能展示參戰者的幽默、戲謔、蔑視和嘲諷的態度。

 

從符號構成上來看表情包的生成有固定的模版。圖像的生產者往往利用現有的動漫人物、影視劇情,甚至是自己的圖像照片加以創造性編碼,再配上一些話題流行語,通過圖像處理技術如PS,就可以生成簡單豐富的網絡表情,用以表達觀點和情感。基本上是由網絡圖像、網絡流行語和專屬水印構成表情包固定模版。

 

表情包的內容元素來自哪裡?製作表情包的元圖像各種各樣,在網絡空間裡流傳的大部分圖像都可以被納入素材庫進行製作。為強化情緒表達,表情包的生產者往往會選取那些誇張而形象的、符合「出徵」主題的圖源。歸納起來主要有五種:第一是人物或卡通形象。比如卡通/影視劇人物(天線寶寶、葫蘆娃、爾康)、明星(黃子韜、王思聰、馬雲等)、政治人物圖片(蔡英文、安倍晉三)等。人物誇張的表情配上「大戰」專用的吵架流行語,這類惡搞型表情包吸引了眾多網友的再次傳播。

 

第二是大陸風光美食照片。帝吧發布了一大批特色風景和美食照片,如敦煌的壁畫、杭州西湖、北京故宮、四川的水煮肉片和火鍋等。大陸網友使用這類表情包回應臺灣媒體對大陸的偏見和無知。

 

第三是政治宣傳圖像即政治宣傳畫和標語,這類圖像的製作形式主要是惡搞,如「如果說我們還有絲毫聯繫,那大概就是我們都是社會主義接班人吧」「今天你對我愛搭不理,明天我讓你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背起」這類表情包,政治意涵較明顯。

 

第四是網絡流行語言,製作者引用以往兩岸的爭議話題製作表情包,比如臺灣某節目嘲笑大陸人吃不起「茶葉蛋」和「可樂」,部分臺網網友揚言要在臺灣封殺林更新等,都被轉化為流行語表情包如「王之蔑視」「茶葉蛋衝擊波」「恕在下直言,你們人口還沒有一隻狗的粉絲多」等,甚至惡搞蔡英文的競選政治理念,以嘲諷其空洞不務實的政治主張。

 

最後是專屬水印,在「表情包大戰」中,大陸的行動者發現自己的表情包被臺灣網友盜用,紛紛打上中國製造的「水印」以宣示對圖像的主權所有。水印的用語多為「Made In China」「中國人專用」「中國爸爸專用」「打擊臺獨專用」等文字,透露著表情包製作者和傳播者的身份認同意識。

 

這次事件標誌著表情包作為意義載體已經進入當代青年亞文化傳播場域了。從表情包的類型和製作方式上來看,這是亞文化生產的一種「拼貼」加「同構」的方式,是對已有文化元素的某種結構、形象的複製、翻版與加工後提煉出來的一種表達符號。表情包可以看成是一種網絡語言與符號詞的合成品,以主流文化某些要素如政治宣傳畫、知名風光美食照片、知名人士的頭像、經典影片畫面等為模版,加上口號、標語、流行語等的借用,添加新的意義、情感,或通過合成產生新的寓意。「拼貼」的產品一般來說比較直接、意義簡單,「同構」則是採用新的視覺表達符號,而表情包則是「拼貼」和「同構」的結合品,既有畫面感,也能體現文字的力量,兩者結合更能引發新的意義、新的解讀。

 

但是,這也會導致表情包在網絡傳播尤其是網絡跨文化傳播過程中帶來的解碼的分歧。與文字不同,表情包大多由圖像組成,雖然有文字作為意義規定,但是其文字意義多為網絡文字表達,帶有較大成分的隱喻、轉義、暗示和借用功能,容易帶來議題離散和意義的多元解構。在「表情包大戰」中,兩岸網友雖然語言文字相通,但是政治文化、地域文化等的差別還是存在的。對表情包的背景圖片、流行語、網絡詞彙以及它所蘊含的文化意義的解讀會因人而異、因環境而不同。因此這種「拼貼」加「同構」的方式生產出來的表情包作為一種傳播符號,在編碼方雖有明確的意義定位,但是到了解碼方難免產生歧義。這也是「表情包大戰」消解作用的開端。

 

表1 表情包的形式和內容

(三)表情包傳播過程中的「消解」作用


「表情包大戰」雖是由「周子瑜道歉」的娛樂事件引起的,但是這個娛樂議題在網絡上迅速被政治化,帝吧出徵FB平臺的主要目的就是宣示「打擊臺獨」和「國家統一」的政治主張,表情包的內容涉及兩岸明星個人的政治傾向評價、關於臺灣主權歸屬和國際地位、兩岸的經濟文化差異、社會公平和公民權利以及官員腐敗等諸多政治子議題,行動者也明確標榜自己是進行「愛國主義抗爭」行動,被訪者也都明確表示出徵主題與「愛國主義」「兩岸關係」有關,是一次「政治參與和表達」行為11。因此「表情包大戰」從打響第一炮開始就挾裹著直接而明顯的政治色彩。但是,這種政治色彩隨著事件的推進和兩岸網絡互動卻漸漸淡化了。如果把「表情包大戰」的過程劃分不同的時期,可以看出政治意味消解的清晰脈絡。

 

引爆期「愛國抗爭」主題十分明顯。20日晚「表情包大戰」開始,這個階段表情包的主題集中於「打擊臺獨」和「維護祖國統一」,雙方聚焦於由「周子瑜事件」引發的兩岸歷史主權、經濟和國民素質等議題上;雙方用「臺獨狗」和「蝗蟲」「支那」等稱呼對方,政治話語和愛國情感通過主題鮮明的表情包進行傳遞,硝煙味很重。其中「革命宣傳畫」類型的表情包用的最多。網絡上早就有很多網友製作的「政治宣傳畫」表情包,「表情包大戰」中這些政治意味濃厚的表情包被再次加工和「戲仿」,產生了一系列以「一定要解放臺灣」為主題的政治表情包,其意義從對主流政治文化的抵抗延伸到「打擊臺獨,維護統一」的政治主題。

 

高潮期轉為「文化交流」主題。高潮初期的表情包意義還是延續引爆期的「愛國抗爭」政治主題的,正如帝吧的出徵宣言中所明確的那樣。但是,隨著行動的推進,一個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兩岸網友由於對表情包內容的解碼方式不同,原有的政治意義被解讀、引申出更多的文化的或其他的意義。亞文化語境中的表情包具有元敘事功能,那些包含了明星、名人、影視劇、美食、風景等信息的表情包原本的意義雖然與政治主張有關,但是表情包作為一種網絡符號所具有的話語再生能力和意義擴展空間卻淡化了最初的政治抗爭意味,娛樂精神反被突出。在這個階段,兩岸網友從政治對立化為友好交流,雙方互稱「陸陸」和「灣灣」。而在深度訪談中也發現,大陸網友一開始使用表情包的目的也不是真正要在政治主張上拼個「你死我活」,帝吧網友一方面希望體現的是政治上的「堅定反抗」,但又要體現「有禮、有理、包容,願意友好交流」的同胞形象12。

 

通過虛擬民族志和深度訪談,研究者還原並整理了表情包大戰的過程,把事件分為引爆期、高潮期和平息期,並對比分析每個階段不同的背景、議題、表情包內容和意義的流轉。

 

表2「表情包大戰」的過程和意義流變

 

從上表可以發現該事件過程有兩個「消解」:第一是議題從「政治」到「娛樂」的意義消解。從「打擊臺獨」「維護統一」到「文化交流」的事件主題,「表情包大戰」的傳播過程有從「政治」到「娛樂」的轉化過程。開始是臺灣藝人被舉報臺獨,遭到內地的抵制。但在表情包介入之後,受眾的多元積極解碼消解了政治色彩,議題也呈現多元離散特點,更多的娛樂和文化議題佔主導,「文化交流」取代「打擊臺獨」的愛國抗爭成為帝吧出徵的主旋律。第二是從「嚴肅」到「狂歡」的語境消解。現實社會裡政治議題是高尚的,兩岸關係是嚴肅的;但是在網絡亞文化語境下的政治文化可以是「狂歡的」,兩岸關係是可以「對話的」13。

 

同時,這個事件具有熱點議題持續時間短、議題關注的平均程度低、議題轉換快的特點。這體現了表情包作為傳播符號在使用過程中本身具有的「消解」功能。這與表情包的「拼貼」和「同構」的製作方式所導致的意義承載容易發生流轉的特點有關。同時,後來加入的網友可能並未關注事件的初衷,只關注到了表情包的原始意義並導致自我解碼與原始編碼的偏離14。

 

文化研究把文本理解為「一個開放,無限的過程,它既是意義生成的場所,也是意義顛覆的空間」,文本同時也具備「開放性、充滿異質、具有破壞性的表意和改寫的力量,這一力量超越一切封閉性的結果」15。表情包正是利用表情符號的開放性,實現了對符號圖片和文字的二次加工,這些經過加工的符號往往被賦予了網絡青年集群對特定議題的價值解讀和意義重構。

 

討論:「抵抗」與「消解」的本質及其他


雖然已有學者指出傳統大眾傳媒加速了青年亞文化的「抵抗力量」的消解16,但是網際網路時代新媒體的本質和傳播生態特徵無疑更加讓這種「抵抗」更加弱化,「消解」已成為一種「抵抗」的變形,融於網絡亞文化特有的盛大狂歡、至死娛樂、自我表現的精神氣質中。具體表現在網絡青年亞文化已經表現出不直接與主流政治文化對立,不攻擊主流政治議題,甚至容納主流政治議題作為自己陣營的傳播主題等的特徵。例如這次帝吧出徵就明確宣言其與主流政治文化一致的政治主張。這種「消解式抵抗」的作用體現在幾個方面。

 

第一是網絡傳播特有的娛樂狂歡氣質產生的「消解」作用。表情包體現了青年亞文化的遊戲本質,在娛樂和狂歡中青年亞文化的「抵抗」會失去明確的指向,而拼貼、戲仿、惡搞等複合製作手法也會消解和分裂文本原有的意義,最後的結果就是「意義被放逐」17,這是傳播意義上的消解。

 

第二如趙雅妮和劉海所指,消費社會中的青年亞文化符號所帶有的顛覆意義和革命色彩,已經被文化工業和文化符號的設計者們所改寫,網絡青年亞文化集群帶有政治意義的行為,可能只是一場「假想的意義上」的政治抵抗活動,或者說就是「一場關於符號的遊戲活動」18。從這個角度來看,「表情包大戰」原有的政治意義被迅速消解,是因為它本身尚未成為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政治傳播行為。肖勝偉等用另外一種視角解釋相同的問題,他們認為「拼貼」在以網絡符號為表徵的青年亞文化中雖然有明顯抵抗意義,但這些只是符號層面上的「象徵性抵抗」,這最終導致它對現實矛盾的解決方案也局限於「想像關係」中的解決方式19。帝吧的出徵也可以看成是網絡青年集群對兩岸關係問題的「想像式解決」—即以表情包為武器出徵對岸,統一兩岸意識。

 

另外,對「表情包大戰」所呈現的「抵抗的弱化」和「政治的消解」現象,也許還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思考。這一事件的深層意義可能是,網絡青年亞文化集群的網上「消解」和「狂歡」,其實並非對主流政治的消解,而是主流政治在網絡上的一種變異延續。青年網民並沒有因為表情包的傳播而變得遠離主流政治,恰恰是因為政治表情符號的再生產和惡搞帶來的快感,換取了特定意識形態在網絡青年集群中的持續存在,而且這種意識形態的存在方式有了更多元化的表象。

 

注釋

1[英]迪克·赫伯迪格:《亞文化:風格的意義》,陸道夫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9頁。

2參見[美]瑪格麗特·米德:《文化與承諾-一項有關代溝的研究》,周曉虹等譯,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馬中紅:《無法忽視的另外一種力量:新媒介與青年亞文化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60-61頁。

4馬中紅:《國內網絡青年亞文化研究現狀及反思》,《青年探索》,2011年第4期。

5(6)Hall,Tony.Where is here?CanadianForum,1995,No.839,Vol.74,p.33。

6分析資料為慧科資料庫、百度新聞、谷歌搜索上2016年1月-2月的含有「表情包大戰」關鍵詞的新聞報導共458篇,同時對FB、新浪微博及李毅吧中熱點話題的討論內容進行截屏閱讀,其中「帝吧FB出徵」話題閱讀近10億、「FB表情包大戰」話題閱讀1509.4萬、「帝吧出徵寸草不生」話題閱讀指數有1942.5萬、「我深深的愛著這個國家」話題閱讀指數1億。

7表情包圖像收集基於以FB中的「三立新聞」「蘋果」「蔡英文」主頁面和「FB出徵」QQ群,使用All Picture Finder軟體進行圖像檢索,利用圖片的URL抓取圖源,篩選後獲得了有關「FB表情包大戰」的圖片近3000張。

8選擇了10位不同類型的訪談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包括一位本次組織「帝吧FB出徵」的指揮者和負責人。

9百度李毅吧,也叫帝吧。吧內內容多為在法律、道德、貼吧協議允許內的以嘲諷、反話、惡搞、PS、視頻音樂等方式抒發社會現象的看法。截至2016年1月帝吧粉絲數已達到2054萬,貼子數超過8億。

10(12)(13)(14)參見研究者對參與者的訪談。

11陳一、曹聖琪、王彤:《透視彈幕網站與彈幕族:一個青年亞文化的視角》,《青年探索》,2013年第6期。

12紀莉:《反抗與消解:戰後英國青年亞文化的興衰》,《江西社會科學》,2015年10期。

13馬中紅:《亞文化符號:網絡語言》,《江淮法制》,2015年第4期。

14趙雅妮、劉海:《青年文化的變奏:從「青春的反叛」到「青春審美」的文化消費》,《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2年第1期。

15肖偉勝、王書林:《論網絡語言的青年亞文化特徵》,《青年研究》,2008年第6期。

《第三屆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高峰論壇》

謝宇、溫忠麟、王群勇、耿曙、陳雲松、

吳愈曉、王寧、林小英、黃盈盈、黃榮貴十位大咖演講

掃碼查看詳情

本期編輯:YAN

相關焦點

  • FB表情包大戰:臺灣網友遭大陸表情包完美碾壓
    這兩天,境外的社交網站Facebook上,來自臺灣和大陸的草根網友,正在進行一場「別開生面」的大亂戰!FB表情包大戰圖片更有趣的是,一些大陸和臺灣網友,居然還彼此撕出「感情」來了,話題也從「互嗆」變成了聊美食、聊大陸劇、聊人生….而這樣的「神轉折」,反而又引起了很多大陸網友的感慨與共鳴:其實兩岸還是一家人!
  • 來看看表情包本尊是怎麼說"fb表情包大戰"的
    想必大家最近已經被帝吧發起的fb表情包 大戰 搞的熱血沸騰,摩拳擦掌了,大家以為故事就這麼結束了?
  • fb表情包大戰~從大陸表情包碾壓臺網絡到談人生
    眼下,這場大戰仍在Facebook上火熱進行中。「表情包」(而且圖片和語言還都不重樣)的轟炸下,部分內心脆弱的臺灣網民被嗆得直接找Facebook網站方面舉報,稱大陸網友的「表情包」太粗暴;也有一些內心堅強的臺灣網民,則選擇「盜用」大陸網友的圖片素材,重新製成他們的表情包進行「還擊」…  當然,面對臺灣網友「盜圖」的情況,大陸網友也採取了一些很「噎人」的應對策略,比如他們紛紛在「表情包」上打上了「中國人專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專用」
  • 獨家|FB表情包大戰完勝 中國第五大發明表情包由此誕生
    近日網上瘋傳的FB表情包大戰是什麼呢?一場大戰從林更新的fb蔓延到了整個臉書。wuli韜韜,一個大寫的表情包大戰少將。
  • 深度解析日語表情包
    (全文約1900字,閱讀約需5分鐘)如今在網絡上,表情包已成為人們互相交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了表情包,可以幫助我們表達出一般語言文字表達不出來的效果
  • 「FB表情包大戰」事件的意義被低估了
    而由於方式是大家通過發「圖片表情」互嗆,於是這場大戰不僅充滿了詼諧和樂趣,還有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FB表情包大戰」。       眼下,這場大戰仍在Facebook上火熱進行中。然而,小寶卻希望大家不要只把這起兩岸草根網友之間的「文鬥」,看成是一場「玩兒鬧」。
  • 「喪文化」表情包:承認是「小丑」也沒什麼
    △「小丑竟是我自己」表情包與「葛優癱」、「馬男波傑克」、「長腿鹹魚」等一脈相承,「小丑竟是我自己」作為老么被收編進喪文化家族;不過,與之前各文化符號不同的是,「小丑」梗無論是生產機制還是傳播途徑,都帶有更鮮明的賽博朋克(Cyberpunk)烙印。
  • 你用表情包大戰,別人用表情包賺錢
    網絡表情指的是在網際網路上交流時用到的幫助人們更準確表達信息的符號和圖片,可以分為符號表情和圖片表情。所謂符號表情就是我們常說的顏文字。而圖片表情就是我們常說的QQ表情之類。只不過在長期的發展和創造中,我們擁有的表情已經不像當年那樣單調,而是發展出了豐富得讓人乍舌的表情包文化,因此,這場始於1月16日的「戰爭」,結局早在冥冥之中註定。
  • 微信小編素材之fb表情包大戰「大殺器」wuli套套.rar
    近日,糕兒小編編經常收到母上大人發的zei個表情,我一看,艾瑪,wuli套套表情包都攻破中老年婦女圈啦!20號晚「帝吧出徵,寸草不生」無疑掀起了「fb表情包大戰"(不知道的小編請自行百度,此處應是傲嬌臉)的高潮,聽說X寶上已經有賣表情包的啦,嘖嘖嘖,真有商業頭腦啊~
  • 且聽「我」說:淺評FB表情包大戰
    這之中最讓人意想不到、耳目一新的,便是所謂的表情包大戰。    在評論表情包大戰之前我先粗略分析一下這次以周子瑜事件為導火索,因蔡英文當選「中華民國總統」而升級的兩岸網民衝突事件的一些狀況。    在我們90後的記憶中,最早的臺獨勢力抬頭,是在陳水扁執政時期。然而,本次臺獨勢力的發展並不是那個時候可以比擬的。
  • 對岸的親們,表情包原型對此次大戰發表了嚴肅聲明
    金館長表情包系列我要告訴你們,集齊多個表情包是會把鼻祖召喚出來的。就在剛剛,金館長本人現身微博,還說了一段可以給滿分的話!!1月21日17時許,金館長的真身、韓國藝人崔成國發微博對「表情包大戰」表態,他說:「這兩天有很多朋友發信息給我,說這幾天在網際網路上有一場#FB表情包大戰#,能不能讓我出來說幾句支持下國內網友,我讓翻譯去了解了下情況。很抱歉,這件事我幫不到你們,好像走在馬路上看見家長教育自己的孩子,你讓我一個外人怎麼說。」
  • 從FB表情大戰看表情包進化史
    這兩天,在一個不翻牆你就看不到的社交網絡上,大陸網友和臺灣網友掀起了一場表情包大戰,種類豐富,數量龐大到讓人忍不住下載各種VPN
  • 兩岸FB表情包大戰‖帝吧,表情包賽過核武器(全記錄)
    事件的起因是這樣的日前周子瑜的臺獨事件鬧得轟轟烈烈,隨後林更新點評周子瑜的道歉「是沒來得及背稿」,此舉引發了臺灣網友的不滿,於是大陸和臺灣的網友就在fb上開撕了起來……雙方戰局基本是這樣更沒想到的是韜韜對自己廣為流傳的鬼畜表情包非常看得開前幾天,在新節目發布會中,他善解人意地表示:大家喜歡隨便拿去用,越多越好。
  • 幾場表情包大戰後……get到的技能!
    圍觀了好幾天表情包大戰………………不只是收圖收圖作圖收圖,還get到了新技能!
  • #FB表情包大戰# 你遠不知道事件背後的意義...
    而由於方式是大家通過發「圖片表情」互嗆,於是這場大戰不僅充滿了詼諧和樂趣,還有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FB表情包大戰」。眼下,這場大戰仍在Facebook上火熱進行中。然而,耿直哥卻希望大家不要只把這起兩岸草根網友之間的「文鬥」,看成是一場「玩兒鬧」。
  • 「FB表情包」大戰事件,你以為只是鬥個圖嗎?
    而由於方式是大家通過發「圖片表情」互嗆,於是這場大戰不僅充滿了詼諧和樂趣,還有了一個很形象的名字:「FB表情包大戰」。眼下,這場大戰仍在Facebook上火熱進行中。然而,耿直哥卻希望大家不要只把這起兩岸草根網友之間的「文鬥」,看成是一場「玩兒鬧」。
  • FB表情包大戰,你知道嗎?
    今天小編我刷了一整天的「fb表情包大戰」,因為「臺獨」這個敏感的政治話題再度掀起兩岸觀眾不少口水戰。
  • 喪文化另一種青年亞文化的興起
    這就是喪文化的二相性。拖延以上,頹廢未滿。〔2〕喪文化幾乎是所有典型負能量的集合,拖延症,運勢差,不想學習不想上班等等。它伴隨著動蕩的外部環境與揮之不去的內心壓力蔓延開來,而「葛優躺」的橫空出世,將這樣的「暗物質」第一次放置於主流文化的觀察下。
  • 如何才能在「表情包大戰」中取勝?
    最近Facebook上的表情包大戰大家肯定很了解啦,哦不對,並不能說是大戰,因為明明是我軍單方面的碾壓,戰況慘烈到,有人說這是大陸對臺灣赤裸裸的
  • 川普推特被中國網友表情包淹沒 「文化大戰」已打響!
    相較於川普的「推特治國」,中國網友則發現了輸出表情包文化的新大陸。拿最近的一個例子來看,在南海潛航器事件上中國態度明確,而川普的態度也很明確:「我們應該告訴中國,我們不需要那些他們偷走的潛航器,讓他們留著吧!」美國網友們立刻「嚇尿」了,再這麼下去要幹仗啊!怎麼得了?趕緊潑點冷水讓他醒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