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C放電!三元材料NCM111的倍率性能分析

2020-12-19 新能源Leader

隨著混合動力汽車的不斷發展,動力電池市場對於具有大電流放電能力的電池的需求也在持續增加。目前動力電池主流的正極材料主要包括三元正極材料和磷酸鐵鋰正極材料,在功率型的動力電池中,這兩種材料都有應用,例如A123推出的功率型電池中採用的就是其具有專利技術的超級納米磷酸鐵鋰,而其他的一些廠家則基於三元材料推出了具有大電流放電能力的動力電池,那麼三元材料在大負載工況下的放電能力究竟如何呢?

在2012年,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Shao-Ling Wu(第一作者,通訊作者)和Gao Liu(通訊作者)、Vincent Battaglia(通訊作者)等人就對Li(Ni1/3Mn1/3Co1/3)O2(NCM111)在100C以上的大電流工況下的放電能力進行了研究,並測定了NCM111材料在不同SoC狀態下的Li+擴散係數。

試驗中採用的NCM111材料來自優美科,粒徑分為3um(MX-3)和6um(MX-6)兩種,試驗採用的正極配方為NCM:AB:PVDF=71.2:12.8:16,電極的厚度為6-8um(MX-3,面密度約為0.49mg/cm2)和11-14um(MX-6,面密度約為0.77mg/cm2),倍率性能測試是通過2325扣式電池進行的。

下圖為兩種粒徑的NCM111材料在不同倍率下的充電曲線,以及不同倍率下的放電曲線,從下圖可以看到隨著電池充放電倍率的增加,充放電曲線的極化也出現了顯著的增加,相比之下MX-6材料的極化要更嚴重一些,這一方面是因為MX-6材料電極的面密度相對較大,因此電流密度也比較大,此外MX-6材料相對較大的粒徑也造成了Li+擴散的路徑增加,因此導致在大電流充放電條件下的極化更大。

下圖為兩種材料的電池在不同倍率下的充放電容量,從下圖能夠看到,在10C倍率下MX-3和MX-6兩種材料的放電容量可以達到130mAh/g,約為C/25倍率下的81%,當放電倍率達到100C時,MX-3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仍然可達67%,MX-6材料的容量保持率也可達到54%。兩種材料在10C下的充電容量則為C/25倍率下的95%,甚至要遠高於放電容量保持率,但是當充電倍率達到200C(MX-3)和100C(MX-6)時電池的充電容量保持率則會出現斷崖式的下跌。該試驗表明在較低的塗布量下,NCM材料能夠發揮出極為優異的倍率性能,是一種極有應用潛力的倍率型的正極材料。

通常而言,正極材料在放電過程中的容量損失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是Li+在固相中的擴散;另一方面則來自於Li+在電極的孔隙內的擴散,在該測試中由於電極的厚度非常薄,因此可以基本忽略Li+在電極內部孔隙擴散時產生的極化,因此該試驗中在大倍率下的容量損失主要來自於Li+固相擴散過程。

為了分析Li+在擴散過程,作者採用單顆粒模型對NCM擴散係數進行了測量,在該模型中假設NCM顆粒內部沒有孔隙,不考慮顆粒內部一次顆粒之間少量的微孔,並且Li+是在體相中進行擴散,不考慮晶界的影響。

根據菲克第二定律,Li+在固體球中的擴散可以採用下式進行描述,其中c為NCM顆粒中的Li的濃度,DLi為Li的擴散係數

上述模型中的邊界條件如下,其中C0為NCM顆粒中的初始Li濃度,r0位顆粒的半徑,in為顆粒表面的反應電流密度,F為法拉第常數,其中t0為充電或放電的間隔時間。

下圖為電池在C/25倍率下的放電曲線,由於在小倍率下電池內部的極化可以忽略不計,因此該曲線可以用來表徵電池在不同SoC下的開路電壓。圖中的圓圈則是作者通過30C倍率放電到不同的SoC後,在靜置期間獲得的開路電壓,從圖中能夠看到兩者之間僅存在微小的差別。在上述模型計算過程中,採用電池在不同SoC下的開路電壓作為等效電壓,在兩個SoC之間部分則通過線性插值的方式獲得,當SoC小於20%時,則直接採用的C/25放電曲線上的點作為等效電壓。

下圖為MX-3材料在30C脈衝放電測試中放電電壓和靜置電壓曲線,在脈衝放電的過程中隨著Li+嵌入到顆粒內部,引起電壓降低,但是此時受限於Li+的擴散速度,電池材料內部形成濃度梯度,因此在電流停止後顆粒內部會發生再平衡的過程,因此電壓會發生緩慢的升高,直到達到平衡狀態。

下圖為試驗中測得的開路電壓隨時間的變化曲線,以及擬合得到的開路電壓變化曲線,其中試驗數據是電池在SoC=0.92時的試驗數據。從圖中能夠看到,開始小於1mS的時間內電池電壓快速升高,這主要是受到歐姆阻抗和動力學因素(如雙電層電容等)的影響,由於模型中並未考慮這些因素,因此在初始階段模型擬合的並不好。

NCM電極的擴散係數可以通過對靜置期間的電壓曲線進行擬合獲得,通過最小平方根的方法可以得到此時NCM111材料的擴散係數為DLi=2×10-14m2/s。

採用上述方法,作者計算了MX-3和MX-6兩種材料在不同SoC狀態下的Li+擴散係數(如下圖所示),從圖中能夠看到NCM111材料的擴散係數受到SoC狀態的影響很大,當電池完全放電時,Li+的擴散係數會下降到10-16 m2/s左右,NCM111材料在滿電和空電狀態下的擴散係數差別可大100倍左右,因此會對電池的倍率性能產生顯著的影響。

Shao-Ling Wu的研究表明通過超薄電極設計,可以使得NCM111材料的充放電倍率達到100C以上,顆粒較小的MX-3材料甚至可以達到500C,能夠很好的滿足倍率型電池的需求。同時研究表明SoC狀態對於NCM111材料的Li+擴散係數會產生顯著的影響,滿電狀態下的NCM111材料的擴散係數要比空電狀態下的擴散係數高100倍左右。

本文主要參考以下文獻,文章僅用於對相關科學作品的介紹和評論,以及課堂教學和科學研究,不得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任何版權問題,請隨時與我們聯繫。

High Rate Capability of Li(Ni1/3Mn1/3Co1/3)O2 Electrode for Li-Ion Batteries, 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 159 (4) A438-A444 (2012), Shao-Ling Wu, Wei Zhang, Xiangyun Song, Alpesh K. Shukla, Gao Liu, Vincent Battaglia and Venkat Srinivasan

文/憑欄眺

相關焦點

  • 商業化磷酸鐵鋰與三元動力鋰電池真實性能對比實驗
    正是由於正極材料的不同,造成了這兩種電池在性能上存在較大的差別。 磷酸鐵鋰材料結構穩定,熱穩定性好,其循環性能和安全性優於三元材料;三元材料能量密度高,但由於充放電過程中材料結構不穩定,易發生相轉變,因此其循環性能比磷酸鐵鋰差;三元材料的熱穩定性較差,因此三元電池安全隱患高於磷酸鐵鋰,國內外關於電動汽車燃燒、爆炸的事故報導中,三元電池所引發的安全事故量顯著高於磷酸鐵鋰電池。
  • Li/Ni混排對NCM111性能的影響
    為了研究不同比例Li+/Ni2+混排對NCM111材料電化學性能的影響,作者分別採用了草酸共沉澱法和草酸鈉共沉澱法製備了NCM111材料的前驅體,兩種方法製備NCM111材料的前驅體分別與LiOH混合後首先在500℃下進行焙燒後,然後分別在800、850、900、950℃下進行了焙燒處理,獲得的材料分別標示為A-800、A-850、A-900和A-950,以及
  • 過充條件下NCM111電池動態產熱的表徵
    NCM111三元正極材料已經廣泛用於電動汽車領域。然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有許多因素會影響電池的安全性能,比如過充,會導致電池在短時間內積聚大量熱量。對於商業鋰離子電池,過充會造成電池內壓增大,電池變形、電解液洩露以及性能衰退。
  • 鋰電池放電C數是什麼?鋰電池放電倍率有哪些?
    鋰電池充放電倍率等於充放電電流除以電池的額定容量。每一個鋰電池的容量在一定時間內是一定量的,鋰電池的放電倍率是指與常規放電相比,在同等時間內,放電量是常規放電的幾倍。在不同電流下能放出的能量,一般而言,電芯都需要測試在不同恆流情況下的放電性能。
  • 三元電芯原位膨脹分析-不同充電倍率
    充電倍率越大,代表電流密度越大,發生反應的鋰離子濃度越大,若倍率太大則會導致負極表面積聚大量鋰離子,易造成鋰離子在負極表面析出,增大電池厚度膨脹。圖1是從不同維度分析鋰沉積過程的示意圖4。本文採用原位膨脹分析儀(SWE),對NCM523/石墨電芯(3446106,理論容量2400mAh)進行不同充電倍率條件下(0.04C/0.2C/0.5C/1.0C/1.5C)厚度測試,對比分析電芯膨脹行為。
  • 比三元鋰更耐用,500次充放電不損耗容量
    近期,一個來自倫敦的研發團隊成功研發了經過500次充放電而不損失電池容量的鈉離子電池,該團隊成功研發的鈉離子電池或將解決三元鋰電池的不穩定和價格高的問題。除倫敦的研發團隊外,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也對鈉離子電池展開了相關研究,攻克了阻止鈉離子流動的鈉晶體堆積問題。
  • 【電池知識】從電池入手分析新能源汽車【磷酸鐵鋰篇】
    雖然鋰金屬電池的能量密度高,理論上能達到3860瓦/公斤。但是由於其性質不夠穩定而且不能充電,所以無法作為反覆使用的動力電池。而鋰離子電池由於具有反覆充電的能力,被作為主要的動力電池發展。但因為其配合不同的元素,組成的正極材料在各方面性能差異很大,導致業內對正極材料路線的紛爭加大。
  • 高比能量鋰離子電池矽基負極材料的研究進展
    目前, 國內外研究者採用歧化反應、複合化、預鋰化和多孔化等手段對SiOx基負極材料進行改性研究, 對提高材料的循環性能、首次庫倫效率和倍率性能具有一定的改善效果。 2.2.2.1 歧化處理 利用SiOx歧化反應改變材料內部的結構, 提高循環性能。
  • 北理工《AM》:精巧設計,大幅提升鈉離子電池性能!
    但是SIBs電池中電極材料的離子擴散動力學更差,遠不能滿足人們的期望。如何提高電極材料的電化學性能,尤其是離子擴散動力學已經成為了SIBs發展不得不解決的難題。此外,由於鋰資源的缺乏及分布不均,研發具有高倍率性能的新型二次儲能體系變得更為迫切。SIBs成本低廉且具有和鋰電池類似的原理。但是傳統的石墨負極無法作為SIBs電池負極。因此,探索能夠提供令人滿意的倍率性能和快速離子擴散動力學具有重要的意義。目前為止,人們對SIBs負極已經進行了大量研究,包括硬炭、層狀氧化物和聚陰離子化合物等材料。
  • 從正負極材料和電解液解析鋰電池低溫性能改善
    另外,軟碳或硬碳材料的層間距比石墨大,在負極上包覆一層軟碳或硬碳材料有利於鋰離子的擴散,降低SEI膜阻抗,從而提高電池的低溫性能。通過少量Ag的表面包覆提高了負極材料的導電性,使其在低溫下具有優異的電化學性能。Li等開發的Fe/Fe3C-CNF複合材料具有良好的低溫性能,在-5°C循環55周後仍保持250mAh·g-1的容量。
  • 三元鋰電池:到底是哪三元?
    卓越的三元鋰電池在幫助特斯拉打造全球第一電動車品牌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今天,就來聊一聊「專家」口中的最強電池——三元鋰電池。何為「三元"三元鋰電池(Ternary Lithium Battery),是指以鎳鈷錳酸鋰或鎳鈷鋁酸鋰為正極材料,以石墨為負極材料,以六氟磷酸鋰為主的鋰鹽作為電解質的鋰電池。
  • 韓國漢陽大學EES綜述:低鈷、無鈷電動汽車鋰電池正極材料
    c)LFP、NM和NCM正極組成中重量和體積能量密度的比較。d)LFP、NM和NCM正極每kW h的成本取決於正極化學。e)對LFP、NCM和NM正極採用硬幣型半電池,在0.5C下初始放電容量與在0.5C下循環100次後的容量保留量之間的關係。f)無鈷、低鈷、LFP正極關鍵性能參數對比雷達總圖。
  • NCM化學配比和SOC如何影響NCM電芯的安全性
    三元NCM材料隨著鎳含量的提高能量可以提高,但是相應的安全性會有更多的挑戰。與此同時,三元NCM電池的電芯層級安全性也取決於其脫鋰程度(即SOC)——業內大家都知道,高SOC下電芯會更不穩定,而過充濫用更是導致許多電池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 所以NCM的化學配比和SOC這兩個變量會如何同時作用來影響NCM電芯的安全性呢?這就是本文要研究的點。
  • 中南《ACS nano》:石墨烯助力增強快速儲鈉性能
    導讀:本文通過構建GeS與石墨烯之間的異質結結構,大大提高了材料的儲鈉性能。基於能帶理論,對不同界面結構與倍率性能之間的關係進行了深入分析,加深了人們對活性材料與炭材料之間的異質結結構的認識,為後續的電極材料的研究設計提供了理論指導。
  • 天津力神:三元鎳鈷錳鋰電池粘結劑性能研究
    粘結劑可以增強活性材料和導電劑以及集流體之間的接觸,在充放電過程中保持極片的結構穩定。粘結劑的性能,如粘結力、柔韌性、耐鹼性、親水性等,直接影響電池的性能,通過改進粘結劑來優化電池整體性能是一種簡單實用的方法。目前商業化鋰離子電池中廣泛應用的聚偏氟乙烯(PVDF)是一種優良的正極粘結劑,其介電常數高,電化學穩定性好,粘結性能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