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一直夫婦 的第 358 篇文章
本文 2624 字,預計閱讀 5min
你關注的這位答主慄之,周一會虐狗,周三、四或五晚上十點會寫乾貨類文章~
講真,我不是一個愛看紀錄片的人。
要是身邊有人想看,倒是也能看得有滋有味,但是要讓我自己選的話,我更喜歡看有劇情的影片。
不過,抗不過身邊有位自然+歷史愛好者,時不時向我發出邀請:慄之,這部紀錄片口碑非常好,我們吃飯的時候看看吧。
NO!
不看。
前幾次我的拒絕非常乾脆,可是,咱們也不能老是拒絕別人,尤其是看到秦驛渴望的小眼神,再乾脆也乾脆不起來了。
沒曾想,這麼多年沒有被紀錄片俘虜的我,從心底裡愛上了紀錄片。
這是一部幾乎每一幀都可以當壁紙的紀錄片,海洋太美太夢幻了。
儘管長大後學會了遊泳,與海洋的關係親近了幾分,但是從心底裡,我依舊懼怕這片打個噴嚏就能把輪船淹沒的遼闊水域。
恐懼海洋的人絕對不是我一個。在《藍色星球 II》開篇,世界自然紀錄片之父 David 老先生說:
The ocean, seemingly limitless, invoke in us a sense of awe, and wonder, and sometimes fear.
這片水域覆蓋了幾乎 3/4 個地球,佔地球水資源的 97%,卻是人類最少涉足的地方。
於是,BBC 拍攝團隊在 39 個國家探險 125 次,跑遍了幾乎地球上的大洲和海洋,光拍攝就花了 1500 多天,更別提還有後期的剪輯、製作。
終於,我們得以和海洋下那些不認識的朋友們見面了。
在澳洲,有一種生物顛覆了我對魚類智力的認知。小時候看到魚缸裡的小魚,總覺得它們待在水裡,除了吃,就是在水裡遊來遊去,傻傻的,不像小狗小貓,跟人類互動那麼親密。
不過,豬齒魚估計要狠狠地嘲笑我一把了。這隻愛吃蛤蜊的傢伙叫做豬齒魚,聽名字有點像「王二蛋」給我們的感覺一樣,像個憨包。
但,千萬別被它騙了,鬼精鬼精的。
每天上午都會跑到珊瑚礁覓食,靠嘴和魚鰭,從雜亂的珊瑚礁中找到它最愛的蛤蜊 clam。
不過蛤蜊殼很硬啊,我們人吃蛤蜊的時候得炒熟,這樣才能吃到嫩嫩的蛤蜊肉(我想炒蛤蜊這道菜了!),可是豬齒魚沒手怎麼剝開呢?
我原本以為它靠兩顆「豬齒」咬開,結果,這傢伙不走尋常路。它有自己的專屬廚房,一個碗狀珊瑚。珊瑚裡有個特別的凸起。豬齒魚就是靠一次次把蛤蜊刷在這個凸起的地方,把蛤蜊敲碎的。
看看看看,這座珊瑚地下,到處都是蛤蜊小寶貝們被敲碎的外殼。豬齒魚的廚房,確實小蛤蜊們的墳場。默哀!
我覺得,它一定很注重牙齒保健。憑牙咬碎蛤蜊殼,吃倒是能吃到,不過沒過幾年或許牙口就不行了。為了活得久一點,它得多用用腦子。這一用,智商就超越魚生了。
我之前只知道有的飛鳥,比如白鷺,會吃魚,這是第一次見到魚吃鳥。珍鰺,一種同樣「不願意只靠大臉混社會」的魚,積極開發自己的大腦,要不能它能這麼神奇,儘管被海洋所限,不能像鳥兒一樣在空中翱翔,卻依然能逮到鳥。
它能聰明到什麼程度?珍鰺的大腦能夠計算鳥的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和軌道!以上三個,我都不會!
所以,它足夠特別。
另一種特別的海洋生物,是蝠鱝。雖然上面的「鰺」字我不認識,但是這種魚我卻很熟悉。感謝輔導我們參加生物競賽的老師,讓我在秦驛面前有了一分鐘的優越感。
但是我之前不知道它原來這麼愛跳躍!明明是一條魚,卻喜歡玩「海平面跳高」的遊戲,尤其是一群蝠鱝一起跳起來的樣子,超可愛!好好摸摸它帶著蝙蝠帽的小腦袋。
對了,它真的好像蝙蝠俠!
你問我為什麼他們喜歡跳,不好意思,科學家們也不知道。等你揭曉啦。
第一集讓我大開、大開眼界的還有這條魚。在日本北部的海域,有種奇葩的魚叫作巨型隆頭魚。它的額頭凸起一大塊,像神話中的壽星公,下巴也夠搶眼。我看著它碩大的雙下巴,特別想給它揉兩下,瘦瘦臉。
不過,它絕對不會讓我這麼動它,因為臉大是「帥氣」的表現!可招雌魚喜歡了!
我這種臉大的人,就應該生活在持有這種價值觀的世界中……
不過,雄魚有些納悶兒,今天自己招惹的雌魚有點不上道,對他一點興趣都沒有,難道自己還不夠威武雄壯?這年頭,女人越來越挑剔了。
其實,他不懂妹子的心。
不不不,應該是「前妹子」。因為,這隻雌魚的雄性激素開始在體內循環,在幾個月內,她變成了「他」,從妹子變成了漢子。
這一段拍得相當精彩,特別像小時候看白娘子從人變成大白蛇的場景,嚇得我雞皮疙瘩一陣一陣的。
對科學家們來說,這種無手術型變性並不陌生,因為也有其他種類的魚會這樣,不過對普通人來說,這卻是難得一見的奇事。
如果你喜歡海豚,那麼你可以不止一次在《藍色星球 II》中見到它們的蹤影。
愛笑的動物和愛笑的人一樣,運氣不會太差。它們那麼喜歡自己的生活,就像可愛的小精靈。
萬丈海浪滾滾而來,對於人類來說,這意味著危險,可是寬吻海豚們卻興奮難耐,因為它們最愛的節目之一就是——衝浪。
我跳,我再跳,我還跳,真是浪越大,我心越蕩!
海豚們成群結隊在大海中衝浪,那種團隊和力量的美感仿佛像磁鐵一樣,讓我目眩神秘。
天氣再差,海浪再大,我寬吻海豚也絲毫不怕。相反,我熱愛這海上肆虐的狂風,熱愛這暴力的海浪。
這一刻,我寬吻海豚,是海之王者!
我這屏幕這邊看著心馳神往,但屏幕那端的攝影人員卻差點付出生命的代價。
六米多高的海浪,一個不留神,就會把吞沒。人在大自然面前,脆弱得像顆小沙粒。
感謝攝製組人員的以命相搏,我們才得以見到這麼無與倫比的海洋。
然而不管人在海洋面前多麼脆弱,我們還有陸地可以依靠。
在過去三十年來,夏季的冰地面積減少了 40%。夏天的氣溫提升 2-3 度,我們就能非常明顯地感受到熱浪帶來的不適。
但對於生活在北極的動物來說,它們感受的哪裡僅僅是「不適」,而是「滅亡」。
海象媽媽要帶著孩子找到一個可以歇歇腳的浮冰,可是海冰卻一直在融化,數量越來越少。海象們只好扎推,擠在一起,一點挪動的空間都沒有。
試想,你如果和一百個人擠在四十平的小教室裡面,動也不能動,那該多麼難受。
可是即便地方非常不舒服,海象媽媽也想帶寶寶歇一歇,因為它們太累了。然而,沒有海象願意騰出自己的生存之地,海象媽媽只好使勁抱著 80 公斤的寶寶,讓寶寶休息那麼一小會兒,儘管她已經精疲力盡。
我們並未直接生活在大海之上,可是,我們人類帶來的影響卻遍布整個地球。
氣候變暖的原因眾多,而且眾說紛紜。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也不能否認,人類排放的溫室氣體是這眾多原因之一。
海象媽媽最終終於找到了一小塊浮冰,可是你不知道,這塊冰還能夠支撐多久。
下一次,它們還能這麼幸運,找到休息的地方嗎?
英語一和英語二的寫作課二維碼,掃碼報名,大家不要混淆哦。
預計 9.5 開課。
△ 英語一作文課 △ 英語二作文課
本集演出名單
海洋生靈們
秦驛和慄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