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
迪士尼樂園是充滿一切美好的樂園
而在奧蘭多的迪士尼樂園,這「天堂」的背後
還存在著另一片兒童的「樂園」
這周給大家推薦一部電影
在推薦這部影片之前
我想告訴大家
我認為
電影的好壞並不是用高成本、
絢麗的特效、演員的替身特技、
演員導演的知名度這些華麗的虛假外表來評判的
在目前商業片爆炸的環境下
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一些小眾電影
找回電影的一些本真
但與此同時我擔心害怕的是
萬一所有的人一股腦毫無思想的去跟隨潮流而去看這些小眾電影
會不會又將這些好電影的環境破壞?
(矛盾的空間,矛盾的世界,
看起來那麼的相互排斥不協調,
但卻能共存)
任何東西真正值得被關注的是她/他/它的思想
The Florida Project
(佛羅裡達樂園)
是由獨立導演 肖恩 貝克執導的兒童劇情片
Sean Baker
肖恩 貝克
(他通過一次次破產,
才憑藉《佛羅裡達樂園》
被奧斯卡提名)
(做任何事情
永遠不要將金錢名利當做你的首要目的
如果這樣做
即使你成功了
那也只是短暫的虛假成功
這個成功毫無意義
而且還破壞了良好環境,錯引潮流)
肖恩畢業於紐約大學
他致力於將邊緣化社區,亞文化故事拍成影片
希望以此使這些人群被社會關注
將他們的邊緣化縮小
他說:「我不是政客
或決策者
我只是個電影人和講故事的人
我的目標就是給這些
通常不人性化的隱藏人群
一張人性的面孔
這樣大家能受到鼓舞
去建造一個更好的世界
有時將一個問題曝光出來
是實現改變的第一步。」
影片中的演員
除了威廉 達福比較有名
其他的演員基本都是素人
但演技卻能與威廉達福媲美
可見肖恩對演員的引導能力!
與此同時也想給大家順便推薦
肖恩的另一部影片
Tangerine
(橘色/橘子)
講述的也是邊緣化群體
有意思的是這部電影整個都是用
iPhone5s拍攝
後期剪輯用的是八美元的視頻APP
「Filmic Pro」
電影最初是用如此廉價的設備拍攝
主要還是因為沒錢
但最終達到的效果近乎完美
(無心插柳之舉)
如果感興趣可以網絡搜索去看
本文不再過多敘述
《橘色》成功後所得的費用
肖恩用來拍攝了佛羅裡達樂園
本片我認為的主角是
Bobby
(鮑比)
(「兒童樂園」的守護者
片子裡最溫暖的人)
由Willem Dafoe
(威廉 達福)飾演
喜歡看電影的朋友可能會對這個人非常的眼熟
他在《布達佩斯大飯店》
《星運裡的錯》
《蜘蛛俠》
《東方快車謀殺案》
《海王》裡都有飾演角色
基本全是反派👿
(也是一位好演員標杆)
The Florida Project使用的是35mm膠片拍攝
影片的最後鏡頭回歸iPhone畫上完美句號
整部電影的色彩基調為紫色和粉色
夢幻又有些炸眼
直白烘託出了電影要表達的情感色彩
片中有很多對稱的大場景
通過下文的電影截圖大家就能看到
電影以兒童的視角反映了大人生活的殘酷社會
這讓我立刻想起了動畫片《蠟筆小新》
就我本人而言
我非常喜歡看動畫片
《蠟筆小新》是我最喜歡的動畫片之一
我日常會把《蠟筆小新》一邊播放著
一邊幹其他的事情
同樣也是以小孩的視角
來反映成年人生活的種種
父親經常會說我老愛看動畫片是長不大的表現
而我認為動畫片是一種表現人類社會的
更高級手法
再者說了
時刻保持一顆童心難道不好嗎?
國內的劣質動畫片我先暫且不提
我覺得大部分的優秀動畫片
尤其是國外的
看似是給兒童看的
但其中真正的道理只有大人能看懂
老少皆宜吧
再舉個例子
Zootopia
(瘋狂動物城)就是一個優秀典型
大人小孩都能看
不同年齡段的人能從中獲取不同信息
再再推薦一下日本動畫大師
敲黑板!
宮崎駿的所有作品
那簡直就是視覺,聽覺,心靈的三重享受!
宮崎駿與日本著名音樂家久石讓合作的非常多
放幾張圖
《千與千尋》
《龍貓》
《天空之城》
《懸崖上的金魚公主》
《魔女宅急便》
好了,這回步入本篇文章正題
關於《佛羅裡達樂園》
整篇電影我最喜歡的兩個鏡頭
以下是我對電影的一些情節介紹與分析
電影的一開始就是幾個小孩比賽吐口水
看誰吐得遠
熊孩子立馬就讓人喜歡不起來
再一看莫尼(海莉的女兒)的言行
立馬就對小孩的行為不感到奇怪了
這類人群的最大特點就是好吃懶做
遊手好閒,脾氣暴躁
做了錯事不反省還怪罪別人
每天依靠著善良人的施捨度日
靠著撒謊騙錢是他們的日常
大人這樣做雖然心裡知道這是不對的
但為了生存仍理所當然,毫無羞恥的去做
而在這些孩子眼裡這樣做再正常不過了
鮑比愛這些孩子們
他的愛是有原則的愛
是正確合適的愛
在影片的前半段
有一個老人走進了正在玩鬧的孩子們的跟前
和他們閒聊
試圖跟孩子們套近乎
但鮑比發現之後立馬把他帶離了孩子們身邊
並且狠狠趕走了這個老人
我看的第一遍一直覺得很正常
還納悶為什麼鮑比要對這個老人這麼兇
直到我看的第二遍才慢慢理解為什麼
這個糟老頭應該是個兒童色情狂
(美國的兒童色情暴力現象很嚴重
這裡就不詳細多講
如想要深度了解
可以在微博,百度等平臺自行搜索)
為什麼鮑比在保護這些孩子的同時
還要保護孩子們的人渣父母?
可能是因為趕走父母,激怒父母只會讓孩子們不好過
孩子嘴裡的髒話
以及其他不文明行為
只是在復刻離他們最近的大人
在他們的眼裡「fuck」=「thank you」
「drug」=「candy」
他們表面看著是一群壞小孩
其實只是他們父母的影子,鏡子
海莉每次出去「賺錢」
都會帶著莫尼給她助攻
「賺錢」的方式
要麼是去迪士尼酒店門口
賣假香水
要麼是偷迪士尼的門票手環
低價賣給遊客
要麼是在網絡上發布性招待信息
來賺取生活費
假話從莫尼的嘴裡說出來是那麼的自然
每次剛「賺」來的錢就會被立馬揮霍一空
片中有一個值得關注的點是
一輛貌似是救濟車的麵包車
兩次出現給長期住在Motel(汽車旅館)的
那群邊緣人送免費麵包
在美國有很多此類的公益性組織
在街頭免費給流浪漢
生活困難人群發放免費食物
我有些不明白
為什麼一些福利、公益組織
總會去幫助這些人?
是為了完成公益任務?
還是為了通過這些行為去讓自己看起來很高貴?
就好像花錢買榮譽?
這些人裡的大部分人你越幫
他們只會越覺得理所應當
不感恩的同時還會讓他們繼續墮落
此舉無疑是讓社會毒瘤進一步擴大
(哈蕾就是海莉,字幕翻譯不是很準確)
瞧瞧海莉的言行舉止
熟人不幫她的時候她就歇斯底裡行為失控
三個熊孩子把沒人住的房區燒著了
汽車旅館裡的人全部都來看熱鬧
海莉還專門讓莫尼站在大火前照相
片中還值得提及的一個人是
海莉的餐廳服務員朋友Ashley(艾什莉)
她的兒子Scotty(斯考緹)是莫尼最好的玩伴
每天都會偷偷給海莉提供免費的食物
還經常幫海莉繳納拖欠的房租
最後因為熊孩子們放火
害怕DCF把她的兒子帶走而拒絕再跟海莉來往
電影的最後
海莉還是老樣子
沒錢的時候又來找艾什莉幫忙繳納房租
這次艾什莉拒絕了
海莉對她大打出手
艾什莉出於對莫尼的善心通知了DCF(美國的兒童保護組織)
在DCF的人員第二次再來之前
海莉帶著莫莉區迪士尼酒店裡吃了一頓霸王餐
是為了吃飽喝足之後
和DCF的人「打仗」嗎?
莫尼在跟夥伴告別這裡
還是能看出來孩子內心的純真
劃重點
其實他們並不是壞孩子
莫尼不願離開
可能是因為不想離開她熟悉的環境
與她同吃同住同騙錢的媽媽
和心愛的夥伴
並且恐懼「樂園」外面的世界
海莉不願莫尼離開
或許是因為母愛
並且恐懼一個人的生活
結尾以小夥伴帶著莫尼逃往迪士尼的城堡結束
粉衣小女孩的純真
引領她們找到了真正的天堂樂園
這裡的一切充滿美好
讓她們不再被殘酷的現實所侵擾
(很多人都覺得結尾導演偷懶了
但相反我覺得是精心設計有意而為之
不然為什麼要回歸iPhone拍攝?)
海莉算不上好媽媽
也算不上壞媽媽
她只是還不適合當媽媽
我還想藉此電影表達一些無關電影的想法
美國人也不是那麼的高貴
美國也並不是一切都那麼美好
這片地方也不是什麼淨土
繁華的紐約背後
也是有數不清的流浪漢
和貧民區
可以喜歡可以嚮往
但不要盲目崇拜
權衡利弊再去選擇
本文章歡迎轉發,歡迎討論
結束
電影在愛奇藝視頻和騰訊視頻均可以搜索到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和視頻截圖
轉載請後臺留言或評論聯繫小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