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演員請就位》,又一次靠著郭敬明的「神論」出了圈。
面對一段尷尬得毫無演技的表演,郭敬明大方地給出了代表最高評級的S牌,並且blablabla給出了許多理由。
郭敬明把S卡發給了新人何昶希,引發了熱議
這讓從上一季就和他「結下梁子」的李誠儒坐不住了,他直言郭敬明給的評級毫無邏輯:
一通辯論下來,最終還是以主持人一句「讓不同的聲音,在舞臺上綻放」結束了。
李誠儒有理卻說不過的心情,網友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李誠儒每次和郭敬明吵完,我都恨不得幫他投稿到「吵架沒發揮好」小組。
吵架沒發揮好,真的很憋屈。那麼,有沒有辦法能讓我們在辯論中出色發揮呢?
阿信覺得,首先,還是要懂點邏輯學。
聽上去正確≠邏輯上正確
李誠儒和郭敬明之間的battle,還要從去年第一季的《演員請就位》說起。
郭敬明指導的《悲傷逆流成河》片段,遭遇了助演嘉賓李誠儒犀利的批評:
他批評這個片段,演員臺詞聽不清、劇情沒意思。
按照阿信的理解,他本來想說的是這個劇情沒意義、情感轉折流於表面,有點無病呻吟的味道。(翻翻《悲傷逆流成河》的豆瓣評論,其實很多網友都已經表達過了類似的觀點)
但是一張嘴,就變成了為什麼不寫宏大主題,只寫小年輕談戀愛。
這可一下就戳到了原著作者郭敬明的痛點,也讓他抓住了機會:
「不了解就沒有發言權」
「第一部反映校園霸凌的小說」
「可以不喜歡,但要允許它存在」
……
這樣的說法聽上去是不是非常有道理?
然而仔細分析,這段話的邏輯上其實站不住腳。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李誠儒批評的核心,其實是「劇情空洞廉價」,然而郭敬明所說的,卻是校園霸凌這個題材的價值。
兩個人爭論的焦點根本不是一回事,自然看上去就是「誰政治正確誰有理」。
這一次的針鋒相對也是一樣。這檔節目本身評選的應該是演技好的演員,而在郭敬明口中,卻變成了「百花齊放的舞臺」。
在這裡,「百花齊放」其實被偷換了概念。按照我們一般人理解的意思,這是說各種風格可以並存,可是到了郭敬明口中,就變成了各種水平都可以接受——就算是毫無演技可言。
同樣,關於「S」卡該給誰的問題,爭論的核心其實是公平公正。
而到了郭敬明這裡,卻變成了「拯救差生」的行為。把「鼓勵差生」錯誤等同於「給S卡」,好像不給才是對差生不公平。
看完了郭敬明的種種「高論」,阿信現在非常能理解,為什麼《小時代》裡會有那麼多令人摸不到頭腦的drama情節了。
比如林蕭顧裡的吵架名場面:一聽到「我管你」,立刻想到養狗,一聽到養狗,立刻想到被反咬……不得不說,這想像力一層一層推進得也太跳躍了吧。
這些邏輯謬誤
其實很容易辨別
說來說去,很多人能夠硬把沒理講成有理,其實都是依靠「邏輯謬誤」。如果我們能夠識別出來,就能輕易地破解這些話術。
比如郭敬明那句「你可以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要允許它存在」,就是一種稻草人謬誤:偷換概念。
把對方的觀點用「稻草人」替代,然後通過攻擊稻草人,證明對方不正確。
李誠儒的批評,源於臺上拙劣的表演方式和故事情節,卻被曲解成了「因為不喜歡所以批評」,一下子就被推到了正確的對立面。(當然,李誠儒的發言,也是因為邏輯不通,所以出現了可以被攻擊的漏洞。)
而紅鯡魚謬誤,也是我們經常在討論和辯論中會出現的謬誤。
據說,紅鯡魚的氣味會引誘獵犬,讓它們忘記應該捕獵的東西。紅鯡魚謬誤的意思就是通過轉移話題,提出不相干的話題來轉移原本的討論焦點。
比如在節目中,李誠儒把「可以不喜歡,但是要允許它的存在」這句話,簡化成了「存在即合理」。
大鵬緊接了一句「誰說了這句話嗎?」按理說,結合語境,大家都能理解李誠儒想要表達的意思,原話是否如此,其實並不需要糾結。
然而,如果順著這個話題,開始爭論有沒有說過這句話,就會徹底偏離辯論的主題。
還經常出現在討論語境中的,還有滑坡謬誤:使用一連串連續的因果關係,卻又誇大每個環節之間因果關係的強度,進而得到不合理的結論。
圖:失敗邏輯論證的插畫書
滑坡謬誤的錯誤之處,是用「必然性」替換了「可能性」。比如我們常說的「上不了好中學就考不上好大學,考不上好大學就找不到好工作」,這樣的絕對邏輯就是一種很典型的滑坡謬誤。
阿信前幾天在網上逛的時候,還看到這樣一種發言:
這固然是粉絲對偶像的美好期許,但阿信忍不住要指出,「相關性」和「因果性」的區別:被黑、被爭議,也許確實是成為天王天后的必經之路,但造就天王天后的,其實最終還是拿得出手的作品。
此外,我們在對話和爭辯中,還會遇到很多這樣看似有理實際沒理的發言。在它們的背後,其實都有著邏輯上的謬誤,比如「不給我花錢就是不愛我」的「假兩難悖論」,「那麼多人都在說,肯定有道理」的從眾謬誤……
多了解一些邏輯知識,你就可以輕鬆識破這些誤導話術。
道理我懂了,實操能行嗎?
可能有人會說,就算我了解了這些知識,也會遇到一個問題:辯論就像打架,可是我的反應不夠快,對面一拳打過來了,我卻要想很久才能知道如何招架,這可怎麼辦?
就像李誠儒,在臺下的備採中明明能把自己的論點說得有理有據:
去年在後續採訪中評價《悲傷逆流成河》,也能說出「不能用廉價的筆觸,來引起廣泛的共鳴」這樣直擊問題關鍵的話。
而在辯論現場呢?卻只能被一頓亂拳,錘死了自己這個老師傅。
在「奇葩說」幾位辯手合著的《好好說話》中,其實就談到了這個問題。他們認為,如果拼不過反應速度,那麼就要保證自己發言的準確性。
支出的第一招,是複述問題。
很多問題我們一時不知道怎麼回答,其實是因為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所以,我們要做的不是回答它,而是把這個問題用自己的語言,再複述一遍。
比如這句話:
面對這種「你不喜歡的東西,還是請允許他存在」的迴避具體問題、一味上價值的話,只要代入辯論焦點重複一遍,就很容易發現其中的謬誤:
我不喜歡的東西,都應該允許它的存在嗎?我不喜歡拙劣的表演,也要允許它的存在。我不喜歡評委濫施權力,也要允許它的存在。我不喜歡不公平,也要允許它的存在。是這樣嗎?
郭敬明:戰術喝水,這種方法也很好用
以慢打快的第二招,叫「化繁為簡」。
也就是不論對方提出了多少不同角度的質疑,只要你的立論是對的,就要把所有問題都回歸到最根本的問題來。
「我想要鼓勵差生」
「但是好學生被打擊到了,你的決定對其他人不公平」
「他是我想合作的演員」
「但是你想合作不代表他配得上s的評級,你的決定對其他人不公平」
……
總之,只要對方的立論有問題,不論他反應多快,都是建立在岔開話題、迴避核心爭議的基礎上的。
我們要做的不是快速回擊,而是抓住主線。只要把該講清的東西講清楚,自然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而至於回答反應快不快的,就沒有那麼重要了。
用邏輯的力量
和說話的技巧
擊破「槓精」的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