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假期即將結束,不知道小夥伴們有沒有玩開心~
這個假期 if 姐夠忙的,先是最重要的閱兵式安排上,再加上時裝周各種出差。
但是說來神奇,不管在哪裡、什麼時間,都會情不自禁的哼起「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
無論是最新王菲版輕柔的嗓音,還是閱兵儀式上小女孩清脆的歌喉,都讓這首歌再次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不,導演們也都使出看家本領,就「我和我的祖國」這個主題,借用電影表達自己的拳拳之心。
第一屆華夏杯命題電影大賽已經開賽,參演作品匯集成 ——《我和我的祖國》。
前方有少量劇透~
《相遇》的事件背景設定在 1964 年,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我們從小就在歷史書上了解背誦它的重大意義,卻沒想過這件事背後的個體印記。而《相遇》就用微觀的視角,聚焦於一對被命運捉弄的戀人。張譯飾演的高遠,就是參與原子彈研發項目的科研人員,但是在一次意外中,他不幸遭受核輻射而身染重病,隨時都有去世的可能。
10 月 16 日,也就是原子彈爆炸成功的那天,他溜出醫院,坐上了自己熟悉的公交,沒想到遇見了三年未曾聯繫的女朋友。
以前是因為自己從事的事業高度保密,不能向任何人透露身份和消息。
現在是因為自己的身體遇到意外,唯有隱瞞才是最好的選擇。大家小家,大愛小愛,大我小我,許多愛國故事都體現了主人公在這之間的抉擇。
如高遠,隱忍、孤獨、寂寂無名,卻仍然甘於奉獻自己的全部。正像他的一生,
表面沒有顯赫的榮譽,平平淡淡,內裡卻是炙熱而堅定的。
在一個長鏡頭中,全程只有任素汐飾演的女友開口訴說往事。從初見時兩人只說了三句話,看了一小時書,到情深的點點滴滴。而一旁的高遠只用眼神演戲,就演出了無法言說的悲情。這份深情不由得讓人聯想到,「兩彈元勳」鄧稼先和他夫人許鹿希的故事。
兩家世交,青梅竹馬的情意慢慢發酵,許鹿希大學畢業後,1953 年,兩人喜結連理。婚後有了一雙兒女,鄧稼先的工作雖然很忙,但是一有時間就會陪孩子們玩耍,與妻子在月光下散步,為家人創造生活中的小幸福。
1958 年 8 月,鄧稼先被選為中國研製第一枚原子彈的主攻手。
接受調令的那一刻起,鄧稼先沒有個人的行蹤,他不能發表論文,不能公開作報告,不能與朋友交往,工作成績再大、功勞再多也無人知曉。甚至連妻子許鹿希,都不能知道他去哪兒,做什麼,下次見面的時間也不能確定。
後來的故事,正如那朵響徹世界的蘑菇雲,早已家喻戶曉。
直到 1986 年 6 月 24 日,「兩彈元勳 —— 鄧稼先」的長篇報導刊登在《人民日報》等報刊的頭版頭條,他為祖國奉獻一生的光輝歲月才得以顯露。
即使知道此生或將再無姓名,仍然頭也不回地將自我奉獻給祖國。在面對愛人、家人內心萬般煎熬的時刻,依然堅守為國家事業保密的底線。鄧稼先是這樣,高遠是這樣,在前線默默奮鬥的所有科研人員皆是如此。在《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有一天的時間,拯救長安於危難之間。
《前夜》的背景則是 1949 年開國大典前夕,當時在大典上準備啟用電動升旗裝置,尚屬國內首次,並不能保證萬無一失。
裝置的負責人林治遠只有緊迫的 12 小時,不斷調整,發現並解決問題,才能讓升旗這個最神聖的時刻不出任何差池。
出於國際國內的安全考慮,在舉行開國大典前 5 個小時,也就是上午 10 點,這個消息才向全世界發出預告。當時百廢待興,連最基礎的材料物資都湊不齊,還要向街坊四鄰求助。拿出實驗室僅存的一塊樣板鉻的清華化學系教授,捐出自家珍貴半導體收音機的男人,以及甘願奉獻寶寶長命鎖的婦人等等。笑中帶淚,即使技術落後,物資不足,可我們從未怕過,
依然團結在一起解決各種難題。這也正是這面紅旗的意義所在,
二十八年革命,兩千萬人犧牲,無數人民的努力。前段時間中央檔案館公布了彩色版的開國大典記錄,還用4k技術還原了當時的場景。毛主席站在城樓上宣布新中國成立,並親手按動電鈕,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一切看起來都是那麼順利, 但電影裡講述的就是「順利」背後的故事。《前夜》的故事緊張中帶著一絲英雄凜然,任由別人怎麼說怎麼評,林治遠自有他的尺度與考量,自有他的堅持與要求。
堅決不能讓任何問題出現的執拗,讓他在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上交上了滿意的答卷。國旗杆頂的這個特寫笑容,是將國事看得重過一切,而又終於圓滿完成後的激動與欣慰。
在熱熱鬧鬧的北京街道,講述一個熱熱鬧鬧的中國故事。
《北京你好》的背景設定在了 2008 年奧運前夕,談到奧運會想到什麼?
平地而起的場館建築,比賽運動員們的高光時刻,破紀錄、破獎牌數量的激動心情。
葛優飾演的張北京是個計程車司機,說著一口流利的京片子,有著市井般的滑頭小聰明,也有著最真誠的善良。他偶然間得到一張奧運會開幕式門票,本著炫耀的心態秀給眾多乘客,結果和四川娃子引起了種種戲劇性的誤會。
最後他選擇把票讓給了四川娃子,因為他的父親親手修建了鳥巢,卻沒逃過汶川地震的劫。張北京很真實,他沒有單純的好與壞,而是有邏輯、有生活、有煙火氣的一個人。
這樣一個普通人,在平凡生活裡展現出的一點俠義才顯得更動人。如寧浩所說,「他們的面孔就是中國面孔,他們的樣子就是北京樣子」。這一年,一場罕見的雪災襲來,受災人口過億,損失慘重。
這一年,一場 8.0 級的大地震帶走了數萬人的生命。
天災無情人有情,無數人前赴後繼,無數人負重前行,物資、捐款、救護人員源源不斷的滋養著滿目瘡痍的土地。同樣也是這一年,奧運會成功舉辦,神舟七號驚豔全球,這個東方大國驕傲自信的出現在世界面前。汶川地震和奧運盛會,一悲一喜,國家的苦難和榮耀通過一張開幕式門票來化解和傳遞。當然,同樣優秀的還有最具現實主義的《回歸》,講述 1997 香港回歸的故事。最富有想像色彩的《白晝流星》,把神舟飛船上天和扶貧結合起來,講述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故事。
最具英雄氣息的《奪冠》,看完只想說:冬冬太難了.
還有最佳悲劇故事《護航》,one for all,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七部作品以時間軸的方式連串,把新中國成立到 2015 年閱兵中的七件大事一一講述。
七個故事、七種鮮明的風格,卻沒有造成「互不兼容」的情況。總導演陳凱歌說:「也許大家會對主旋律有一種看法,認為都是寫偉人、寫事件,那我們這個都是關於普通老百姓的,就從老百姓的視角去看我和我的祖國。還是想拍的比較好看,不是乾巴巴的說教。」
所以電影中的七個故事,講的都是一個個平凡的故事,每一個主角在歷史書裡都找不到名字。「歷史瞬間,全民記憶,迎頭相撞」。開國大典上全中國首個電動升旗裝置的設計人,竟然是一個操著南京方言還有恐高症的男人,在最緊要關頭爬上旗杆頂端,害怕的直打哆嗦。
新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一邊是舉著紅旗歡騰的人海,一邊是無名英雄不敢與女友相認。這邊女排奪冠,這邊青梅竹馬即將遠走,冬冬兩相為難,他還是個孩子啊。
北京奧運會的故事裡,主角甚至連開幕式的現場都沒看到,歸根到底是因為自己的虛榮心。
《白晝流星》甚至有些《悲慘世界》的味道,偷竊反被饒恕。這些故事的主角都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成功者,甚至在某些方面還稱得上有點失敗。
但也因為如此,他們更像是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人,他們迸發出的愛國情懷,才更讓人觸手可及、可以理解。每個故事,都選擇將重心放在
「我」和
「我的」,放在默默無聞卻又舉足輕重的無名者身上,放在大事件幕布背後的那些細微角落,然後再是
「祖國」。「祖國」這個觀念在此時顯得既抽象、又具體,在平民化的敘事邏輯裡,最終漸漸轉化為現實的故事。而聚焦在微觀個體閃光時刻的最大意義,或許也是這部主旋律電影向我們傳達出的 ——
在這個大時代的背景下,也許我們每個人都只是一朵平凡的浪花。但即使是平凡的浪花,也依然有自己獨一無二的追求和憧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