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 稿:郝 楓 劉戍梅
網絡編輯:郝楓
頡林 1961年出生於山西祁縣。現任山西藝術研究創作中心創研部部長、研究館員。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刻字硬筆委員會委員、民進中央開明畫院常務理事,中國硬筆書法協會理事兼草書委員會秘書長、山西省書法協會副主席、山西省文聯委員。作品曾入選海內外書法展並有獲獎。正式出版有《頡林書法集》《頡林書法》《弟子規》等。曾榮立山西省勞動競賽委員會一等功、中國書法家協會「送萬福進萬家先進個人」、山西省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山西省"三晉英才」拔尖骨幹人才。
用「書如其人」來評價頡林其人其書,實至名歸。身材敦實、性格憨厚、為人坦誠的頡林,其書法也像是他精神的物化形態,古拙篤實,一如養育他成長的呂梁山水的厚重與民風的淳樸。
咀嚼頡林的堂名「二為草堂」,總有那麼一種道家的風味,細細究之,才知果然取自老子的《道德經》「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意思是,雖孜孜以求,卻以順應自然為原則,不恣意妄為,不矯揉造作,在追求樸素節儉、清靜寡慾的過程中,達到滌除一切雜念,從容淡泊的境界。
頡林胸懷坦蕩,與人為善,不僅有很多朋友,而且對所有的朋友都一視同仁,從不區別對待。他的生活又很簡單,工作之餘,除了和朋友交流就是寫字。這也是他有現在成就的原因之一。
儘管頡林的字裡有性情的張力,他卻不是一個張揚的書寫者。更多的時候,他是沉默和獨守的,他的支點只和書寫相關。這些與書寫者相關的因素,展現在他的字裡,就是樸實、沉靜、寬博、高古。
頡林不僅對人誠信,而且對事也誠信。在書法創作中精益求精,沒有半點虛假。他書寫的《嶽陽樓記》,整體氣勢連貫,韻味十足,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被發現其中掉了一個字,告知頡林後,他毅然重寫重印。他寫好「唐詩十八首」,準備付印,發現其中一首詩有錯,追求完美的他又將十八首唐詩重寫了一遍。由此足見,嚴謹之風貫穿於他創作的每一個細節。
如果說書法是一座高高的山峰,頡林便是一個永不停息的攀登者。他從6歲開始學書,至今已50多年,而且從未間斷。透過他寫的一首打油詩「世上浮萍五十秋,功名利祿總無求;唯獨筆硯情常在,伴與吾生不可丟」,可見他對書法的的執著和痴迷。同時他又像一個虔誠的朝聖者,經年累月日課不輟,將書法當作修行,當作信念,當作生活的一部分,在一步一叩首的登攀下,達到風景絕佳的峰頂。
有人評價頡林的字「老辣、勁道而不失柔美,篆、隸、魏、行、草都善於書寫」,無論是熟悉內容的創作,還是臨時命題生僻內容的創作,對所涉及的字形,都能信手拈來,寫起來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沒有一點生澀的感覺。如果沒有廣博的書法學識,沒有對各種書法元素爛熟於胸,是很難做到這一點的。這是他廣泛吸收古代留存的精華為營養,並深刻理解和領悟這些書法元素,運用於實際的創作之中,加以創新才形成屬於自己的個性和風格。
看頡林書法創作,特別是草書創作,自信豪邁,揮灑自如,不由會想起李白描寫懷素書寫時的情景:「怳怳如聞神鬼泣,時時只見龍蛇走,左盤右蹙如驚電,狀如楚漢相攻戰。」可見,技能到了非常純熟的程度,書法家所表現出來的灑脫豪邁氣勢都有相通之處。以今度古,以古度今,概莫例外。著名評論家李建森評價頡林為「正大從容的書寫者」,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