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內,數百輛被遺棄的自行車堆放在一起。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近年來,隨著大學校園內自行車數量不斷增多,針對自行車管理和服務方面的問題也層出不窮,其中,越來越多的廢舊自行車被遺棄當屬最棘手的問題。且這個問題並非某一所大學獨有:武漢高校廢棄自行車堆積成山,校方回應很為難;長沙高校廢棄自行車堆積成山,如何處理成難題;四川大學江安校區被媒體曝出校園一角堆積3000餘輛鏽跡斑斑的廢舊自行車……這些廢舊自行車在校內堆積成山,不但自身得不到有效利用,還佔據了大片校園面積,浪費空間資源,汙染環境,且數量隨著一屆屆畢業生的離開也在逐步增加。筆者不禁想問,因為是難題,我們就可以坐視不理,任由其自生自滅,問題越演越烈?
    
    11月17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內,數百輛被遺棄的自行車堆放在一起。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其實,高校廢舊自行車成災有其必然的原因,一方面,暴露出大學生節儉意識和責任意識缺失,且自行車對於絕大多數大學生來說,早已不是貴重物品,二三百元買來,用上幾年,已覺「夠本兒」,臨到畢業,忙寫論文忙找工作,回收價格又極其低下,實在很難讓他們掛心。於是,這些曾經陪著主人讀書、郊遊的自行車,隨著主人畢業,一個轉身,就被遺忘在校園一角。另一方面,更暴露出高校在自行車管理上的不作為,因為管理的缺位,對隨意遺棄自行車行為不管不問,才導致廢舊自行車積少成多、堆積成山。
    
    11月17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內,數百輛被遺棄的自行車堆放在一起。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然而,無盡的積壓,只會導致「小山」變「大山」,造成更大問題,解決起來更加棘手,因此,必須引起學校和社會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讓被棄之物得到善始善終,對學生才是一種很好的教育,對學校更是義務和責任,與其坐視不理,讓數千輛自行車靜靜「等死」,不如想方設法把它們盤活。
    
    11月17日,南京大學鼓樓校區內,數百輛被遺棄的自行車堆放在一起。 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為此,筆者有三點意見:首先,強化學生思想認識。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和節約意識,使其認識到隨意遺棄自行車不僅是浪費錢財,更是浪費公共資源,是一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必須及時糾正。其次,進行維修改造再利用。學校牽頭,社團配合,進行廢舊自行車再生改造,拆裝「殭屍」自行車,拼裝「再生新車」,並把「新車」作為公共資源,提供給學生使用。最後,加強自行車管理維護。加大修建或擴建自行車道、自行車車棚和公共自行車租賃服務點等,完善校園自行車登記、使用、處理相關制度,結合社團建設,組建志願者隊伍,做好廢舊自行車登記、清理等工作。
    總之,針對高校殭屍單車成山的問題,切不可坐視不理,必須主動出擊,找準病根,結合實際採取多種手段,才能讓資源得到合理利用。
    文/任禾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