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牛肉乾外包裝
本月,一家名為Beyond Meat的美國公司在納斯達克上市,並在比爾·蓋茨等明星投資人光環籠罩下,「人造肉」幾乎一夜之間火遍地球。在A股市場,一批概念股連續大漲,其中豐樂種業10個交易日收穫9個漲停。在資本的推波助瀾下,寧波一家籍籍無名的食品公司也浮出水面,被推向聚光燈下。而這一切就緣於這家公司所從事的業務正是「人造肉」的研發生產。
寧波這家公司的總經理說,這個風口,他等了十年!
人造肉是什麼「神仙肉」
「到底什麼是人造肉?」這是寧波素蓮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張信良最近被問到最多的問題,不但一些外行看客在疑惑,連一些長期紮根食品行業、保健品行業的同行都忍不住偷偷來打聽。
「現在國外噱頭打得很響的『人造肉』,說白了就是植物蛋白肉,在國內很早就有了。」已經低調從事了近十年產品研發的張信良,對於人造肉的一夜爆紅有點意外。
據了解,現在大眾對於人造肉的劃分主要有兩種:一是利用動物幹細胞,在實驗室培養皿中增殖培育出來的;另一種則是基於植物蛋白、胺基酸等製造的「素肉」。前者造價高昂,還不具備投入商業化生產的條件,後者就是張信良說的植物蛋白肉。
張信良補充道,雖然都是植物蛋白肉,但是現在所說的人造肉並不能等同於素雞或者「仿葷肉」。
傳統植物蛋白素肉主要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麥蛋白等為原料,中國人餐桌上常有的素雞、素食餐館的「仿葷肉」就是其產物,這類人造肉的口感與真實肉感還是有比較大的差距;而新型植物蛋白素肉的創新點就在於,通過原料選擇和加工工業的改進,其口感、氣味跟動物源的肉類製品相差無幾。
以素蓮食品為例,在採訪中,張信良多次強調,目前素蓮研發生產的大豆素肉產品的原料不是大豆,也不是大豆蛋白,而是大豆組織蛋白。
「我們的人造肉產品以大豆組織蛋白為主要原料,從大豆中提取的大豆分離蛋白經過高溫、高壓,膨化、擠壓製成大豆組織蛋白,這種原料做成的產品相較於以前的素雞肉質纖維感更強。」
除了原料之外,膨化擠壓的技術發展也是現在的人造肉區別於素雞等產品的關鍵。據張信良介紹,這幾年,素蓮的擠壓工藝已經從單螺旋擠壓升級為雙螺旋擠壓,其中就涉及溫度、螺杆旋轉速度、下料速度、加水量等考量,這些技術的試驗升級都會給產品最終呈現效果帶來明顯的變化。
「傳統豆製品是『丫鬟』,我們做的豆製品是『小姐』。」張信良用一種頗有趣味性的比喻總結道。
記者從寧波素蓮帶回了幾包「牛肉乾」和「牛肉粒」,與同事做了一個口味體驗。「牛肉乾」的包裝有明確的生產日期,品名分類為「大豆素肉製品」。從食品的形態和手感看,這些「人造肉」幾乎可以亂真,需要稍用點力才能撕扯開,並且內部呈現出明顯的纖維狀。品嘗後,多數人覺得味道還不錯,但回味後仍感覺無論是口感、質地都還有改進空間。只有個別同事認為,其口感已經與真肉相差無幾。
資本市場上的「當紅炸子雞」
就像張信良所介紹的,雖然人造肉不算是個新概念,但是人造肉引起全球範圍關注則是始於這幾天。5月2日,「人造肉第一股」Beyond Meat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該公司開盤價46美元,較發行價25美元溢價84%;股價收漲163%至65.75美元,創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佳IPO首日表現。
Beyond Meat招股說明書顯示,其產品主要原料為豌豆蛋白,這也成為「美國味人造肉」與「本土版人造肉」的主要區別。據張信良介紹,豌豆蛋白相較於大豆蛋白有三個優勢,無豆腥、無過敏源、「肉質」感比較好,但與此同時,也成為其產品售價過高的關鍵因素。
在許多人士看來,其高昂的定價與火爆的市場有一定的文化引導。一方面,西方國家有大批崇尚素食主義的擁躉。另一方面,人們對動物肉製品安全的擔憂,也讓「人造肉」有了一定的市場。
此外,無論是Beyond Meat,還是美國其他從事海鮮、禽類人造肉研發的公司,似乎都喜歡牢牢抓住「商業與地球未來」利益吻合的道德觀點。
有科學家預計,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96億。如果人類繼續像現在這樣吃肉,將會消耗過量的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同時也會加劇氣候變化和物種滅絕。密西根大學進行的同行評審生命周期的分析顯示,Beyond Meat的當家產品Beyond Burger(漢堡)與真正的牛肉漢堡相比,用水少99%,佔地少93%,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少90%,並且需要的能量比牛肉漢堡少46%。
大豆組織蛋白
小工廠的生意經
人造肉的一夜爆紅來得有點突然,但是為了等這一天,素蓮已經準備了近十年。
外人很難想到,這個十年來門面、場地幾乎沒有任何變化的小工廠,最近卻頻頻引來一些投資機構,甚至是上市公司的調研。
2009年,在深圳從事保健品銷售的張信良回到家鄉寧波,把目標聚焦在了有關「健康」的創業項目上,這就有了做素食的主意。
據他回憶,當時國內市場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產品標準,每臺加工機器都需要按照實際需求進行定製,沒有一個參照物可循。
「這十年,我們做的全部工作就是給自己的產品打上『DNA』。」張信良說。
在張信良看來,從早前的素食產品到現在的人造肉,製造中最關鍵的一環是原料,有了原料之後還要考量調味技術等環節。每一項都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比對試驗。因此,張信良在向他人介紹素蓮時,總是會明確地把定位放在研發企業,而非生產。
據張信良介紹,在過去10年裡,素蓮研發了100餘種人造肉產品。而這些產品,沒有一樣大規模地鋪開銷售渠道,幾乎所有產品都是在市場上銷售一兩年以後,就被素蓮主動切斷了市場渠道,回收進了產品儲備庫。
「用時間換空間是我們的核心戰略,我們不做市場推廣,我們只需要知道自己的產品好不好,能不能被市場接受。只要技術過關了,風口一到,批量生產只是時間的問題。」張信良信心滿滿。
資本的嗅覺是最靈敏的。早在2013年,就有一些投資方找到素蓮,希望能參與相關產品的研發生產工作,但是當時張信良考慮到素蓮的技術基礎與產品儲備,擱置了融資方案。直到最近,素蓮才正式開啟了與資本的合作——一家基金與素蓮將在安徽合作辦廠,主營凍品生產。
在張信良的規劃中,素蓮在經歷了材料深加工、技術重組後,將致力於推動人造肉產品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而非被「素食」標籤化。
5月20日,「人造肉」概念指數當天下跌5.59%,半個月來首次出現大幅震蕩。對真正從事「人造肉」研究的機構和企業來說,這一「新風口」來得很突然,接下來還面臨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