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能靜大半輩子的「自我救贖」,是悲劇還是喜劇?

2020-08-20 王小騫親子說

王小騫說:


很多人對伊能靜的印象:作。


最近兩個火熱的綜藝節目,把伊能靜推向了風口浪尖。


可謂是每天都在乘風破浪地前行著。


網友們對她貶褒不一:


有人說:



也有人說:



有位網友的評論引起了大家的討論:伊能靜活了大半輩子,咋還沒活明白,她這麼作,圖什麼?


而是「小公主」人設的伊能靜卻表示:「我這一生都在救贖自己,我的家庭與敏感至今都有人嘲笑。」


在「作」的背面,是渴望被看見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這句話用在伊能靜身上再合適不過。


伊能靜的童年太不幸。


在最新一期《婆婆媽媽》中表示:52歲的她至今都沒有辦法享受到家庭的快樂。



我身上那些毛病不是我想要的;

我也希望自己不是一個這樣的人;

我不會享受……


伊能靜生父姓吳,她原名叫吳靜怡。她的父親非常重男輕女的,在伊能靜之前,媽媽已經生了6個女孩。


生父盼兒心切,在她媽媽懷孕時就警告說,如果這一胎還是女孩,他就出去和別人生兒子,伊能靜出生後,父親失望地說道:「把兒呢?怎麼沒有把兒!又是個女兒!」


言語中透露著失望,繼而離家出走。


她童年生存的環境就是:一定要去賺錢,如果不去賺錢的話就還不上債,就會有人來家裡潑油漆,把她關起來。


這在她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其實,從她的「作」中,我們不難發現,直到現在,伊能靜依然被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所困擾。


前不久,她評論《隱秘的角落》時發了一篇長文:



她提到:「我這一生都在救贖自己。」


是啊,伊能靜幾乎是孤兒,但天資極好,缺愛與高智力帶來的高壓動力,讓她很小便脫穎而出。


缺愛,始終是她到目前為止無法逾越的鴻溝。


這種種童年陰影潛移默化影響著她的三觀、性格、舉止。


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傷疤,所以努力武裝自己(也就是所謂的「作」):


你看,我很厲害吧!

你們不可以小瞧我哦!


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的一生,包括言談舉止和心靈能量,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不會因為個人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消失。」


她的心智,固著在童年了。


雖然,人已52。


但她的「作」卻是潛意識發出的信號,因為在「作」的背面,是渴望被看見。


她作,是因為愛感一旦消失,她就會慌神。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一定會作。


所以,她也總是打扮成小女孩的樣子,希望自己是一個萬人矚目的公主,這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你到底愛不愛我」

「我到底值不值得被愛」



童年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看起來和普通人一樣,實際上童年的影響早已深入骨髓,甚至一生都會發揮不可逆的作用。


伊能靜在反覆證明「你到底愛不愛我」的艱難困境中,從未改變。


之前在綜藝節目中,因為看到秦昊熱愛狗,於是伊能靜給老公送了一隻狗。


在節目中,看到秦昊對狗溫柔有耐心的態度,伊能靜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看,我老公對狗比對我有耐心。」



顛沛流離童年的經歷,讓伊能靜比同齡人要敏感,這樣的「小事兒」都如此不安。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比如,念錯字都甩鍋助理。


因為太缺愛,於是她在要求愛的時候,就比別人更為苛刻。而這種苛刻,並不是她願意的,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


就像一個餓怕了的人,即使他再也不必挨餓了,他吃飯跟別人依舊是不同的。


哪怕別人告訴他,再不必挨餓,哪怕他自己也知道,再也沒必要恐懼,可他依舊會保留「挨餓」時候的那些習慣。


與「你到底愛不愛我」並肩同行的,還有「我到底值不值得被愛」。


《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媽媽,極度壓抑自己的情感,為了孩子隱藏起自己的情感需求。



看似為孩子犧牲感情(拒絕炮友婚約),實則是掌控孩子。


生活可以有多種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大大方方戀愛,大大方方告訴兒子我愛上了別人……


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卡在死胡同裡呢?


最後落個孩子窒息,自己痛苦。


生活中有多少人還在上演這樣的戲碼與橋段?


這些危機感,是伴隨一生的,值得理解,但無法贊同,因為必須要靠自己走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原生家庭的影響是能夠療愈的。


當你知道自己成長環境有所缺失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已經超越了原生家庭。


事實上,伊能靜從未完全療愈自己。


真正的療愈是看見,懂得,與包容,而不是總是想要對方用自己愛的方式來愛自己。


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化悲劇為喜劇?



一個人要想走出原生家庭,就要勇敢地去「背叛」曾經的悲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塔拉和伊能靜經歷很像,這本書講述了塔拉親歷的「自我治癒」的故事:


17歲之前的塔拉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塔拉家裡有七個孩子,她是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孩子。

塔拉一直在父親的「控制」下長大,幾乎和外界沒有接觸,每天的工作讓她的手上長滿老繭,她從來不知道女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塔拉認識的第一個外界的朋友是男孩兒查爾斯。查爾斯鼓勵她開始參加當地的唱詩班,去劇場試音。


塔拉第一次萌生了走出山區的念頭,之前離開家去上學的三哥泰勒鼓勵她去參加考試,讀大學。


塔拉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和父親周旋。


最終,17歲的塔拉憑藉驚人的毅力靠自學上了大學。



讀了大學的塔拉才真正認識這個世界,但是新的問題也來了,父親不支持她讀書。


幸運的是她總能遇到理解和支持她的老師,最終塔拉得到了去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塔拉讀的書越多,思考越多,她對自己曾經遭受的一切越感到不安。

父親的偏執和狂躁,對家裡每個人的控制讓所有人都生活在不自覺的恐慌中,塔拉的父親被燒傷,塔拉自己被撞傷,父親都不允許他們去醫院治療。


當塔拉讀了足夠多的書並認識到家裡的病態和畸形時,她意識到必須離開這個家,離開父親和肖恩。


塔拉用了十年的時間重新認識自己,承認自己,面對自己的傷痛,並主動治癒。



從17歲走出山區讀書,到27歲拿到劍橋的歷史學博士學位,塔拉·韋斯特弗用十年時間重生。

某種程度,塔拉是家庭的叛徒,但是她背叛的是有雙向情感障礙的父親,是殘暴的專制者,是懦弱的母親,是復刻了父親的兄長。

對於這段經歷,塔拉說:「我學會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父親)。因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應得。」


離開一個地獄般的原生家庭,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忘掉過去不傷痛,也一樣。


對於每個人來說,真正的幸福其實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無論生活發生什麼,我們都認為自己值得被愛。


對於伊能靜來說,也是如此。


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有人說:


人生最痛苦的時候,就是你看到了原生家庭留給自己的胎記,但又無能為力的時候。


但事實上,人生最釋然的時候,也是你經過自己的努力,割捨掉這個胎記,完成自我重塑的時候。


就像現在,雖然伊能靜過往的經歷令人心酸,但好在現在也遇到了包容她保護她的家人。


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也請不要再去群嘲別人的創傷,每一個人都應該被理解與接納,而非嘲笑與批判。


放過她吧,讓她用自己的天賦去慢慢發現自我,擁抱自我,修正自我。


別逼她,真的別再逼她。


給她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呵護。


伊能靜的開局是悲劇沒錯,但祝願以喜劇收尾。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

相關焦點

  • 伊能靜這半輩子,才是真正的乘風破浪呀
    娛樂圈公認的有兩大大才女:內地徐靜蕾,臺灣伊能靜。徐靜蕾演而優則導,會寫書,會畫畫,會書法;而伊能靜則是能演能唱,也會寫書。兩人因為優秀的文筆在娛樂圈普遍低文化的層次中顯得格外亮眼,故封才女。伊能靜就是這樣一枚女子,茉莉型美人。伊能靜出身在一個單親家庭,是家裡的老七,爸爸在她很小的時候就和媽媽離婚了。原因是山東籍的老爸想要一個兒子,而媽媽不能再生了。無論媽媽怎麼挽回,爸爸還是離開了這個家。伊能靜出生後不久,媽媽因為沒有能力養育這麼多女兒,把伊能靜送給了養母。
  • 新喜劇之王:小人物的自我救贖
    《新喜劇之王》講的故事是這樣的:一個把《演員的自我修養》當成聖經的龍套女青年如夢,以為最懂表演的她,從挖苦真受傷假碰瓷大爺的惡搞開篇。緊接著她就進入漫無邊際的悲劇之中,她堅持不懈地在劇組、友誼、愛情、家庭和人生中所有場景和場合持續地跑龍套。
  • 迷茫時該如何自我救贖?《肖申克的救贖》告訴你:思路決定出路
    《肖申克的救贖》是一部小說,也是一部具有嘲諷性意義的敘事性電影。採用的是以第二主人公瑞德為第一人稱的敘述視角,講述男主角銀行家安迪因槍殺妻子及其情人的罪名蒙冤入獄後,不動聲色、步步為營地謀劃自我拯救,並最終成功越獄,重獲自由的故事。監獄,是一個層層把關,嚴防死守的地方,說它是牢籠一點都不為過,要想從這樣一個地方逃出去,簡直比登天還難。
  • 豆瓣9.7《肖申克的救贖》: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帶著陰鬱的情懷,我觀看了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一開始我並不能明白影片其中蘊含的深意。直到我觀看了三遍、四遍,甚至更多時,我才深深體會到,影片並不是簡單地告訴我們如何進行自我救贖,而是告訴我們真正的「救贖」在於自我覺醒。
  • 盤點fate裡堪稱悲劇的細節,比如紅A,他永遠得不到救贖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在fate的這個系列裡,悲劇是比喜劇多的。在很多地方我們甚至還未察覺是悲劇,悲劇就已經存在了。
  • 你們喜歡看悲劇還是喜劇?
    你們喜歡看悲劇還是喜劇?我們都知道,文藝作品有喜劇和悲劇之分,魯迅曾經這樣說: 「真正的悲劇,是把美好的東西撕碎給人看」,話出自於魯迅,講得也很透徹。其實,這句話一開始是這樣的,「不過在戲臺上罷了,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
  • 伊能靜作文解讀5:美狄亞為愛叛父弒兄弒子,天理難容還是情有可原
    這是跟著一啟書解讀「伊能靜文案」的第5篇文章。希望看這篇文章的你,能從明星寫的小作文中,得到一些關於自我寫作的啟發和創作技巧。讓我們一起追有價值的星,學有才氣的文,擴充自己的創作思路。伊能靜在去希臘工作時,就帶了幾本關於希臘、羅馬的神話書。她的這個工作習慣還是很值得我們借鑑的。無論去哪個城市、哪個國度,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閱讀那裡的人物、故事傳記。書籍是打開每個人認識新國度的最好指南針,它遠比去博物館看展覽來的更深刻。
  • 《桌球天王》救贖與自我救贖!
    他自我救贖,一橋救贖。加勤是自我救贖,外加雷建衝的一點點救贖。再說說Niki,以前只知道她和KC是一對,沒想到她還是上海人,就是不知道為什麼覺得她和陳敏之超像的,除了眼睛。現在看她還蠻順眼的~~【炒靚】:一開始編劇搞了個懸念,讓觀眾以為VINCENT真的是她的男朋友,後來才知道原來是她兒子,她是個未婚媽媽。
  • 《夏洛特煩惱》究竟是喜劇還是悲劇?
    因為他看清了身邊的人都是圖他帶來的利益,於是他開始想念那個被他嫌棄的女人了,當他再找到冬梅的時候,冬梅已經嫁給了大春,夏洛和大春商量,他願意用自己的一切作為交換,只想讓大春把冬梅還給他,大春在聽後狠狠地揍了夏洛。因為在他看來冬梅是無價的,夏洛去醫院後被檢查出愛滋病,在醫院一個人等死的時候,卻只有冬梅真心實意的去看望他。在最後他流下了一滴淚,應該是後悔了吧。
  • 動漫:《俠肝義膽沈劍心》是喜劇,還是悲劇?
    目前該動漫已經播放了兩季,主角還是那個主角,而劇情卻是截然不同的。首先,第一季。沈劍心(主角,也叫「沈心」,「心心」),稻香村保護一方安全的無業游民(簡稱「保安」),在看了許多從這裡出去,逐漸成為守護正義的大俠後,慢慢的不甘於現狀,決心也成為一名江湖大俠。
  • 《喜劇之王》還是《悲劇之王》?尹天仇還活著?
    住著幾平米的房,睡在一張單人床,拿著演員自我修養的書,對著大海舔舐小螻蟻的傷,努力與奮鬥的口號像一劑強心劑,等待把精神交給命運再次蹂躪!想養你,但是怕養不起玄幻的鎂光燈下,尹天仇版的雷雨熱烈上映,街坊鄰裡雷鳴般的掌聲,娟姐突兀的前來捧場,有情人甜蜜的夫唱婦隨,演出大獲成功,一切都顯得那麼美輪美奐,只是這場戲演在天堂,不在人間!
  • 壓抑下卻飽含深意,淺談「暗黑系遊戲」帶來的「自我救贖」
    《地獄邊境》「自我救贖」:在遊戲跟隨主角經歷了一次死亡,目睹了死亡的全部過程,讓玩家領略到一步步走向死亡是多麼的可怕,我們所擁有的生命是多麼珍貴,遊戲故事的悲劇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卻會在遊戲之外更加珍惜自己生活的一點一滴。在《無盡夢魘》的遊戲畫面裡,依舊還是黑白色調,但是多了一種醒目刺眼的東西——紅色的血,黑白手繪裡出現了突兀的紅色,視覺衝擊感非常強烈。
  • 億萬富豪大衣哥朱之文是喜劇還是悲劇
    億萬富豪大衣哥朱之文是喜劇還是悲劇?大衣嫂說朱之文成名後,有錢了,自己一天天的化妝,說不放心朱之文,因為她有很多女粉絲。也許她擔心會發生別的故事吧。大衣哥說他老婆化妝還不如不化妝,大衣哥真是幽默。大衣哥從清貧的農民,經過努力成了億萬富翁,就個人而言,我覺得算是喜劇,何其成功,何等風光啊。這麼大的財富,要說還不算成功,那真是檸檬精了。大衣哥最近多次上熱搜,真是厲害了。他的煩惱不是來自鄉裡鄉親借錢不還,其實大衣哥完全可以搬到大城市生活,但搬到大城市就改變了農民的形象,也許會耽誤前程,他需要靠這個人設。畢竟光靠唱歌是不行的,唱歌好聽的人多的是。
  • 完美陌生人:喜劇還是悲劇?
    裡面確實是有喜劇,一些情節會將你逗笑,但我卻感覺這並不是單純的喜劇,更像是悲劇,令人害怕。接下來小編帶你走進這部影片。導演將這部影片定義為喜劇,看懂的人都視為悲劇。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每一對情侶都渴望有自己的私人空間,但將這份私人空間完完全全暴露在陽光底下,又會引發多大的矛盾,帶來多少煩惱.在伊娃問羅科為什麼反對這個遊戲時。羅科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太脆弱了。」
  • 胡因夢:臺灣第一美女,閃婚閃離李敖被罵半輩子,是悲劇還是幸運
    可以說,胡因夢這輩子的命運,與李敖有著很大的關係,人生最青春最輝煌的時刻,選擇了閃婚,熱戀短暫3個月又遭掃地出門,還無辜的被罵了半輩子。然而,最終她還是重新找回了自我,看淡了紅塵中的紛擾,過上了安穩而平靜的生活。
  • 《超脫》:生活是無法逃離的囚籠,需要自我救贖
    救贖……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那可太難了,你永遠不知道因為救贖那一個人,多少人在背後默默承受了他本可以不承受的那些痛苦……《超脫》就是圍繞著一個無意義的故事展開的:一個悲傷的代課老師,來到一所行將關閉的三流學校,管理一幫頑劣的學生,中途照看著一個雛妓。最終學校關閉了,有人死去了,有人離開了,有人絲毫沒有改變——就是這樣一個故事。
  • 我們都在自我救贖,也在被救贖_觀肖申克的救贖有感
           有一種鳥,它們的每一片羽毛都閃耀自由的光輝,冥冥中註定是無法被囚禁的,《肖申克的救贖》就講述了這麼一個籠中鳥如何掙脫出囚禁的牢籠飛往自由天空的故事。
  • 把你的人生寫成一本書,是悲劇還是喜劇
    人的一生就像在演戲,悲劇也罷,喜劇也罷,關鍵要看你自己怎麼演。如果真得要寫成一本書,那我們也只能邊演邊寫,因為誰也不知道明天會是怎樣的。如果你能看淡人生,那麼你的這本書肯定是以喜劇收尾;反之,如果你放不下一切,那你會活得很累,自然談不上開心快樂。人,不可能一帆風順,一輩子,有悲歡,也有離合。我們最幸福的,就是老了,卻還有父母在,身邊有愛人在陪伴,子女有出息。一個人要善良。父母如果還健在,一定要學會感恩,學會孝順。
  • 是「作」還是怕?伊能靜缺的,不是一句我愛你
    1、害怕失去,所以才需要聽「我愛你」在《婆婆和媽媽》裡有一幕,伊能靜跟秦昊說,希望他能經常對自己說「我愛你」,因為她覺得自己「有某個地方還是沒有被養大,還是想要當那個小女孩」。她明知有些悲劇不是「早知道」就能挽回的,卻還是忍不住這麼想。 因為在巨大的傷痛和遺憾面前,我們都需要尋找一個出口,這個出口可以幫我們找回一些內心的力量,以免讓自己被無力感所擊垮。而這一句遲來的「我愛你」,就是伊能靜的出口。
  • 《安家》生活,是出悲劇?還是喜劇?我們自己說了算
    《安家》生活,是出悲劇?還是喜劇?《安家》生活,是出悲劇?還是喜劇?《安家》生活,是出悲劇?還是喜劇?《安家》生活,是出悲劇?還是喜劇?《安家》生活,是出悲劇?還是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