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騫說:
很多人對伊能靜的印象:作。
最近兩個火熱的綜藝節目,把伊能靜推向了風口浪尖。
可謂是每天都在乘風破浪地前行著。
網友們對她貶褒不一:
有人說:
也有人說:
有位網友的評論引起了大家的討論:伊能靜活了大半輩子,咋還沒活明白,她這麼作,圖什麼?
而是「小公主」人設的伊能靜卻表示:「我這一生都在救贖自己,我的家庭與敏感至今都有人嘲笑。」
在「作」的背面,是渴望被看見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這句話用在伊能靜身上再合適不過。
伊能靜的童年太不幸。
在最新一期《婆婆媽媽》中表示:52歲的她至今都沒有辦法享受到家庭的快樂。
我身上那些毛病不是我想要的;
我也希望自己不是一個這樣的人;
我不會享受……
伊能靜生父姓吳,她原名叫吳靜怡。她的父親非常重男輕女的,在伊能靜之前,媽媽已經生了6個女孩。
生父盼兒心切,在她媽媽懷孕時就警告說,如果這一胎還是女孩,他就出去和別人生兒子,伊能靜出生後,父親失望地說道:「把兒呢?怎麼沒有把兒!又是個女兒!」
言語中透露著失望,繼而離家出走。
她童年生存的環境就是:一定要去賺錢,如果不去賺錢的話就還不上債,就會有人來家裡潑油漆,把她關起來。
這在她心裡留下了很深的陰影。
其實,從她的「作」中,我們不難發現,直到現在,伊能靜依然被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所困擾。
前不久,她評論《隱秘的角落》時發了一篇長文:
她提到:「我這一生都在救贖自己。」
是啊,伊能靜幾乎是孤兒,但天資極好,缺愛與高智力帶來的高壓動力,讓她很小便脫穎而出。
但缺愛,始終是她到目前為止無法逾越的鴻溝。
這種種童年陰影潛移默化影響著她的三觀、性格、舉止。
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的傷疤,所以努力武裝自己(也就是所謂的「作」):
你看,我很厲害吧!
你們不可以小瞧我哦!
心理學上說:「一個人的一生,包括言談舉止和心靈能量,都深受原生家庭的影響,並且這種影響,不會因為個人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而消失。」
她的心智,固著在童年了。
雖然,人已52。
但她的「作」卻是潛意識發出的信號,因為在「作」的背面,是渴望被看見。
她作,是因為愛感一旦消失,她就會慌神。沒有被好好愛過的人一定會作。
所以,她也總是打扮成小女孩的樣子,希望自己是一個萬人矚目的公主,這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你到底愛不愛我」
「我到底值不值得被愛」
童年缺愛的孩子,長大後看起來和普通人一樣,實際上童年的影響早已深入骨髓,甚至一生都會發揮不可逆的作用。
伊能靜在反覆證明「你到底愛不愛我」的艱難困境中,從未改變。
之前在綜藝節目中,因為看到秦昊熱愛狗,於是伊能靜給老公送了一隻狗。
在節目中,看到秦昊對狗溫柔有耐心的態度,伊能靜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你看,我老公對狗比對我有耐心。」
顛沛流離童年的經歷,讓伊能靜比同齡人要敏感,這樣的「小事兒」都如此不安。
諸如此類的還有很多,比如,念錯字都甩鍋助理。
因為太缺愛,於是她在要求愛的時候,就比別人更為苛刻。而這種苛刻,並不是她願意的,已經成為了一種深入骨髓的習慣。
就像一個餓怕了的人,即使他再也不必挨餓了,他吃飯跟別人依舊是不同的。
哪怕別人告訴他,再不必挨餓,哪怕他自己也知道,再也沒必要恐懼,可他依舊會保留「挨餓」時候的那些習慣。
與「你到底愛不愛我」並肩同行的,還有「我到底值不值得被愛」。
《隱秘的角落》中的朱朝陽媽媽,極度壓抑自己的情感,為了孩子隱藏起自己的情感需求。
看似為孩子犧牲感情(拒絕炮友婚約),實則是掌控孩子。
生活可以有多種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大大方方戀愛,大大方方告訴兒子我愛上了別人……
為什麼一定要把自己卡在死胡同裡呢?
最後落個孩子窒息,自己痛苦。
生活中有多少人還在上演這樣的戲碼與橋段?
這些危機感,是伴隨一生的,值得理解,但無法贊同,因為必須要靠自己走出來。
從心理學角度上來說,原生家庭的影響是能夠療愈的。
當你知道自己成長環境有所缺失的時候,意味著我們已經超越了原生家庭。
事實上,伊能靜從未完全療愈自己。
真正的療愈是看見,懂得,與包容,而不是總是想要對方用自己愛的方式來愛自己。
要背叛多少曾經,才能化悲劇為喜劇?
一個人要想走出原生家庭,就要勇敢地去「背叛」曾經的悲劇。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中的塔拉和伊能靜經歷很像,這本書講述了塔拉親歷的「自我治癒」的故事:
17歲之前的塔拉沒有受過任何教育,塔拉家裡有七個孩子,她是最小也是唯一的女孩子。
塔拉一直在父親的「控制」下長大,幾乎和外界沒有接觸,每天的工作讓她的手上長滿老繭,她從來不知道女孩子應該是什麼樣子。
塔拉認識的第一個外界的朋友是男孩兒查爾斯。查爾斯鼓勵她開始參加當地的唱詩班,去劇場試音。
塔拉第一次萌生了走出山區的念頭,之前離開家去上學的三哥泰勒鼓勵她去參加考試,讀大學。
塔拉一邊努力學習,一邊和父親周旋。
最終,17歲的塔拉憑藉驚人的毅力靠自學上了大學。
讀了大學的塔拉才真正認識這個世界,但是新的問題也來了,父親不支持她讀書。
幸運的是她總能遇到理解和支持她的老師,最終塔拉得到了去劍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
塔拉讀的書越多,思考越多,她對自己曾經遭受的一切越感到不安。
父親的偏執和狂躁,對家裡每個人的控制讓所有人都生活在不自覺的恐慌中,塔拉的父親被燒傷,塔拉自己被撞傷,父親都不允許他們去醫院治療。
當塔拉讀了足夠多的書並認識到家裡的病態和畸形時,她意識到必須離開這個家,離開父親和肖恩。
塔拉用了十年的時間重新認識自己,承認自己,面對自己的傷痛,並主動治癒。
從17歲走出山區讀書,到27歲拿到劍橋的歷史學博士學位,塔拉·韋斯特弗用十年時間重生。
某種程度,塔拉是家庭的叛徒,但是她背叛的是有雙向情感障礙的父親,是殘暴的專制者,是懦弱的母親,是復刻了父親的兄長。
對於這段經歷,塔拉說:「我學會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決定,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他(父親)。因為我需要如此,而不是他罪有應得。」
離開一個地獄般的原生家庭,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忘掉過去不傷痛,也一樣。
對於每個人來說,真正的幸福其實都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是無論生活發生什麼,我們都認為自己值得被愛。
對於伊能靜來說,也是如此。
東野圭吾曾說: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有人說:
人生最痛苦的時候,就是你看到了原生家庭留給自己的胎記,但又無能為力的時候。
但事實上,人生最釋然的時候,也是你經過自己的努力,割捨掉這個胎記,完成自我重塑的時候。
就像現在,雖然伊能靜過往的經歷令人心酸,但好在現在也遇到了包容她保護她的家人。
而作為旁觀者的我們,也請不要再去群嘲別人的創傷,每一個人都應該被理解與接納,而非嘲笑與批判。
放過她吧,讓她用自己的天賦去慢慢發現自我,擁抱自我,修正自我。
別逼她,真的別再逼她。
給她多一點理解,多一點時間,多一點呵護。
伊能靜的開局是悲劇沒錯,但祝願以喜劇收尾。
王小騫
著名主持人,親子教育專家,「王小騫親子說」創辦人,中科院心理所「婚姻與家庭心理輔導師」,中國婦女基金會「家庭成長計劃」愛心推廣大使,「愛育未來」家庭早期教育公益項目專家顧問。深入研究自我、家庭系統與孩子的發展規律,持續探索實用、可操作的兒童養育理念及家庭解決方案。因在家庭教育領域的踐行和強大的使命感與踐行力,深受百萬爸爸媽媽信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