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推送總第286期!2017第96期。精心編選,用心編輯。每天七點,準時送達!一切,都是為了觀看管樂飛揚的您---我的朋友!
好消息:為方便朋友們查閱編發的內容,本平臺開通了號內搜功能,點擊打開下方的「閱讀原文」,在新頁面內輸入想要查詢的關鍵詞,可以搜到本平臺編發過的相關內容。這樣做,是更好的為朋友們方便查閱。
摘:曲終管裂,有一個詞形容格外奇巧——「穿雲裂石」。傳說李謩得到友人以村舍煙竹製成的一支笛,堅如鐵石,在某個月夜泛舟時吹起,岸上有位陌生人聞聲呼喚他。等此人上船後,陌生人借用了李暮的竹笛,吹出世間罕有的精妙之聲,仿佛山石聞聲可裂。
屈原的弟子宋玉寫過一篇《笛賦》,其中用典與故事,多半杜撰。那個年代,從字形上研究更可能是《篴賦》,我們不去追究字字珠璣的賦文所描述的篴究竟是橫吹還是豎吹,是洞簫還是笛,只需要花點安靜的時間,沿著作者精絕的描繪,去感受樂師嚴春、子午在落日西沉時吹笛的場景。他們手中的笛,與師曠的笛可謂一對雌雄笛。師曠在衡山之陽的茂林,發現了雄竹,宋意送別荊軻,在易水上得到雌竹,於是借王爾、公輸班這樣的能匠妙手,將竹材製成笛。「延長頸,奮玉手,摛朱唇,曜皓齒,赬顏臻,玉貌起,吟清商,追流徵,歌《伐檀》,號孤子,發久轉,舒積鬱。」他們的吹奏姿態風雅無雙,技巧亦是高超絕綸。吹至愁怨時,如永不得見的相思,直刺人心之痛,堪比親人早亡,生離死別;吹至激越時,又如青雲扶搖直上九霄;吹至慷慨時,如壯士失志。一根竹管能吹出千絲萬縷、千差萬別的情感,奔湧時如大海,柔婉時若流水,壯士一去不返的滿腔悲壯,化做氣流在竹腔交匯,自音孔而出,宋玉最後感嘆雅笛正聲,善若賢士,可安心隱志,清和長久。岷江上遊發現的最古老的四孔羌笛,由鷹腿骨製成(圖片來源:中國國家地理網)張騫通西域之後,胡人的羌笛隨著背上鋪有波斯毯子的駱駝、馬背上的樂隊一起熱熱鬧鬧而來。樂人們一路彈著琵琶,吹著笛子,踏歌而行,西域之聲如狂風潮浪,一夜之間改變了大漢天子殿堂上的風景。本來對先秦古樂漸已淡漠的人們,隨即歡快地接受了彼時最時髦的羌中橫笛,而古制籥、篪、篴,被遺忘得更快了。漢代四百年,被戰火破壞的土地被重新整合,人們翻動土壤,撒下種子,收穫新的莊稼。而羌笛到來的時候,正是藉助外來文明重新建構思想秩序之時。西漢末年,中國古笛已與胡人羌笛完全融合,傳統更生,記憶刷新,新的歷史便從羌笛開始。漢代始興的鼓吹樂和橫吹樂,排簫和建鼓為鼓吹,笳和角的組合為橫吹,吹奏樂器中橫笛也不可少。漢樂府「絲竹更相合,執節而歌」的相和歌,配樂絲竹是簫、笛、笙、竽、琵琶、瑟、箜篌、築,節是節鼓。樂人唱著來自民間巷陌的歌辭,「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江南》)「欲歸家無人,欲渡河無船。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悲歌》),還有敘事歌《焦仲卿妻》、《陌上桑》等,它們借用先秦楚歌一人唱餘人和的形式,在宮廷裡天子舉行的宴飲上表演。殿閣中響起的是庶民之樂,唱道的是尋常人情。有歌舞、器樂和表演的是相和大曲,曲之前表演的歌詩為豔,主要歌唱的部分是曲,每一個歌唱段落之間的純音樂間奏是解,大曲高潮部分為趨,又名亂,曲終闕盡之時,眾音畢會,沸沸揚揚進入尾聲。
漢代音樂藝術以平實自然又自由舒展的風格接替了先秦的鐘磬之樂,巫舞被來自八方的民間舞蹈取代,《巾舞》、《鐸舞》、《盤鼓舞》、《巴渝舞》……它們都需要笛這樣富有生機的新型樂器配合新編歌舞。漢武帝時期,曾有一條裝飾著龍首與鳳蓋華旗的大船,載著美豔的樂伎在上林苑的昆明池中遊樂,她們唱著《濯歌》,伴著歡快悠揚的鼓吹樂,天子劉徹並不與這些鼓吹伎女同船作樂,而是極風雅地在池中修造的豫章觀上隔水欣賞,不亦樂乎。胡樂如天外飛音,是漢代至唐代宮廷音樂中最富華彩的一道裝飾,它們和中原文明融合後,演化為別致的漢家之聲。宮廷樂師李延年根據張騫帶回的胡曲《摩珂兜勒》改編了二十八支新曲,其中《關山月》、《梅花落》、《折楊柳》三支是笛曲。它們悽清婉轉,飽含思鄉之情,一代代傳下來,唐人不少描寫羌中橫笛的詩詞,總與這三首名曲所象徵的家國悲愁有關。邊塞的徵人,身處萬仞山間,人似孤城,關山寒月,雪拂梅落,長堤春柳,是唐詩中關於羌笛出現最多的意象。王之渙在《涼州詞》中悲嘆:「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昌齡《從軍行》有「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裡愁。」文士思鄉聽玉笛,在長安、洛陽城中的水榭樓臺之上,李白無意間聽到《折楊柳》,不禁發問:「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宋之問的《詠笛》詩至少有四處引用,「羌笛寫龍聲,長吟入夜清。關山孤月下,來向隴頭鳴。逐吹梅花落,含春柳色驚。行觀向子賦,坐憶舊鄰情。」前三處是這三支笛曲,最後一句引用的是晉人向秀的《思舊賦》。昔日竹林七賢的向秀,在某個薄冰冬日,偶然路過嵇康故宅,彼時這位擅理絲竹的好友已不在人世,忽聽鄰家有人在吹笛,音聲慷慨悲絕,似白鳥啼號划過灰天,不禁感憶嵇康當年臨當就命時,一曲廣陵散辭世的絕然豪氣。詩人寫笛音,常常因「偶聽」、「忽聞」產生激烈的感懷。向秀《思舊賦》的誕生,完全因為「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復尋。」站在故友的空廬前,心中激蕩起憤懣,正是這突然而至的悲涼笛音,來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一下子刺痛了向秀,令他毫不猶豫「停駕言其將邁兮,遂援翰而寫心!」提筆揮成這篇千古名賦。唐代以前,笛簫不分,至唐朝,樂人劉系在竹笛的吹孔與指孔之間增開一孔,從竹管內壁取出薄薄的笛膜,貼在這個孔上,令笛音更清亮,擁有前所未有的穿越力,笛終於成型。此時,笛簫概念基本分開,橫吹為笛,豎吹為簫。唐代笛種繁多,《十部樂》中燕樂有長笛、短笛,龜茲樂中使用橫笛,高麗樂中使用義觜笛,還有中管笛、七星管笛、玉笛、鐵笛……不下二十多種,制笛的材料,有苦竹、紫竹、斑竹、玉屏竹、白竹等竹材,還有玉、鐵、銅、瓷。華夏之音也傳至西域,李白有詩云:「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聲。十月吳山曉,梅花落敬亭。」這裡有一個典故《梅花落》,詩中以玉笛吹之,此曲擬風雪吹落梅花的美妙姿態。宋人楊億有首《少年遊》,借用了南朝宋武帝時期的壽陽公主關於梅花妝的典故,可用來解讀這支笛曲的神妙。江南節物,水昏雲淡,飛雪滿前村。千尋翠嶺,一枝芳豔,迢遞寄歸人。壽陽妝罷,冰姿玉態,的的寫天真。等閒風雨又紛紛,更忍向、笛中聞。當年公主在含章殿的簷下睡著,醒來發現梅花落在額頭,留下淡淡的紅梅印拂試不去,引來宮中佳麗爭相往額頭上貼梅花妝。詞中一句「的的寫天真」道出梅花飄落的隨機天然、「的的天真」之美。美就美在偶然,誰也未曾料到,無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風吹花落,花並不知道落在哪裡,在哪一個瞬間落下,與花相遇的人,也並不知道撞上了這個瞬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唐玄宗愛笛,奉它為八音之領袖,曾作笛曲《紫雲回》,源自神遊月宮,曲成之後,令太常將曲譜刻石為記。當時的吹笛高手李謩還是個翩翩少年,他偷偷學到此曲,故意在聖上能經過的地方吹奏,令玄宗驚為天人,將李謩召入梨園法部,從此聲名鵲起,獨步長安。開元年間,宜春院的內人許和子是著名歌唱家,玄宗贊她「歌直千金」,她或許是那個時代嗓音最亮的花腔女高音,相傳每逢高秋朗月,她在殿閣高臺之上為聖上歌唱,清喉婉轉,聲音直傳九陌,聖上有一回獨召李謩為她的演唱伴奏,如鳳鳴龍吟的笛聲,直追清遠嘹亮的歌聲,高音飈得驚天動地,最後曲終管裂。曲終管裂,有一個詞形容格外奇巧——「穿雲裂石」。傳說李謩得到友人以村舍煙竹製成的一支笛,堅如鐵石,在某個月夜泛舟時吹起,岸上有位陌生人聞聲呼喚他。等此人上船後,陌生人借用了李暮的竹笛,吹出世間罕有的精妙之聲,仿佛山石聞聲可裂。等他吹到入破之時,笛身應指粉碎,李謩還未回過神來,此人已不知去向,人們驚嘆,以為是水中蛟龍的化身。晚唐盧肇撰寫的志怪小說集《逸史》中,這個故事被改編得更加玄秘,那位世外高人被描述成久居田野荒屋的獨孤老人,在李謩已吹得曲驚四座時,老人並無半點讚賞之意,「你的《涼州》裡有夷狄之氣。」 李謩略驚訝,「師傅正是龜茲人。」老人在一邊不動聲色靜靜地聽,點出他的失誤「第十三疊誤入水調」,並拿起他的笛子示範。「吹到入破時,笛子便會裂,你不會吝惜吧?」老人表情枯寂地發問。安史之亂後,李謩離開宮廷,流落民間,王建有詩云:「梨園弟子偷曲譜,頭白人間教歌舞。」說的便是他傳奇的一生。貞元初年,詩人韋應物夜泊靈璧驛,聽見有人吹笛,風格酷似李謩,問及此人,名曰許雲封,竟是李謩的外孫。談起梨園法部的往事,猶記得天寶十四年六月楊貴妃壽筵上,奏新曲,正逢南海進貢荔枝,新曲便得名《荔枝香》,頃時左右一片歡呼,聲動驪山。不久安祿山造反,此後李謩亂世漂蕩四十載。韋應物取出懷中一舊笛,疑是李謩舊物,雲封說:「良竹在雲夢澤的南岸,柯亭之下,今年七月十五前栽種,明年七月十五前截竹,過期不伐聲音會悶窒,未到日子伐下,聲音會浮,外澤中幹,受氣不全則竹夭。」又指出此竹是夭竹,承受不了高絕的音部,遇至音必破,故並非外祖物的遺贈。雲封持笛吹起《六州遍》,一遍未完,笛子就從中間劃然裂開。笛子吹破,有兩種情況,一是吹到該破時的天然功成,曲終笛破的天涯盡處,另一種則是竹材有恙,在不該破的時候破,看一眼便可準確預見兩種笛破的人,才是真正的高手,雲封在笛藝上,顯然已經青出於藍。蘇東坡認為「穿雲裂石」是吹笛的最高境界,並將此境界融入道家,「安得道人攜笛去,一聲吹裂翠崖岡。」(《同柳子玉遊鶴林招隱醉歸呈景純》)另有一次,宋元豐七年冬天,蘇東坡路過臨淮,遇見仙風道骨,鶴髮童顏的湛然先生,看上去宛如二三十歲的人,先生善吹鐵笛,東坡在《水龍吟》序中記述了這次神奇的相遇,並稱他的吹奏「嘹然有穿雲裂石之聲。」 他特意作一首《水龍吟》,被後世認為是宋人詠笛之冠。楚山修竹如雲,異材秀出千林表。龍鬚半剪,鳳膺微漲,玉肌勻繞。木落淮南,雨晴雲夢,月明風嫋。自中郎不見,桓伊去援,知孤負、秋多少。聞道嶺南太守,援堂深、綠珠嬌小。綺窗學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嚼微含宮,泛商流羽,一聲雲秒。為使君洗盡,蠻風瘴雨,作霜天曉。宋人倚聲填詞,笛譜又是詞譜,這首《水龍吟》便是倚聲填詞的佳例。宋人著名的笛曲填詞還有:秦觀的《蘭陵王》、林逋的《霜天曉角》、劉長卿的《謫仙怨》、黃庭堅的《鼓笛令》、周邦彥的《月下笛》……宋代民間音樂更盛,各類笛的品種層出不窮,在宮內,鼓吹、教坊、燕樂等各個部門都設笛部,且出現類似叉手笛這樣的雅樂用笛,它演奏時須雙手交叉,又名拱辰管,不過雅樂已經不盛,很快這個笛種也就消失了。《工尺譜》還記錄了官笛、夏笛、小孤笛等新奇的笛種,教坊裡專門設笛色,北宋是龍笛色,南宋是笛色。宋淳熙年間,德壽宮的龍笛色多達四十名,每逢中秋或月夜,便有龍笛獨奏,宋代宮廷的教坊會在民間演出,這裡的龍笛便是在民間瓦舍中的「清樂」表演,它有龍笛齊吹或獨奏,也可與方響、拍板、笙等樂器的合奏。《都城紀勝·瓦舍眾伎》提到這個場景時說「聲聞於人間,真清樂也。」龍首笛,與龍笛有區別,龍笛是笛身裝飾龍紋,龍首笛則是象形笛,整隻笛身狀若一條龍,一端雕龍首,也有的雕龍尾。今天在民間有些地方還能看見。建於北宋太祖開寶七年的開封繁塔,當時稱興應寺塔,1983年繁塔修復時,發現二層塔心室有二十尊磚雕佛龕,每尊內雕一位頭戴寶冠,頸飾瓔珞、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的佛伎,從裝飾和磚雕來看,應屬佛教密宗。樂器有排簫、笙、琵琶、龍首笛、拍板、觱篥等十二種樂器,司龍首笛的佛伎面容祥和,略帶微笑,她的手正橫持笛身,嘴微微蹙起,正在吹奏,頭部位置的龕壁上雕有一圈佛光,似妙音菩薩。說唱、百戲、歌舞散樂、戲曲,笛音精微清妙,又靈活輕便,且能適應各種新的變化,發展得格外活色生香。元明清三代,雜劇與戲曲的時代,笛在這樣的環境下得以一直發展。崑曲裡的曲笛,格外值得品味,笛師全憑氣息的控制,既不蓋過唱腔,又不壓抑自身,舒展自如,似連似斷,若有若無,在虛虛實實之間,與行絲遊長的水磨腔配合得天衣無縫。從上古到現代,數千年來,與笛同臺的搭檔消失了許多,它自己也幾經變化,所幸基本形制依然保存著。福建南音裡,上四管分洞簫和品管,品管即橫笛,它們分別與二弦、琵琶、三弦、拍板組成近似唐宋士族家蓄的小型樂隊,演奏延襲自唐宋流傳下來的法曲、大曲、佛曲及宋詞慢唱,形式呢,依然是「絲竹相合,執節者歌」。
雖然如神跡般穿雲裂石的奇景不復再現,不過身在鬧雜的都市,聽見清悠笛曲,依然如置身「蘆花深入泊孤舟」的秋水岸,體會「笛在明月樓」的疏朗。它屬於慢騰騰的辰光,寫意的水墨畫,千裡江煙的寒色,屬於月明風嫋,風又恰好吹落了梅花的那些個瞬間。(編輯整理:李大白)
《古樂之美》 蘇泓月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16.1
資料來源「華文好書」,本平臺僅作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傳承國樂 傳播國樂
管樂飛揚 每天七點
與您有約 不見不散
直接點擊 關鍵詞 查看以往的精彩~
牧笛| 南詞 | 泉水叮咚 | 賣菜 | 綠洲 | 歡樂鬥地主 | 魂鬥三國 | 縱馬長歌 | 豬八戒背媳婦 | 御天九式 | 大笑江湖 | 牧雲謠 | 殺豬刀 | 千本櫻 | 迎賓曲 | 陽光照耀著帕米爾 | 沂河歡歌 | 扮仙 | 梁祝 | 江河水 | 丟丟銅仔 | 運糧忙 | 高原上的節日 | 喜訊 | G大調協奏曲 | 野蜂飛舞 | 牧民新歌 | 百鳥引 | 草原的思念 | 小放牛 | 百鳥迎春 | 姑蘇行 | 三五七 | 鷓鴣飛 | 名家談笛 | 學術文論 | 笛子教學 | 笛曲欣賞 | 笛子資料集錦 | 五梆子 | 喜相逢 | 雨碎江南 | 問情
點擊「閱讀原文」,更多精彩內容任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