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上長了一個大腫瘤需要連腫瘤帶椎體整體切除,缺損的脊椎怎麼辦?用3D列印的人工椎體來置換。
早在2017年,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以下簡稱「南醫三院」)骨腫瘤科團隊成功為一名骨腫瘤患者切除帶瘤部分的脊椎,並植入3D列印人工椎體,類似手術在廣東省內還是首次開展。
其實,類似高精尖技術在南醫三院不是新鮮事。這些年來,醫院不僅緊跟世界科技發展步伐,自主創新3D列印人工器官技術,而且發揮骨科龍頭優勢,將技術推廣至基層地區,展現作為省級骨科醫院的責任與擔當。
自主創新3D列印人工內植物將率先在骨科取得突破
多年來,南醫三院廣泛推動3D列印技術使用,將其當作解決骨科疑難雜症「利器」,幫助患者實現了重新站起來的夢想。
今年3月初,45歲的粵湘交界山區農婦成阿姨不慎從四樓摔下,造成嚴重的骨盆、髖臼複雜骨折。雖然命保住了,但她左髖部疼痛劇烈、髖關節完全不能活動。
複雜骨盆骨折手術是個棘手的難題,創傷大、出血多,併發症多。創傷骨科團隊決定嘗試應用3D列印,為她「量身定製」接骨板。接骨板主要使用鈦合金列印,組織相容性好,與復位後骨形態匹配度高,強度也符合人體需求。
術前計算機模擬復位,小切口手術順利完成。10天後,成阿姨痊癒出院。
「3D列印技術是實現精準醫療的一個途徑,以後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骨科各領域。」南醫三院院長蔡道章表示,對3D列印臨床應用的研究和探索,是南醫三院堅持自主創新凸顯的特色優勢之一。
比起傳統的鋼板和人工關節,3D列印金屬鋼板和人工關節等假體有何好處?蔡道章介紹,人工關節固定在人體內,越來越多採用生物固定方式,也就是使人體骨組織直接生長在人工關節假體表面上。
發力高科技,亮劍疑難雜症,在蔡道章看來,是醫院作為骨科醫院龍頭的作為和擔當,「別人不敢做的手術,我們有底氣,也有實力試一試。」
生命重於泰山,僅有勇氣是不夠的。從2010年起,醫院開始探索多學科會診模式,提升疑難雜症解決能力,集中專家智慧與能力,為人民群眾的健康保駕護航。
多學科會診和聯合手術,最終目的是為了方便患者就醫。它避免了患者反覆掛號看不同的醫生,在不同科室或醫院之間輾轉,真正實現了「患者不動醫生動」。
患者會用腳投票。蔡道章說,現在在門診看病,有時會遇到了湖南、黑龍江的患者,一問原因,他們說,鄰居在這裡做了手術,效果非常好,所以就來了。
骨科「帶頭人」助力廣東基層醫療水平提升
2016年6月8日,南醫三院加掛「廣東省骨科醫院」的牌子,成為我省首家省級骨科醫院。
2017年,廣東大手筆投入500億強基層。作為省骨科醫院,南醫三院也承擔了帶動全省基層骨科發展的職責。2017年4月份,廣東縣級人民醫院骨科能力建設項目正式啟動。
負責單位南醫三院充分利用骨科特色技術優勢,建立醫聯體,讓人才技術下沉。醫院骨科專家們每周都會到醫聯體合作單位開診、查房、手術,讓群眾在家門口即可享受到省級水平的健康及醫療衛生保障服務。
至此,各縣級醫院的骨科發展有了帶頭人。
幫扶基層,南醫三院從未止步。
2017年5月,廣東省骨科質量控制中心正式成立,中心掛靠在南醫三院。利用大數據平臺開展骨科質量與安全的科學研究,建立廣東省骨科信息資料資料庫。
2018年6月,南醫三院牽頭成立了省內首個廣東省骨科醫院環骨盆創傷聯盟,全省有60家公立醫院加入。通過對基層醫院中擁有高級職稱的醫生進行規範培訓,幫助他們掌握正確的院前急救方法和最新的手術技術,造福更廣大患者,讓患者在本地就能及時得到高水平的治療。
2019年4月,南醫三院牽頭成立廣東省第一家縣域骨科聯盟,承擔信息發布和交流、骨科人才培養、新技術推廣、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功能,推動優質資源下基層,加速推進區域醫療同質化進程,實現大病不出縣的目標。
2019年12月,針對基層護理能力薄弱導致無法實現雙向轉診的現狀,南醫三院牽頭成立骨科專科護理聯盟,幫助聯盟護理單位規範骨科護理工作,統一護理標準。
未來,南醫三院將如何幫扶基層醫院的發展?
蔡道章計劃以智慧醫院建設為抓手,發揮人工智慧與大數據的作用,輔助基層醫生進行閱片和診斷,帶動區域醫療服務能力提升,提升骨科疾病的診斷正確率,同時打造線上問診平臺,一鍵解決人民群眾就醫難題,讓群眾享受到智能化、高水平的醫療服務。
撰文:黃錦輝 王永星 陳曉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