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楊陽( 生殖男科醫生,醫學博士、哲學博士)
各位已經看過圖片的吃瓜群眾們大家好,你一定是看到標題就第一時間點進來了。
但是咱們要照顧一下村裡剛通網、手機2G上網和至今沒看過圖的親們。
先簡要介紹一下故事背景:
就在幾天前的上周末,有一個人一時手滑,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發了一張圖。
雖然他很快就刪除了,但這張圖瞬間傳遍全球,推特、微博等各種平臺都炸翻了天。
這個人就是飾演美國隊長的克裡斯.埃文斯。
平時我們見到的他都是這個樣子的:
或者是這個樣子的:
全球女同胞早就對他的一身腱子肉垂涎三尺。
但是千算萬算,想不到這樣的一個男性尤物,竟然也會一時手滑,發出了這樣一張圖:
(亮點自尋,已打碼)
話說這張圖發出來不要緊,全球女性瞬間人均列文虎克:
大家紛紛表示:
有的人直接這樣了:
有的人甚至表示這不是美隊,簡直就是美國菩薩:
但是圍觀歸圍觀,吃瓜歸吃瓜。作為一名專業的生殖男科醫生,羊醫生見過的丁丁比你用過的牙籤還多。
那麼羊醫生今天就要從科學的角度來評價一下美隊的這枚丁丁。
當然這張照片比較模糊,但我們也可以從中舔得……啊不,獲得以下幾個信息:
這枚丁丁很粗,很長,也很直
但是起立之後有點歪向左邊
而且勃起的角度很大
那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說一說其中的每一個點。
並且以美隊的丁丁為標杆,來反觀一下我們自己或老公/男票的丁丁。
羊醫生在之前的文章裡講過,全球男性的平均勃起長度是12~16公分,我國是12~13公分。
而對於粗細程度,英國的一項研究抓了381個正常男的,強行讓他們勃起並測量。得出結論:正常的男性勃起周長平均在11.66公分左右。
而美隊這個丁丁,雖然無法得知具體的長度和周長數值,但結合他的身高和大腿長度,粗略計算一下,也絕對在正常範圍以上。
許多男性在起立的時候,丁丁並不會直挺挺的直立於正當中,而是也可能自然地左偏或者右偏。
就像疲軟狀態下,丁丁存放在內褲裡的狀態,也往往是偏向一邊。
這些都完全正常,畢竟你用手扶一扶,它也是可以擺正過來的。
而從圖片裡可以看出,美隊的丁丁還是很直的。
直是個好事情,作為一枚丁丁,它只要不彎就沒問題。
而實際情況是,有些男性的丁丁根部是直的,但是越往頭部走,走著走著就會呈現出一定的彎曲狀。
這樣的情況往往是緩慢發展的,一開始可能只是稍微彎一點,但一年年過去,這個彎曲有時會逐年變彎,甚至可以發展到接近90度的大角度彎曲。
這樣的情況就很嚴重,不但沒法啪啪啪,甚至連排尿也會受到影響。
這是一種病,叫做「陰莖硬結症」,原因就是丁丁的白膜出現了局部纖維化,長出了硬塊。
這個纖維化的硬塊就會把丁丁朝著它的方向拉過去,造成彎曲。
如果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是需要持續觀察的。如果曲度不斷變大,後期甚至需要通過手術治療,糾正彎曲。
所謂的勃起角度,就是丁丁完全起立的時候,與腹部之間形成的角度。
較為普遍的觀點是,歐美男性的丁丁勃起角度會比較大,而東亞男性的勃起角度會比較小,也就是翹得比較高。
因為越大越重的丁丁,即便完全勃起,也不會翹得很高。
注意:這個角度跟勃起功能沒有什麼關係,不是說越大越好或者越小越好。
但是,勃起角度也不能太小,也就是不能太緊。
之前有兩例這樣的報導,就是有兩個外國男的角度太小、太緊了,不到30度,甚至導致他們啪啪啪困難,女上位更是想也不要想。
最後不得不通過手術,把緊繃的陰莖懸韌帶松解下來。
所以只要你硬起來之後還有富餘,可以自由掰動的話,就沒有問題。
至於美隊,他的角度大,也是由於丁丁本身粗大導致的,非常正常。
所以,咱們要感謝美隊,不惜捨身給全球男女上了一堂解剖課。
而在觀賞和吃瓜之餘,各位群眾還可以從羊醫生的科學講解中學到更多靠譜的男性生理知識。
但正如羊醫生之前說的:小孩子才會攀比長度,成年人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勃起硬度和時長。
咱們雖然無法像美隊一樣天賦異稟,但只要能保持硬度和持久,就能有美滿性福的生活。
如果做不到,那就來找羊醫生助你一臂之力吧。
羊醫生祝你幸福,助你性福。
參考文獻:
1. Veale D, Miles S, Bramley S, Muir G, Hodsoll J. Am I normal?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struction of nomograms for flaccid and erect penis length and circumference in up to 15,521 men. BJU Int. 2015;115(6):978-986.
2. Nugteren HM, Pascal AL, Weijmar Schultz WC, van Driel MF. Surgery for an "acute erection angle," when counseling fails. J Sex Med. 2010;7(3):1311-1314.
3. EAU Guidelines. Edn. presented at the EAU Annual Congress Amsterdam 2020. ISBN 978-94-9267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