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高考已經結束,各地的中考也在陸續進行中,教育題材劇開始蜂擁熒幕。根據vlinkage緯嶺數據顯示, 《少年派》蟬聯本周播放冠軍,排在第二位的是《帶著爸爸去留學》。
keyman君的身邊人當中,那些父母長輩,孩子都早就大學畢業工作了;而同齡人,都是8090後的年輕人,大多也「還是個寶寶呢」自居,即使為人父母,孩子也很小,可能更為關心社會熱點中的幼兒園虐童事件。所以問了一圈身邊人,除了很小眾的「宋思明粉」和「顏王粉」,幾乎沒有在看《少年派》和《帶爸留學》。
身邊沒人追,不代表這兩部劇不火爆,截止到發稿時,《少年派》豆瓣評分6.9,共計14945個評價,總計播放量為90554萬;
《帶爸留學》豆瓣評分4.3,共11147個評價,總計播放量為47504萬。
尤其由劉惠寧執導、六六編劇,張嘉譯、閆妮、趙今麥、郭俊辰等主演的《少年派》,連續多日獲得全國網衛視收視率之冠,是繼《知否》和《都挺好》後的第三大熱門劇。
據說很多觀眾發私信給六六,說她「在自己家架了一臺攝像機」,劇中描寫的家庭生活和自己家別無二致。由此看來,家有考生兒女的人是該劇的主力收視群體,在追劇過程中不斷對號入座,尋找共鳴。
《少年派》以高中校園為背景,聚焦於四個高中生:林妙妙、錢三一、鄧小琪、江天昊的校園生活和備戰高考的日子,是通過孩子的視角去看待青春成長和父母的教育問題的。不過,比起劇中張嘉譯和閆妮飾演的中年夫妻較具生活感,高中生活這一部分是網上詬病最多的:
「剛經歷完高考的本人只有一個想法:這真的是高中生嗎?是小學生吧?桌上一點書都沒堆,半軍事化管理學生還能玩這麼歡,上課偷吃不會這麼沒有經驗的,演員演得也用力過猛……」
「尬出天際,父母的角色臉譜化,同質化,和十年前沒區別。各種臺詞都是前幾年的老梗。明知道電視劇播出和劇本會有幾年的時間差,怎麼敢拍的時候趕潮流用當時的梗?」
「這劇裡的爸媽再典型再有趣(也白搭),孩子校園生活不接地氣不真實的程度完全就是魔幻小說級別。」
「實在受不了這種校園劇,和沙雕土偶劇一樣荼毒人,導演編劇貼近現實可以嗎?過分渲染學生嬉鬧日常不拍真正的校園生活,刻意到尷尬,看了兩集不覺好笑只覺可笑。」
總結一下,大家的槽點集中於:一、高中生活太輕鬆,宿舍環境太精緻,哪怕安了一個「精英學校」的設定,也沒法自圓其說,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距離;二、演員刻板生硬臉譜化,臺詞也都是老梗,尬演和尬幽默的感覺明顯。
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懸浮」。
早在去年,某次創作規劃座談會上,就提到一個觀點:「(很多劇)誤把現實生活的場景當作現實主義精神,飄在表面,深不下去,成為遠離生活的懸浮劇。」
「現實題材劇太難做,一不留神就被認為不接地氣、太懸浮」,好幾位業內人士在和keyman君聊天時也都感嘆過這一點。
如今,深耕現實題材的影視劇是大勢所趨,也是心照不宣的「安全牌」,但都市題材的好劇卻很罕見,究其原因,想要真正接到大眾的「地氣」不是易事,很多創作者熱衷於把近年熱搜話題集萃在一起塞入劇中,自以為這就是觀眾喜聞樂見的東西。
可以看出,《少年派》非常急於將這個社會中的焦慮、痛點、熱點話題一網打盡,哪怕明知「虎媽貓爸」的人物設定是老梗,也樂此不疲地運用;除了教育和考學這兩大爆點之外,更融入了中年失業危機、中年婚戀觀、二胎問題、高考意義等一系列社會熱門話題。
何為不懸浮?
比如《歡樂頌》把現實生活中那些讓我們討厭的又避不開的事情原樣搬進了電視劇中;
比如《我的前半生》中,唐晶說的那句「兩個人在一起,追求進步的那個會把原地踏步的那個甩開,因為人的本能就是追求更多生活的內涵外延」的臺詞;
比如《都挺好》中,楊祐寧飾演的石天冬,自始至終都只是一個「愛做飯的廚子」,沒有突然暴富,沒有「隱形富公子」的身份突轉,這就是「不懸浮」。
而這部劇,依然在把小女孩的任性胡作當作「有趣」,塑造學霸人設時還是千年不變的面癱臉+冷笑話,描寫青春期的叛逆,依然是上課起鬨、下課瘋鬧、把老師視作滅絕師太的老三樣.
當然,比起《帶爸留學》撲面而來的油膩感和老舊段子的集合運用,《少年派》無疑要清新脫俗得多,盎然的青春氣息是有的,親子間歡樂互動的默契感是有的,家長裡短的那種煙火氣也是有的,群眾的眼睛很雪亮,這從兩部劇評分的差異就可看出來。
什麼人在關注著《少年派》?剛結束人生中最重要的考試的孩子們,在這個悠閒假期,一邊歡樂地看劇一邊各展毒舌地吐槽;
而那些家有考生的焦慮父母們,自認為追劇是一條找到和青春期子女對話通道的有效途徑,以後教訓子女時可以引用劇裡的一些名言金句。哪怕罵聲不絕於耳,他們也各取所需,繼續興衝衝地追了下去。
娛樂學人
ID: yulexueren
挖掘近期熱點事件背後的keyman。
現已入駐:
頭條號|企鵝號|大魚號
百家號|新浪微博|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