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藍字」關注我們
專訪郭燈松老師前,看一個短紀錄片。片中有一個細節:當他聽說日本歌手藤圭子死的當天,默默流淚,然後一個電話打到日本,請日本朋友將她所有的唱片全部收齊。
因此邊準備採訪提綱,邊聽著藤圭子唱的歌。然後,在郭燈松老師家裡,請他用他自己做的黑膠唱機,放她的歌。這一聽下來發現,數位音樂和唱機播放的音樂之間,效果很不一樣。數位音樂聽起來「光滑」,而唱機播放的音樂就像一個活生生的人一樣真實。如果可以在二者之間作出選擇,我不會再聽數位音樂。
郭老師家裡有一臺1957年的瑞士老唱機。雖然是工業機器,但是這臺早期的工業機器無論從烤漆、板材還是銅盤來看,具備足夠的藝術氣息。
這臺瑞士老唱機和郭燈松同齡。父親是木工,郭燈松小時候為父親打下手,早早培養出了特別強的動手能力。現在工作室裡的櫸木桌子,就是他自己做的。他的工作室名為「竹塹」,原本坐落在他杭州家裡的一個房間裡。他自從2012年跟隨太太從臺灣移居杭州,在這個房間裡工作了7年,最近才搬到杭州小河直街。
在郭老師位於小河直街的工作室裡,我們看到工作室又被劃分為木工工作室、電子工作室、作品陳列區。各種工具一應俱全;剛買來的一個雷射雕刻機因為太大,暫時放在門外。
郭老師說,一臺唱機,三個月誕生就已經是超快的了。如果遇到不尊重、喜歡催促的客人,他寧願拒絕。「這跟我有錢無錢沒關係。我只有一雙手,帶著兩個徒弟在做,」 郭老師說。如果一個客人把唱機拿回去放在家裡當擺設,這臺唱機誕生又有什麼意義呢?
一臺唱機的誕生過程,從學科上來說涉及到木工、機械、電子。唱機的木頭底盤選擇有講究。郭老師說,木頭是有生命的,無論哪塊木頭,都要想,這塊木頭適合這位客人嗎?除非是定製,不然不僅要看客人家裡的擺設風格,也要相度客人的個性。如果客人是一個「山東響馬」,郭老師也許會建議選擇老榆木;如果對方是一個南方帥哥,郭老師也許會建議使用北歐櫸木。郭老師還需要針對各地不同的氣候做模擬環境,採取措施,讓木頭去到新家裡不會產生開裂、變形等問題。
剛開始在杭州做唱機的時候,唱機上的轉盤最讓郭老師吃苦頭。起初,為了做一個銅盤,他在全國各地找鑄造師。「不是鑄造廠,是鑄造師」,鑄造廠一次生產幾萬個,而鑄造師一次只幫他做一個。最後,他在大連找到了滿意的鑄造師,做出了一個K金加銅的轉盤,永不生鏽。
一臺100公斤重的唱機,最大的難度在哪裡?那就是轉盤一轉起來,唱機的表現會不會穩。人的耳朵很敏感,聲音一不對,耳朵就能聽出來。談到這裡,就要考量電機的性能了。郭老師用的電機,99%來自於臺灣。
唱機的軸心,是郭老師的一位客人做的。這位客人從事真空電鍍業,買過郭老師做的唱機,很了解郭老師的需求。郭老師的唱機需要的軸心,就由這位客人承包了。
別的唱機的唱針是鋼針,而郭老師的唱針是用鑽石做的。
他用一臺雷射雕刻機,給唱機刻字。或者開一個模版,用手工絲網印刷。
從18歲做出第一臺黑膠唱機,到現在62歲,郭老師做了44年唱機。談起現在的工業唱機是「全塑料機」的時候, 他說:做一件事情,就要把這件事情做到最好。
文/陸 彥
圖/方敬偉、許陳勇
編輯/戴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