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雲鬥笑社》已經播到第二期了,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每一期郭德綱先生都在「敲打」徒弟們,第一期是讓徒弟們反思在觀眾中的不良印象,第二期則是讓徒弟們擺正態度。
我們也可以在蛛絲馬跡中發現演員和觀眾的一些看法的不同,也是表現出了演員自己的立場。
「捧哏不鬧,場子不熱」
這就是出現的一個問題。觀眾現在偏向於喜歡看捧哏「鬧騰」,撅逗哏。每次捧哏一撒歡,就會激起下面觀眾們的熱浪,好像傳統意義上的捧哏形式在大眾眼裡過時了。特別是孟鶴堂周九良這一對,觀眾尤其的喜歡看九良撒歡兒。不過周九良的基本功相對紮實,控場能力也比較強,也是維持在一個度內。
觀眾自然是為了看熱鬧,但是演員卻有著不同的專業看法。張鶴倫和欒雲平在節目中就談到了這個問題。
欒雲平說:「我的捧哏風格就是儘量不讓觀眾注意到我,要把觀眾的視線注意力全部集中在逗哏身上,我的服裝包括身形都是輔助逗哏演員的。」也正是因為這種傳統相聲基礎的理解,他才能和高老闆這麼長久的合作。
張鶴倫也說:「現在的觀眾反而喜歡看捧哏撅逗哏。」雖然是閒聊,但是也能體會到二位的些許無奈。因為如果觀眾的注意力不集中的話會導致整個節目的不連貫,捧哏演員如果鬧騰的尺度沒有把握好也會使逗哏演員無法更快的進入人物。
這也是現在年輕演員需要去平衡的,每個人對相聲都有著不同的理解與理念,在不違背自己的相聲理念下儘量調節與觀眾之間的點,慢慢將偏年輕化的觀眾帶入正軌。
「接熱不接冷」
這個其實不算是問題了,在最後給天津的觀眾做演出的時候,前倆個節目的場子沒有熱開,張九齡王九龍的比分也比較低,嶽雲鵬就幫忙給他們小哥倆開場。這個時候就看出來道行深淺了,嶽雲鵬兩三分鐘就把場子熱了起來,讓觀眾的積極性變高。
這種應變能力沒有捷徑,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在小劇場打磨,見過的場面越多就會越自如,觀眾自己如果沒有進入情景就會覺得這個相聲很一般,這時候他是在以一個局外人的身份看待。一旦觀眾進入情景了,那麼相聲也就好說了。
這也是演員們需要逐漸去調節適應的。
聽相聲就是圖個樂呵,人家好好說咱就好好聽!
(原創)
喜歡的記得關注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