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開
卡夫卡的《變形記》是現代小說傑作,被選入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五冊第四單元。這個單元為西方現代派文學作品專輯,還有伍爾夫《牆上的斑點》、貝克特《等待戈多》(節選)、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節選),代表了表現主義、意識流、荒誕派、魔幻現實主義。
語文教材近三十年在不斷小改中,作了一些有益嘗試。但教學思想、課堂教法和具體教案,都還停留在習慣性概念讀解上:一選讀古文就是反封建;一選讀外國文學就是揭露資本主義——通過表現人的異化來反映資本主義制度摧殘人性的社會本質。這標準答案有點道理,但閱讀作品,須從具體閱讀感受入手,一旦匆忙歸納作結,未免有些身入寶山空手歸的遺憾。
從閱讀角度,每人感受、領會各不如一,小說中人物形象、人物關係、作品主題等,皆可能解釋不同。文學作品閱讀交流中執著一端,是最大迷障。語文教學中,若只歸納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而不及小說中其他迷人之處,則是抓到芝麻扔了西瓜。
與「變形」相關的文學作品,東方西方數量都多。唐傳奇《板橋三娘子》即為「變形記」上品。西方文學中「變形」源頭可追溯到古希臘,《奧德修紀》裡有女巫把人變成豬的故事。古羅馬奧維德《變形記》和阿普留斯《金驢記》都是「變形」類名作。以文學技巧論之,筆下人物一旦產生變形,所涉之社會關係也隨之扭曲。通過變形,庸常社會突然色彩斑斕了,看似穩定的社會關係只要發生一次突變,就展現出不堪一擊的脆弱屬性。
一天,旅行推銷員格裡高利起床後準備像往常一樣用了早餐去上班,卻發現自己變成了一隻甲蟲。格裡高利日常生活庸常而規律,穩定中偶有些溫暖,和妹妹及父母親生活在一起。他必須努力工作,賺到更多錢來養家,為此一直謹小慎微,討好經理和客戶,生怕出任何差錯。這一切的前提是身體不能出任何問題:不能生病,不能翹班,尤其不能……變成甲蟲。
卡夫卡有一支魔法羽毛筆,在小說開頭他娓娓道來,並不急於講大道理,而是仔細描寫了這隻甲蟲,腹部,小腿,以及窗外迷濛煙霧。格裡高利還保留著人的意識,以此來思考變成了甲蟲的身體,於是發生嚴重不適,一貫情緒沉穩的他,情緒發生了變化。新甲蟲無奈之下學會了以甲蟲意識來思考甲蟲身體,發現了身為甲蟲的獨特之處:除了不能自由自在地翻身不能去公司上班,甲蟲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爬來爬去,不再焦慮上班找客戶。減輕了精神負擔後,甲蟲格裡高利心情變得輕鬆起來。他爬到天花板上倒吊著身子,並得到了嶄新的視界。
貌似將要繁複展開的小說到這裡簡單起來:複雜人際關係和簡單蟲際關係產生了系統性的不兼容,因此小說的張力就出現了,家庭關係隨之需要調整,人與蟲之間的情感需要重新適應。這種簡單是繁複中的簡約。讀者無須想得太多,任由自己的心情隨著甲蟲格裡高利的變化而變化,在閱讀行為中最簡單也最有效。如導入過多的理論和分析,則可能導致過度闡釋,而形成附加意義溢出。而如果讀完小說之後,還有興趣去研究小說中的人物以及人物關係,也會加深對作品的理解。我們在譴責「資本主義的冷漠關係」——甲蟲死後,他過去的父母和妹妹出去郊遊了。不妨反思一下,如果你是小說中的爸爸或妹妹,會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一隻甲蟲?為什麼格裡高利變成甲蟲後慢慢地還有些高興?小說中格裡高利和他妹妹的關係怎樣?在他變成甲蟲之後慢慢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這樣的閱讀和討論可以繼續展開,同學之間、師生之間,都可以交流。以自由的心靈和自由的閱讀,輔之以深切的同情心,就會發現文學世界的精奧和大不同。
現實社會裡,我們人人都在變形中。作業人考試人空心人稻草人金錢人迷惘人物化人………小學生常會幻想自己變成了一隻動物,有些是小狗,有些是飛鳥。一個逃學生可能會夢到自己到了一個不用上課的美好新世界。
面對甲蟲,我們要反思的不僅是社會,而且還要反思每一個人的內心,因此會生出不同的理解和無盡的聯想。
這才是小說。這才是把小說當小說的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