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月20日晚,新中國第一代鋼琴家巫漪麗在出席新加坡維多利亞音樂廳的一場音樂會時暈倒,送醫後宣告不治,享年89歲。
每次看巫漪麗先生那雙皺紋滿布的雙手,在黑白琴鍵上飛舞,都不禁讓人感嘆如此白髮蒼蒼的老人,竟能飽含年輕的朝氣。聽,那穿越時間和空間的天籟之音↓
△ 她是《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鋼琴部分的首創者,也是第一位表演者。她用60年的時光,在琴鍵上傾訴了這個中國最悽美動人的愛情故事。
2018年,在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中,88歲的她演奏了這首《梁祝》,令現場沸騰,掌聲久久不息。
自六歲那一年,
對鋼琴一見鍾情,
此後80餘年,
她一生只守一架琴,
一曲《梁祝》伴一生。
她曾說,
「我一輩子想著跟音樂作伴兒,
不求聞名於諸侯」。
1930年,巫漪麗出生於上海。父母給她起名「漪麗」,寓意美好、清麗。
巫漪麗的外祖父李書雲是近代中國的工商實業家,父親巫振英,先後求學於清華學堂、美國伊利諾大學以及哥倫比亞大學,回國後在上海創辦了中國建設師工會。
巫漪麗的長兄巫協寧,是聖約翰大學醫學博士、中國著名消化學病專家;小妹巫漪雲,是近代上海最著名的女校中西女中末代學生,後被聘為復旦大學英文系教授。
和音樂沒有任何關聯的家學傳統,在巫漪麗這裡卻發生了轉變。
1936年的一天,愛看電影的舅舅心血來潮,帶著6歲的巫漪麗走進了電影院,回來後她就失眠了。
這部名叫《子夜琴聲》的美國電影中,一位白髮老人彈奏蕭邦《幻想即興曲》的片段,深深吸引了她。「因為他反覆演奏,所以我就記住了,然後我就哼。我就覺得鋼琴聲音很美妙,所以決心學彈鋼琴。」
△ 巫漪麗九歲童年照
於是,6歲的她,便開始了一生與鋼琴的不解情緣。「我小時候練琴從沒覺得枯燥,也沒偷過懶,一彈鋼琴就會很開心,這應該是我和鋼琴之間的緣分。」
9歲時,巫漪麗參加上海兒童音樂比賽鋼琴組並取得第一名。「當時我拿到一個獎品是一座很大的銀杯,我搬都搬不動。」回憶起那次獲獎經歷,巫漪麗笑得像個孩子。
△ 巫漪麗(前排右一)與梅百器(二排左七)、傅聰(前排左一)等人的合影
比賽結束後,未滿10歲的巫漪麗受到梅百器的賞識,在其門下學藝。
梅百器是李斯特的關門弟子,傅雷之子傅聰的師父。他一個人開啟了上海古典音樂的「梅百器時代」。他帶過的學生,除了巫漪麗,還有傅聰、吳樂懿、周廣仁、董光光、楊嘉仁、林俊卿等,都是中國音樂史上第一代獨奏家、指揮家和音樂教育家。
在梅百器的指導下,巫漪麗的音樂技法日益精進。
△ 巫漪麗(二排右三)與周總理等人的合影
18歲,巫漪麗與上海交響樂團合作演奏《貝多芬第一鋼琴協奏曲》,轟動上海灘。
24歲,巫漪麗擔任北京中央樂團第一任鋼琴獨奏家。
32歲時,她已成為中國第一批國家一級鋼琴演奏家。並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稱她為「中國最好的鋼琴伴奏」。
面對這一切榮譽和頭銜,她卻始終保持著一種謙遜寧靜的氣質:「那只是在一段時間之內的事,而且我只能說是『最好的鋼琴伴奏之一』吧。」
巫漪麗開始在全國巡迴演出,除了西藏,各個省份幾乎全部去過。此外,巫漪麗還多次代表我國到波蘭、丹麥、印尼、緬甸等國演出,或為訪問中國的外國領導人演奏。
但她記憶最深的一次演奏,是在硝煙滾滾的朝鮮土地上慰問抗美援朝的志願軍。
△ 北京中央樂團合影(前排左一巫漪麗)
當時賀龍是領隊,鋼琴是志願軍們從25米的地下挖出來的,鋼琴按鍵都不完整,但志願軍非常熱情。
2008年,78歲的她出版了首張個人專輯《一代大師1》,高超的造詣轟動了音樂市場。
83歲之時,她演奏的《一代大師2》、《松花江上》等9首鋼琴曲再次風靡中國,透過這些中國風的的鋼琴樂,人們看見了一顆中國心。
每次彈奏《松花江上》,巫漪麗都會熱淚盈眶,手指下的音符此起彼伏地流出,聲聲入耳是愛我中華,一句話都不用說,所有人都懂。
著名錄音師楊四平說:「這種聲音鮮活而純淨,每一個音符都想裹著芬芳的露珠在荷葉上跳動。」
一曲《梁祝》,訴盡千年愛戀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
君恨我生遲,我恨君生早。
——《長沙銅官窯瓷器題詞》· 唐 · 佚名
上世紀七十年代,湖南長沙出土了唐代銅官窯瓷器。瓷器上的題詩,引起了文學愛好者的熱烈關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是瓷器題詩中極為感人的一篇。刻骨銘心的相戀,海誓山盟的真愛,也許由於海角天涯的分離,也許因為人為藩籬的阻隔,此情此景,只能在詩中傾訴;此心此恨,只有在夢中相許。
梁祝傳奇,千古傳頌,也許就是這首詩的故事版本。「化蝶去尋花,夜夜棲芳草」,給我們帶來的是一段感動,一絲慰藉。
△ 2019央視春晚節目
1959年,何佔豪、陳鋼作曲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首次公演,完成了交響樂的世紀性突破,聽哭了國人,也驚豔了全世界。然而,遺憾的是《梁祝》還沒有鋼琴版。
於是巫漪麗從資料室借了總譜,熬了三天三夜,創作出《梁祝》鋼琴伴奏,並將它搬到舞臺,成為《梁祝》小提琴協奏曲鋼琴部分的首創者和首演者。從此聞名世界的《梁祝》才有了鋼琴和小提琴的完美結合。
巫漪麗在這首《梁祝》上花了不少心思。她從一個跨文化創作人的高度來審視這首歌曲,將西洋樂器與中國情感相互結合,使得旋律簡單的《梁祝》具有深刻而複雜的美感,一下便打動了中外聽眾。
我對《梁祝》的改編,是一個中西音樂表達手法相糅合的過程,外國聽眾對它的接受度也很高。世界範圍內最知名的中國樂曲,《梁祝》應該算一個。它的旋律確實非常觸動人心。
△ 巫漪麗在中央樂團工作期間的照片
鋼琴,不僅一直陪伴著巫漪麗,也讓她結識了一生的摯愛——中央樂團第一任小提琴首席楊秉蓀。兩個志同道合的青年琴瑟在御,莫不靜好。
我們是在上海樂團認識的。後來我調到北京,在中央樂團,他剛好是這裡的小提琴家,他的聲音特別吸引人,他在音樂學院也很優秀。
提到楊秉蓀,巫漪麗眼神裡依舊散發著少女般崇拜的目光。
巫漪麗和楊秉蓀在北京成了家,雖然生活拮据,但兩人恩愛有加。然而好景不長,楊秉蓀獲刑入獄,被判10年,之後巫漪麗和深愛的丈夫被迫離婚,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現實也許坎坷,但對她來說,只要有鋼琴的陪伴,這個世界依然讓人期待,給人溫暖。
1993年,機緣巧合,巫漪麗受邀去新加坡教授鋼琴,一教就是二十多年,直到今天。
她沒再結婚,無兒無女無老伴孤身一人在異鄉,與鋼琴為伴。也沒錢買房,而是租了一個小房子,一張床,一張桌子,一架鋼琴便是所有。從始至終,她對物質的要求,只有一個——能讓她保持彈鋼琴。
無數個飄零的夜晚,她總會仰望星空,心裡流動的全是音符,全是音樂。
△ 巫漪麗三十歲時
曾有人問她,「一個人在租住的房子裡你會感覺到孤獨嗎?」
她說,「彈鋼琴就不孤獨了。」
巫漪麗出版第二張個人專輯後,特意託朋友從新加坡給身在美國的前夫楊秉蓀帶去。即使隔山跨海,人生中的樂事還是想跟最在乎的人一同分享。多年來,兩人雖然天各一方,但在音樂裡,他們的靈魂始終相通。
2017年5月,巫漪麗榮獲世界傑出華人藝術家大獎。然而,與喜訊同時傳來的還有楊秉蓀病逝的噩耗。
獎盃被放在了角落,巫漪麗默默換上白色上衣,把自己關進錄音棚裡,再次彈起《梁祝》,不用曲譜,一氣呵成。
彈到「哭墳」,她似乎把全身的力氣都集中在指尖,悲傷在琴鍵上四濺;轉到「化蝶」,她柔情似水,像是告別,又似傾訴。
圖/視覺中國
都說曲由心生,或許巫漪麗的《梁祝》彈的就是她的人生。她將心中的積鬱、思念、愛恨情仇全都彈進了這支曲子裡。彈者有情,聽者有淚。
《梁祝》起落流淌的鋼琴曲裡,有著啼血的淚痕,但她不會大聲喧譁,只是讓你淡淡地品嘗,從心底裡升起一股難以名狀的悲愁。
楊秉蓀的病逝對巫漪麗打擊很大,精神狀態由此大不如前。
《梁祝》中,梁山伯和祝英臺從相識、相知、相戀,到被迫分離,天人永隔,最終化蝶,與愛共舞。他們的故事宿命般地映照了巫漪麗與楊秉蓀的真摯愛情。
經典永流傳
2018年,巫漪麗受邀參加央視節目《經典詠流傳》,她孤身一人從新加坡趕赴北京,只為讓更多的人感受音樂的力量。
到達北京,節目組問她有什麼要求,巫漪麗只提了一個,就是找個練琴的地方。來北京兩天,她每天在鋼琴房反覆磨練《梁祝》這首她已經彈了近60年的曲子,反覆地去尋找其中每一次藝術的表達。
「我彈了一輩子鋼琴,到了這個年紀,應該說比較得心應手。但是離『最高水平』還差著距離。我希望我的巔峰在未來。」
舞臺上,這位老人著盛裝緩緩地一步步走向鋼琴,一雙刻滿歲月滄桑的手緩緩地撫上琴鍵,當第一個音符傾瀉而出,強大的生命力噴薄而來,衝擊著在場每一位觀眾的心靈,彷佛琴凳上坐著的並不是一位耄耋老人,而是一個對鋼琴飽含熱愛的「少女」。
「千古傳頌生生愛,山伯永戀祝英臺」,曲中深意融化在老人的一段段旋律之中,一曲罷,全場肅立鼓掌。88歲老人手捧鮮花,感慨落淚,匠心、初心都匯聚成一份真心在這首洋溢著生命華彩的永恆經典裡。
與呂思清共同完成《梁祝》的演奏後,撒貝寧請求巫漪麗再為大家彈奏一首,她選擇了《我愛你中國》。
「我雖然在國外很多年,但是我的根是中國。」
「我笨口笨舌,還是用這首歌表達合適些。」
△ 催淚視頻:巫漪麗彈奏,撒貝寧演唱《我愛你中國》
有人問巫漪麗:鋼琴對你來說是什麼?
已經耄耋之年的她,眼中依然透著激動,「鋼琴和音樂就是我的人生啊!」
她視鋼琴如自己的生命,窮極一生的時光去熱愛,出走半生歸來,仍然不改初心。
內容/央視新聞整合
願巫老一路走好,
永享芳華。
文章來源:央視新聞(ID:cctvnewscenter)
本期編輯:羅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