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寫給焦慮的年輕人
一本溫暖的流水帳
每當我要為出行而挑選一本隨身讀物時,我一定會選《一個人的好天氣》。
在冷氣充足的地鐵裡,在搖搖晃晃的火車上,或是在充滿失重感的飛機上,一本青山七惠的《一個人的好天氣》,總是能讓自己因旅途的未知而焦躁不安的情緒放鬆下來。
這是一本奇特的書。語言算不上溫暖治癒,情節算不上緊湊激烈。書裡沒有甜蜜浪漫的愛情,沒有緊張的刺激情節,也沒有高潮迭起的故事。在我看來,它更像是一本「溫暖的流水帳」。
令人驚訝的是,青山七惠曾憑藉這本「流水帳」在2007年1月獲得了日本純文學新人作家的最高獎項「芥川獎」。而那時的青山,還只是個23歲的小姑娘。
如今二十歲左右的作家已有不少,大多愛寫雞湯,寫勵志,寫年輕人如何在職場站穩腳跟,寫生活情感的小故事,仿佛初出茅廬,就已經完全懂得了在這個社會上遊刃有餘地生活的法門。相比之下,青山七惠的這本書裡講的故事就顯得「青澀」了許多……
20歲的古怪少女三田知壽。高中畢業,沒有合適穩定的工作,不想繼續上學,只想打發日子般地打工。在媽媽的安排下,她寄住在東京一位叫做荻野吟子的親戚家。
在青春勵志小說的套路中,吟子可能是一位比知壽大幾歲的小姐姐,一個人在東京過著獨立、自強、風生水起的生活,在吟子的鼓勵下,知壽重新振作起來,認識了更多的朋友,而後奮發圖強自學考入了東京大學……
在偵探懸疑小說的套路中,吟子可能是一位隱藏身份的殺手,知壽在和吟子的朝夕相處中,發現了吟子的種種可疑跡象,或許還會不小心挖出了吟子驚天大秘密之類。幾經周折,最終還是讓吟子伏法,知壽也由廢柴少女變成了優秀的青年偵探……
然而,這本書並沒有那麼深套路,吟子只是一個70多歲普通的老太太,丈夫早早去世,留下她獨自守著老宅子,生活平淡卻又帶點兒小情調,也有老年人特有的遲鈍與固執,她與知壽有著各自的生活,並沒有發生什麼強烈的情感碰撞,一切的一切都淡得像杯白開水。
其實大多數人的生活就是這樣,青山只是把平淡生活中感受到的,卻難以形容的情緒誠實坦白不加修飾地寫了出來而已。
這樣看來,《一個人的好天氣》在二十歲左右青年作家的作品中,算得上是一支清流了,難得的是,它還是一支古老的來自2007年的清流,至今,故事讀起來也不算過時。
02
每個二十多歲的人
焦慮起來都是一模一樣
青山在寫下這本書時,正在一家旅遊公司工作。23歲的她剛剛大學畢業初入社會,從學生到社會人的過渡對於這個年齡段的人來說多少有些吃力與殘酷。而書中20歲的主人公「知壽」大概就是青山七惠參照自己與當下其他年輕人所創造出的人物。
當時,日本的許多年輕人不願投入全職工作而四處打工,寧願做自由職業者也不要過每天朝九晚五的生活。
他們不想長大,不願擔負責任,無法獨立,害怕走出去看看這個世界,但又不知這種恐懼從何而來。這類人群被稱為「飛特族」。在04年的日本,「飛特族」的人數曾超過500萬,一度成為社會熱點問題。
《一個人的好天氣》中的主人公知壽,便是典型的「飛特族」。她陰鬱,自卑,性格古怪且充滿攻擊性,還有喜歡拿走別人東西的小毛病,但這一切都讓她顯得無比的真實,很多人甚至從她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總是有著強烈的孤獨感:
「我好像做不到將其他人和自己緊緊地連結在一起。我也想嘗試一個人生活。我希望有一回,不是別人離開我,而是我離開別人。」
「我真想切斷這一切聯繫,到一個沒有人、什麼都沒有的地方從頭開始。不過,在那裡又會建立起新的關係吧。等自己意識到時,一切又都結束了吧。不去思考什麼意義,只是不斷重複下去的話,就連人生也會結束。」
總是一副累覺不愛的樣子:
「我以為只要自己滿懷強烈的愛,每天堅持祈禱的話,他就一定能感受到的。可是事實好像並不如此。」
總有著二十多歲年輕人特有的焦慮和暴躁:
「沒有追我的人,淨是離我而去的,這麼一想,我就焦躁起來。
真想胡亂地談一通鋼琴。
恨不得把衣櫥裡的衣服全燒了。
真想把戒指和項鍊都從樓頂扔下去。
真想一次連抽十支煙。這樣就能擺脫煩惱了吧。」
「我覺得自己永遠也過不上正常的生活。得到了的東西又扔掉或被扔掉,想扔掉的東西總也扔不掉,我的人生全是由這些組成的。」
人生剛剛開始,卻總是覺得空虛:
「我想趁現在把空虛都用光,老了就不會再空虛了。」
「我坐在吟子的枕邊,心想,這個小老太太,要是不再悲傷和空虛該多好,可是不可能呀。她以為都用光了,可是悲傷和空虛是無窮盡的呀。 」
二字開頭的年齡微妙又尷尬。一半理想、一半世俗;一半美好、一半憂慮。
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剛剛開始學著步入社會。離開無憂無慮的校園,離開家長的庇護,第一次嘗試著把「生存」作為生活的主題。
青山筆下所寫的,這種城市青年的孤獨、彷徨的狀態其實一直都在被關注著:十九世紀俄國文學的「多餘人」,二三十年代的鬱達夫的「零餘者」,二戰後找不到人生意義和目的、對人生失去信念的「垮掉的一代」,以及當今活在「喪文化」中的年輕人。
很多年輕人在車房的經濟壓力下不堪重負甚至想要逃離北上廣,很多年輕人厭惡朝九晚五一成不變的機械生活,想要去大理、去西藏;更多的年輕人摸了摸錢包,還是決定低下頭來生活,不再去「夢想」。
《一個人的好天氣》中知壽身上幾乎集合了年輕人的所有焦慮,所以我們能從青山筆下的知壽身上看到自己,在知壽的所想所感中找到共鳴。
03
在最難過的時候
只需要一個安靜的陪伴者
青山會把自己對生活的善意傾注在主角身邊的一個或幾個人身上,來陪伴主角成長。比如《窗燈》中的阿姐,《溫柔的嘆息》中的弟弟,比如《一個人的好天氣》中的吟子。
吟子是個獨居的老奶奶,養了好幾隻叫做徹羅基的貓咪。會睡懶覺,會參加舞蹈班,會偷用知壽的化妝品,也會談戀愛。她衰老卻活的輕鬆自在,反觀年輕的知壽卻活得緊張焦慮。這一老一少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在我們的傳統觀念裡,老少搭配中的老人總是扮演照顧者的角色,但和知壽在一起,吟子卻從不像溺愛孩子的長輩一樣去照顧知壽,她們兩人互不幹涉,起初可能還有一點兒嫌隙,但時間久了,生活把她們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知壽向吟子抱怨男友時,她們看起來又像一對閨蜜。
大概這就是青山七惠的白開水式溫柔,不動聲色,不自我感動,不自我憐憫。
她總是以客觀的淡淡的筆觸來描繪故事。故事樸實無華,卻會讓你從中讀出一種氤氳的情愫。故事中的情緒有時迷茫不安,有時是淡淡失落,但從來不曾沉重。
她不會刻意用筆墨去帶領讀者的情緒,只用一個平視的角度取敘述故事,帶領著人們去閱讀,去感受。
面對那個時代的焦慮的年輕人,青山說,沒關係的,慢慢來。 那些對無聊生活的厭棄、想變成更好的自己,或是不想後悔的強烈念頭,都能成為勇敢下去的理由。
她書裡的主人公,也真的是這樣,在身邊人的陪伴下,一點點的,做成了一件件小事。
比如一些麻木的情感開始復甦:
「我感覺自己已經不會再那樣熱烈地去愛了。不過,努力的話,感覺還是可以很接近那種感情。」
比如重新直面生活,想要做一個「像樣」的人:
可能的話,我還是願意永遠這麼年輕,不經受世事磨難,靜靜地生活下去,當然這是不可能的。我自認為自己是有受苦的精神準備的。我想做一個像樣的人,度過一個像樣的人生;想儘量鍛鍊自己的肌膚,成為一個能夠經受任何磨難的人。
然後開始學著接受平淡的生活:
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
在吟子的陪伴下,不情願地成長起來的知壽,慢慢學著融入社會,雖然沒有多大的成就,但至少內心更堅實了一點兒,沒有了起初的孤獨和焦慮,學會了去欣賞「一個人的好天氣」。
如書中所說:「就這樣,我不斷地更換認識的人,也不斷地使自己進入不認識的人們之中去。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過下去。」
04
生活不會給你太多驚喜
但好在,也還不會把你擊垮
在青山的筆下,人與人之間總是帶了點冷漠。
《一個人的好天氣》中,女孩子會用「將就」的心情和男友繼續交往;戀人會說不清原因,自然而然地分手;家人之間的親情顯得異常淡漠;《溫柔的嘆息》中,姐姐對離家出走的弟弟的情況不太關心,對弟弟記錄自己的生活的奇特做法也不會感到好奇。
在青山的故事中,仿佛有任何一個人的情緒激動一分,都會破壞整個故事的平衡。就算《窗燈》中的妹妹在激動之下拆穿了姐姐與老師之間相互隱瞞的「秘密」,得到的反應卻仿佛一顆石子扔進了井底,沒有一點回應……
實際上,生活就如青山所寫那般淡淡,沒有激烈的衝突,沒有濃烈的情緒起伏,我們每天所面對的儘是些瑣碎的細節。讀完《一個人的好天氣》,我們卻能從中感受到一種隱秘而溫和的力量。
或許青山七惠只想藉由作品,告訴每一個正在閱讀這個故事的人,面對繁瑣的生活,無需焦慮或掙扎。接受並享受平淡,自然就不會覺得生活那麼累。
一如書中知壽所說:生活不會給你太多驚喜,但也還不至於把你擊垮。
再一次翻開《一個人的好天氣》,仿佛是在人群中閉上眼睛,而自的身體逐漸變得透明,行走的人流不停地從身體中穿過去……
作者:末日之日,愛寫詩的90後民謠狗、當然也愛搖滾。狂熱的理想主義者,白日夢患者,願用文字戳中你的心。
編輯:末日之日
送給學生們的暑期好禮:
《讀者·校園版》精華文叢,買一套贈十本雜誌!
點擊圖片購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