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3年12月16日晚,波士頓地下組織「自由之子」,又被稱作「茶葉黨」的60名成員,喬裝打扮成印第安人,趁著夜色潛入港口,將停泊在此的東印度公司三條船上、共計342箱茶葉全部傾倒入海,這就是成為美國獨立戰爭導火索的波士頓傾茶事件。
01、為什麼要把茶倒掉?——由背後的經濟衝突說開
首先,關於傾茶事件的成因有一個廣泛流傳的說法:那就是「因為英國政府通過東印度公司高價向北美殖民地傾銷茶葉,外加徵收巨額茶稅,引發殖民地人民的不滿和反抗。」
然而事實上,英國東印度公司出售的所謂「官方」茶葉,不但比北美民間的「走私茶」價格還要便宜50%,而且只是象徵性徵收輕微的茶稅。
但事情顯然不會這麼簡單:東印度公司肯定不是來做慈善的——這種看似為殖民地人民「減負」的行為,實則反而嚴重動了他們的「奶酪」,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方面,英國政府對於北美殖民地,長期採取嚴格的經濟控制,限制其製造業的發展,讓其淪為宗主國的商品傾銷地。
另一方面,七年戰爭之後,英國為轉嫁戰爭軍費負擔,掠奪殖民地的資源,進一步加強了對北美殖民地的控制與壓榨。但很顯然,這催發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激烈反抗。
為此,英國政府不得已取消了各項苛捐雜稅,但有一樣卻死死抓著不肯放:那就是作為最大頭的茶稅。根據《茶葉稅法》規定,傾銷到北美的茶葉往往要徵收90-110%的稅率,整整高出英國本土一倍之多。
但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來自法國、瑞典、荷蘭、丹麥四國中轉的走私茶成為了市場大頭,一度佔據了整個北美茶葉市場的90%。
02、官方茶和走私茶的競爭推動傾茶運動爆發
走私茶的猖獗讓官方茶滯銷了,到1770年,東印度公司已經積壓了170萬磅的茶葉傾銷不出去。
但東印度公司顯然不會讓茶白白浪費:既然高價賣不出去,那我就乾脆低價來跟你走私茶競爭。
不過照道理都降價了,為什麼還是會遭到北美本地人的抵制?便宜點買茶葉不好麼?
很明顯,走私者已經跟北美本土的茶葉商人、各種二道販子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東印度公司這種舉動,顯然已經擋了人的財路。
而另一方面,儘管只是象徵性地徵收一些茶稅,但其背後的長遠危害卻難以估量:如果一旦殖民地接受了茶稅,開了這個口子,那以後各種苛捐雜稅將陸續推廣,猶如溫水煮青蛙般一發不可收拾....
顯然,此時的鬥爭已經不僅僅是一筆短期的經濟帳了,殖民地的居民們如果想要擺脫長期當韭菜的命運,那就必須跟東印度公司背後的國家機器——英國政府對抗。
而「自由之子」的這次傾茶行為,顯然並非盲目自發,這背後離不開本土茶葉商販的資本在背後推波助瀾。
茶葉商販聯合茶黨利用殖民地居民對英國政府的牴觸情緒做文章,高舉「愛國牌」,抵制東印度公司,甚至連帶著開始抵制茶葉,號召「戒茶」運動。
當年的船艦及後修建的紀念博物館
另一方面,「茶葉黨」們利用美國土著印第安人的形象來示威,為自己樹立反殖民的正義旗幟,最終促成了這次傾茶事件。
茶黨運動(Tea Party movement),現在多指「已繳納夠多的稅」(Taxed Enough Already)的簡寫,不是一個政黨而是表示草根運動。
2009年2月,為了抗議高稅收政策,600餘名反對者聚集在一起召開大會,宣布「茶葉黨」在現代社會迎來了重生。
03、中國福建紅茶成導火索
近代以來,關於「波士頓傾茶事件」到底倒的是「什麼茶」一直有不同的說法。很多人一般會誤以為這些茶葉來自印度。
但實際上,根據美國作者威廉·烏克斯的《茶葉全書》等資料記載:「波士頓傾茶事件的「主角」包含三種紅茶和兩種綠茶:分別是武夷紅茶、工夫紅茶、小種紅茶和松蘿、熙春綠茶。」
而另一個誤區便是很多人會以為綠茶佔了其中的大頭。但實則不然,綠茶僅佔總量的22%,根據資料顯示,大部分是來自於福建武夷山的紅茶。
武夷紅茶至今已經有400多年的歷史,而其源頭便是武夷山桐木關的小種紅茶,故小種紅茶也被稱為「世界紅茶鼻祖」,由此基礎上又演變出紅茶的不同品類。
那麼為什麼偏偏是武夷的紅茶在歐洲流行呢?
17世紀,英國政府規定茶葉由英國東印度公司專營,再加上清廷閉關鎖國只留下廣州港一口通商,故武夷紅茶也都從原本的福州港一併轉移到廣州十三行進行銷售。
從此武夷茶便開始成為英國人的日常飲品,並逐漸推廣到歐洲各國以及全世界。據說茶葉文獻中的「Bohea」意即為「武夷」之音譯。
而歐洲人之所以更偏好於紅茶,一方面,還是源於作為全發酵茶的紅茶更易於長期的運輸保存。而另一方面,也在於紅茶更適合搭配不同的調飲方式,更符合歐洲人的飲食習慣。
如今,紅茶在世界茶葉市場的佔比超過78%。而追本溯源,400多年前從武夷山區走向世界的中國小種紅茶,無形間改變了北美乃至整個世界的近現代史。
本文來源:圖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文中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留言告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