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魏建梅
前陣子,翟天臨學術造假的問題再次引起全社會高度關注。同時,影視人的高學歷、假學歷等問題也成為近年來娛樂圈熱議的話題之一,此事件之後,影視人與學歷之間的關係似乎也變得更加微妙。
身在演藝圈,靠的是作品說話,那麼,一位好導演跟高學歷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
對此,拍sir特意選擇了目前國內最具實力的60位導演,盤點了這些導演在出道伊始的學歷,藉此分析一個優秀的導演到底跟學歷有沒有必然的聯繫。
備註:因為「優秀導演」實在難以界定,因此在選擇本次研究的導演上,拍sir特意制定了幾條規則,方才選出最終的60位入選。
1、 歷年在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坎城、柏林、威尼斯)主競賽單元獲獎的華語導演;
2、 近五年在金馬獎、金像獎上獲獎的最佳影片導演、最佳導演、最佳新導演;
3、 按照目前國產電影票房排行榜中的影片,選出背後最靠前的30位導演;
去掉重合導演後,在1/2/3條件下,正好是60位導演。另外,還需注意的是:
1、 顧及到有一些導演在成名後會選擇再次深造的原因,本次關於學歷、畢業院校及專業信息的統計,均選取的是該導演成名之前的信息;
2、 榮譽博士等榮譽學位不算在此次統計之列;
3、 表格中排序不分先後。
60位導演,7位碩士,
11位導演系出身
實際上,導演這種職業,考驗的更多是個人實際拍片的本領,學術成績的高低並不佔主導。
通過表格信息也可以看到,在入選的60位導演中,拋開未查到相關信息的張遲昱和李光耀,並沒有人獲得過博士及博士後學位,只有楊德昌、李安、許鞍華、陳建斌、黃信堯、郭帆、文牧野7位導演拿到了碩士學位,陳凱歌、吳京等44位導演都是學士學歷,剩下的則基本都屬於沒有學歷、「混」出來的一類,這個後面我們再做詳細說明。
▲左:楊德昌 右:許鞍華
而看向拿下碩士學位的7位導演,他們當時所進修的專業實際上也並不都是與電影相關。比如,楊德昌就是在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電機工程專業獲得的碩士學位,跟電影可以說相差著十萬八千裡。但在碩士畢業後,受個人愛好的趨勢,楊德昌又去南加州大學學習了電影課程;許鞍華是在香港大學進修的英國文學和比較文學,以此獲得了文學碩士學位,但同樣的,畢業後她也去了倫敦電影學院學習電影課程。
不止是碩士學位,在學士學位中,也有很多導演是「半路出家」。比如,吳京畢業於北京體育大學,而且是從小學武術出身,也是「以武入行」;大鵬是畢業於吉林建築大學的工程管理專業;田曉鵬畢業於北京工業大學的軟體專業;劉若英則出身美國加州州立大學的音樂系;郭帆雖然拿下了北京電影學院管理系碩士,但其本科主修的卻是法學,而網傳文晏其實畢業於北京大學的生命科學學院。
▲從左往右:劉若英、吳京、郭帆、大鵬
因此,表格中真正出身導演系的其實也就11位,這其中,有9位都是來自北京電影學院的導演系,比如文牧野、烏爾善、陳凱歌、謝飛等,剩下的李安曾在伊利諾伊大學讀過戲劇導演專業,張大磊則畢業於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影視大學的導演系。
此外,還有一部分導演雖然沒有直接進修過導演,但其進修的專業也都與電影相關。比如,畢贛是編導出身,張藝謀、寧浩、張元是攝影出身,田羽生、王晶、賈樟柯、刁亦男、蔡尚君是文學系出身,陳思誠、閆非、彭大魔、宋陽、陳建斌、徐崢、彭秀慧則都是表演系出身。
▲從左往右:畢贛、田羽生、張藝謀、徐崢
如此看下來,想做導演,其實並不一定非要從導演專業起家,只要天資聰穎努力過人,一樣可以「曲線救國」回到導演行當發光發熱。
大陸導演北電/中戲,
港臺導演留洋/進修
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可以說是國內電影專業的高等學府,也是為電影行業輸送人才最多的高校。很多懷有電影夢想的年輕人基本上也都有著上北電、中戲的夢。
通過表格也可以看到,出身這兩座學校的導演也是最多的,尤其是大陸導演,大部分都畢業於這兩所學校。其中北京電影學院有14位,中央戲劇學院有6位,加起來一共佔據著總數的1/3。而同樣口碑不錯的還有上海戲劇學院,徐崢就畢業於此。
值得一提的是,像閆非、宋陽這些開心麻花系的導演,包括演員沈騰、黃才倫等,都畢業於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如果說北電、中戲、上戲是電影行業的「黃埔軍校」,那解放軍藝術學院也稱得上是開心麻花的人才孵化地了。
▲從左到右:沈騰、宋陽、閆非、黃才倫
除此之外,在這一批大陸導演中,還有一個好玩的現象,那就是「退學」。
首先是韓寒。嚴格來說,韓寒其實是一名作家,作為一代風雲人物,高中輟學的他也引起了很大的社會關注度。而從作家到導演的跨界,包括轉型以來的《後會無期》《乘風破浪》《飛馳人生》3部導演作品,其實也都有著多方面的評價。
▲韓寒
1992年,從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畢業的烏爾善考入了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但在大二的時候,因為與老師理念不和選擇了退學,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烏爾善重新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的廣告導演。實際上,在畢業後,烏爾善從事的也是廣告行業,後來通過自編自導的獨立電影作品《肥皂劇》才正式進入電影行業。
▲烏爾善
去年,《超時空同居》大火,導演蘇倫是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但其實在此之前,她也有過退學的經歷。1999年,高中畢業的她先是考入了中國農業大學電子電力工程系,然而大一剛結束她就選擇了退學,想去實現自己的電影夢。
退學後,蘇倫先跑去了馮小剛的劇組裡做導演助理,跟著混劇組,在跟完《大腕》《手機》兩個項目後,蘇倫又重回學校考取了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選擇培育紮實的導演功底。
▲蘇倫
看向港臺,香港理工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等則是孵化導演人才較多的學校,像許誠毅和王家衛都出身香港理工大學,王晶、黃修平出身香港中文大學,許學文、歐文杰、彭秀慧都出身香港演藝學院,莊文強則出身香港浸會大學傳理系,而浸大的傳理學院也一直有著「亞洲第一」的稱號。
此外,還有一部分港臺導演是海外求學或者到海外進修過電影專業。比如,出生於越南的徐克便曾在美國德薩斯州的南循道會大學讀過一年,此後又在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修讀廣播電視/電影課程;李仁港也在加拿大東岸溫莎大學進修傳理系,副修視覺藝術;嚴浩則出身倫敦電影學院電影系。
▲從左到右:嚴浩、李仁港、徐克
而前面提到的楊德昌、李安、張大磊也都是海外求學歸來的電影人。許誠毅從香港理工學院平面設計系畢業後,也選擇去海外——加拿大雪萊頓技術學院學習動畫製作,也就是在這次學習結束後,他機緣巧合進入了夢工廠,開始了自己的海外動畫之旅。
「混」出來的電影人
除了上面提到的這些有高校文憑的導演們,如今的電影行業還存有一批從劇組,或者培訓班「混」出來的導演,相比於「高校派」,他們的專業水平可以說絲毫沒有差的。這一類導演尤其以香港導演為多。
比如,上世紀80年代,林超賢就是通過給陳嘉上做副導演入行,兩人一起合作了《霹靂火》《飛虎》《野獸刑警》等作品,1997年,33歲的他執導了自己的處女座《G4特工》。近些年,從《湄公河行動》到《紅海行動》,林超賢也逐漸在內地收穫了高票房和高口碑,接下來,其執導的《緊急救援》也備受期待。
▲林超賢
同時期,劉偉強中學畢業後進入邵氏影業,從攝影小工做起,到攝影師,10年後,也就是1990年,劉偉強執導了自己的處女作《朋黨》;1984年,林正盛放棄了從事11年的麵包師身份進入了一個電影編導班,並在2年後拍出了自己首部短片《樂觀的人》,進入電影行業。
而後,在1991年,鄭保瑞以場務的身份也進入了電影行當,這一年他才19歲,後來他又跟隨林嶺東、葉偉信做起了副導演,27歲那年,他才獨立執導自己的作品《第一百日》。
值得一提的還有周星馳。他畢業於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即TVB訓練班。這一訓練班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所開辦,主要為無線電視臺訓練演藝人才,有點大陸技校的意味,但當時確實為影視圈輸出了不少人才,像周潤發、劉德華、梁朝偉、任達華都出自這一訓練班。
▲周星馳
當然,訓練班也只是為大多處於底層,卻懷有電影夢想的人提供了一個平臺而已,要想「出人頭地」仍然少不了跑龍套,自己爭取角色和被人挖掘的機會。混劇組也是一樣,沒有個7、8年,很難混出頭。
其實,這種現狀形成的原因也有著當時港臺影視類院校建設不健全有關,因此,如果家庭條件允許就去讀書或者海外留學,沒有條件就只能混劇組或者上培訓班。但現在,隨著學校、生活水平等各方面建設的提高,新一代港臺導演,像黃信堯、黃進、彭秀慧等都晉升為了「學院派」。「混」出來的電影人才在實踐能力上當然過關,但如果理論與實踐結合才是最完美的。
相比於港臺電影人的「混江湖」狀態,大陸雖然在「混劇組」、「師傅帶新人」上的氛圍略淡些,但也有「混」出來的導演,比如馮小剛。
▲馮小剛
高中畢業後,馮小剛先去部隊做起了文工團舞美設計的活兒,後來進了北京軍區文化單位,參與了不少部隊文藝晚會的籌備工作,退伍後,又進到北京城建開發總公司做工會文體幹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認識了導演鄭曉龍,也因此被調到了電視劇中心當美工,開始做一些場記、劇務、群眾演員的打雜工作。
再後來,馮小剛又通過鄭曉龍認識了王朔,然後慢慢走上了編劇的道路,最後逐漸到了導演。相比於第五代導演中的張藝謀、陳凱歌,可以看到,馮小剛的電影路也更為曲折和艱辛。
此外,雖然吳京是北京體育大學畢業,但其更多是以武術混劇組的方式入行,而且通過自己一身功夫帶火了《戰狼2》,成為一個時代的代表人物。
其實,相比於科班出身、規矩十足的導演們,這些俗稱「野路子」出身的導演,其執導風格往往也更有些無拘無束,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比如,周星馳開創的「無釐頭」喜劇,馮小剛代表的「馮氏幽默」,林超賢和吳京開啟的主旋律風,都儼然成了一個時代的代名詞,給中國電影市場注入了很多生命力。
總結
綜上可以看到,一個導演能力的高低其實跟學歷並沒有必然關係。
而且,客觀來說,優秀院校其實更多起到一個平臺作用,一個能幫助你進入行業的平臺。畢竟,越高等越前端的院校,其所匯聚的資源也愈加廣泛和集中,例如影視行業當中的北電、中戲,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多地是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相對較高的起點,並且學校當中也匯集了眾多資源可以供學生使用。
但歸根結底,學歷只是一個判定理論水平高低的參照物而已,行走江湖靠得還是手藝,學歷的實際作用其實並不高。當你準備拉投資、找編劇,導演自己的作品時,沒有人會問你到底是學士畢業,還是碩士畢業,還是博士、博士後畢業,他們更想知道的是你會不會拍,能不能拍好。
實踐出真知,當你對執導作品的創作能力真正瞭然於胸的時候,自然也就擁有了內在的「學歷」。
近期熱文
畢業生電影行業入行指南
韓寒最貴電影誕生記
《流浪地球2》劇本
2019年15部科幻項目盤點
商務合作 / 轉載 / 加入社群 / 約稿
請聯繫微信ID:
15201655723 yqpdy2018
1028627745 649778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