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事已至此,不如好好地享受現狀吧!——《生存家族》
你有沒有想過全球停電,所有的電器設備都無法使用,並且一停就是兩年?電影《生存家族》的背景,就是一場由停電引發的災難。
《生存家族》講述了坐標東京的鈴木一家四口,在突發停電的災難之下,騎著自行車一路逃亡去鹿兒島的嶽父家避難的故事。
矢口史靖是日本當今最富盛名的獨立導演之一,《生存家族》延續了導演的喜劇風格,因此雖然以災難為背景,卻和一般的災難片不同,充滿著日式家庭電影的溫情。
電影以」逃亡「為主題,缺乏互相交流、缺乏生存技能的鈴木一家,在逃亡路上經歷自然災害的磨難和家庭關係的衝突。因此這不是一場簡單的災難逃亡,在這趟逃亡的旅程中,一家人的矛盾逐漸被打破,家庭關係逐漸和解,每個家庭成員更是在彼此的感化下獲得了成長,喚醒了一個家最初該有的溫暖與美好。導演更是通過這一家人一路的經歷,給我們帶來無盡現實社會的思考。
《生存家族》中鈴木一家的逃亡之路,從東京開始,到鹿兒島結束。在東京時一家人積累的矛盾在路上逐漸爆發,每一段路程都預示著轉折和改變,最終兩代人的關係也隨著抵達終點而走向和解,每個人也完成了自我救贖。
1.【東京】矛盾積累:典型的日式家庭矛盾在出發前積累
電影開始,展現了一個典型的日本家庭的矛盾:父親鈴木一直忙於工作,對家務和孩子從來不過問;母親光惠忙於家務,卻經常被家人嫌棄;兒子鈴木賢司沉默寡言,喜歡吃外賣,一回家就回房間沉迷電腦和手機;女兒鈴木結衣喜歡化妝打扮,沉迷逛購物網站和網絡聊天。
弗洛伊德說過:「無回應之地,即是絕境。」如果一個家庭沒有互相交流、回應,那麼潛藏的矛盾早晚會爆發。
就這樣,這個平時甚少交流、沒有共同話題的一家人,在一場突發的災難之下,不得不帶著矛盾上路。
2.【東京-大阪】矛盾激化:在絕望中爆發衝突,將矛盾曝光於陽光之下
一家人的逃亡之路,可以用「人在囧途」來描述:聽從父親的指示,從家騎到機場,發現機場封禁;再聽從父親騎車到大阪,一路歷經暴雨、斷水斷糧、爆胎,到了大阪卻發現並不如之前所料是個有電的安全地域,於是潛藏在內心的矛盾徹底爆發了。
在大阪的街頭,一家人甩下自行車,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攤牌,女兒職責父親瞎指揮、推卸責任;兒子職責父親沒有當爸爸的樣子,整天就知道吹牛皮,什麼也不會;媽媽則奔潰地大喊「他這個人,你們是第一天認識嗎?你們的爸爸就是這樣的人。」
一個缺少主心骨的家庭,在歷經絕望之後,意識到了真正的問題——長期缺乏溝通,一家人的信任徹底瓦解,深埋在內心的怨言也終於暴露於陽光之下。
心理學家榮格曾提出一個術語叫「陰影」,指出不能在陽光下呈現的心理,最後就會躲入陰影中,但它不會消失,而是會以我們不能控制的破壞性的方式出現。
好在,鈴木一家將長久以來的矛盾終於在陽光下呈現出來,彼此敞開心扉、互訴苦水之後,轉變也隨之迎來。
3.【大阪-岡山】矛盾打破:在抱團克服困難中,重新認識家庭的重要性
矛盾激化之後,鈴木在悄然間迎來了轉變:在大阪到岡山的路上,一家人意外逮到一隻豬,因此有幸遇到了農村空巢老人田中先生,在田中先生的收留下,一家人以勞動換得食宿。
原本面對一隻蟲子都怕得要死的一家人,開啟了抓豬、殺豬、醃豬肉、劈柴生火的日子,齊心協力下,感受到團結換來食物與溫暖棉被的快樂,彼此也在抱團勞動中悄然成長。
什麼幸福?一家人整整齊齊才是幸福。空巢老人田中先生回憶起遠在美國的兒子,讓鈴木一家想起遠在鹿兒島的嶽父,即便田中先生再三挽留,鈴木一家放棄了在田中先生家衣食無憂的生活,毅然決定繼續踏上鹿兒島之旅。
4.【岡山-鹿兒島】達成和解:從失去到找回,家庭關係達成和解
影片的另外一個轉折點,給這個家庭帶來了徹底的改變:一家人離開岡山之後遇到了地圖上沒有的河流,父親在幫助一家人渡河時不幸溺水遇難,只留下「遺物」假髮,一家人陷入失去親人的絕望之中。
在絕望之際搭上了蒸汽火車,母親光惠在火車上看到鈴木揮舞發煙筒求救,一家人又在火車上團聚,被火車煙燻成黑炭臉之後的互相嘲笑,夫妻兩人向兄妹講述著從未提及的年輕時的故事,彼此徹底敞開心扉,達成了和解。
最終到達鹿兒島並紮根下的兩年,更是讓全家都在平靜中真正體會到家庭的真諦——一家人整整齊齊才幸福、平平淡淡才是真。
至此,從東京到鹿兒島,108天的逃生之路,一家人經歷了暴風雨和彈盡糧絕,齊心協力抓豬、渡河,家庭成員從原本的冷漠到重新認識彼此,彼此包容、理解,重新建立了家庭信任,每個人都經歷了獨一無二的成長。
著名心理學大師薩爾瓦多·米紐慶說「一個理想的家庭,其實就是一個有修復能力的家庭。並沒有一個家庭是沒有衝突、沒有問題的。只要這個家庭具備了修復衝突、解決問題的能力,那它就是一個足夠好的家庭。」
這一場逃亡之路,是鈴木一家彼此互相走進對方心靈之路,更是在磨難中重新找回家人之間信任、修復愛的一條路,兩代人之間的溝壑也是隨著那條河流被衝刷走了。
卡倫.霍妮在《我們內心的衝突》一書中說道:「不僅僅是年幼的孩子具有可塑性,只要我們活著,所有人都有能力改變自己,甚至從根本上改變自己。」
從東京到鹿兒島的這一路,一家人除了打破了彼此之間的矛盾,家庭中每一個個體更是達成了自我救贖、自我和解,在108天的逃生之旅中,每個人都完成了獨一無二的蛻變。
1.父親的成長
影片伊始,向我們展示了鈴木好面子與大男子主義:在家裡對孩子不聞不問,只顧著那頭假髮;逃亡路上妻子想要買水,鈴木阻止,不料越往前越貴;在遇到野外求生技能高配的一家人時,為了面子把自家吃的貓罐頭包裝撕掉,一路騎到最前面甩開高配家族……
鈴木的改變源於大阪的那場爭吵,他徹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於是在水族館前放下身段跪著求人給一家人食物;在遇到地圖上沒有的河流時,主動做木筏幫助全家過河。從游離於家庭之外,到主動擔當起兒子口中「爸爸該有的樣子」,鈴木在一家人的感化下完成了改變。
最後,在火車上妻子拿起假髮給鈴木時,鈴木笑著從車窗外扔掉假髮,徹底與自己達成了和解,放下了曾經那個自己,獲得了重生。
2.母親的成長
全職太太光惠忙於家務,卻不會殺爸爸從鹿兒島寄來的魚,經常被全家嫌棄。卻在一路上不斷展現主婦的智慧:買水從2500日元一瓶砍到600;用包裡的酒換來了一袋米和一輛自行車……光惠在一路上不斷用自己的生存之道找到了存在感。
光惠從不會殺魚,到在田中家殺豬做燻肉,到最後回到東京時做菜時遊刃有餘;從影片開始全家人都不喜歡吃她做的菜,到影片結尾全家都拿起光惠的便當出門……在這段逃生之旅中,光惠也達成了自我的成長,克服了內心所懼怕的東西,實現了自我價值。
3.兒子與女兒的成長
兒子賢司從一開始的沉默寡言,到一路上機智地找到地圖、發現可以喝的電瓶水補充液,不斷彰顯著其在家庭中的作用;從依賴電腦和手機,到暴雨後丟掉手機,用手機套修補輪胎;從與家人從不交流到爸爸溺水後主動承擔父親的角色拉住媽媽的手支撐這個家庭前行……
賢司的成長,是循序漸進的,他逐漸學會了捨棄不重要的東西,學會了擔當。
女兒結衣從吐槽外公從鹿兒島寄來的魚和蔬菜,到岡山的田中先生家吃到肉時痛哭流淚;從只會抱怨,到遇到河流時主動幫父親搭木筏;從百般不情願回鹿兒島,到在鹿兒島學會織布;從喜歡穿衣打扮到最後穿著粗布麻衣……
結衣在一路磨難中,意識到食物的珍貴、幸福生活的不易,收穫了獨一無二的成長。
心理學博士陳海賢在《自我發展心理學》中指出:沒有人是完全獨立的個體,關係裡人,總是一起出現,互相定義,互相成就。
一家人的逃生之旅,在彼此的成就中,完成了個體的成長與救贖。而每個個體扮演的家庭角色,就像是一塊塊拼圖,最終在彼此的塑造下,完成了」家「這個大拼圖。
深受小津安二郎影響的導演矢口史靖,電影裡除了無處不在的細膩生活感以及獨特的喜劇風格,更有無數的哲學思考留給觀眾。《生存家族》除了通過一個家庭的逃生之旅展現其家庭和成員的成長與救贖之外,更是讓我們對日本社會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許多具有現實意義的思考。
1.反思典型亞洲家庭的相處之道
電影的家庭成員,像極了典型的亞洲家庭的構成,對號入座,做父母的是否也像鈴木夫婦一樣,一個主顧工作一個沒有存在感、互不交流也和子女沒什麼共同話題?做子女的是否像鈴木兄妹一樣沉迷手機和網絡,從來不和父母溝通?
導演矢口史靖更想通過這場逃亡之路,讓我們反思家庭相處的核心是什麼?一家人共同面對生活的艱難困苦,互相理解和包容,在陪伴中成就彼此,這才是家該有的樣子
2.反思空巢老人與無緣社會現狀
矢口史靖通過電影,向我們展現了日本無緣社會的現實:停電的晚上,東京住所的老人獨自一人提著燈坐在樓梯上,過了幾天鈴木夫婦發現老師死在了屋子裡;岡山的村莊遇到的空巢老人田中先生,一個人孤單地想念遠在美國的兒子一家……在這個家庭關係與鄰裡關係漸漸疏離的社會,無數人被迫孤獨終老。
現代的文明、家庭的遷移各種原因,讓血緣關係變得異常脆弱。而矢口史靖也通過鈴木一家人表達了對無緣社會的呼籲:一家人歷經千難萬苦回到鹿兒島的老家,陪伴老人一起度過艱難時刻。
在親人和朋友逐漸疏離的當下社會,讓「無緣」成為「有緣」,也許只要你稍微改變一點點,互相多關懷,多給彼此「添麻煩」,放下各種藉口,多去找回那段本該親近的關係吧!
3.反思電氣文明下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淡薄
電影中,停電的第一晚,一家人吃著燭光晚餐,到窗外看沒有光汙染的城市,抬頭是星光和銀河,光惠不禁感慨「偶爾這樣也挺美好」。想一想,我們有多久沒有這樣離開手機和家人一起坐下來好好聊天、吃飯、看星星了呢?
高曉松在《奇葩說》中提過:「手機不離手」是一種「病態」 。電氣文明之下,我們的人際關係變得越來越趨向於「網友」、「點讚之交」,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淡薄、冷漠。
電氣文明維繫著我們的生活,也把我們困在自己的小星球中。不要等到手機沒電了,才想到和家人好好吃一頓飯,在享受著現代科技便利的同時,也不妨礙暫時性地回到「原始社會」,去全身心地投入到與親人朋友的深度交流中。
《生成家族》雖然是個腦洞比較大的災難片設定,但在我看來卻是一部非常經典的日式家庭公路片,一家人在逃亡的路上所經歷的,正是我們大部分亞洲家庭所欠缺的經歷:彼此把矛盾攤開,直面衝突,然後一起想辦法解決,最終收穫幸福與溫暖。
人一生的幸福,莫過於家庭的幸福。希望我們每一個家庭,都能收穫溫情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