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G的豐田社區方案最近刷爆朋友圈,大部分媒體的切入點是從BIG怎麼怎麼牛的角度來評論。作為對未來社區有一定實踐經驗的小編,今天就帶大家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幾個不同的未來社區之間的差別。
1.
編織之城是低密度發展模式
首先我們快速的了解一下BIG的編織之城。豐田「編織之城」位於靜岡縣裾野市一片前工廠所在地,佔地約70.8萬平方米,該城市將利用太陽能、地熱能和氫燃料電池技術,努力實現碳中和社會。
通過實現互聯、清潔和共享出行的承諾,創造了車輛,交通方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新的平等。
整個編織之城重點圍繞交通方式和街區演繹的方式進行創作。更多的是符合國外的生活狀態,環境體系與生活平面層面去組織體系。
整個編織之城與目前國內的未來社區相比,最大的優勢是:對於清潔能源層面的利用。而其他方面,比如智能化、數字科技的利用、立體空間的利用等,離目前國內的未來社區差距較大。
本文的核心了觀點:編織之城與國內未來社區的最大區別在於,一個側重於二維模式的發展,一個側重三維模式的發展。
目前中國未來社區的發展,走出了自己的獨特優勢:
優勢1:(騰訊阿里等大公司)數據中臺的優勢在國際範圍內都是遙遙領先的。
優勢2:高密度立體城市開發的探索在領先全世界
2.
國內的未來社區是強調街區之間的連接
高密度開發是國內發展模式的特色。aedas主席在最近的講座中強調:
「中國下一階段的高密度城市發展或更新應當強調的是跨街區的連接性。深圳前海在這方面做得較好——也許是因為當地氣候炎熱,遊客和行人對跨越街區時的製冷有更高要求。但總體而言,中國的城市需要大量的通行網絡,並且是多種形態的,如地下商業街、連廊、橋、寬平臺等。」
在最近的深圳前海區域開發能夠明顯的感覺到這一點,大量的立體開發項目在前海落地。並且在土地利用效率方面,深圳已經超越了香港與新加坡。
深圳超級總部基地(肅木丁)
3.
扎哈對於國內未來社區的理解是立體開發
與BIG不同,扎哈事務所在最近杭州的未來社區項目中給出了不同的設計方案。
扎哈團隊的方案更強調高強度開發與街區與街區之間的連接。
TOD作為開發的核心,基本上能夠體現目前中國社區開發的最大特色。另外,阿里巴巴等數據公司的介入,也使得中國的未來社區是從實戰反饋到設計中,而不是設計師空想所帶來的願景。
當然,本文並沒有批判BIG或者扎哈的意思,只是在探討未來社區這一可能在未來有很大發展空間的領域。
4.
MVRDV的山谷介於二者之間
「山谷」坐落於阿姆斯特丹的南阿克西斯區,在過去的20年裡,該地區已經發展成為阿姆斯特丹主要的國際商業中心,但是卻未對住宅開發給予應有的重視。「山谷」正展現了阿姆斯特丹為了扭轉這一現象的雄心:將該地區改造成一個更適合居住和具有更完善配套設施的城市社區,迎接在未來十年大量遷入的居民和其他公共項目。「山谷」涵蓋公寓,辦公,地下停車庫,露天酒吧,各式零售商鋪及文化設施等。
MVRDV的思考角度更多的是集聚的社區可以讓公共服務設施更加完善。
這更多的趨於群體性建築層面,與中國的好幾片街區聯合開發還是有區別的。
分析圖
分析圖分析圖
5.
小結:中國的方式可能更代表未來
受限於人口密度與政府投資強度的影響,國外的未來社區發展或多或少的讓人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在中國,軌道交通建設的成熟+人口的集聚,會讓強調街區與街區層面的立體開發方式優勢更加明顯,也會讓整個城市更加節能。
正如紀達夫所講:巴黎是個低密度城市,平均每公頃3000人,而上海是它的十倍,必須有不同的策略。巴黎的街道雖然狹窄,只有12米寬,但道路多且密,街區寬度只有75米左右,有足夠的人行街道可供步行和跨越,可以非常容易形成街區與城市的連接。而上海的街道是30米寬,街區在200米左右,同時上海每個街區容納的商業、辦公等行業也是巴黎的三倍。換而言之,上海以及中國其他城市的商圈都缺乏那種街道間的自由穿越性、跨街區的流動性,以及與城市生活交織在一起的公共性,消費者都被困在一個個的街區內。
既然現在城市道路已經成為區隔而不是連接的工具,那麼我們需要採用別的連接方式,將各個獨立的「購物村落」跨越街道互相連接。而目前中國的發發展方式就是通過TOD的方式將各個節點串聯。而節點與周邊街區採用跨街區連接的方式。
我們再返回今天的主題:不管是豐田的編織之城還是阿姆斯特丹的山谷,他們都是能夠體現當地生活特色的未來社區。但從核心的角度來看,更加系統的國內未來社區更能代表未來...
好吧,已經202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