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南京高成長性企業名單近日發布,南京藍色天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成為唯一一家以「戲劇」和「劇場演出」為核心業務的入選公司。
也許之前你沒有注意過「藍色天際」這個名字,但藍色天際出品和引進到南京的戲劇,你一定知道——《浮士德》《戲臺》《戀愛的犀牛》《茶館》……已經形成品牌效應的南京戲劇節和南京青年戲劇節,幕後也有藍色天際的辛勤付出。
從藍色天際的飛速發展中,南京戲劇市場的欣欣向榮可見一斑。在藍色天際創始人吳瑋瑋看來,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是一座「最文藝」城市,為演出企業的高成長提供了滋養和土壤。
只做戲劇也能躋身高成長性企業,建立打通產業鏈的「生態系統」藍色天際創始人吳瑋瑋的給公司的定位只有一個——做戲劇,只做戲劇。
從成立以來,藍色天際的所有業務都圍繞戲劇展開。除了吳瑋瑋本人的愛好和積累之外,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認為戲劇市場將是所有在劇場演出的藝術門類裡,爆發最快的一個市場。「我說的藝術門類,包括像歌舞、音樂劇、交響樂等等,當然電影除外。戲劇是所有的在劇場演出的藝術門類裡面相對大眾的。」
而南京的整體環境,則給了藍色天際這樣做的勇氣和信心。「南京無論是從人口規模、經濟發展程度,還是整體市場的發展狀況,都是有巨大前景的。我們基於這些考慮,決定只做戲劇。」
2013年,藍色天際成立的第一年,只做了4場演出。沒有想到,7年之後,以「戲劇」和「劇場演出」為核心業務的這樣一家公司,成為了南京高成長性企業。
這樣的飛速成長,得益於南京經濟基礎雄厚、文化積澱豐厚、各種高校雲集……這些都是戲劇市場繁榮發展的肥沃土壤。作為世界文學之都,南京具有「最文藝」的城市品質,為演出企業的高成長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這是能把戲劇市場做出來的必要條件,還有各級政府對文化演出、文化市場的重視,這個我覺得非常棒。」吳瑋瑋說。
以政府補貼帶動文化消費,更是為南京戲劇的繁榮、為南京演出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南京自2016年被認定為首批國家文化消費試點城市以來,已補貼演出超過590場次,總票房超過1.74億元,補貼金額超過4200萬元,觀演人次高達69.9萬。
專注戲劇,藍色天際建立了自己的小小「生態系統」,「我們要做戲劇的單一行業,就要把整個產業鏈打通,從上遊到下遊,從製作生產,到巡演經紀,到社群維護,再到青年戲劇的培養……這個生態系統就需要你自己能形成一個相對的閉環。」吳瑋瑋說。
為了建成這個「生態系統」,藍色天際正在往5個方向全力推進。「第一個部分核心是南京戲劇節,以及圍繞南京戲劇節展開的所有的一些業務。第二個部分是生產端,我們設在北京的製作公司主要解決版權和我們的劇目製作。去年在南京世界首演的《浮士德》,是我們投資製作出品的戲,以後還有很多部。第三個部分是『愛話劇』平臺,是一個社群端。第四個部分是演出經紀,每年在全國開展幾百場巡演。第五個部分是我們為了未來準備的,就是青年戲劇人才和作品的挖掘和孵化。」
沿著藍色天際「升級」路線,看到南京戲劇市場「升溫」
如今,戲劇早已成為人們心中又一個「愛上南京的理由」。藍色天際的發展史,其實也是南京戲劇市場的發展壯大史。沿著藍色天際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南京戲劇市場是如何飛速「升溫」的。「2013年只做了4場演出,之後每一年都在飛速增長。」吳瑋瑋說,今年如果不是因為疫情,將有更多演出帶給南京觀眾。
在摸索中,藍色天際對南京戲劇市場的認知也不斷升級。
「第一次認知升級是在南京大範圍引進演出。」吳瑋瑋介紹,2013、2014年之前,戲劇的商業演出是不多的,像他們那樣沒有贊助商、沒有任何託底保障的情況下去做演出,就更少了。「我們當時覺得市場應該是可以做的,只不過大家找不到觀眾。觀眾其實是有看戲欲望的,但是你怎麼找到他們,並且對他們匹配產品?這是一個大問題。」吳瑋瑋說,他們做了一件在當時看來風險很大的事——至少每個月或者每一個半月引進一場演出。「我們一定要看重每一張票,每一張票就是對應一位觀眾,市場的容量是絕對可以大量發掘的,只不過那時候沒有人去做這個事。」
「第二次認知升級是做《如夢之夢》的時候。」吳瑋瑋說。這是一次非常大的冒險,這部話劇演出時間長達8小時,引進成本高昂,在當時難以想像。「那時話劇票價一般都是180,但這部劇每張票至少要賣到1000塊錢才能回本,你想想,這是一個什麼體量的演出?這種體量適不適合做商業引進?」但是吳瑋瑋特別喜歡這部話劇,頂著風險做了,沒有虧本!雖然沒有掙什麼錢,但對藍色天際是一種啟發。他說,通過這一次,認識到戲劇產品絕對不只局限於表面上看到的那點營銷力度,「不是光看賣了幾張票,周邊開發、商業開發,各方面的東西都要調動起來做。它是一個資源整合體,你需要打通很多資源來做這件事情。我們也真正見識到,話劇門票是可以秒光的。」
第三次認知升級,得益於南京戲劇節。「每個月都有大戲上演。那個時候我們真正開始知道,其實南京每個月都可以有票房收入過100萬的戲。」到了2019年,南京戲劇節已經成為響噹噹的品牌,不僅吸引南京觀眾,更有很多外地戲迷特意趕來看戲。由南京市委宣傳部、北京保利劇院管理有限公司主辦,南京保利大劇院管理有限公司、南京藍色天際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南京日報社聯合主辦的2019南京戲劇節,為觀眾帶來了30部風格各異的劇目、44場精彩紛呈的演出,幾乎貫穿整年。尤其是南京戲劇節壓軸大戲、話劇巨製《浮士德》的世界首演,引發了轟動。這是藍色天際第一次真真正正介入投資製作一部這麼大體量、國際化運作的話劇。「市場已經到了一定水準,南京觀眾的欣賞水平和他們的專業水平在不斷的攀升,這就迫切要求你去拿出更好的作品。」通過這部劇,藍色天際對製作的理解、對巡演的理解、對營銷的理解……都有了再一次升級。
2019年,南京戲劇市場的整體規模、票房收入、單場上座率的指標均位居全國前列。「我們剛開始做的時候,南京在整個中國的戲劇市場裡面可能還算不上特別受重視的城市,但是現在已經有絕對地位了。」吳瑋瑋說。
2020年1月,南京文藝綜合形象平臺「金陵大劇場」已經上線,平臺集南京文藝的資訊傳播、文藝評論、文藝創作三大主要功能於一體,匯集南京文藝信息,幫助各類創作和展演主體進行傳播;推動院團交流,開展文藝評論和展演傳播,激發南京文藝創作活力;統籌演出資源、演出推廣、票務營銷等資源,體現集聚功能,凸顯聯動效應。
2021年第30屆中國戲劇梅花獎舉辦權「花落」南京。這將是南京首次承辦國內最高水平的戲劇評獎活動。屆時,不但觀眾可以大飽眼福,欣賞到30多部國內一流的戲劇作品,南京的劇院團、青年演員也有了學習、提升和展示的機會和平臺,這將有力推動南京本土藝術創作。
演出暫停「雲端」相聚,懷抱信心等待美好未來
今年,雖然受疫情影響,演出暫停,但藍色天際的腳步並沒有停止,仍然通過雲端將戲劇帶到人們身旁。藍色天際聯合全國十家核心劇院一起打造了線上「狂想戲劇節」。這是一次多維度、多角度、全方位的滲透性聯動,涵蓋戲劇大咖、劇場、觀眾的高品質線上對談,即興戲劇表演在線直播,觀眾視頻投稿作品線上展演……
「狂想戲劇節」線上對談第一場邀請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主任彭濤與新浪潮戲劇導演王翀展開對談,關於「當下戲劇從業者和戲劇觀眾能做些什麼?」吸引了眾多網友在線觀看。隨後「狂想戲劇節」又邀請到多家劇院的工作人員,涵蓋項目經理、場務經理、票務經理、演出策劃、活動策劃等各個崗位,這些身經百戰的劇場人,觀眾深入了解劇場的角角落落。如今,「狂想戲劇節」的點播量已經超過200萬,為無法去劇院看戲的觀眾一解「相思之苦」。
面對疫情,藍色天際沒有悲觀。「這段時光就好像你在跑步的過程中,停一停,給你喝點水、讓你歇一下。」吳瑋瑋說,有些人對這個行業的前景表示不樂觀,但他不這麼認為,「首先悲觀不能改變什麼。在目前的狀況下,做自己能做的事情,然後停下來想一想。」這些年藍色天際的發展可以用一路狂奔來形容,「狂奔的時候,有很多事情一直沒有時間去思考,比如公司的制度、流程的管理,我們到底哪裡還有問題?是不是要繼續做加法?還是做一些減法?現在我們有充足的時間來調整公司,對各種規章制度、流程設計、業務架構都捋一捋。我覺得是需要停下來,不然的話可能到最後麻煩更大。」
這次藍色天際成為南京快速成長的高成長性企業,吳瑋瑋在朋友圈裡寫下:「很激動,特別是在這個非常時期,讓我們面對未來,又多了一份信心。這讓我們更加堅信我們所處行業的美好未來和光明前景,我們願意為了我們所認定的方向去努力,承擔我們所應該背負的使命和責任,繼續向前!」
這段話,也是南京演出企業的共同心聲。疫情後,「雲演出」成為各大劇團和劇場與觀眾相見的新方式。南京市文旅局發布了《關於應對疫情針對性扶持演出企業穩定發展的通知》,出臺一系列針對性扶持舉措,包括保留政府補貼演出劇目2年有效期限、加大政府補貼演出劇目的評審頻次、適度增加政府補貼演出劇目比例、優化績效獎勵政策、加快文化消費政府補貼資金撥付等。這一切都給按下暫停鍵的戲劇市場帶來信心。
熱愛戲劇的觀眾也都在靜靜等待,重新走進劇場、看到大幕拉開的那一天。
南報融媒體記者 邢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