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披著羊皮的狼》是伊索一篇著名的寓言,講的是一條狼將自己隱藏在它的獵物的毛皮中「吃光了整群羊」的故事。伊索講了一個欺騙和破壞的故事,最終以狼被繩之以法而結束。伊索的故事在現代早期的歐洲人當中產生了極大的共鳴,對於他們而言,羊毛不僅僅是寓言故事中迷惑人的道具。
整個歐洲的毛紡織業都依賴於羊毛,18世紀一位時評人發現,「任何故意排擠它或貶低它的企圖,都會被認為是背叛國家的行為」。
狼——也就是棉,打破了工業化之前統治歐洲倫理經濟的條條框框,為前所未有的發展打開了一扇門,這一發展遠遠超越了羊毛、亞麻、大麻、絲綢等織物長期以來給西方工業發展造成的局限。不過,棉的故事和狼的故事有一個重大的區別。和伊索的狼不同的是,西方棉紡織業所佔的優勢並沒有戛然而止。這一產業彰顯了一種生命力,任何一種生物不管有多神奇-都無法體現。
棉,18世紀中葉在歐洲的紡織品生產中所佔比例微不足道的纖維,到19世紀初卻成為西方最重要的紡織品,以機械化和城市化的新生產結構為特徵。在歷史上,還沒有其他任何區域,如此劇烈地改變了其製造經濟,把之前微不足道的領域,轉變為產業的老大。
在英國,棉紡織在1770年只佔工業增加值的2.6%,到1831年則達到22.4%.在傳統上稱之為「工業革命」的七十年(1760-1830年)裡,特別是在1780年代隨著新型紡紗機器的推廣,棉紡織生產的增長速度,比英國經濟其他領域至少快了兩倍。麻紡織革命讓我們想像一個歐洲選擇發展麻紡織生產而不是依靠棉紡織的世界。從很多方面來說,這個假想的世界比起毛紡織世界要更加現實,因為歐洲的棉紡織生產是從棉麻混紡紡織品(棉麻粗布)生產中發展而來的。而且,輕薄印花的棉布的材料特性,與素麻布和印花麻布的材料特性差不多。
這個假設的論點從表面上看比較現實。在歐洲的棉紡織業已經具備了極大規模的1880年,要以麻布取代棉布,需將歐洲大陸耕地的2%(1000萬英畝)不到置換給亞麻栽培。這並不是不可想像的情景。在19世紀中葉,俄羅斯出產的亞麻已經數量巨大,用於種植亞麻的土地已超過300萬英畝。
而且,這種假設還揭示出,在19世紀中葉之前,從事亞麻栽培的農業人口只佔極少的比例由於亞麻出產於土地和勞動力均不匱乏的俄羅斯,因此歐洲發展以亞麻為主的紡織業似乎並非不可能。但是,為什麼俄羅斯不能像棉花於美國、羊毛於澳大利亞一樣,成為全世界亞麻的供應者呢?原因不在於亞麻的栽培,而在於它的加工。亞麻的加工需要大量勞動力的投入。
由於亞麻布生產需要密集的勞動,因此它為歐洲原始工業化地區的大量家庭提供了工作機會。生產的工序相對簡單,但耗時繁瑣,因而適合貧窮階層。他們種植亞麻,割麻、打麻、搓麻、抖麻、拍麻、「梳麻」(將殘餘的粗纖維、樹膠和樹脂去除),還要守著「漚麻」。雖然一些改進的技術傳播開來,比如1760年代愛爾蘭在漂白中首次使用的氯化法,但直到19世紀下半葉,亞麻產業一直都還是需要極其密集的勞動力。
直到化學工藝得到使用之後,大量的勞動力才得以解放。不過,儘管需要密集的勞動力,但麻紡織產業還是在整個17、18世紀得到極大的發展。英國在1730至1780年五十年的時間,麻布的消費幾乎翻了一倍。愛爾蘭以及後來的蘇格蘭的麻布生產都急速發展。該產業是歐洲原始工業化的核心,歐洲大陸的主要地區都發展了家庭麻加工和麻紡織,產品銷往遠方的市場。在棉紡織革命之前,首先到來的是麻紡織原始工業化革命:整個家庭都從事麻紡織品生產,在簡·德·弗雷斯所謂的「勤勉革命」期間,麻紡織品本身已成為消費支出的主要內容之一。
然而,有跡象表明,隨著從17到18世紀織匠的工資大幅度的提高,密集性的工作(包括原材料的栽培和加工)得到的回報就越來越少。亞麻的故事就是勞動集約化的故事,是以貿易為基礎的斯密式發展道路,要不是它在歐洲紡織品生產和貿易的政治經濟中所處的特殊地位,這條道路也許還可以繼續走下去。歐洲的棉我們最後一個假設,是氣候和土壤適合棉花在地球上任何地方進行栽培的世界。
由於我們手頭上英國的數據資料多於其他歐洲國家,因此我把重點放在不列顛群島上,假設當地的棉花種植如果其他條件不變是可行的,因為在美國和英國之間,由於運費和關稅造成了25%的價格差距。表10.4列出了進口到英國的棉花數量,計算了它們對於英國農業的潛在影響。在1820年,在英國大約需要130萬英畝可耕種的土地用於出產1.51億磅棉花。這個數字,意味著英國可耕種土地的7.1%須置換給棉花栽培。如果栽培遍及歐洲,則只須用到整個歐洲耕地的0.4%.二十年之後,出產6.63億磅棉花須佔用英國全部耕地的四分之一,或者只用到歐洲大陸耕地的2%不到。
這些都是假設的數據,因為棉花無法在歐洲生長,但它們揭示出,棉花的生產並不需要太多的土地。如果氣候和土壤允許它在歐洲栽培,那麼美洲很可能就不會栽培棉花了。不過,我們這個假設的情景還需要考慮勞動力。我設1810年在美洲每個奴隸的平均棉花產量為250磅,並把這一時期每個奴隸產量的變動作為因素考慮進去。這個數據忽略了技術革新(比如惠特尼的軋棉機),因此很可能過多估計了從事棉花栽培的奴隸的數量。
不過,這個假設是有用的,它顯示了所涉及的勞動力的規模。在1850年,英國基本上需要略少於200萬人(很可能是在18世紀就從歐洲消失的奴隸勞動者)來從事棉花栽培,而當時的英國總人口大約為2800萬。考慮到當時英國消費的棉花佔歐洲進口的一半,因此,為歐洲大陸提供足夠的原棉來滿足產業發展所需要的歐洲農民將多達400萬人(大約佔歐洲大陸農業人口的8%)。
結語
這些數字只能是假設的,因為就算棉花在歐洲種植,但在某種程度上,從別處進口棉花也會更有效率。總體信息是,生產的規模會極大地影響歐洲的農業體制,導致並不是需要更多的土地,而是需要更多的勞動力來種植、收穫和加工原棉。受到有限的土地和勞動力的限制,歐洲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過渡會更加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