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月28日,由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領銜的「中國2019新型冠狀病毒疾病的臨床症狀」研究論文在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在線公開發表。
該研究納入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來自全國31個省(市)共552家醫院的1099例確診新冠肺炎患者。研究得出的中位潛伏期為4天(四分位距,2-7),重度、非重度組新冠患者各有一例患者的潛伏期達24天。不過,團隊認為,單純根據最小、最大值評估人群的潛伏期容易引起誤讀。
這篇論文的發表將會給其他正在遭受新冠病毒疫情爆發的國家們帶來一定的參考價值以及中國的經驗。
同時這篇論文讓小編想起了近日網上關於SCI至上的爭論。
據統計,鍾南山院士現84歲,截止2010年,發表論文150多篇。到現在,200篇左右。如果按照論文統計時間和以20歲開始發表論文上看,鍾南山院士平均每年約2.78篇,也就是平均4個月一篇。
提名今年「最高科技獎」的李蘭娟院士截止到2016年12月,李蘭娟院士一共發表400多篇論文,其中被SCI收錄的有200多篇,相當於畢業之後每年平均四到五篇的SCI。
屠呦呦女士在2015年獲得諾貝爾獎,默默無名40年卻救了全球上億人的命,這幾十年僅發了幾篇論文,最終卻連一個院士都沒有。
高福院士現59歲,截止2017年,發表論文累計450餘篇,到目前有500篇。而高福院士平均每年12.5篇,平均一個月就有一篇論文。
鍾南山、李蘭娟院士在疫情爆發之後,置年高於不顧,逆行而上,在這幾個月裡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屠呦呦女士研製出了青蒿素,拯救了全球上億人的生命,這些都是國士。高福院士無論是學歷,論文數量都比他們強,卻在疫情中不實話實說,出現很大的紕漏。
現在一些科研機構和高校,把SCI論文相關指標當成學術評價,以及職稱評定、績效考核、人才評價、學科評估、資源配置、學校排名等方面的核心指標,這樣使得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的科研工作出現了過度追求SCI論文相關指標,甚至以發表SCI論文數量、高影響因子論文、高被引論文為根本目標的異化現象,科技創新出現了價值追求扭曲、學風浮誇浮躁和急功近利等問題。一些科研機構、高校成了論文加工廠。
對於個人來講為了提高個人的學術地位,評定高一級職稱,獲取更多績效工資,少數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舍本而逐末,不是用心搞技術攻關、努力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教學水平,而是挖空心思,把自己的時間、精力完全放到了SCI論文上。
SCI論文確實可以體現出一個科研者的能力,但是發表的SCI論文如果不能解決我們目前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能將他轉化成為成果,那麼這些論文只能說是空中樓閣。
對此,教育部、科技部近日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