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人們很容易投入一段感情,開心是真的,難過也是真的。
經歷過愛情的種種後。面對感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選擇,有的人明知會分離,會失去,依然會試著擁有;有的人害怕分離,害怕受傷,就乾脆不開始一段感情,或者感情稍微不順利就打退堂鼓。有的人在感情中盲目付出,為了留住另一半。
· 01 ·
男朋友對我很好可我仍然不安
有一個朋友,平時對朋友非常貼心,無論哪個閨蜜過生日,她都會提前準備好禮物。可是一談戀愛就變了個人似的:
只要男朋友5分鐘不回信息,她就覺得這男人不在乎自己了;
沒有及時接到電話,她就覺得對方已經有小三了;
連偶爾不小心遲到的約會,她都會想好分手的臺詞。
連閨蜜都覺得她太「作」了,她卻說:
「我不是作啊,我知道他對我很好,可是這些小事真的讓我傷心,感覺天都塌下來了,連飯都吃不下。吵完架後,就會和他冷戰,掛掉他所有打來的電話,扔掉他送來的玫瑰,還會獨自跑去酒吧喝酒,一邊喝一邊哭著給朋友打電話。」
故事的結局,是男人終於受不了她的折騰,提出了分手。
電影《前任3》裡孟雲的一個問題:「所有的女孩兒都缺乏安全感嗎?」答案是「是」。
你有沒有覺得,這個女生在感情中焦灼不安的樣子,似曾相識?
我身邊就有很多朋友,條件優秀,卻總是把感情處理得一團糟:明明被別人深愛著,卻總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還想方設法找出對方不愛自己的證據。
· 02 ·
分手後,我很難再投入一段感情
催婚是家長永恆的主題。不知道是因為雞湯看多了,還是生活節奏快了,總覺得現在人更大的問題,不是求而不得,不是喜歡的人不喜歡自己,而是根本找不到一個人去喜歡。
就算在談戀愛了,多半也是淺嘗輒止,稍有不如意,稍有不合適就會打退堂鼓。
在爭吵時:
女生會想,你愛我應該讓著我怎麼能因為小事生氣;
男生會想,你愛我就不應該無理取鬧也應該懂我。
誰都想贏,想讓一方先低頭。
只要過了25歲,發現談戀愛時最常說的話是「算了吧,再這樣下去我們都會受傷的。」我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
就像貧寒年代,大家衣服壞了,會打上一塊補丁繼續穿,鞋子壞了,會送去店裡修好。但現在我們則更願意把這些都換掉,重新去買。
感情也是一樣。
現在精神娛樂這麼多,可以認識的人那麼多,誰也不是沒了誰就過不下去。選擇多了,自然就無所謂了,有時候股票一個跌停板,比和戀人分手心痛多了。
既然選擇這麼多,何必為了一個人受傷呢。
這樣的思考多了,自然越來越難愛上誰了,乃至於朋友驚覺,好像畢業之後就沒談過戀愛。
過了25歲,感情就會包含太多太多其他元素。
它可能是鄧文迪們往上爬的一張通行證,可能是某企業家們給公司免費公關的一次運籌帷幄,可能是一個可以在大城市立足買房的資格證,可能是一種慣性,一些安慰。
唯獨留給感情本身的那些衝動的,則越來越少。
年輕時候我們對一個人的喜歡,往往來自於那些沒來由,不計回報的付出,但越大,我們就越怕吃虧,越不願意去付出。你在自己身上投入越多,就越自私,越自私,就越不會愛人。
有個朋友在30歲的時候,因為在一段感情中付出太多受了傷,聚會的時候,有人會在背後嘲笑她「30歲人了,怎麼談個戀愛還認真成這樣」,「認真你就輸了」。
我其實也這麼覺得。
但我也很羨慕她30歲還有這樣不計回報,繼續戀愛的能力。
· 03 ·
我害怕失去一段感情
為什麼有的人在感情中抓得太緊,有的人不敢愛人,其實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安全感,害怕失去。
不斷讓對方證明是愛自己的,是因為內心不自信,不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不敢輕易地投入感情,是因為害怕感情被辜負,最後受傷的是自己。
《擺脫不安》的作者加藤諦三認為,在感情中缺乏自信普遍是因為沒有被好好愛過的經歷,或者是因為經歷過喪失體驗。
一個過去被身邊的人愛過、肯定過、欣賞過、關注過的人,他們會更容易發自內心深處地認可,自己作為一個個體是值得被愛的,這樣一個事實,他也更加願意相信他人。只要曾經被真正愛過,欣賞過,這樣的一段記憶往往會變成我們安全感的寶貴來源。
如果一個人在感情中經歷過深重的喪失體驗,這樣的經歷會讓人們很難打開心去再接受一個人 ,畢竟分手時撕心裂肺的疼痛誰都不想再體驗第二次。
朋友小北在三段感情中像中彩票一樣都是對方劈腿導致分手,所以自身既往的經驗讓她對愛情有一種恐懼和絕望,以至於對感情很難保持應有理性的信任,或者說乾脆不敢輕易地再次走進感情裡,她始終缺乏信心與勇氣,在擔心不安中,心裡的潛意識支配著自己的行為再一次導致自己的愛情岌岌可危。
過往的經歷影響人們的認知,有時甚至會扭曲人們的認知。
愛情對很多人成了速食品,人們不再會隨便愛一個人,而是愛一個人之前會有各種權衡,快速地相遇,迅疾地分開,走馬觀花地愛人,不會付出任何真心。
· 04 ·
安全感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狀態
說到底,愛情大概也是人類社會中的一道謎題。孤獨本是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屬性,但人類又同時渴望著親密關係,希望在親密關係中獲得內心的安定與安全感。
心理學家馬斯洛告訴我們,安全感是人類最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特別是對女性而言,能否體驗到安全感,會直接影響到她的生活狀態。
在《擺脫不安》這本書中,加藤諦三認為,而要想獲得安全感,最核心的是回到源頭,審視自己的經歷,學會接納自己的恐懼,才能擺脫深層的不安感,安撫自己的內心,不斷成長。
那麼我們該如何切實地去增加自己的安全感呢?
首先,必須明白自己在感情方面的各種焦慮,跟外界無關,而是自己的內心。
探索自己不安的源頭、想想是什麼讓自己沒有安全感。早年的經歷是否扭曲了自己的認知。是否早年的缺愛讓我們在感情中用力過度或者不敢再愛。
其次,接受自己的情緒。
接受因為缺乏安全感而害怕失去對方的自己,在某些問題上,可以多跟對方溝通交流,不要無理取鬧,不要冷暴力。
最後,從自己內心建立安全感。
很多人把安全感建立在另一半身上,而真正的安全感來源於內心。當內心有足夠的力量,就不會患得患失。
安全感是你的才華,是你堅強的內心,是你積極的生活態度,是你勤勞的工作習慣,當你把安全感寄托在別人或者是物質上,你將永遠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安全感。
紀德說:「我常常覺得,愛情是我擁有過最美妙的東西,我的所有美德都依附於它。它讓我騰空超越自己,但若沒有你,我會再次跌入平庸之地,回到極尋常的秉性中去。因為抱著與你重逢的期待,在我眼裡最險峻的小道也總是最好的。」
希望你能在愛的時候,學會相互依靠,學會柔軟,在一個人時,也能滿懷希望地繼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