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拍攝時,節目組一邊錄製,一邊往山下送身體狀況欠佳的導演。
作者 | 周矗
編輯 | 楊晶
在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上,嶽雲鵬、王迅、任嘉倫等六位嘉賓與120位攝製人員一起,給《極限挑戰寶藏行》的最後一期節目「打上了板」,同時創下了國內綜藝的「海拔新高度」。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然而,「海拔」卻不是《極限挑戰寶藏行》要挑戰的極限。
作為一檔定位「媒體+脫貧攻堅」的特色扶貧節目,如何踐行公益、找到平衡、超越自己,都是這檔節目邊行邊思考的問題。
在《極限挑戰寶藏行》(以下簡稱「寶藏行」)中,他們不但跨過了新嘉賓的「磨合期」,跨過了海拔5000米的「高原反應」,還跨過了過去的「自己」。
在這檔以「人物默契」為核心設計的節目中,「換新人」是一個極其冒險的選擇。
《寶藏行》中,出場的新嘉賓多達九位。除了極限男團六位成員之外,還有經常在綜藝中出現的魏大勳、楊超越和虞書欣,但也有極少參加綜藝的秦昊、王珞丹、任嘉倫、劉宇寧、俞灝明和袁弘。
這些新人與極限男團的「混搭」,也成就了《寶藏行》的「綜藝之魂」。
秦昊,是令施嘉寧最驚喜的嘉賓。四年前,在執導《歡樂喜劇人》時,施嘉寧與秦昊就成了好朋友。彼時,秦昊身上的標籤是「文藝片男神」,在小品舞臺上還略顯青澀。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四年之後,一部《隱秘的角落》讓他變成了人人懼怕的「張東升」,也讓施嘉寧再次萌生了邀請秦昊的念頭。
「他之前單獨參加的綜藝並不多,主要還是與伊能靜一起以夫妻名義參與的一些綜藝。但是基於我之前對他的了解和判斷,他會是一個特別出彩的人,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熒幕上,都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人。我覺得有個性的,有魅力的人,在我們節目裡是去能夠被放大的。」
於是,秦昊成為了《寶藏行》中的X元素。隨著節目的海拔越來越高,秦昊的綜藝感也漸漸爆發。不但花式自cue「爬山梗」,還快速適應了「極限挑戰」的生存套路,身上還漸漸有了極限男團的「影子」。
施嘉寧認為,一檔好的真人秀,一定要給嘉賓更多的空間,讓他去發揮,讓他有一個蛻變和成長的過程。
「在秦昊的身上,我們還蠻得意的是,我們把他不為人知的一面發掘得比較透。他是一個非常有層次的人,在兼具幽默感和深度的同時,又很願意去和別人互動。他可以很快地思考、理解導演組需要什麼,悟性非常強。」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天生的綜藝感,以及與老嘉賓的契合度,成了《寶藏行》挑選新嘉賓的標準。
楊超越是《寶藏行》中首發的新成員,也是第一站唯一的女嘉賓。
她最令施嘉寧欣賞的,是她身上的「男孩子氣」,可以無縫地與極挑男人團玩在一起,不會產生任何女明星的包袱。魏大勳與幾位老成員的熟識度,以及天生的綜藝感,也讓他幾乎自帶「極挑」氣質,毫無違和感。
同時,新人的加入又會對老成員產生一種刺激感。彼此之間從不熟悉,到互相試探,再到逐漸摸清套路,其中會爆發出巨大的戲劇衝突。施嘉寧認為,這是不同於老成員之間的張力,一定要緊緊抓住。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新老成員磨合碰撞所帶來的綜藝效果,不僅在收視上得到驗證,在公益帶貨上也得到了助益。
因為要挖掘當地的「寶藏」特產,節目中設置了各種專門的遊戲環節來展示當地的代表農副產品,玩的不好就會帶來一股說教意味。在新疆站,為了推廣當地最負有盛名的巴楚留香瓜,魏大勳、雷佳音等多位嘉賓與瓜農展開了遊戲比拼,並以蘸醬油吃等特殊吃法引發觀眾們的好奇心,讓更多觀眾認識了留香瓜。
8月9日的節目上線後,通過淘寶天貓搜索關鍵字「巴楚留香瓜」的數量達到30多萬人次。
節目上線後的一周內,天貓、盒馬等國內大型電商平臺銷售的巴楚留香瓜訂單量相比前一周就提升了3倍有餘。兩集節目中均有出鏡的凍乾巴楚蘑菇也一躍躥升成為新晉「網紅」,間接帶動多款新疆特產的火爆銷售,引發了一股「淘寶下單風」。
這檔走過3個省、1個少數民族自治區、11個城市,先後共有15位嘉賓參與,創造了綜藝歷史海拔最高的節目,從勘景到拍攝僅僅用了101天。
這101天,也成了節目組的「極限挑戰」。
施嘉寧透露,三區三州所在地大部分都是高原貧困地區,自然條件和接待能力都非常艱苦。
「這麼大的製作團隊,在高原這麼長期的錄製,可能在全國同類綜藝節目中都是第一次嘗試。在這個過程當中,給我們整個運作體系的考驗是非常大的。」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從導演、製片、安保,再到後勤保障部門,整個團隊就像一個上了發條的機器,在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原艱苦地運轉著。
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有了高原反應,但他們還要通宵達旦地工作,保證節目進度。在西藏拍攝時,節目組幾乎是一邊錄製,一邊往山下送身體狀況欠佳的導演。
錄到最後,幾十人的導演組只剩下幾個人。嶽雲鵬還問施嘉寧,感覺怎麼你們團隊少了很多人。施嘉寧有點無奈,「對,我們昨天剛往山下送下去10個導演。」
由於高原交通不便,轉場也成了極其艱難的事情,每次轉場車程短則三四個小時,長則五六個小時。為了保證效率,連交通和技術配套都要緊跟節奏。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這次在三區三州的錄製,其實是對我們整個運作體系的一次檢驗。這比找一個城市或者體育館錄一錄難得多,這牽扯到幾百人生活起居的問題。不過,這也充分體現了一個團隊的製作能力,我敢說,一個中大型製作公司都不一定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雖然每到一個新地方錄製總會出現跟多狀況,但這些狀況最後都會被順利地克服掉。施嘉寧認為,這與團隊的體系化運作有很密切的關係,這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而是一個團隊在戰鬥。
就是在這種「極挑」精神下,《極限挑戰》團隊在第六季拍攝結束後,無縫銜接地完成了《寶藏行》12期的錄製。但他們同樣能把「極挑」精神中的幽默樂觀,帶上5000米高的高原。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楊超越在看到高反吸氧的賈乃亮時,擔心之餘還調侃一句:「哥,我送你一程吧」,躺在地上的賈乃亮也不忘配合,佯裝暈狀,讓壓抑的氣氛再次活躍起來。
施嘉寧說,相比與《極限挑戰》的快節奏,《寶藏行》可以稱之為「中綜藝」,既不像純旅遊類節目那麼慢,也不像《極限挑戰》那麼快。
「我們是用一個簡單的遊戲框架和大邏輯去設計它的,沒有那麼燒腦的情節劇情,但又有一定的娛樂性在,讓觀眾看起來不那麼辛苦。」
沿途的風景和故事,填補了相對「慢節奏」的遊戲。這讓《寶藏行》找到了真人秀與慢綜藝之間,最舒服的平衡點。
豆瓣最高評分8.6,知乎評分8.7,虎撲評分91.8,創國內戶外綜藝評分第一。在大多數觀眾眼中,《寶藏行》是一檔遠突破預期的公益類綜藝。
施嘉寧對這樣的反饋不算意外。在他看來,《極限挑戰》的節目形式和品質是一直在線的。
「現在的觀眾並不是在消解意義,他們追求更多的是節目要做什麼,使命是什麼,能給社會帶來什麼?《寶藏行》恰恰是鮮明地回答了這些問題,而且更加接地氣,更加真實。你給觀眾看到的東西是真實的,那麼觀眾自然會有共鳴。」
《極限挑戰》的「真」,在於新的嘉賓在一起,重塑了極挑男團的團魂;《寶藏行》的真在於,當嘉賓們來到三區三州,見到那些人,走過那些地方,才發自內心地想為那裡做一些事情。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寶藏行》新疆站的主題,是喀什微電影節。嘉賓們需要以新疆特色美食饢和葉城核桃作為主題,分組拍攝創意微電影。雷佳音、秦昊與魏大勳拍攝的《舌尖上的饢》,王迅與楊超越合作的《大話西遊》改編版《大話核桃》,都成了風靡網絡的搞笑視頻,同時也完成了「帶貨任務」。
「這是一個從頂層設計上來說特別完整的節目。他並不是簡簡單單的,沒有目的的去旅遊,去吃喝玩樂的節目,它從頂層設計上它有很清晰的使命感,價值觀。同時他在表現形式上,又有『極挑』的這種娛樂風格。從我之前的預判上來說,我覺得這個節目也會很有意義。」
施嘉寧認為,做綜藝節目最重要的是意義。如果一檔綜藝沒有目的,那就只能讓觀眾笑笑後就結束了,什麼都沒留下。觀眾也不知道節目組到底要幹什麼,反正挺好玩的。
從《極限挑戰》到《寶藏行》,團隊設計的每一個遊戲、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確的目標。用施嘉寧的話說,就是讓觀眾知道你在幹嘛。
圖源:新浪微博@東方衛視極限挑戰
在目標清晰的基礎上,再去讓節目變得更加有趣,同時又不那麼矯情、煽情,或是做作,這才是《極限挑戰》團隊的核心技術手段。
「就像人一樣,你要尋找自己的價值,做節目也要尋找自己的價值感。當你有價值感的時候,很多事情我覺得都變得很順理成章了。」施嘉寧說。
但他也在思考,戶外綜藝節目往往追求技巧,慢慢已經陷入了一種套路。《寶藏行》中新嘉賓之間的「化學反應」,或許會給「極挑」帶來更多「真」的東西。
在東方衛視舉辦的2021開放大會上,施嘉寧宣布《極限挑戰》要「降速」,第七季將改版為中速綜藝。他想帶著節目組走到更多的地方,去做更有目標感的事。
走出過去引以為傲的「套路」,才是一檔綜藝對「自己」的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