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瓊瑤齊名,被稱香港言情界鼻祖,她的小說影響了一代女性

2020-11-08 匠心之城

近日,電影《喜寶》終於被搬上了大熒幕。


上映之前萬眾矚目,畢竟身披亦舒作品的外衣,可惜情節改編得太離譜,豆瓣評分一度低至 3.4。


最好看的畫面居然是這張電影海報。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匠心之城公眾號喲:jxzc681

還有觀眾吐槽:影片將亦舒改成了瓊瑤。所謂「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


此二人曾力扛港臺言情小說的半壁江山,雖然一直被相提並論,但行文風格實則大相逕庭。

亦舒筆下的主人公,著白衫配卡其褲,姿態高傲,拼殺於紅塵,她們智慧理性。


也因這份颯氣,亦舒則被書迷們稱呼一聲「師太」。師太自譽滿香江,至名揚大陸,也曾走過很長一段路。


01


五十年代初,一戶姓倪的人家自上海舉家遷往香港,當時家中的小女兒年僅五歲,名叫倪亦舒。

六年之後,她的四哥倪亦聰也輾轉至香港,與家人匯合,倪亦聰進行小說創作,一時之間聲名斐起。


後來甚至躋身香港四大才子之列,他的筆名,叫做倪匡。

▲ 亦舒和哥哥倪匡

1962 年,家中老三倪亦儉因為政治成分問題,無法升入大學,倪匡便給他推薦工作,有家雜誌社正在徵稿,如果撰寫學生日記,稿費可觀。

倪亦儉對於寫作並無太大興趣,小小年紀的亦舒便自告奮勇:我來寫。

當時無人可預知,那個十五歲女孩偶然間提起的筆,竟從此再沒有放下,並在號稱「文化沙漠」的香港文壇開出一朵奇異之花。

亦舒的處女作《暑假過去了》寫成以後,倪匡便替她拿到《西點》雜誌投稿,不久即刊登在報。


嘗到寫作甜頭的亦舒不肯停筆,第二年,她便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名為《甜囈》。


與此同時,她已在《中國學生周報》上長期撰寫連載小說。

有一次在學校上自習時,亦舒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接聽父親來電,她剛拿起聽筒,便傳來報館編輯的聲音。


原來是報紙馬上要開印,文章需要小改動,所以竟冒充家長聯繫亦舒。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器重,亦舒在畢業之後,便放棄了進修大學的機會,選擇任職《明報》。

寫作之時的亦舒格外投入,但其實小時候的她十分調皮,哥哥倪匡稱呼她為「作小咪」,倒是後來改成了「大文豪」。


母親則因為其過於風風火火的個性,一度想替她更名為「倪亦容」,以寄容忍文靜之意。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匠心之城公眾號喲:jxzc681


最後還是留住了亦舒這個名字,但有一個香港影帝,卻因她而改名。

提起演員方中信,我們最先能對號入座的角色,應該是他在電視劇《又見一簾幽夢》中所扮演的費雲帆,那是瓊瑤的代表作之一。

其實早在 1987 年,方中信便曾出演由亦舒《朝花夕拾》改編的同名電影。


只是那時他的名字還叫作符力,後因為所演角色為「方中信」,從而更名,並沿用至今。

除卻影帝對其作品的青睞,亦舒的粉絲團還跨越整個演藝圈。


尤其作詞界的兩個偉文,都對她讚不絕口。

黃偉文形容其作品:

像吃鬆餅的時候,嘴巴裡忽然吃到提子乾或巧克力碎一樣,有種「額外"的驚喜。

林夕談及靈感:

亦舒 200 多個書名,可能會有所聯想而影響風格、做人和寫作最深的也是她。

演員曾生說:

第一次接觸到亦舒的文字,非「驚豔」二字不能形容。

02

後輩大讚亦舒文風:亦秀亦豪,哀而不怨。

亦舒卻說:我崇拜魯迅,崇拜張愛玲,崇拜曹雪芹……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匠心之城公眾號喲:jxzc681


根據亦舒的回憶,對魯迅的認識源自十二三歲,她看到書上,一個學生問魯迅:「作為一個現代中國青年,應該爭取什麼?」

魯迅回答:「先爭取言論自由。」

亦舒被這一句話深深折服,後來,她到處尋其著作,夜半看魯迅已為常事,十六七歲便通讀全集。

前生醒覺竟傷逝,今世混沌只半生。在魯迅的著作中,她感觸最深的便是《傷逝》一書 。

喜歡到借其中「涓生」與「子君」之名,作為自己小說的主角,名為《我的前半生》,大開大合的一部都市男女生存圖鑑。

致敬原作「一傷一逝」之餘,順手給了她喜愛的女性形象一個圓滿結局,前兩年被改編成電視劇,也曾掀起一波追劇熱潮。

張愛玲與亦舒都擅寫港滬故事,亦舒曾被稱為張愛玲的接班人。

1976 年,遠景出版社將胡蘭成的《今生今世》重新出書之時,一篇《胡蘭成的下作》之文也隨即登上明報,作者正是亦舒。

為替偶像鳴不平,此文開頭即是「我十分孤陋寡聞,簡直沒聽過胡蘭成這個名字」,接下來又說胡對張的「稱呼肉麻、下作不堪」......全篇皆是對胡蘭成蹭張愛玲名氣的指責,將他罵了個狗血淋頭。

後來這篇稿子被宋淇寄給張愛玲,她看過之後,說了一句:倒也痛快。

可惜張愛玲的《相見歡》出版後,亦舒對昔日偶像,也口誅筆伐了幾句。

所以亦舒對張愛玲的傾心,大概算是「以前喜歡過,後來不喜歡了」之列, 但她對《紅樓夢》的鐘愛,卻是數十年如一日,推許了一生。

她讀《紅樓夢》,寫現代《紅樓夢裡人》,甚至說:女人只分兩種,一種看《紅樓夢》,一種打麻將。

有人評價亦舒的文字:承古龍短句文體,魯迅犀利風格,張愛玲式冷靜......

正是這樣豐富的亦舒,為我們呈現了一部部戀愛教科書,塑造了眾多獨立女性的感情觀。

03


2003 年 4 月,導演蔡邊村拍攝的一部紀錄片《母親節》於德國展出,內容為自己尋母幾十年的親身經歷。


據說,此片取景於柏林、溫哥華、香港三地,時長約 80 多分鐘,其中深情,令人動容。

▲亦舒和小蔡邊村

然而不久謎底揭曉,猶如平地一聲響雷,因為那位拋棄親生兒子的母親,正是著名作家亦舒 。

一時之間輿論譁然,有指責有懷疑有謾罵,對於不認親子的解釋,或許早已藏在亦舒的小說《媽》中:

你的父親已經浪費了他的前半生,你又何苦再來浪費她的後半生。

曾經的感情糾葛,於亦舒而言,或許早已是前塵往事,不願再提。

▲蔡浩泉

在亦舒 17 歲那年,她迷上了畫家蔡浩泉,主動追求之下,兩人很快便墜入愛河。


亦舒的父母不贊同這段戀情,她便以自殺相逼,到底是換得了一紙婚書。

兩年之後亦舒產子,即 33年之後,萬裡尋母的主角蔡邊村。

時間倒回亦舒與蔡浩泉結婚後的第三年,才子多落魄,加上性格不合,夫妻兩人早已貌合神離。


不久,這段本就不被看好的婚姻,便直接走向了分道揚鑣。

離婚的前幾年,亦舒也會抽空去陪陪蔡邊村,一切終止於 11 歲那年,在蔡邊村的模糊記憶中:母親買了個機械人給自己,一起看完一場電影《007》,從此便音訊斷絕。

對於亦舒離開的原因,現已眾說紛紜,唯一確定的是,她的絕情,讓蔡邊村的一生都缺失了太多歡樂。

「44歲的我,去尋已65歲的母親,也許並不算太遲「。

後來才發現其實已經太遲了,即使面對親身骨肉,亦舒也不是會念及舊情之人,仿佛老死不相往該來是最好的結果。

八卦媒體問至哥哥倪匡處,他回答:我和亦舒也已經幾十年不曾來往了。

▲蔡邊村

與蔡浩泉離異之後,亦舒還經歷過一段感情,對方是閨蜜男友嶽華。

亦舒與鄭佩佩本為閨蜜,離婚之後的亦舒孤身一人,鄭佩佩與男友嶽華遊玩,便特地將她叫上。


一段時間的三人行,反而衍生出來了一段三角戀。

亦舒的筆下人物,常有一個男主叫家明,一個女主名玫瑰。


「家明們」多樣貌清爽,待人和善,嶽華仿佛現實中的家明:「有一張好人的臉,好人的性格。是那種會使別人自然去佔他便宜的好人」。

很快,亦舒便對嶽華動了心,她會主動加入約會,兩人每次開車送亦舒回家,她都藉口夜盲症要嶽華送她上樓。

▲嶽華和鄭佩佩

最後的結果是亦舒與嶽華走在了一起,鄭佩佩退出,不久便遠走美國,嫁人退圈。

這一段感情,用轟轟烈烈來形容也絲毫不為過,亦舒為了示愛,甚至將情書發布於《明報》頭版。


其中極盡溢美之詞,完全不同於往日的文筆辛辣。但越是熾烈的感情,便越是只可絢爛一時,無法細水長流。

亦舒曾有言:能夠說得出的委屈,便不算委屈,能夠搶得走愛人,便不算愛人。

▲亦舒和嶽華

搶來的嶽華,也始終讓她沒有安全感。

所以當亦舒在報紙上看到,關於嶽華和鄭佩佩曾經的戀情報導時,她一怒之下,便將嶽華的西裝剪爛成碎條。


甚至將一把水果刀,插進嶽華宿舍床鋪的心口位置。

直接葬送這段感情的是亦舒的另一舉動,那時,倉促嫁入美國的鄭佩佩,婚姻生活並不如意,她寫了一封信給嶽華訴苦。


恰巧被亦舒看到,於是她將來信曝光給了雜誌,公開刊登。

亦舒這次任性,讓鄭佩佩本就不幸福的婚姻,雪上加霜。也讓她與嶽華岌岌可危的感情,一夜轟塌,以分手而收尾。

亦舒為了挽留愛人,甚至下跪請求原諒,但這一次的嶽華始終無動於衷,他僅僅留下一句:你傷害人家太犀利了,這不可以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匠心之城公眾號喲:jxzc681


經此一事,亦舒與嶽華再無瓜葛,守著殘敗的記憶,她也孤獨了兩三年。


最明顯的是,那幾年的筆下故事,格外寂寥。

再次跨入婚姻的門,是在亦舒 40 之時,丈夫是曾經的港大教授梁先生,亦舒形容他:

雖無拜倫的才、梵谷的藝、王子的風度、油王的鈔票,卻是真正的知己。

1993 年,亦舒移民加拿大溫哥華,她稱呼先生為老伴,稱呼自己為亦老舒,予萬物長情,為一人皈依,有如她筆下終得圓滿的女子。

半生清冷,終以溫潤收場,但與其說亦舒與這個世界和解了,不如說她與自己和解了。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匠心之城公眾號喲:jxzc681


香港文壇有三大奇蹟:

一為金庸,創作流行武俠小說;

一為倪匡,創作流行科幻小說;

一為亦舒,創作流行言情小說。

現如今,金庸離世,倪匡封筆,唯餘亦舒時產新作。


希望她寫得更久一點,就仿若那個一去便不返的時代,可以離開得慢一點,更慢一點......


畢竟他們那樣的人生,再不能有。

相關焦點

  • 言情小說鼻祖瓊瑤,現活得比劇情還狗血
    有著「言情小說鼻祖」之稱的瓊瑤,如今怕是打死也想不到,人生在即將步入80歲時還會來個徹底被顛覆,當初辛辛苦苦擠進了所謂的豪門,嫁給了愛情,現在老公平鑫濤還在住院,自己卻先與繼子繼女拉開一場聲勢浩大的撕逼大戰,這人生可比自己寫出的那些劇情狗血多了
  • 「言情鼻祖」瓊瑤:大玩「師生戀」小三上位,「花葬」丈夫被群嘲
    電視劇類型多種多樣,有言情的,有恐怖的,還有狹義的。其中言情受到大多數美少女的重視。言情電視劇瓊瑤響噹噹,其中包括《情深深雨濛濛》,《還珠格格》都出自瓊瑤他的作品。瓊瑤阿姨她創作的言情小說,不僅改編多種電視劇,而且風靡全國,捧紅了大批量的明星。瓊瑤童年學習痛苦見到過瓊瑤阿姨本身的,覺得她是一位溫柔大方、典雅氣質的女人,卻沒想到她是從小三上位。
  • 她與瓊瑤齊名,譽滿香港,卻拋棄兒子,插足閨蜜戀情?
    所謂「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此二人曾力扛港臺言情小說的半壁江山,雖然一直被相提並論,但行文風格實則大相逕庭。 六年之後,她的四哥倪亦聰也輾轉至香港,與家人匯合,倪亦聰進行小說創作,一時之間尤其作詞界的兩個偉文,都對她讚不絕口。
  • 言情鼻祖瓊瑤逼退原配的上位情史
    上學後,身處異地的瓊瑤難以融入新環境。於是她沉迷於書本,愛上小說。這成為她翻身的本錢。隨著時光荏苒,18歲的瓊瑤讀臺北第二女中時,情竇初開,卻愛上了大自己25歲的國文老師,這段初戀僅僅維持了一年,暴躁的母親跑到學校大鬧,使這位國文老師被解聘,放至農村工作。
  • 香港十大 最具影響力作家,你認識幾位?
    堪與金梁古齊名的黃易一改過去狹小的取材範圍,集古今於一體,今思於古韻相滲透,創立了歷史架空小說。將虛構人物情節與既定歷史相結合,產生了奇妙的二度創作。內地讀者最早接觸的玄幻小說就是黃易帶來的,《大唐雙龍傳》、《尋秦記》的古今亂竄,歷史的重築讓很多人都嘆為觀止。
  • 她與瓊瑤齊名,譽滿香港,卻拋棄兒子,插足閨蜜戀情,這樣的人生非她...
    還有觀眾吐槽:影片將亦舒改成了瓊瑤。所謂「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 01 五十年代初,一戶姓倪的人家自上海舉家遷往香港,當時家中的小女兒年僅五歲,名叫倪亦舒。 六年之後,她的四哥倪亦聰也輾轉至香港,與家人匯合,倪亦聰進行小說創作,一時之間聲名斐起。
  • 全本小說網免費言情小說
    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浪漫小說席捲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重要的原因是婦女地位的提高,隨著民主和科學的進步,婦女的教育水平和人數有了很大的發展。湧現出大量的女性作家和女性讀者,因此, 從真正的意義上講 浪漫小說在此期間形成並廣為人知。這也是傳統意義上的浪漫小說。
  • 臺灣言情小說
    言情小說作為小說的分支,形成獨立流派的發展較遲。以言情為主題小說為載體產生影響力的創作應是清末民初的新鴛鴦蝴蝶派,多以「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陰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的才子佳人戀愛小說為主,以徐枕亞的《玉梨魂》、張恨水的《啼笑因緣》為其代表,第一次向社會大眾展現了言情一派的受歡迎程度,並被繼承進入下一個讀者群廣泛擴大的光芒時期。
  • 金庸武俠劇PK瓊瑤言情劇,一場男人與女人的巔峰對決,誰更勝一籌
    常言道「男看金庸,女看瓊瑤」金庸和瓊瑤作為兩個引領時代潮流的大師,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刻骨銘心的印象匯。不管是「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的瓊瑤愛情還是「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的金庸武俠,那些帶有些許脂粉紅袖的兒女情與承載歲月過往的大情懷都是各領風騷。今天影子給大家介紹幾部百看不厭的電視劇,見證武俠泰鬥與言情鼻祖的巔峰對決。
  • 為什麼早年瓊瑤紅過亦舒,現在卻是亦舒紅過瓊瑤?
    ▲亦舒愛錢眾所周知,她看哥哥寫稿賺錢,於是中學已開始投稿,十五歲拿到第一筆稿費,就去銅鑼灣大丸百貨買了一件「有花邊的襯衫」,而且她對改編的態度一早也有定論,影視劇是導演的作品,與她無關,她也根本不看,收錢就好在華文流行言情小說版圖裡,從七十年代起,就有「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這一說法,兩大言情天后鼎立的四十年,兩人各自為戰
  • 扯白||為什麼早年瓊瑤紅過亦舒,現在卻是亦舒紅過瓊瑤?
    在華文流行言情小說版圖裡,從七十年代起,就有「臺灣有瓊瑤,香港有亦舒」這一說法,兩大言情天后鼎立的四十年,兩人各自為戰,自成王國,但也確實是毫無交集。當然,主要因為亦舒是不大瞧得起瓊瑤的,屢屢在專欄和小說裡諷刺瓊瑤,把她稱為前輩和老派的女人,其中最著名的話是「那個瓊瑤,提了都多餘」。
  • 她是言情劇「小白花女主」的鼻祖,為了讓她拍戲,瓊瑤等了4年
    有段時間言情劇特別流行傻白甜女主角,那種笑起來甜甜的,清純可人讓人非常有保護欲的「小白花」女性形象,但要說真正的小白花女主,中國電影電視這麼多年,沒有一個人比得過陳德容。,就被識人非常厲害的瓊瑤所看中,但那個時候她還太小太小,家裡面的人不放心她籤約直接進圈,於是只能放棄瓊瑤的賞識,但是萬萬沒想到,瓊瑤竟然表示願意等她,而且就這麼一等等了4年,到她18歲的時候,她才成了瓊瑤劇的女主。
  • 瓊瑤隱退,一代言情女王隱秘的愛情江湖…
    第一個感慨啊,都說伊能靜寫的微博長文可以繞地球一圈,此言差矣,瓊瑤阿姨比她長多了好嗎?翻開她的社交媒體,各種長文真的……好長啊……第二個感慨,影響了一整代華人的言情女王,今年竟也已82歲了,垂垂老矣,這支筆再怎麼筆耕不輟,也終究要迎來謝幕。
  • 瓊瑤風光了一生,可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冠上了「小三鼻祖」的稱號?
    【文:淘子】瓊瑤風光了一生,可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冠上了「小三鼻祖」的稱號?說起瓊瑤阿姨,相信每個人都看過她的電視劇,並且每部劇中總會有一兩個的情節讓人至今難忘。1963年,瓊瑤的《窗外》以電視劇的形式開播之後,引起了許多觀眾的反響。
  • 瓊瑤風光了一生,可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冠上了"小三鼻祖"的稱號?
    【文:淘子】瓊瑤風光了一生,可為什麼最後還是被冠上了"小三鼻祖"的稱號?那時候的社會觀念對於言情劇並不怎麼看好,但是瓊瑤將這部劇推出之後,許多人都對愛情觀有了很多的見解。但是她自己的愛情和婚姻卻並不像小說中寫得那麼完美。
  • 82歲瓊瑤退網,經歷師生戀、小三上位,她的人生就是一部言情劇
    但瓊瑤仿佛是個例外,這個為情而生的女人,不僅一生為愛至上,而且還用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和期待,締造了一個夢幻般的言情帝國。她的一生,寫了65部小說,每一部作品,似乎都在書寫自己與他人的傳奇。隨後,她以這段經歷為藍本的師生戀小說——《窗外》走紅文壇。從此,她把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所有幻想,都寫進了小說。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她作品裡呈現的愛情觀,一直飽受非議。
  • 瓊瑤被稱「小三鼻祖」,花16年時間上位,原配兒女為其說盡好話
    一提起瓊瑤阿姨,想必沒有人會說不認識,她可是言情小說的鼻祖,曾出版的很多作品,還被拍攝成了電視劇,被眾人所熟知。01 名門之女瓊瑤小的時候看她的作品,會覺得裡面的主人公愛得轟轟烈烈,這樣炙熱的愛情,讓人羨慕不已。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來看她的作品,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 關於中國的言情小說背後,那些你不知道的故事
    喜歡看言情小說的讀者絕對不算是少數,言情小說的內容主要講的也是各種關於愛情的故事。而言情小說也不是近幾年才出現的,追溯起來,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可以算得上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本言情小說,這可是一部正兒八經的古言。在古人寫的言情小說中除了《鶯鶯傳》,名氣比較大的當屬《紅樓夢》。
  • 瓊瑤:被父母嫌棄,寫過無數愛情小說,她真的是偶像劇鼻祖麼?
    而對於來說,能夠出演《還珠格格》並且大紅大紫,離不開瓊瑤的提攜。算起來,瓊瑤絕對是瑪麗蘇小說的鼻祖,同時,她的人生也無比狗血。瓊瑤原名為陳喆,1938年出生在一個書香之家。但因為當時正處於戰爭年代,為了活下去,全家不得不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 哪個少年不鍾情,哪個少女不懷春:瓊瑤小說,道不盡的年少痴狂
    瓊瑤的小說從繁華走向落寞大約用了二十年的時間,整整影響了一代人。七零後、八零後的讀者對瓊瑤這個名字曾經近乎於膜拜,對她的作品近乎於痴狂。一場迷夢,俘獲了多少年少的心現在讀瓊瑤小說的人已經寥寥無幾了,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她的小說具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那個年代無論物質生活還是精神生活都很匱乏,如果當年有現在這麼豐富的文學資源可供鑑賞的話,瓊瑤的作品是不可能掀起什麼波瀾甚至沒有任何立足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