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條快訊,就在幾個小時前,39屆香港金像獎榜單出爐,《少年的你》不出意外的拿到8項屠榜,周冬雨獲影后,四字弟弟拿到最佳新演員。
因為疫情影響,今年的金像連頒獎禮都省了,直接由主席爾冬陞在線發獎。
但就算是線下開,其實也沒太多關注了,除了《少年的你》,其他獲獎作品大部分觀眾應該都不熟,輝煌金像,落寞如斯。
港片是我們這代人的特殊記憶,所以每隔段時間就想聊一聊,這期咱不講那些奪目的紅花,來說說金牌綠葉。曾經港片中的配角都閃閃發光,現在真是越來越太少了。
香港出了那麼多巨星,但好像並沒有哪個是正經八百科班出身,最多就上個演藝培訓班,大多都是半路出家,靠著勤奮與興趣慢慢練級,今天講的這些配角就更是了,成奎安坐過牢、吳孟達欠巨債、張耀揚當接線生,林雪的出身乾脆就跟難民差不多。
我時常在想,為什麼80、90年代的香港那麼繁榮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混亂」,地面上黑道橫行、消費大潮亂鬨鬨、內地的強勁需求讓商貿繁榮機會遍地,雖然政治前景不明確,但無論出身、教育背景如何,人人都覺得自己行。
做這期節目給我最大的感觸,是那時演藝圈的生機勃勃,大家不在乎你是北電畢業還是家電推銷員,戲好就行,機會均等,「非典型」的成長經歷讓那一代演員都有極豐富的市井生活經歷,這是出好戲的基礎,我在節目最後說了句挺重的話:現在的年輕演員們,都太欠練了,沒有被生活暴擊過,不足以悟人生。
小品《主角與配角》裡,陳佩斯想盡一切辦法想多露臉,配角不是天生就是綠葉,只要是個演員,肯定想獲得關注,本期的十個人,很多都向上奮力掙扎過,但似乎只有吳君如成功殺出配角圈,當了大姐大。
這對個人事業來說無疑是悲催的,但他們還都是兢兢業業的把小角色演好,(演不好就沒飯吃,後面一堆人等著呢),他們同樣值得響亮的掌聲。
由於我精力有限,這期也就盤點了十個,肯定是不全,歡迎同學們在評論裡補充,把那時演員的經歷攤開,人人都是一部現實主義小說。
這期的資料與素材特別駁雜,把我和小怪獸折騰夠嗆,昨天剪到2點多才收工,大家如果覺得還行,湊合叫個好唄!上菜。
本周日是母親節,每年我都是帶三個媽媽聚餐(親娘、丈母娘與媳婦),如果在外地不方便相聚,你不妨就送束鮮花表下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