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儀」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儀表、風度,這也要趕上時代。現在這個世間,我們常常在電視臺看到,年年都有服裝表演流行的,威儀就屬於這些,可見得佛並沒有教我們開倒車。佛不但教我們趕上時代,佛教我們領導時代,永遠走在時代的前端,不會落伍。今天人家看到「威儀」,都想到唐朝時候的威儀,宋朝時候的威儀;換句話說,統統去做古人去了,裝模作樣那個樣子,所以嚇得沒有人敢學佛了,這個錯了,這個把佛學死了!如果統統是這樣的話,佛教傳到中國,我們應當完全用印度那個威儀才對,為什麼到了中國穿上這種衣服?這個衣服是中國漢朝的衣服,叫海青,不是佛教的。漢朝時候讀書人,就是士大夫階級,今天講知識分子,穿這種長袍大袖的衣服,他不做粗重的工作。
現在有人提倡,我們出家人的衣服可以隨俗,本來是隨俗的。像日本的出家人,他的服裝是西裝、皮鞋。他的搭衣現在變成紀念性質,我們還有個衣搭著,日本那個衣這麼小一塊,平常就放在西裝口袋裡。如果有佛事,他從口袋拿出來,就像我們念珠一樣掛在脖子上,那就是他搭了衣。他的三衣都做成這麼一小塊,平常裝在西裝口袋裡。他有沒有錯誤?沒錯誤,「不犯威儀」,他是現代人,他不是從前那個社會的人,所以這個不犯威儀的。
我們今天出家人為什麼不換服裝?還穿這個?實在講,這個服裝穿起來舒服。我們現在看到西方人緊緊地裹在身上,這個多難過!寬袍大袖確實舒服。所以,中國人是很會享受的。說老實話,中國人在衣食住行上都講求享受。所以這個衣服設計的時候設計得好,外國人穿了之後,他也想穿,他不會裁縫,他買不到,這是真的。我們在外國的時候,他們看到都很羨慕,說這個衣服穿著是好,是舒適,特別是這個大袖子,這海青的確是特別舒服。
所以這一句,句句都是活的。因為現在社會很亂,風氣不好,所以僧團裡面還是保持。我們今天穿的服裝是明朝服裝,不願意更換有好處,對於出家人本身來說有一個約束。譬如電影院、酒家,我們穿這個衣服總不好進去,總覺得難為情。如果換上像日本出家人的服裝,走進去誰知道?沒人知道。所以穿上這個服裝,對出家人的確有很多約束。尤其是現在,說老實話,僧團裡面戒律也不講求了,這個服裝走到外面多多少少是受很大的約束,有好處沒有壞處。曾經有人提倡要改革,有一些老和尚不同意,不同意是有道理的,是好的;好的,我們應當要保留。所以這三句意義非常深廣。不要看到「眾戒」就想到戒本裡那一條一條的,看到「威儀」就想到唐宋那個時代的,那就錯了。
將來的佛教即使出現叢林,也是新式現代化的叢林,絕對不是過去的。過去叢林那一套儀規,沒有一個人願意去遵守,你今天要是搬出那套規矩,你說我這裡建叢林,歡迎大家來,保險一個人都沒有,一個都不會來。為什麼?因為大家不會回頭去做唐朝人、做宋朝人,不會回頭,一定要現代化,一定要本地化。現在說老實話,由於交通便捷、資訊發達,整個世界就變成一個地區。在從前,我只曉得我這個地區的事情就夠了;今天不行,今天全世界的事情,每個國家、民族的文化歷史、意識形態、生活方式,乃至一般風俗習慣,你統統要知道,因為你隨時有出去旅遊的機會,你是不懂,出去就吃虧,就惹笑話。佛弟子要想全世界每個地區去弘法,你要是不了解,你的佛法怎麼弘揚?怎麼能讓人接受?這個要知道。
所以佛法不是死的,死的沒有價值,它最殊勝、最了不起,它是活的。像水一樣,放到圓裡面它是圓器,放到方裡面,它是方形的,隨外面境界千變萬化。它的原則、原理不變,在形式上它時時刻刻都在變,這是它了不起,所以學佛不能學死了。今天我們同修們學佛有許多障礙,這個障礙產生在哪裡?實在講,是你們違背佛的教訓所產生的,你們把佛法學死了。所以在家裡不受歡迎,家裡人一看到你學佛都怪怪的,學佛的人都不正常,這怎麼得了?錯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時,佛與佛的弟子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受到大眾歡迎,我們走到哪裡,走到家裡,家裡人討厭,走到社會,社會人討厭,像這個樣子搞法,釋迦牟尼佛還能夠弘法利生嗎?錯了。不是佛法錯,我們自己把佛的意思解錯了,錯解佛的意思,曲解了,還自以為是,你說糟糕不糟糕?
我們今天講佛學要講現代佛學,深入經藏,了解過去每個朝代、每個地區,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是如何在當時把這個東西,就是當時他們那個時候的現代化、那個時候的本地化,他才能夠弘揚,才能夠有深遠的影響。我們參考這些,推陳出新,今天有今天的講法,有此時此地的講法,我們大家才能得到真實的受用,覺得佛法修行一點都不困難,與我們的生活完全沒有矛盾,只帶給我們更豐滿的生活、更幸福的生活,沒有一絲毫障礙,哪個不願意接受?今天大家覺得麻煩太多、障礙太多,這樣也不行,那樣也不行,算了,不要學了,錯在此地。
不是佛經錯,佛經沒有錯,字字都不錯,我們認識錯了,我們把它解錯了。人家叫你不犯威儀,沒有再加一個「不犯釋迦牟尼佛當時候的威儀」,如果加上這一句,那就沒法子,那就一定要守住那個時候。「不犯威儀」這四個字是活的,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威儀,每個地區有每個地區的威儀,威儀也就是禮俗,不一樣的。「具足眾戒」,人家那個戒也沒有說是哪部《戒經》上所講的戒,沒有那麼指!我們才曉得這個戒是生活規範,今天講國民禮儀,國民禮儀就是威儀,生活規範就是眾戒。諸位了解這個意思,你要這樣子跟人家宣傳,誰不歡喜?誰能夠說佛法是迷信?如果我們一定要講過去某個朝代,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那種佛教當然是迷信,當然行不通。我們不但不能做中國人,還得做印度人,還要做三千年前古印度人,這個誰願意幹?當然不願意。今天所講的前面這七句是修行基礎的基礎。更重要的是要跟定一個好老師,開始學佛心要收斂,不要貪多。廣學多聞是第二個階段,不是第一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修定、是修清淨心。修清淨心能生智慧,智慧開了之後,才能夠廣學多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