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是聯合國設立的國際女童日,女童的生存狀況怎麼樣?或許能從「消失女孩」的情況看出端倪。「消失的女孩」最早由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瑪蒂亞·森提出,是指那些因人為幹預因素沒能來到世界或因性別偏好較早死亡的女性人口。根據阿瑪蒂亞·森的估算,全世界約有1億多名女孩因為人為性別選擇而消失,中國和印度是重災區。
2010年南開大學經濟學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曾估算出中國「消失女孩」的數量。
南開大學的報告根據2000年的人口普查數據,推算出中國0~17歲的「消失女孩」規模為1194.57萬,消失率為6.8%,「消失女孩」問題十分嚴重。
從每個年齡段的消失率看,0~6歲的消失率普遍高於10%,其中1歲的消失率最高,達到14.4%。而從6歲開始,女孩的消失率呈現明顯的下降趨勢,17歲的消失率僅為0.7%。
報告分析,導致中國女孩「消失」並呈現以上趨勢的主要有3個原因:
第一是產前失蹤,即胎兒的父母通過性別鑑定,人工引流產女胎,目前B超、絨毛檢測、羊水穿刺等技術均可鑑定胎兒性別。根據歷年《中國衛生年鑑》的統計,從1971年到2012年,中國人工流產總數為2.7億次,再加上藥物流產,總的流產數量驚人;第二是產後失蹤,包括溺殺和遺棄女孩,以及女孩在營養、健康、醫療等方面受到的歧視性對待,比如得不到母乳餵養,缺乏醫療關懷等等;第三是「假性」失蹤,而這個現象頗具中國特色。由於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部分人為了多生孩子或生男孩,有意漏報和瞞報已出生的女孩。這些女孩真實存在於現實生活中,卻在統計中「消失」了。
而這種「讓女孩產前消失」做法的影響也體現在了中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上,根據統計,中國出生人口性別比偏高且逐年升高,出生人口的性別結構越發不平衡,2020年中國「剩男」規模將接近澳大利亞總人口或許並不是危言聳聽。
數據來源:原新,胡耀嶺,《中國和印度「失蹤女孩」比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