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雲科,男,漢族,1963年7月生於陝西寶雞。1980年參軍,在部隊從事美術和電影放映工作。1987年西安美術學院畢業。1986年曾在《當代青年》發表作品,1987年給《 思維的藝術》一書插圖42幅,1988年來到新疆從事藝術工作並創辦「理想園林藝術公司」,創作了《金色的種子》、《塔河之春》、《消防使命》等大型雕塑作品,2003年在李習勤教授指導下為新疆阿瓦提廣場創作了《多浪舞之魂》《瓜果之鄉》《長絨棉鄉》《阿凡提故事》《民族團結》大型系列浮雕作品,還創作設計了《消防廣場》、《運政廣場》、《休閒廣場》、《電力廣場》等優秀園林作品。
也談王雲科先生書畫藝術——既雕既琢,復歸於樸
「見素抱樸,少私寡慾。」不禁對「抱樸守真」一詞怦然心動。這是一面鏡子,讓人明白「不忘初心」多麼可貴。
立德立身云云,今日聽來不免有如說教,就藝術而言,道德的人格品評標準在提出伊始,就並非意在摒去技藝之「文」,而是蘊含著「文質彬彬」的藝術生命理想,具體而言,是將「人」與「藝」作為一個有機的生命整體進行關懷:道德、學問、氣節等要求為內在之「質」,唯其自然流露,外化為藝術作品,斯能致於中和,從容中道。而這種內外融通、混元一氣的藝術生命厚度,較斤斤文飾者當然也自見高下,我們從王雲科先生既雕既琢,復歸於樸的藝術追求的一面足以窺豹一斑,實際上我更認為是其人格魅力的一種表現。
王雲科,1963年生於寶雞,1987年畢業於西安美院,著述等身,說他是位學者,恐怕不會有人懷疑。書畫同源是常談,書畫同功未必然。以書益畫,以畫益書,觀賞他的書法,必然是儒雅正相,揮縱自如。書法實力有沒有,不需要言說東西南北,只需要把楷書作品放在案上一觀,高低立見,優劣可析;畫為書之餘,把書之「餘趣」也做成文人情感的博觀。趙孟曾說:「石如飛白木如籀,寫竹還應八法通。」也就是說書法好,國畫就能畫得好,因為筆法是一樣的。
書法有法,一旦落墨,法即相融其間,而最開始的用筆動作剎那即成永恆,它已在瞬間成為了所有將要展開的筆跡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作為一種自帶的「印記」而貫穿始終。
這最初的用筆動作,古人有多種稱謂,或稱發筆:「發筆處便要提得起……」。(倪蘇門《書法論》)或稱下筆:「書法下筆便覺鋒粘在紙上,像推不動」。(徐用錫《字學札記》)。或稱落筆:「落筆之際,應留得住墨……」。(黃賓虹《字學札記)以上命名,各有其特點所在。發筆,正似一發不可收,意在一種力;下筆,自上而下,意在一種勢;而落筆,筆鋒落墨入紙,更強調直觀,意在一種動態。概而言之,都會有非靜止的且不斷持續的用筆動作,表述可謂各有所重。筆者則更著意稱之為「起筆」,因為「起」字既含有動作的開始之意,又不具象地含有如何上下左右運動的規定性,因此表述相對更確切。更重要的是,作為一種運筆動作的全過程而言,起行收,起則必不可缺少,從而更具有用筆前後的一貫性。
王雲科先生得書法裡可窺見到他是一位精心修楷書的實踐者。多年來他不被社會流行的浮名風氣所幹擾,一心一意法唐楷,一筆一畫寫正書,以顏楷為法本,勁卓豐碩,筋骨強健,再參意柳楷精氣神,吸納歐楷的變化和趙楷的儒雅,他走的是一條更為艱難的探索之路。從這一階段的創作看,王雲科先生似乎有意無意在尋找一個結合點,這大概正是他應把握的著力點和可能的突破口。從端莊轉向古拙,要在形與意、收與放、雅與俗、規矩與誇張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點。
其實虛實之間,原本就是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所謂「虛實相生」即是此理。看王先生畫中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不難發現,其共性的一點就是突出了主題、主色,也可說是通過線條或者色彩將中心和重點凸顯出來,再輔之以恣肆的背景。
書,乃畫之骨也;得書趣,得書力。筆為中正,墨為情性。凡經典作品必有其成為經典之理。即符合一定的審美觀,其形成過程會遵循或者有獨特的某些「規範」。從共性上講,是筆法、字法、墨法、章法等,而王雲科老師的藝術是其獨特的、個性的「理」。(中國書畫觀察網 鄭啟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