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證論】目 衄

2021-02-07 深圳阿尼古經方學習

白珠黑珠均無出血之竅,目下眼皮只有淚竅,乃陽明經脈所貫注。《春秋傳》稱蔡哀侯之淚盡,繼之以血,則是血自淚竅出也。陽明脈起於承泣穴,淚竅出血,乃陽明燥熱所攻發,犀角地黃湯加歸尾、赤芍、銀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如風熱重,大便閉者,通脾瀉胃湯治之。陽明之脈,繞絡於目,故凡治目,多治陽明。吾嘗觀《審視瑤函》外障目翳諸方,共一百零,而用大黃者七十餘方,可知瀉陽明胃經之熱,是治目疾一大法門。治目衄者,可以類推,凡白虎湯甘露飲玉女煎均治陽明方,醫者審虛實先後而用之,罔不奏效。

夫目雖陽明經所屬,而實肝所開之竅也,血又肝之所主,故治目衄,肝經又為要務,地骨皮散四物湯加牡丹皮和地骨皮)加柴胡、炒梔、益母草、及丹梔逍遙散治之。謹按病發於肝者,多是怒逆之氣火,耳鳴口苦,胸脅刺痛,宜從肝治之,可用上二方,及當歸蘆薈丸龍膽瀉肝湯治之。病發陽明者,發熱口渴,目幹鼻幹,大便燥結,宜從陽明法治之。

小眼角乃少陽經脈所絡,原無出血之竅,少陽相火,隨經脈而出,衝動肝經血分則生血筋,竄入瞳珠及胬肉長出,亦見流血,但不多耳,宜小柴胡加青皮、當歸、紅花、膽草、丹皮,外用杏仁、白礬、銅綠點之。

大眼角,乃太陽經脈所絡,名精明穴。太陽氣血充足,眼角內結赤肉如珠。有大眼角內不起肉珠者,乃太陽之氣不足故也。太陽經有風熱,則大眼角生血筋胬肉,或微滲血點,外治總以血筋胬肉之法治之,內服防風通聖散去麻黃、大黃、芒硝,再服防風歸芎湯調之,點藥如上。以上兩條,均非目衄正病,以其起血筋,以系血分為病,故兼及之。此書為血說法,其有目疾膜翳等項,均有眼科專書,盡多可釆,茲不具論。


黃柏三錢   元參三錢   防風三錢  大黃一錢  知母三錢  炒梔子三錢  石膏三錢   茺蔚三錢此方乃通治眼目外瘴之方,借治目衄亦宜。方取諸品清熱瀉火,使火不上燻,則目疾自除。而防風一味,獨以去風者治火,火動風生,去風則火勢自熄。茺蔚一味,又以利溼者清熱,溼蒸熱遏,利溼則熱氣自消。

*防風芎歸湯*

生地五錢   當歸三錢  川芎一錢   甘草一錢   防風三錢

天門冬三錢  麥門冬三錢  生地黃三錢  熟地黃三錢  黃芩三錢  枳殼一錢  石斛三錢  茵陳三錢  甘草一錢   枇杷葉二片,去毛陳修園曰:胃為燥土,喜潤而惡燥,喜降而惡升。故用二地、二冬、石斛、甘草潤以補之,枇杷、枳殼降以順之。若用連、柏之苦,則增其燥。若用芪、術之補,則慮其升。即有溼熱,用一味黃芩以折之,一味茵陳以滲之足矣。蓋以陽明之治,重在養津液,方中地、冬等藥,即豬苓湯用阿膠以育陰意也;茵陳、芩、枳即豬苓湯用滑澤以除垢意也。治吐衄產後,跌打損傷,瘀血幹肺,鼻起煙煤,面目茄色。蓋謂肺金氣足,則制節下行,血不獨不能犯肺臟,而亦不能犯肺之氣分也。今不獨幹犯氣分,瘀血上行,並真犯肺臟。血者肝木所司,金氣將絕,木乃敢侮之;肺氣已敝,血乃得乘之。方取蘇木秉肝木之氣,色赤味鹹以破血,是治肝以去肺之賊;而急用人參生津,調肺以補氣,使肺氣一旺,則制節自行,而血不得犯之矣。

相關焦點

  •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原文朗誦+解讀】
    第十六篇: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十六《靈蘭·用耳朵學中醫》白雲出岫誦讀寸口脈動而弱師曰:尺脈浮,目睛暈黃,衄未止;暈黃去,目睛慧了,知衄今止。又曰: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衄家不可汗,汗出必額上陷,脈緊急,直視不能眴,不得眠。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而有熱,不得臥者,死。
  • 十六、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295條~311條)
    《金匱要略》       十六、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 論傷寒七十二證候
    論傷寒七十二證候循衣摸床(仲景雲.傷寒吐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至十餘日.發潮熱.不識人.循衣妄撮.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華佗曰.病患循衣縫
  • 中內歌訣:血證(上)
    】治火、治氣、治血辯證要點①辨病證不同;②辨臟腑病變之異;③辨證候虛實鼻衄熱邪犯肺【關鍵詞】鼻燥衄血,血色鮮紅+外感風熱【治法】清洩肺熱,涼血止血【代表方】桑菊飲【加減方】——胃熱熾盛【關鍵詞】鼻衄,或兼齒衄(血色鮮紅)+胃熱(口乾臭穢 煩躁)【治法】清胃瀉火,涼血止血【代表方】玉女煎【加減方】——肝火上炎【關鍵詞】鼻衄+肝火(煩躁+情志+兩目紅赤)【治法】清肝瀉火,涼血止血【代表方】龍膽瀉肝湯
  • 299、病人面無色,無寒熱.脈沉弦者,衄;浮弱,手按之絕者,下血;煩咳者,必吐血.300、夫吐血,咳逆上氣,其脈數……304……
    胡希恕解讀《經方》講座        第二部分 金匱要略       十七、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       「脈沉弦者,衄」,沉弦者,虛勞的樣子。弦本來是有餘的脈,就是「弦者為減」那個弦,像按著鼓皮似的,外邊脈道硬,裡邊是中空的,沉弦者是虛勞的現象。         「衄」,都指的是久衄,虛勞病的一種反映,所以久衄虛勞,所以脈才沉弦。       如果有上面亡血的反映,就是面無血色,又沒有外感的情形,肯定是亡血了。
  • 經方探源:太陽傷寒主證主方
    (《傷寒論》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傷寒論》35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傷寒論》36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 傷寒百證歌41證到60證
    (茵陳蒿湯.五苓散.皆可選用之.)瘀血之證亦相類.大便必黑此其異.血證其間多發狂.要須辨別無乖戾.(白虎與發黃證亦相似.但白虎周身發汗.故不能黃.發黃證則餘處無汗.齊頸而還)更有中溼並中風.發黃大抵亦皆同.溼則薰黃身盡痛.目黃風中氣難通.(仲景雲.溼家之為病.一身盡痛.發熱.身色如薰黃.又有中風黃者.但目黃.氣難通也.)第五十證 發狂歌發狂二證當別白.陽毒蓄血皆憑脈.(發狂有二證.有陽毒發狂.有蓄血發狂.)陽毒發狂多乾嘔.煩躁脈實並面赤.
  • 治咯血,衄血,尿血,瘡癰腫毒
    用於月經不調,功能性子宮出血,吐血,衄血,咯血,尿血。 《中藥大辭典》 甘,平。 止血,活血。治月經不調,崩漏,咯血,衄血,尿血,瘡癰腫毒。
  • 309、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310、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311、心氣不足,吐血,……
    胡希恕解讀《經方》講座        第二部分 金匱要略       十七、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十六如果是一種陽證、熱證而出血,要用芎歸膠艾湯,那個方子也很好使;假設要是虛的厲害、陰寒的證候的反應,要用黃土湯,這個方劑止血也相當有力。這些方子我都常用,所以我也能夠理解它們。       遠血、近血之分別,遠血就說明內臟出血了,這是個慢性證的樣子,所以有點陰虛(編者按:胡老此處所云陰虛,當特指陰性、虛證,而非後世所云「陰液虛")的樣子。
  • 跟診劉渡舟,親眼見其以三黃瀉心湯、黃連解毒湯治療疑難重證,屢起沉痾
    瀉心湯出自《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7條,組成為:大黃二兩,黃連、黃芩各一兩。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其原條文謂:「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此方也稱為三黃瀉心湯。大黃黃連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第154條,組成為: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 飛龍掌血的功效與作用
    功效作用飛龍掌血,為芸香科植物飛龍掌血的根或根皮。分布於西南及陝西、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根含白屈菜紅鹼、二氫白屈菜紅鹼等。具有祛風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腫之功效。常用於風溼痺痛、腰痛、胃痛、痛經、經閉、跌打損傷、勞傷吐血、衄血、瘀滯崩漏、瘡癰腫毒。
  • 臟腑方證與王氏治肝三十法:
    2、肝火上炎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肝火上炎證臨床表現,常見頭痛眩暈,耳鳴耳聾,面紅目赤,口苦,尿黃,甚則咳血、衄血,舌紅苔黃,脈弦數。一般以肝脈循行所過的頭、目、耳、脅部位見到實火熾盛症狀作為辨證要點:(清金制木法:木火刑金:肝火犯肺證:與燥熱犯肺證:陰墟肺燥證:2、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及辨證要點:肺陰虛證的臨床表現,常見咳嗽較重,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並有咽喉幹癢,或聲音嘶啞,身體消瘦,✔舌紅少津,脈細無力。陰墟火旺還可見咳痰帶血,乾渴思飲,午後發熱,盜汗,兩顴發紅,舌質紅,脈細數。
  • 或必死或可治的:傷寒七十二證候!(附:​古醫傷寒論見)
    鼻中煤煙(宋迪陰證訣雲.陰毒漸深.則鼻中黑如煤煙.)指甲黑青(宋迪陰證訣雲.陰毒甚.則指甲黑青.扁鵲雲.手足爪甲下肉黑者死.)目盲見鬼(難經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九竅出血(仲景雲.少陰病強發汗.必動血.或從口鼻耳目.是謂下厥上竭.為難治.)環口黧色(仲景雲.環口黧色.柔汗發黃.此為脾絕也.)
  • 俞根初《通俗傷寒論》的特色辨證
    俞氏醫技卓越,治驗頗豐,他結合前人的醫學理論及自己的臨證心得,勤求古訓,博採眾長,著成《通俗傷寒論》一書, 從廣義傷寒立論,統論四時的外感疾病,在仲景《傷寒論》六經辨證理論的基礎上,把諸多新的內涵融入仲景的辨證理論體系之中,臨證從六經辨證入手,多種辨證方法並舉,針對疾病的癥結表象,層層遞入,細緻入微,辨證結果前後互參,力圖在疾病發展進程中從總體上把握疾病的轉歸,並針對即時證候制定出相應的治則治法,最終牢牢把控疾病的轉化趨向
  • 《屠城血證》
    《屠城血證》 來源: 作者: 編輯:redcloud 2014-12-06 15:00:05